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笔记为本科生笔记,纪录日期较新,内容相比较多,可以和第一份笔记结合翻阅,相 信大有裨益。由于复印件笔记潦草,有些字难以识别,所以可能有些错误,如有发现者,烦 请转告他人。谢谢) 货币银行学 第一章:引言 对货币需求如何理解? 对通货紧缩如何理解? 没有贷款就没有存款的信用运行很难于货币运行分开 货币体系如何对经济生活产生影响?货币传导机制在各国是不一样,不同的传导机 制由不同的作用。一一货币体系 着经济的发展,每一个经济主体都必须拥有一定的债权和负担一定的债务。经济 主体选择什么样的信用方式,会对货币机制产生影响。一一信用方式 货币银行学与异国的经济学紧密联系。货币银行学必须与中国国情联系起来。货币 银行学不能简单套在基础经济学上。一一中国国情 每一笔资金的分配在不与物质实物形态结合的一刹那,很难判断他是积累还是消 费 积累和消费 从孤立行为来看,现金和存款的变化在只是银行体系负债结构的变化,每一分现 金和存款都被银行存款占用。银行体系的账户从表面上是永远平衡,看不出逆差的。货 币银行学必须更多的从宏观角度来理解。不能用国家是否采纳某一政策来判断一个理论 是否正确 第二章:货币及其制度 信用货币=银行券、存款和现金 那些是有限法偿,那些是无限法偿 、本质:任何一个定义都不能揭示货币的全貌。 二、职能:人民币虽内无价值,但行使着价值尺度的职能(为什么?难题) 流通手段:货币与物对流(即时) 支付手段:代表货币进行单方面运动(与信用关系密切)。如财政的上缴下拨, 工资拨付。一一任何一个时点上总有一定货币量在发挥支付手段的职能。 贮藏手段:黄金因为价值而流通。(马克思认为只有金属货币才由此职能,纸币 纸币一流通才有价值。 但是现实中纸币可以有价值。如压箱底、库存资金、存款。但这并不意味着是 良好的贮藏手段,需要条件。政治、经济、社会稳定。 悖论:储蓄存款可能稳定货币流通。因为经济不稳定,货币流通不稳定,货币 就很难发挥贮藏手段职能。这一职能意味着货币退出流通进入静止状态。金属货 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对个人(持有者)和社会来说均静止。但现在货币退出流 通或者存入量,对个人是静止的,但对社会不是。(有丁字账户解释) 三、作用 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促进?促退?中性?面纱论?第十一章 第三章:信用 、金融范畴的形成 是个现代范畴,货币与信用这两个范畴混合在一起,不可分割。这种状态称为金融。 古代:流通中货币,国家垄断铸造,货币独立于信用
(这份笔记为本科生笔记,纪录日期较新,内容相比较多,可以和第一份笔记结合翻阅,相 信大有裨益。由于复印件笔记潦草,有些字难以识别,所以可能有些错误,如有发现者,烦 请转告他人。谢谢) 货币银行学 第一章:引言 对货币需求如何理解? 对通货紧缩如何理解? 没有贷款就没有存款的信用运行很难于货币运行分开 货币体系如何对经济生活产生影响?货币传导机制在各国是不一样,不同的传导机 制由不同的作用。——货币体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每一个经济主体都必须拥有一定的债权和负担一定的债务。经济 主体选择什么样的信用方式,会对货币机制产生影响。——信用方式 货币银行学与异国的经济学紧密联系。货币银行学必须与中国国情联系起来。货币 银行学不能简单套在基础经济学上。——中国国情 每一笔资金的分配在不与物质实物形态结合的一刹那,很难判断他是积累还是消 费。——积累和消费 从孤立行为来看,现金和存款的变化在只是银行体系负债结构 的变化,每一分现 金和存款都被银行存款占用。银行体系的账户从表面上是永远平衡,看不出逆差的。货 币银行学必须更多的从宏观角度来理解。不能用国家是否采纳某一政策来判断一个理论 是否正确。 第二章:货币及其制度 信用货币=银行券、存款和现金 那些是有限法偿,那些是无限法偿 一、本质:任何一个定义都不能揭示货币的全貌。 二、职能:人民币虽内无价值,但行使着价值尺度的职能(为什么?难题) 流通手段:货币与物对流(即时)。 支付手段:代表货币进行单方面运动(与信用关系密切)。如财政的上缴下拨, 工资拨付。——任何一个时点上总有一定货币量在发挥支付手段的职能。 贮藏手段:黄金因为价值而流通。(马克思认为只有金属货币才由此职能,纸币 不行) 纸币—流通才有价值。 但是现实中纸币可以有价值。