一、综述 1.1项耳概况 12周边环境 L3基址概况 1.4对原有规划的分析和调整 1.4对原有规的分析和阔整 由于市玖道路将校园建设用地分为三大块,上轮的总体规划将东面新征地块再细分为两小块,故整个校园分为:资源共享区、西区、旧区、东区四个功能组团。 资源共亨区位于最北部,包括医疗中心、体有健身中心,文化演释中心和国际培中心四个建筑群,是学校教学与社会使用结合的部分。 西区位于铁师路的西侧,包括工科组团、商科组团、教学实验楼、学生宿舍、食堂和体有场、游泳馆等体有设施,规中西区面向铁师路有一个校门(与旧区的老校门斜对),校 上轮规划的总体鸟取 门北侧还有一条地下通道通向旧区。西区作为一期建设的项目将在今年九月份完成。 旧区位于铁师路的东侧。主要是原石湖校区的校园,保留原有教学建筑,加以改造利用,作为理学组团使用。保留原体育馆,并把其功能通过扩建调整形成会议中心,与附近新 建行政中心形成独立校前区地块。旧区面向铁师路有一个老校门,北侧还有一条地下通道通向西区。此外,新建的图书馆也位于日区范围内。 东区位于旧区的东侧,它们一起组成了东部校区,规划中将拆除原石潮校区生区旧建筑,兴建生态中心湖、公共教学楼、计算机中心、各行政办公楼、教工生活区、后勒服务 区及二期学生宿舍等,是未来校园的中心区。 基于上述研开究,上轮的规划在以下三方面有待改进 (1)开放空间的整体性与连续性 在总体规中,绿地和开放空何牧为分散,景观资游很难共亭,零星的绿地不仅在生态上不能形成积聚效应,在视觉上不能形成諧然开朗的气势,在实际使用中也不利于各种 总体规划中校园的四个组团 户外活动的开展和师生的交流,所以有必要在景观规中进一步完善。 (2)交通体系的明确性 原来规划的交通体系缺少步行和白行车交通体系,而这在实际校园生活中是师生们最主要的出行方式,所以在景观规中有待完著车行系绕,并规出完善的步行系统和 自行车系统。 (3)铁师路两侧校门和地下通道的协调性 根据校园实际使用的经验,西区与东部校园旧区、西区)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尽管铁师路交通量不是很大,但师生来往穿越一条城市道路仍会带来诸多不便,现有规中西 区校门区的老校门斜对,势必造成从二个校门出来的人流紊乱交叉,不仅对城市交通形成干扰,面且对师生的安全性也不好。并且,两个校门斜对,在视线上不连贯,使两个区 块分离感增强。另一方面,在原规中,作为东部校园(旧区,两区)主要入口的老校门正对一组旧建筑,这些建筑的形象并不理想,作为一个新校区入口景观显然很不合适。 原有规划的绿地较为分散,不连贯 纵观欧关名校的校园,面对校门总是一片宽阔的绿地,这片大绿地贯穿校园,延伸至图书馆、主楼、大礼堂等校园中心建筑,并且这片中心绿地还指状伸展至校园各处的绿地, 这种校园融入绿地的设计方式在国际上景观优美的校园内是非常常见的。。 基于以上诸多分析,有必要博整铁师路两划的校门.使两个校门正对,中间是一片舒缓的绿地,在视觉上形成流畅优美的景观空间,在交通上也能避免人流交义的混乱 另外,在规划中西区北侧从商科组团到东部校园有一条地下通道,考虑到东西两块校园的联系非常紫密,且西区的学生宿舍主要位于南侧,故有必要在西区南侧增设一条地下 通道,所以有必要调整北侧地下通道的位置并在南心增设一条地下通道。 并且,地下通道不应成为单纯的市政设施。让人在阴暗、压抑的环境中穿行。经过调整,北侧地下通道与商科组团建筑的下沉庭院陆为一体。它的另一个出口是位于东部校园绿 地中的一个下场场,南侧地下通道在东部校园的出口也是一个下沉的活动广场,并且正对旧区的老建筑组团,有利于西区的师生直接到旧区组团上课、教学。 这样两个地下通道的4个出入口中有锅个保证了一定的空间面积,能与坡道,台阶、植物连接在一起,使地下通道与校园的整体景观联系在一起,尽量使穿行地下通道过程不再 是一个单调、乏味,无奈的行为,而是一种自然而然,轻松的行为。 铁师路两肌校和地下通道人流、车流分析 苏州科技学院新校区景观总体规划设计 综述03
二、区位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 期建爱用地 州科枝大学斯 苏州技大学新校区 O 苏州科技学院新校区景观总体规划设计 区位分析04
三、规划依据 3.1苏州科技学院新校区规划设计方案 3.2景观规划设计方案邀标书 3.3基址的社会、经济、环境等相关资料 3.4国家与地方相关绿地规划设计法律、法规与规范 四、规划目标 构建一个品位高雅、舒适宜人、步行优先、和谐统一的校园绿色开放空间 系统,新校区是姑苏城外的一个水乡学园,是上方山下一片诗意的绿地。 五、指导思想 完善总体规划,营造和谐景观:满足功能需求,塑造人性空间:体现苏州特 色,形成整体风格:融合山、水、庭、林,建造生态校园。 完善和丰富整个校园的生态系统、水系统、公共空间系统、视觉传达系统、 设施小品系统、室外课堂系统、素质教育系统等等,使各个子系统和谐统一, 将师生交流、过去与未来、自然与人文浑然天成地联系在一起。 苏州科技学院新校区景观总体规划设计 规划依据·规划目标·指导思想05
