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贝特·史怀泽 阿尔贝特·史怀泽是二十世纪人道主义的巨擘,他的名字几乎已成了人类“爱”的代名词。他 那种浩然正气,贯彻始终的毅力,无私的爱是我们人类的骄傲。 史怀泽作为学识渊博的神学家,技艺娴熟的风琴演奏家和音乐家,他在年轻时候已经享有盛 名,出入上流社会,广交各界名流。然而28岁时,被非洲人民的苦难所震撼,受到上帝的 趋势,他毅然开始了长达8年的医学学习生涯。性格坚毅,内心温和的他,毕业后开始了他 长达一生怀泽天下的生涯。 史怀泽的内心充满了上帝的召唤,而显得博大和宽厚。正是这样一个充满了精神力量的人, 才能够耐得住寂寞,在非洲那样困苦的环境下,传播爱的力量,用医术救赎生命。促使他坚 持的是信仰的力量,是对人和生命的尊重,对人本质的深刻体悟。他在非洲从林义务为当地 居民治病达半个世纪之久,直至逝世。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很难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去面对那 些难以征服的困难。 1875年,史怀泽诞生于德、法边界阿尔萨斯省的小城凯泽尔贝格。 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他精通德、法两种语言,他先后获得哲学、神学和 医学三个博士学位,还是著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研究专家。 1904年,在哲学、神学和音乐方面已经拥有巨大声望的他听到刚果 缺少医生的呼吁,决定到非洲行医。历经8年的学习,他在38岁的 时候获得了行医证和医学博士学位。史怀泽于1913年来到非洲,在 加蓬的兰巴雷内建立了丛林诊所,服务非洲直至逝世。他获得了1952 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被称为“非洲之子”。1957年,他的传奇经历曾 被拍成电影。 史怀泽的著作众多,横跨四大领域而且均具有极高的专业性。计有《康 德的宗教哲学》(1899)、《巴赫论》(1905法文版,1908德文版)、《耶 稣生平研究史》(1906)、《德法两国管风琴的制造与演奏风琴的技巧》 (1906)、《原始森林的边缘》(1921)、《文明的哲学》(1923)、《非洲 杂记》(1938)等,其生命伦理学方面的代表作则是《敬畏生命》。爱 因斯坦曾经称赞:“像史怀泽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
阿尔贝特·史怀泽 阿尔贝特·史怀泽是二十世纪人道主义的巨擘,他的名字几乎已成了人类“爱”的代名词。他 那种浩然正气,贯彻始终的毅力,无私的爱是我们人类的骄傲。 史怀泽作为学识渊博的神学家,技艺娴熟的风琴演奏家和音乐家,他在年轻时候已经享有盛 名,出入上流社会,广交各界名流。然而 28 岁时,被非洲人民的苦难所震撼,受到上帝的 趋势,他毅然开始了长达 8 年的医学学习生涯。性格坚毅,内心温和的他,毕业后开始了他 长达一生怀泽天下的生涯。 史怀泽的内心充满了上帝的召唤,而显得博大和宽厚。正是这样一个充满了精神力量的人, 才能够耐得住寂寞,在非洲那样困苦的环境下,传播爱的力量,用医术救赎生命。促使他坚 持的是信仰的力量,是对人和生命的尊重,对人本质的深刻体悟。他在非洲丛林义务为当地 居民治病达半个世纪之久,直至逝世。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很难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去面对那 些难以征服的困难。 1875 年,史怀泽诞生于德、法边界阿尔萨斯省的小城凯泽尔贝格。 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他精通德、法两种语言,他先后获得哲学、神学和 医学三个博士学位,还是著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研究专家。 1904 年,在哲学、神学和音乐方面已经拥有巨大声望的他听到刚果 缺少医生的呼吁,决定到非洲行医。历经 8 年的学习,他在 38 岁的 时候获得了行医证和医学博士学位。史怀泽于 1913 年来到非洲,在 加蓬的兰巴雷内建立了丛林诊所,服务非洲直至逝世。他获得了 1952 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被称为“非洲之子”。1957 年,他的传奇经历曾 被拍成电影。 史怀泽的著作众多,横跨四大领域而且均具有极高的专业性。计有《康 德的宗教哲学》(1899)、《巴赫论》(1905 法文版,1908 德文版)、《耶 稣生平研究史》(1906)、《德法两国管风琴的制造与演奏风琴的技巧》 (1906)、《原始森林的边缘》(1921)、《文明的哲学》(1923)、《非洲 杂记》(1938)等,其生命伦理学方面的代表作则是《敬畏生命》。爱 因斯坦曾经称赞:“像史怀泽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