如压箱底、库存资金、存款。但这并不意味着是 良好的贮藏手段,需要条件。政治、经济、社会稳定。 悖论:储蓄存款可能稳定货币流通。因为经济不稳定,货币流通不稳定,货币 就很难发挥贮藏手段职能。这一职能意味着货币退出流通进入静止状态。金属货 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对个人(持有者)和社会来说均静止。但现在货币退出流 通或者存入量,对个人是静止的,但对社会不是。(有丁字账户解释) 三、作用 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促进?促退?中性?面纱论?第十一章。 第三章:信用 一、金融范畴的形成 是个现代范畴,货币与信用这两个范畴混合在一起,不可分割。这种状态称为金融。 古代:流通中货币,国家垄断铸造,货币独立于信用
信用量很小:与货币间有联系(是表面联系,而不是实质联系),但相对影响很 小,微不足道 货币的攻击不取决于信用的过账,生产力水平也决定了当时的信用规模小。 经济扩张的速度大于铸币开采的速度。 现代:银行建立,经济规模扩张使得货币供应不足成为一种经常现象,货币量不足的大 量商品销售开始依靠商业信用的发展(银行贴现),起初为全额铸币。然后银行券逐渐 可流通(范围,期限均长于商业票据,随时可流回银行,所以银行不敢发行太多)。发 展至今,极为现金钞票。它表现签发之日起,即为债权债务关系(是发行银行对持有者 的负债)。铸币很快被排挤掉。整个社会充斥着银行券(又称为现金)和存款。(因为大 量负债可充当货币,根据格雷辛法则,铸币消失)此时信用和货币重合。独立于信用的 货币制度不存在,信用扩张则货币扩展。 从银行表角度来观察 资产(运用) 负债(来源) 贴现 现金 存款 银行前持有者,企业欠银行,抽象为财富的相欠。说明财富在生产中,流通中,银 行通过货款或贴现财富让位于企业,现金和钞票是获取财富的凭证 是否是资金来源,以状态来判断而不以能否使用来判断。现金虽然在手中,但只要 没有处于这种状态,就是银行的资金来源。 现金和存款是银行资金运用的结果。信用的扩张来于货币的扩张。没有资金的运用 就没有资金来源(从宏观角度) 货币一身二位:1货币,2银行信用资金来源 没有贷款就没有存款,没有存款就没有现金:贷款决定存款(黄达) 负债 贷款100 现金20 存款80 从形式上看无限,从实质上看有限 1.银行资金来源增长可无限,想创造多少就有多少 2.界限就是生产。流通的增长,财富的增加,相对于他们,货币手段符合。若超 越他们,也会创造些货币,但这些货币量为过多的货币量。这些资金来源为虚 假性资金来源。物价水平可反应货币多少(不考虑其他因素)。虚假性资金来源 既表现为现金也表现为存款,而主要表现为存款。驳斥:通胀就是钞票过多 、信用经济 1.信用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 商品经济划分:简单商品经济——扩大商品经济—一货币经济一一信用经济 从金融的角度,我们的经济已进入信用经济 2.信用经济的基本特点: (1)首先表现为信用关系无处不在 由于我们的个人或家庭由于负债较少,曾被西方国家认为我们信用是单一的 有庞大的债权债务关系,经济是很难组织起来。只要理解货币无处不在,就能理 解信用无处不在。因为货币就是信用货币 经济中的三角债,绝大部分是正常的,还有部分是不正常的,若绝大部分是不正常 的,经济早就崩溃了。 (2)信用规模不断扩大,扩张将越来越快。 债权债务的扩张速度大大超过实体经济的扩张速度。信用的扩张一个反映
信用量很小:与货币间有联系(是表面联系,而不是实质联系),但相对影响很 小,微不足道 货币的攻击不取决于信用的过账,生产力水平也决定了当时的信用规模小。 经济扩张的速度大于铸币开采的速度。 现代:银行建立,经济规模扩张使得货币供应不足成为一种经常现象,货币量不足的大 量商品销售开始依靠商业信用的发展(银行贴现),起初为全额铸币。然后银行券逐渐 可流通(范围,期限均长于商业票据,随时可流回银行,所以银行不敢发行太多)。发 展至今,极为现金钞票。它表现签发之日起,即为债权债务关系(是发行银行对持有者 的负债)。铸币很快被排挤掉。整个社会充斥着银行券(又称为现金)和存款。(因为大 量负债可充当货币,根据格雷辛法则,铸币消失)此时信用和货币重合。独立于信用的 货币制度不存在,信用扩张则货币扩展。 从银行表角度来观察: 资产(运用) 负债(来源) 贴现 现金 存款 银行前持有者,企业欠银行,抽象为财富的相欠。说明财富在生产中,流通中,银 行通过货款或贴现财富让位于企业,现金和钞票是获取财富的凭证。 