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内容: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要求学生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掌握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我们应该以时间 为线索,建立纵向的联系,将各朝代的政治制度的史实建立有效的结构,理清脉络,推移顺序, 在变化发展中总结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提高分析问题的历史洞察力。 2、设立问题情景,通过问题情景的解决,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知识网络构建】 中朝(内朝)机构 西汉 1、汉—汉承秦制,沿袭皇帝制和三公制 外朝 机构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先省,后省 3、隋朝—以尚书省、 省、门下省为政府最高行政机构 是决策机构,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4、唐朝 是审议机构,审核政令 中央政治制度 是执行机构,下设 是最高行政机构 中央“二府” 是最高军政机构 5、宋朝:一参二府三司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设置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权 是最高行政机构 6、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1是最高军事机构 是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第一单元第 3 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内容: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要求学生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掌握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我们应该以时间 为线索,建立纵向的联系,将各朝代的政治制度的史实建立有效的结构,理清脉络,推移顺序, 在变化发展中总结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提高分析问题的历史洞察力。 2、设立问题情景,通过问题情景的解决,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知识网络构建】
汉初, 制并行,郡设太守、国设相。 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设,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汉朝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清地方和 东汉末年,成为地方最高长官,地区行政区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隋初,地方机构重螽,官多民少 隋朝 隋文帝时,撤消行政地区,实行州县两级制,设刺史,设令 唐与隋同,唐朝的 行政制度与陪朝相同 唐太宗时,分全国为,作为监察区,监察地方州县 地方政治制度唐朝 唐肃宗时,将固定为观察使,使成州县之上行政实体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锁割据局面 派 做地方官,以肖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实行州县两级制,长官分别称为、 北宋 府、军、监,与州平级的污政区 改“”改为“路”,设置4个机构,分掌 和 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长官为 元朝行省之下设置 、或者 、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设置 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理 【重难点导析】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②政权与神权 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③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 响古代政治制度。④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中国古代政治的始终。⑤在高度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 2、汉承秦制的含义以及主要表现
【重难点导析】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②政权与神权 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③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 响古代政治制度。④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中国古代政治的始终。⑤在高度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 2、汉承秦制的含义以及主要表现
①含义:两汉的政治制度在废除秦朝苛法的前提下,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并在原 来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完善与发展。②主要表现:皇帝制度,是承秦制继续实行,但又在秦朝 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皇位世袭等制度。中央行政设三公,秦时即有, 汉朝亦设,但到汉武帝时又形成了“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显重要。以丞相为首由 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被称为“外朝”。东汉光武帝时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 扩大尚书台的权力,“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这些又是与秦时不同的。承袭秦朝的田租、户 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3、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时三 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可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 重大创造。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 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例证】隋唐两朝实行并完善三省六部制的根本作用是() A、削弱了皇权,有益于政治清明 B、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明确了官吏分工,提高了行政效率 、增加了政府职能机构,便于纳贤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根本作用”,因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解 决皇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所以答案很明了的就是B 4、宋朝是加强皇权的措施 宋朝时的三省六部有名无实。统治者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局面,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 权,以进一步加强皇权。设置了一参:增参知政事割宰相行政权二府: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 构,长官形式宰相职权),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长官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三司: 司管财政,割宰相财权 【例证】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害,朕今选儒臣干事 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D、派遣文官做知州 【解析】此题关键是要大致了解古文的意思,关键词是“亦未及武臣一人也”,要解决 武臣的问题,那选项就很清楚了是D。 5、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含义:两汉的政治制度在废除秦朝苛法的前提下,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并在原 来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完善与发展。②主要表现:皇帝制度,是承秦制继续实行,但又在秦朝 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皇位世袭等制度。中央行政设三公,秦时即有, 汉朝亦设,但到汉武帝时又形成了“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显重要。以丞相为首由 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被称为“外朝”。东汉光武帝时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 扩大尚书台的权力,“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这些又是与秦时不同的。承袭秦朝的田租、户 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3、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时三 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可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 重大创造。