人,是我们人类的骄傲”。见爱因斯坦《质朴的伟大》。(爱因斯坦曾 经称赞:“像史怀泽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 乎还没有发现过”。(《质朴的伟大》) 《质朴的伟大》是爱因斯坦为他的朋友阿尔贝特·史怀泽写的一篇短文。这么说吧,尽管人 类在过去的20世纪里犯下种种错误,甚至罪恶,但因为历史上存在过史怀泽这样的人,仍 然充满希望。 史怀泽热爱美,这种美不仅仅是艺术的美,它还包括心灵的美:而且,这种美并不需要任何 渠道,直接可以影响人的。可靠的直觉有助于他保持对生活的确信及和所有生命的直接联系。 他在一切领域内都避免了粗暴和冷酷的行为方式。只要史怀泽看到有人被这样对待,他就与 这种情况做斗争。史怀泽没有说教,也不幻想他的行为成为无数人的典范以及对他们的安慰。 他所做的一切,仅仅出于内在的天然使性及上帝的召唤。 史怀泽是“敬畏生命”(Reverence for Life)伦理哲学的创始人和积极倡导者,他认为“善是保 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 远性,与我们人类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因此主张“人应该关心所有人和 生物的命运,给予需要他的人真正人道的帮助。” 1915年,置身非洲丛林与河水间勃发的生命世界,追念第一次世界大战蔑视生命的悲剧, 史怀泽提出了“敬畏生命”(Reverence for life)的理念,将伦理学的范围由人扩展 到所有生命,成为生命伦理学的奠基人。 敬畏一切生命是史怀泽生命伦理学的基石。史怀泽把伦理的范围扩展到一切动物和 植物,认为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和动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 “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 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敬畏生命》) 只涉及人对人关系的伦理学是不完整的,从而也不可能具有充分的伦理动能。只有当人 类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 为什么要敬畏一切生命?史怀泽认为这就是生命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人的存在不 是孤立的,它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人类应该意识到,任何生命都有价值, 我们和它不可分割。“原始的伦理产生于人类与其前辈和后裔的天然关系。然而,只要 人一成为有思想的生命,他的‘亲属’范围就扩大了。”(同上)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 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 命。 史怀泽指出,对一切生命负责的根本理由是对自己负责,如果没有对所有生命的尊 重,人对自己的尊重也是没有保障的。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权力,谁习惯 于把随便哪种生命看做没有价值的,他就会陷于认为人的生命也是没有价值的危险之 中。对非人的生命的蔑视最终会导致对人自身的蔑视,世界大战的接连出现就是明证。 敬畏一切生命是美好的理念,但人的存在是现实的,人不可能对一切生命都同等对 待,为了人的生存,人常常要消灭一些生命。是否应区分生命的价值序列呢?史怀泽的 回答是否定的,他说:“敬畏生命的伦理否认高级和低级的、富有价值和缺少价值的生 命之间的区分。”(同上)在生活中,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依据与人的关系确定不同生命
人,是我们人类的骄傲”。见爱因斯坦《质朴的伟大》。(爱因斯坦曾 经称赞:“像史怀泽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 乎还没有发现过”。(《质朴的伟大》) 《质朴的伟大》是爱因斯坦为他的朋友阿尔贝特·史怀泽写的一篇短文。这么说吧,尽管人 类在过去的 20 世纪里犯下种种错误,甚至罪恶,但因为历史上存在过史怀泽这样的人,仍 然充满希望。 史怀泽热爱美,这种美不仅仅是艺术的美,它还包括心灵的美;而且,这种美并不需要任何 渠道,直接可以影响人的。可靠的直觉有助于他保持对生活的确信及和所有生命的直接联系。 他在一切领域内都避免了粗暴和冷酷的行为方式。只要史怀泽看到有人被这样对待,他就与 这种情况做斗争。史怀泽没有说教,也不幻想他的行为成为无数人的典范以及对他们的安慰。 他所做的一切,仅仅出于内在的天然使性及上帝的召唤。 