是否是资金来源,以状态来判断而不以能否使用来判断。现金虽然在手中,但只要 没有处于这种状态,就是银行的资金来源。 现金和存款是银行资金运用的结果。信用的扩张来于货币的扩张。没有资金的运用 就没有资金来源(从宏观角度)。 货币一身二位:1 货币,2 银行信用资金来源 没有贷款就没有存款,没有存款就没有现金:贷款决定存款(黄达) 资产 负债 贷款 100 现金 20 存款 80 从形式上看无限,从实质上看有限 1. 银行资金来源增长可无限,想创造多少就有多少 2. 界限就是生产。流通的增长,财富的增加,相对于他们,货币手段符合。若超 越他们,也会创造些货币,但这些货币量为过多的货币量。这些资金来源为虚 假性资金来源。物价水平可反应货币多少(不考虑其他因素)。虚假性资金来源 既表现为现金也表现为存款,而主要表现为存款。驳斥:通胀就是钞票过多。 二、信用经济 1. 信用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 商品经济划分:简单商品经济——扩大商品经济——货币经济——信用经济 从金融的角度,我们的经济已进入信用经济 2. 信用经济的基本特点: (1) 首先表现为信用关系无处不在 由于我们的个人或家庭由于负债较少,曾被西方国家认为我们信用是单一的。 没有庞大的债权债务关系,经济是很难组织起来。只要理解货币无处不在,就能理 解信用无处不在。因为货币就是信用货币。 经济中的三角债,绝大部分是正常的,还有部分是不正常的,若绝大部分是不正常 的,经济早就崩溃了。 (2) 信用规模不断扩大,扩张将越来越快。 债权债务的扩张速度大大超过实体经济的扩张速度。信用的扩张一个反映
面就是货币的扩张。若货币扩张的速度两倍三倍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还会出 现通货紧缩(?疑有误)信用规模的扩大是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债台高筑是信用经济的特点,大量的债台高筑是好的。但是国有企业的债 台出外。因为他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产品滞销效益低下的企业是很难筑高他 们债台的。 (3)信用结构日趋复杂化 货币经济主要特征就是不确定性。很多信用关系是虚拟的(如炒指数,很难看 出谁是债权人谁是债务人)。 信用关系的复杂化加大了它的脆弱性。从此意义上讲,金融问题不仅是经 济问题,更是政治、国家安全问题。 拿着钞票表示你的财富已经出让,你只拥有债权凭证。 三、信用形式 1.商业信用: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商品为背景所提供的信用,他是一种微观的融资活 动。价值的运动与使用价值的运动脱节了 局限性:1.数量规模上局限。2方向上的局限 社会上的余缺仅靠商业信用来调剂,很难形成信用关系 2.银行信用 突破商业信用的规模局限,因为以货币为形式的突破了商业使用方向上的局 限。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是间接融资。 计划经济下,彻底取消了商业信用。因为商业信用的存在,会打乱国家对资金物资 的分配。商业信用的停滞,为我们的恢复,重建商业信用行为造成了很大困难。这 也是我国银行业务单一化的原因之一。如贴现业务未能大面积推开。这直接损害中 央银行再贴现业务的操作 实际上出银行信用外,我们基本上没有其他信用形式。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 们要大力发展信用形式多样化,但并不到脑银行信用的主导地位。有垄断就缺乏竞 争。要提高融资效率就必须允许券商融资、保险融资的存在。但不动摇银行信用的 主体地位。 3.国家信用:以有偿的方式来筹集资金的形式 财政分配是无偿的 国债弥补赤字的作用在削弱,二条街经济的功能变为第一位。 被动发债的观点统治倒90年代中期。 78年的洋跃进,导致我们经济过热,79年,80年,财政巨额赤字。从7年开始据 外债。赤字导致我们必须停下来调整。81年开始举内债,对象是企事业单位的机动 财力。82年开始向*同时举债,一半对公,一半对私 我们原来认为财政赤字用发债来弥补。若国债可以流通,则为冻结住购买力 如财政发债,保持购买力。国债持有人转让,又形成购买力。即一笔国债,两笔购 买力。但其实二级市场上的转让并不影响冻结资金的特点。实质上,只要中央银行 的基础货币不增加不扭曲,是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的。由于这种促0哦无关丁,我们 规定了国债不能流通,但不能流通的金融工具不是真正的金融工具 30年代,银行负责资金供给,是为了“人为消失”财政赤字。我们的经济改 革大多是行政方式的。 85年过大国债发行规模为60亿。修改《国库券条例》。国库券可以流通,企业 可以用此进行抵押贷款,个人可以用来贴现。但我们本质上是不想让他流通,所以 贴现率定得很高,当时国库券年利率72%,而贴现率1298%这个条例的不完善
