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 学设计 [学情调查]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本课的部分内容,有一定的基础。 但对于政治制度演变的总体把握还比较欠缺。 [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 生、发展和膨胀。汉到元,正是这一制度不断发展的重要阶 段。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权力却逐渐 趋于分散,地方政治机构分工既协调又相互牵制,都是为了 中央更方便控制地方,其实也是为了将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本质。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 这一发展过程,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掌握重要概念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行省制度等 2.认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 3.结合历史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 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作为一名学生,我要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去服学习、生活上的一座高山,条大河珍惜此刻的幸福生活,好读书决不能浪费光阴,虚度年华。迎来自我人生的尽开颜。 第 3 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 学设计 [学情调查]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本课的部分内容,有一定的基础。 但对于政治制度演变的总体把握还比较欠缺。 [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 生、发展和膨胀。汉到元,正是这一制度不断发展的重要阶 段。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权力却逐渐 趋于分散,地方政治机构分工既协调又相互牵制,都是为了 中央更方便控制地方,其实也是为了将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本质。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 这一发展过程,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掌握重要概念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行省制度等。 2.认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 3.结合历史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 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帮助思考。 2.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 学生进行思考。(详见[教学构思]) [教学构思] 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 预期效果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权力矛盾 情境创设:讲述宋太祖建德二年(公元964年)欲任赵 普为宰相发诏敕难以完成法定手续的故事。 问题设计:从这个故事来看,宋代皇帝的权力是否完全 不受限制?如果皇帝的权力受到牵制,那是受谁的牵制? 说明:从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皇权 与相权是中国政治中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的一对矛盾。 思考问题,讨论发言 明确学习主题 2.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资料引入:①汉朝形成“中朝”与“外朝”机构;②魏 晋南北朝时形成三省体制;③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六部体制 ④宋元时期中书省与枢密院为中央权力机关 问题设计: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变化是一种什么
作为一名学生,我要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去服学习、生活上的一座高山,条大河珍惜此刻的幸福生活,好读书决不能浪费光阴,虚度年华。迎来自我人生的尽开颜。 帮助思考。 2.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 学生进行思考。(详见[教学构思]) [教学构思] 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 预期效果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权力矛盾 情境创设:讲述宋太祖建德二年(公元 964 年)欲任赵 普为宰相发诏敕难以完成法定手续的故事。 问题设计:从这个故事来看,宋代皇帝的权力是否完全 不受限制?如果皇帝的权力受到牵制,那是受谁的牵制? 说明:从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皇权 与相权是中国政治中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的一对矛盾。 思考问题,讨论发言。 明确学习主题。 2.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资料引入:①汉朝形成“中朝”与“外朝”机构;②魏 晋南北朝时形成三省体制;③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六部体制; ④宋元时期中书省与枢密院为中央权力机关。 问题设计: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变化是一种什么
样的趋势?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谁的权力在不断扩大?说 明什么问题? 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①从汉到元,相权在不断地分散和削弱;②皇权在不断 加强;③这正是君主专制的本质。 了解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掌握“中朝与 外朝”“三省六部”等概念,掌握归纳法学习历史。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资料引入:①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末形成州、郡、 县三级制②唐代地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③宋代地方政权分 为州、县两级④元代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设问: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是一种什么样的趋势? 你认为这样的变化趋势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了解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掌握“藩镇割 据”“行省制”等概念。 4.小结 从汉到元,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 权力却逐渐趋于分散,地方政治机构分工既协调又相互牵制, 绝对服从于中央。这样的政治体制有效地维护了统一的多民 族封建国家的稳定,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但中国 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仍将继续膨胀