六、规划原则 6.1功能性原则 以学生生活和实际教学中的各种功能使用为出发点,调整和改进上轮总体规划,营造有机的开放空间系统。规划完整、连续、使捷的步行系统 和自行车系统,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信息联系和情感交流空间,大片的绿地要方便穿越,各种直线和斜线的路直接将人引向最终的泪的地。各个 系馆、宿舍、食堂、操场等师生]经常学习、工作、生活的场所之间追求最便捷的联系和通行, 6.2整体性原则 校园功能各异,景观系统运用统一的设计语言,统的色彩和材质体系,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与整体性,强调不同层面,不同区域景观设计的统 性,将各种序列空间合理组织好。同时,也要注重基址:所在区域整体的自然地理特征,延续和反应地域的信息。 在园中,车行、人行和自行车系各成体系,互不干忧 6.3生态性原则 把校园作为一定地区范田生态系统的子系统依存于自然环境之中,同时,因就水,整理山形、水系,丰高地最,以校园中固有的坡地、河流、湖 泊、凹地、绿地、树林等自然景观作为校园景观环境格局的构架,创造出具有中国传统人文意境的天然山水园林。 6.4节约性原则 响应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校园的景观不追求奢华的材料和做法,而是创造具有高校气氯的环境。大部分的景观材料造价均不高,各 种小品设施朴实易用,注重多重的使用功能,并且多采用标准化、成品化的设计和安装。植物基本采用易于管理养护的乡土树种,在设计中较少使 车行路两有浓荫的树木 用需大量缘剪的树篱,以其自然的生长方式为主。 6.5人文性原则 校园景观环境应能体现各种人文精神,能最大限度地强化激时学生,教师职工的内在精神特质,潜移默化,感染人的情绪,提高人的道德品 质、艺术修养,完善人格,保持学校蓬劲向上、清新、净关的气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景观规划也要反映江的地域特征和苏州园林的气质。 校园内的座椅注量多重的使用功雀 校显内的大部分草地是励人过入的 在硬筑周边的环境中捉烘各种座杨供人休点、交流 大片的绿地变方便穿热,名种直线和线益路直接将 人向经的的地 苏州科技学院新校区景观总体规划设计 规划原则06
七、总体构思 7.1一园三轴·和谐交融 7.2苏州印象山山水故事 7.3空间情节校园生活 中轴上壮的喷泉 整个校园胜山、水、庭、林于一体,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以三条轴线统一整个景观体系,力求创造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大学校园环 境。达到“以透见大,以景见深,以绿见美,以文见情。以境见长,和谐交融”的景观效果。 自然生态之轴—恬静淡雅 中轴上开明的中心湖面 阳光草坪之轴一流动开阔 中轴上的林脑树阵导人的视线逆性远方 历史文化之轴一典雅大气 (1)历史文化之轴—典雅大气 目前校园的正大门以北已建成了一条大道。但设计的风格与大气的校园环境尚有距离,大学校园是神圣的学术段堂,是传授科学知识的场所, 其景观环境不应是游乐园、居住区、大众公园,所以这条大道在必要时应加以改建, 顺因原来的规划,由正大门向南,规划了一条历史文化之轴至图书馆,再廷续到南门。鉴于原来连续的轴线显得比较生硬,所以丰富这条轴线, 规划了一个中,心湖区,形成虚实相间,例柔相济的中轴。在此轴线上以历史人文景观为主愿,以图书馆这一“藏古纳今”,象征知识宝库的现代校园 主体建筑为中心,结合学校正大门、中,心广场、观景平台、滨水离天别场,林菊树阵形成典雅有序、壮阔大气又不乏亲切宜人气氛的校园中轴最观 顺应中轴序列,广场的部分铺装和耀塑上可以按年代镌刻古代苏州书院的史迹和图像,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苏州铁道师范学院的校史和 名人,既表现了苏州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也充分体现了学校“致远至恒,务实悟真”的校训和承传文脉、再创辉煌的历史使命。 同时,这条轴线对景上方山懒之楞伽塔,遥望风景如画,中心湖面水平如镜,倒映着远山宝塔,在视线上将校园与上方山的融为一体使古老 的历史与生动的现时交相映。 典雅大气的历史文化之轴 苏州科技学院新校区景观总体规划设计 总体构思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