面就是货币的扩张。若货币扩张的速度两倍三倍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还会出 现通货紧缩(?疑有误)信用规模的扩大是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债台高筑是信用经济的特点,大量的债台高筑是好的。但是国有企业的债 台出外。因为他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产品滞销效益低下的企业是很难筑高他 们债台的。 (3) 信用结构日趋复杂化 货币经济主要特征就是不确定性。很多信用关系是虚拟的(如炒指数,很难看 出谁是债权人谁是债务人)。 信用关系的复杂化加大了它的脆弱性。从此意义上讲,金融问题不仅是经 济问题,更是政治、国家安全问题。 拿着钞票表示你的财富已经出让,你只拥有债权凭证。 三、信用形式 1. 商业信用: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商品为背景所提供的信用,他是一种微观的融资活 动。价值的运动与使用价值的运动脱节了。 局限性:1.数量规模上局限。2.方向上的局限 社会上的余缺仅靠商业信用来调剂,很难形成信用关系。 2. 银行信用 突破商业信用的规模局限,因为以货币为形式的突破了商业使用方向上的局 限。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是间接融资。 计划经济下,彻底取消了商业信用。因为商业信用的存在,会打乱国家对资金物资 的分配。商业信用的停滞,为我们的恢复,重建商业信用行为造成了很大困难。这 也是我国银行业务单一化的原因之一。如贴现业务未能大面积推开。这直接损害中 央银行再贴现业务的操作。 实际上出银行信用外,我们基本上没有其他信用形式。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 们要大力发展信用形式多样化,但并不到脑银行信用的主导地位。有垄断就缺乏竞 争。要提高融资效率就必须允许券商融资、保险融资的存在。但不动摇银行信用的 主体地位。 3. 国家信用:以有偿的方式来筹集资金的形式 财政分配是无偿的 国债弥补赤字的作用在削弱,二条街经济的功能变为第一位。 被动发债的观点统治倒 90 年代中期。 78 年的洋跃进,导致我们经济过热,79 年,80 年,财政巨额赤字。从 7 年开始据 外债。赤字导致我们必须停下来调整。81 年开始举内债,对象是企事业单位的机动 财力。82 年开始向**同时举债,一半对公,一半对私。 我们原来认为财政赤字用发债来弥补。若国债可以流通,则为冻结住购买力。 如财政发债,保持购买力。国债持有人转让,又形成购买力。即一笔国债,两笔购 买力。但其实二级市场上的转让并不影响冻结资金的特点。实质上,只要中央银行 的基础货币不增加不扭曲,是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的。由于这种促 0 哦无关丁,我们 规定了国债不能流通,但不能流通的金融工具不是真正的金融工具。 80 年代,银行负责资金供给,是为了“人为消失”财政赤字。我们的经济改 革大多是行政方式的。 85 年过大国债发行规模为 60 亿。修改《国库券条例》。国库券可以流通,企业 可以用此进行抵押贷款,个人可以用来贴现。但我们本质上是不想让他流通,所以 贴现率定得很高,当时国库券年利率 7.2%,而贴现率 12.98%。这个条例的不完善