作为一名学生,我要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去服学习、生活上的一座高山,条大河珍惜此刻的幸福生活,好读书决不能浪费光阴,虚度年华。迎来自我人生的尽开颜。 样的趋势?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谁的权力在不断扩大?说 明什么问题? 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①从汉到元,相权在不断地分散和削弱;②皇权在不断 加强;③这正是君主专制的本质。 了解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掌握“中朝与 外朝”“三省六部”等概念,掌握归纳法学习历史。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资料引入:①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末形成州、郡、 县三级制②唐代地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③宋代地方政权分 为州、县两级④元代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设问: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是一种什么样的趋势? 你认为这样的变化趋势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了解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掌握“藩镇割 据”“行省制”等概念。 4.小结 从汉到元,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 权力却逐渐趋于分散,地方政治机构分工既协调又相互牵制, 绝对服从于中央。这样的政治体制有效地维护了统一的多民 族封建国家的稳定,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但中国 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仍将继续膨胀
思考、讨论、理解。 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懂得运用归纳 和比较的方法学习知识。 [背景资料]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节选 直到宋朝,太祖赵匡胤开国为帝时,建德二年,恰 逢三个宰相相继去职,太祖欲派赵普为宰相,但皇帝诏敕 定要经宰相副署,此刻旧宰相既已全体去职,一时找不到副 署人,该项敕旨,即无法行下。宋太祖乃召集群臣会商办法, 当时有人献议说:“唐代皇帝曾有一次下敕未经宰相副署, 此在甘露事变时,当时前宰相已死,皇帝临时封派宰相,即 由尚书仆射参知政事者盖印,今可仿此方式办理。”同时即 有人反对,谓“唐代甘露事变,虽曾用此方式,但为乱时变 通权宜办法。今大宋升平,不应采此方式。”如是再四商讨, 是决定由当时开封府尹副署盖印行下。当时宋都开封,开封 府尹即等于国民政府建都南京时之南京市长,恰巧当时开封 府尹是赵匡义,由喜宋太祖的嫡亲胞弟,后来即为宋太宗; 这才算完备了这一诏敕的法定手续。 ·政府中最重要者为“相权”,因于相权的变动, 切制度也自随之变动。唐代政府和汉代之不同,若以现在话 来说,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 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
作为一名学生,我要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去服学习、生活上的一座高山,条大河珍惜此刻的幸福生活,好读书决不能浪费光阴,虚度年华。迎来自我人生的尽开颜。 思考、讨论、理解。 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懂得运用归纳 和比较的方法学习知识。 [背景资料]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节选 ……直到宋朝,太祖赵匡胤开国为帝时,建德二年,恰 逢三个宰相相继去职,太祖欲派赵普为宰相,但皇帝诏敕一 定要经宰相副署,此刻旧宰相既已全体去职,一时找不到副 署人,该项敕旨,即无法行下。宋太祖乃召集群臣会商办法, 当时有人献议说:“唐代皇帝曾有一次下敕未经宰相副署, 此在甘露事变时,当时前宰相已死,皇帝临时封派宰相,即 由尚书仆射参知政事者盖印,今可仿此方式办理。”同时即 有人反对,谓“唐代甘露事变,虽曾用此方式,但为乱时变 通权宜办法。今大宋升平,不应采此方式。”如是再四商讨, 是决定由当时开封府尹副署盖印行下。当时宋都开封,开封 府尹即等于国民政府建都南京时之南京市长,恰巧当时开封 府尹是赵匡义,由喜宋太祖的嫡亲胞弟,后来即为宋太宗; 这才算完备了这一诏敕的法定手续。…… ……政府中最重要者为“相权”,因于相权的变动,一 切制度也自随之变动。唐代政府和汉代之不同,若以现在话 来说,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 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
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 门之会议而决定。汉朝只有一个宰相,但遇政府有大政事, 亦常有大会议,这是皇帝宰相和其他廷臣的会议。唐代则把 相权划分成几个机关,这几个机关便须常川会议,来决定政 府一切最高政令。汉代宰相下有副宰相,御史大夫,我们也 可说,宰相掌握的是行政权,御史大夫掌握的是监察权。唐 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 三尚书省。此三省职权会合,才等于一个汉朝的宰相,而监 察权还并不在内。 中书省首长为中书令,门下省主管长官为侍中,尚书省 长官为尚书令。唐分官阶为九品,第一二品官,均以处元老, 不负实际行政责任。三品以下,始为实际责任官吏。中书令 门下侍中及尚书令皆为三品官 中书主发令。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 此种最高命令,名义上是皇帝的诏书,在唐代叫做“敕”。 凡属重要政事之最高命令,一定要皇帝下敕行之。但实际上 皇帝自己却并不拟“敕”,而系中书省拟定,此所谓“定旨 出命”。在中书省中除中书令为正长官外,设有副长官“中 书侍郎”。中书侍郎之下又有“中书舍人”员额有七八人之 多。中书舍人官位并不高,而他们却有拟撰诏之权。遇中书 发布命令,多由他们拟撰。……·即如唐制,中书舍人拟稿, 亦由诸舍人各自拟撰,是谓“五花判事”。然后再由中书令
作为一名学生,我要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去服学习、生活上的一座高山,条大河珍惜此刻的幸福生活,好读书决不能浪费光阴,虚度年华。迎来自我人生的尽开颜。 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 门之会议而决定。汉朝只有一个宰相,但遇政府有大政事, 亦常有大会议,这是皇帝宰相和其他廷臣的会议。唐代则把 相权划分成几个机关,这几个机关便须常川会议,来决定政 府一切最高政令。汉代宰相下有副宰相,御史大夫,我们也 可说,宰相掌握的是行政权,御史大夫掌握的是监察权。唐 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 三尚书省。此三省职权会合,才等于一个汉朝的宰相,而监 察权还并不在内。 中书省首长为中书令,门下省主管长官为侍中,尚书省 长官为尚书令。唐分官阶为九品,第一二品官,均以处元老, 不负实际行政责任。三品以下,始为实际责任官吏。中书令 门下侍中及尚书令皆为三品官。…… ……中书主发令。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 此种最高命令,名义上是皇帝的诏书,在唐代叫做“敕”。 凡属重要政事之最高命令,一定要皇帝下敕行之。但实际上 皇帝自己却并不拟“敕”,而系中书省拟定,此所谓“定旨 出命”。在中书省中除中书令为正长官外,设有副长官“中 书侍郎”。中书侍郎之下又有“中书舍人”,员额有七八人之 多。中书舍人官位并不高,而他们却有拟撰诏之权。遇中书 发布命令,多由他们拟撰。……即如唐制,中书舍人拟稿, 亦由诸舍人各自拟撰,是谓“五花判事”。然后再由中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