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 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例证】隋唐两朝实行并完善三省六部制的根本作用是 ( ) A、削弱了皇权,有益于政治清明 B、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明确了官吏分工,提高了行政效率 D、增加了政府职能机构,便于纳贤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根本作用”,因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解 决皇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所以答案很明了的就是 B。 4、宋朝是加强皇权的措施 宋朝时的三省六部有名无实。统治者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局面,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 权,以进一步加强皇权。设置了一参:增参知政事割宰相行政权二府: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 构,长官形式宰相职权),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长官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三司:三 司管财政,割宰相财权 【例证】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害,朕今选儒臣干事 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 ) 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D、派遣文官做知州 【解析】此题关键是要大致了解古文的意思,关键词是“亦未及武臣一人也”,要解决 武臣的问题,那选项就很清楚了是 D。 5、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措施: 在中央设一省:中书省,即最高行政机关,领六部,行宰相职权。二院:枢密院:最高 军事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设澎湖巡检司管理。 作用和认识 一是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是对秦朝郡县制度的重大发展,为我国明清以后的 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二是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之间的友好 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既是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例证】元朝在中央设置的中书省职能相当于唐朝的() A、尚书省 B、吏部 C、门下省 D、中书省 【解析】了解元朝中书省的职能然后与唐朝的各部比较一下就可以得出答案是A 6、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皇帝削相权与将权,强化君权) 秦朝三公九卿;汉朝建立中、外朝制;魏晋南北朝初步确立三省体制:隋唐完善确立 三省六部制;北宋设置“二府三司”:元朝设置“一省二院 地方行政沿袭与变化: 秦朝实行郡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中后期州郡县制;隋朝州县两级制:唐实行道 州县制:北宋实行路州县制:元朝实行省、路、府、州、县以及藩镇制。 7、汉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辖采取的措施 ①西汉初郡国并行。②汉武帝后期,全国分13州,州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与地方高官 ③东汉州“刺史”改为“州牧”,地方行政区划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例证】西汉初的中央集权体制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 A、中央机构 B、皇帝权力 C、地方行政制度 D、独 尊儒术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中央集权体制”,A、B是汉继承秦代的中央制度,而D并不是 中央集权体制,所以答案是C
措施: 在中央设一省:中书省,即最高行政机关,领六部,行宰相职权 。二院:枢密院:最高 军事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设澎湖巡检司管理。 作用和认识: 一是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是对秦朝郡县制度的重大发展,为我国明清以后的 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二是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之间的友好 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既是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例证】元朝在中央设置的中书省职能相当于唐朝的 ( ) A、尚书省 B、吏部 C、门下省 D、中书省 【解析】了解元朝中书省的职能然后与唐朝的各部比较一下就可以得出答案是 A 6、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皇帝削相权与将权,强化君权) 秦朝三公九卿;汉朝建立中、外朝制; 魏晋南北朝初步确立三省体制; 隋唐完善确立 三省六部制; 北宋设置“二府三司”;元朝设置“一省二院” 地方行政沿袭与变化: 秦朝实行郡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中后期州郡县制;隋朝州县两级制;唐实行道 州县制;北宋实行路州县制;元朝实行省、路、府、州、县以及藩镇制。 7、汉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辖采取的措施 ①西汉初郡国并行。②汉武帝后期,全国分 13 州,州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与地方高官。 ③东汉州“刺史”改为“州牧”,地方行政区划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例证】西汉初的中央集权体制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 ( ) A、中央机构 B、皇帝权力 C、地方行政制度 D、独 尊儒术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中央集权体制”,A、B 是汉继承秦代的中央制度,而 D 并不是 中央集权体制,所以答案是 C
8、隋唐朝是如何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的?如何认识唐朝设立的“道”? 措施: 1.隋文帝废郡,形成州县两级制 2.唐初全国设10道,监察地方州县形成道、州、县三级 ①唐太宗时,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唐肃宗时,道成 为州县以上的行政实体,导致地方权力过于强大,发展成为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同步试题导练】 、选择题 1、西汉初的中央集权体制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别在于() A、中央机构 B、皇帝权力 C、地方行政制度 相权力 2、汉朝实行的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 A、刺史制度 B、中外朝制度 举制 D、三省制 度 宋朝最高的军政机构是() A、二府 B、枢密院 D、宣政院 4、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于() A、魏晋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 清时期 5、北宋时期,为了分散宰相权力而设立的是() A、参知政事 B、中台 C、枢密使 D、侍中 6、行省制度创立于() A、唐朝 北宋 D、元朝 7、元代设置的管辖西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是()
8、隋唐朝是如何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的?如何认识唐朝设立的“道”? 措施: 1.隋文帝废郡,形成州县两级制 2.唐初全国设 10 道,监察地方州县形成道、州、县三级 ①唐太宗时,分全国为 10 道作为监察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唐肃宗时,道成 为州县以上的行政实体,导致地方权力过于强大,发展成为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同步试题导练】 一、选择题 1、西汉初的中央集权体制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别在于 ( ) A、中央机构 B、皇帝权力 C、地方行政制度 D、丞 相权力 2、汉朝实行的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 ( ) A、刺史制度 B、中外朝制度 C、察举制 D、三省制 度 3、宋朝最高的军政机构是 ( ) A、二府 B、枢密院 C、三司 D、宣政院 4、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于( ) A、魏晋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 清时期 5、北宋时期,为了分散宰相权力而设立的是 ( ) A、 参知政事 B、 中台 C 、枢密使 D 、侍中 6 、行省制度创立于(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7、元代设置的管辖西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