导致国家信用一落千丈。国库券的不能流通,导致国库券贬值,在黑市流通。国家 信用的朱爱,导致国库券的利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再加上我国银行为国由银行, 存款无风险,国库券流通性差,月利率不高,发不出去) 发债可以在正常收入以外进行补充开支,但补充开始不能维持多久。因为积累 的结果,旧债会大量吃掉新债,还债高峰会到来。因此必须又回到考正常收入来开 支的路上去。于是有些人提出停止发展国家信用,压缩开支来还债 人大:人为以新债还旧债是可行的,旧债可以永远不还,或延后旧债的使用时 间。有人认为这是国家信用的不信用一一他错误理解了信用偿还性的含义。偿还性 是针对个体而言,而旧债不用环视作为整体宏观上来讲的 若总保持新债大过旧债,财政仍有正常收入之外的辅助收入进行开支。但能否 总能以新债大于旧债来永远循环下去(若不发行新债,则只能用正常收入来还债, 但这是行不通的)。理论界的研究是未来20-30年内中国是由这种能力的。用债务 收入GDP指标来衡量。从纵向横向来比我们的发债水平还是可以承受的。随着GDP 增加,债务也必然增加。我们的发债水平没有超过经济和居民的承受能力。 西方的国债服务于什么?中国的国债服务于什么? 西方的财政如何运行?中国的财政如何运行? 中国财政相当大部分用于基本建设投资,而西方的财政主要是用于公共部门 非生产性部门开支。财政的挤出效应不一定是用于中国。如果我们坚持新债大于旧 债的方针,必然会走向债台高筑的方向。但债台高筑是经济强盛,偿还能力的增强 的表现。因为信用是双方的 信用是一个不断发新债,还旧债的过程 若美国在近10年内还完国债,则他的基础货币、公开市场操作的货币制度将 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年我国的财政平衡并不代表停止国家信用,因为累计得旧债,要求发新债来 偿还。国家最后的偿付为会以印刷钞票来解决,以通货膨胀和信用膨胀的方式解决 前苏联正是利用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举借外债发展起来的。这发展了前 苏联完整的工业体系 中国79年发外债的现象并不说明观念解放了。期间我们有一次提前还债的行 为,说明了我们“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观念还为解放。提前还债的行为,使我 们少借了很多低息、长期的贷款。这导致我们的债务结构极为不合理。短期债务占 72%左右。直到94年后,我们的债务结构才好转。到97年为30%短期借款,70% 长期借款。 美国在60年代由6000多吨黄金储备,中国仅有400多吨。中国怕外国人来接 前来借钱而提前还债的举动是一种陈旧的信用理财观念。提前还债的举动使中国近 十年来少得了许多篇以前,政府吸取了这种教训,才使我国现在有1500多亿的外 汇储备。 中国从家庭代财政理财都有一个“怕漏富”的思想,这是于整个信用观念格格 不入的。 80年代中国的黄金政策是失败的,没有实行“藏金于民”的政策。一个改革开 放的国家“藏金于民”的政策是必然的趋势 许多人很奇怪,我国由1800多亿的外汇储备,为什么还要对外举债?我国的 外汇储备多在国外投资。中国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才保证了我 们对外借款的基础。国内借外债应该高出外汇储备的20-30%。有钱才能阶更多的 前。一旦国外冻结我们的存款,我们借的外债就不还
导致国家信用一落千丈。国库券的不能流通,导致国库券贬值,在黑市流通。国家 信用的朱爱,导致国库券的利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再加上我国银行为国由银行, 存款无风险,国库券流通性差,月利率不高,发不出去) 发债可以在正常收入以外进行补充开支,但补充开始不能维持多久。因为积累 的结果,旧债会大量吃掉新债,还债高峰会到来。因此必须又回到考正常收入来开 支的路上去。于是有些人提出停止发展国家信用,压缩开支来还债。 人大:人为以新债还旧债是可行的,旧债可以永远不还,或延后旧债的使用时 间。有人认为这是国家信用的不信用——他错误理解了信用偿还性的含义。偿还性 是针对个体而言,而旧债不用环视作为整体宏观上来讲的。 若总保持新债大过旧债,财政仍有正常收入之外的辅助收入进行开支。但能否 总能以新债大于旧债来永远循环下去(若不发行新债,则只能用正常收入来还债, 但这是行不通的)。理论界的研究是未来 20—30 年内中国是由这种能力的。用债务 收入/GDP 指标来衡量。从纵向横向来比我们的发债水平还是可以承受的。随着 GDP 增加,债务也必然增加。我们的发债水平没有超过经济和居民的承受能力。 西方的国债服务于什么?中国的国债服务于什么? 西方的财政如何运行?中国的财政如何运行? 中国财政相当大部分用于基本建设投资,而西方的财政主要是用于公共部门。 非生产性部门开支。财政的挤出效应不一定是用于中国。如果我们坚持新债大于旧 债的方针,必然会走向债台高筑的方向。但债台高筑是经济强盛,偿还能力的增强 的表现。因为信用是双方的 信用是一个不断发新债,还旧债的过程 若美国在近 10 年内还完国债,则他的基础货币、公开市场操作的货币制度将 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年我国的财政平衡并不代表停止国家信用,因为累计得旧债,要求发新债来 偿还。国家最后的偿付为会以印刷钞票来解决,以通货膨胀和信用膨胀的方式解决。 前苏联正是利用 1929 年—1933 年经济危机举借外债发展起来的。这发展了前 苏联完整的工业体系。 中国 79 年发外债的现象并不说明观念解放了。期间我们有一次提前还债的行 为,说明了我们“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观念还为解放。提前还债的行为,使我 们少借了很多低息、长期的贷款。这导致我们的债务结构极为不合理。短期债务占 72%左右。直到 94 年后,我们的债务结构才好转。到 97 年为 30%短期借款,70% 长期借款。 美国在 60 年代由 6000 多吨黄金储备,中国仅有 400 多吨。中国怕外国人来接 前来借钱而提前还债的举动是一种陈旧的信用理财观念。提前还债的举动使中国近 十年来少得了许多篇以前,政府吸取了这种教训,才使我国现在有 1500 多亿的外 汇储备。 中国从家庭代财政理财都有一个“怕漏富”的思想,这是于整个信用观念格格 不入的。 80 年代中国的黄金政策是失败的,没有实行“藏金于民”的政策。一个改革开 放的国家“藏金于民”的政策是必然的趋势 许多人很奇怪,我国由 1800 多亿的外汇储备,为什么还要对外举债?我国的 外汇储备多在国外投资。中国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才保证了我 们对外借款的基础。国内借外债应该高出外汇储备的 20-30%。有钱才能阶更多的 前。一旦国外冻结我们的存款,我们借的外债就不还
许多人害怕再出现60年代,苏联逼我们还债的现象。事实上时代发生了很大 的变化,信用经济已经深入人心。今天的世界是全球化的时代,很难再发生60年 代的情况。如果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债务重组获得成功,外债陆续得到偿还, 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危机不是动则的制裁与威胁所能解决的。在今天,我们与美国的 贸易已达到相当大的数额。你我融合的越深,别国越不可能以封锁和制裁来对付你。 1500亿外债绝大部分是企业借款,之所以加入国家外汇储备*是因为中国的企 业部分为国有企业,一旦其不能偿还,必须由国家财政来偿还。如广信,是由国家 外汇局批准的外债,必须由国家来还 我们应该跟国际评级机构配合,我们应随潮流而走,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放弃 自己的独立自主 4.消费信用。早在20年前我们就采用了消费信用,但那次是权宜之计,这次*实行 消费信用,也是权宜之计。过去我们反对消费性用,是因为他伴随着经济的过剩危 机。但今天国外的消费信用并不一定伴随着过剩危机。今天的西方国家不是在过剩 危机发展的消费信贷。因此,今天我们不应将其看作权宜之计。 为什么居民有着6万亿存款还要借款?房屋消费贷款是一种消费贷款,如果自 己的钱另有高收益渠道,为何不可以又投资,又借钱用于房屋消费? 消费信贷也会有负面效应,他也会带来不良资产 市场经济到底是市场份额的竞争,国外的银行不会将破产的家庭赶走,而是继 续为他们理财。 第四章:利息与利息率 常识:利息是所有收益的代表,可以将它看作利息、利润、股息。 马克思:利息是收益的一半形态 利率决定论 1.马克思人为决定利率的因素有两点。 2.实际利率理论 储蓄代表攻击,投资代表需求。供给与需求决定了利率。没有考虑货币的因素 储蓄用于扩大再生产。资本家愿不愿以投资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只有资本的边 际效率大于利率,资本家才愿意投资。投资与储蓄的均衡决定了利率 36年凯恩斯认为利率根本可不看实际要素,只看货币供求即可。后人对凯恩 斯的理论作了修正,即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都要看,即可贷资金论(新剑桥观点) 美国剑桥的观点即为IS-LM模型 3.我国利率水平决定的因素 1)社会平均利润率 中国没有社会平均利润率,我们是变通德来制定。我们有意识的使某 些资产的价格高于其价值(如工业产品),使某些产品的价格略低于其价 值(如农副产品),因此很难产生平均利润率。且各行业之间和利润率高 低悬殊不等。但由于计划性,资源也不可能在部门间转移。于是我们变通 在改革开放初期按绝大多数企业能承受的水平,制定贷款利率,从而决定 存款利率。 思考:平均利润率能否真的形成呢? 按照不太高,又不太低的大多数企业能承受的水平来制定利率的正确 数目保持利差 92年我国利率水平12%,而事后计算出的社会平均利润率仅为4% 你如何理解由于利润率过高而导致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不能将马克思
许多人害怕再出现 60 年代,苏联逼我们还债的现象。事实上时代发生了很大 的变化,信用经济已经深入人心。今天的世界是全球化的时代,很难再发生 60 年 代的情况。如果 80 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债务重组获得成功,外债陆续得到偿还, 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危机不是动则的制裁与威胁所能解决的。在今天,我们与美国的 贸易已达到相当大的数额。你我融合的越深,别国越不可能以封锁和制裁来对付你。 1500 亿外债绝大部分是企业借款,之所以加入国家外汇储备**是因为中国的企 业部分为国有企业,一旦其不能偿还,必须由国家财政来偿还。如广信,是由国家 外汇局批准的外债,必须由国家来还。 我们应该跟国际评级机构配合,我们应随潮流而走,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放弃 自己的独立自主 4. 消费信用。早在 20 年前我们就采用了消费信用,但那次是权宜之计,这次**实行 消费信用,也是权宜之计。过去我们反对消费性用,是因为他伴随着经济的过剩危 机。但今天国外的消费信用并不一定伴随着过剩危机。今天的西方国家不是在过剩 危机发展的消费信贷。因此,今天我们不应将其看作权宜之计。 为什么居民有着 6 万亿存款还要借款?房屋消费贷款是一种消费贷款,如果自 己的钱另有高收益渠道,为何不可以又投资,又借钱用于房屋消费? 消费信贷也会有负面效应,他也会带来不良资产。 市场经济到底是市场份额的竞争,国外的银行不会将破产的家庭赶走,而是继 续为他们理财。 第四章:利息与利息率 一、常识:利息是所有收益的代表,可以将它看作利息、利润、股息。 马克思:利息是收益的一半形态 二、利率决定论 1. 马克思人为决定利率的因素有两点。 2. 实际利率理论 储蓄代表攻击,投资代表需求。供给与需求决定了利率。没有考虑货币的因素。 储蓄用于扩大再生产。资本家愿不愿以投资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只有资本的边 际效率大于利率,资本家才愿意投资。投资与储蓄的均衡决定了利率 36 年凯恩斯认为利率根本可不看实际要素,只看货币供求即可。后人对凯恩 斯的理论作了修正,即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都要看,即可贷资金论(新剑桥观点)。 美国剑桥的观点即为 IS-LM 模型。 3. 我国利率水平决定的因素 1) 社会平均利润率 中国没有社会平均利润率,我们是变通德来制定。我们有意识的使某 些资产的价格高于其价值(如工业产品),使某些产品的价格略低于其价 值(如农副产品),因此很难产生平均利润率。且各行业之间和利润率高 低悬殊不等。但由于计划性,资源也不可能在部门间转移。于是我们变通 在改革开放初期按绝大多数企业能承受的水平,制定贷款利率,从而决定 存款利率。 思考:平均利润率能否真的形成呢? 按照不太高,又不太低的大多数企业能承受的水平来制定利率的正确 数目保持利差。 92 年我国利率水平 12%,而事后计算出的社会平均利润率仅为 4%。 你如何理解由于利润率过高而导致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不能将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