史怀泽是“敬畏生命”(Reverence for Life)伦理哲学的创始人和积极倡导者,他认为“善是保 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 远性,与我们人类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因此主张“人应该关心所有人和 生物的命运,给予需要他的人真正人道的帮助。” 1915 年,置身非洲丛林与河水间勃发的生命世界,追念第一次世界大战蔑视生命的悲剧, 史怀泽提出了“敬畏生命”(Reverence for life)的理念,将伦理学的范围由人扩展 到所有生命,成为生命伦理学的奠基人。 敬畏一切生命是史怀泽生命伦理学的基石。史怀泽把伦理的范围扩展到一切动物和 植物,认为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和动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 “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 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敬畏生命》) 只涉及人对人关系的伦理学是不完整的,从而也不可能具有充分的伦理动能。只有当人 类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 为什么要敬畏一切生命?史怀泽认为这就是生命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人的存在不 是孤立的,它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人类应该意识到,任何生命都有价值, 我们和它不可分割。“原始的伦理产生于人类与其前辈和后裔的天然关系。然而,只要 人一成为有思想的生命,他的‘亲属’范围就扩大了。”(同上)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 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 命。 史怀泽指出,对一切生命负责的根本理由是对自己负责,如果没有对所有生命的尊 重,人对自己的尊重也是没有保障的。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权力,谁习惯 于把随便哪种生命看做没有价值的,他就会陷于认为人的生命也是没有价值的危险之 中。对非人的生命的蔑视最终会导致对人自身的蔑视,世界大战的接连出现就是明证。 敬畏一切生命是美好的理念,但人的存在是现实的,人不可能对一切生命都同等对 待,为了人的生存,人常常要消灭一些生命。是否应区分生命的价值序列呢?史怀泽的 回答是否定的,他说:“敬畏生命的伦理否认高级和低级的、富有价值和缺少价值的生 命之间的区分。”(同上)在生活中,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依据与人的关系确定不同生命
的价值,这种区分尺度完全是主观的。依据这一思路,我们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存 在着没有价值的生命,压迫以至完全毁灭某些生命是被允许的。史怀泽提出,依据这种 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一个昆虫和一个原始部落可能都被看作是没有价值的。 然而在非洲,面对铺天盖地的蚂蚁和蚊子,人类出于生存需要必须要消灭一些生命。 史怀泽认为,尽管这不可避免,但人必须有“自责”的意识。如果人类认为自己有权力 毁灭别的生命,他总有一天会走到毁灭与自己类似的生命或自我毁灭的地步。这种“自 责”是对“敬畏一切生命”原则的妥协,同时是一种自觉。对生命尊重的根本目的,是 培养人的道德本性,这是人类完善的出发点。 史怀泽对近代欧洲的世界观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欧洲近代思想的根本错误是 肯定世界、人生和伦理,但并未真正理解其内在联系,使世界成为生命意志自我分裂的 残酷战场:一部分生命只有通过毁灭其他生命才能持续下来。这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今天 的世界形势仍然有启发意义。 史怀泽对东方传统价值观予以崇高的评价。他说:“中国和印度的伦理学原则上确 定了人对动物的义务和责任。”(同上)他著有《印度思想家的世界观》一书,至为赞 叹印度思想所强调的人的伦理行为不仅与同类有关,而且与所有生命有关的原则。在的 笔记本上记录着一句佛教格言:“决不可以杀死、虐待、辱骂、折磨、迫害有灵魂的东 西、生命。” 生物的多样性和环境的和谐是人类存在的条件。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地球环 境恶化的背景下,史怀泽从生命的相互联系中,看到人不能再妄自尊大,提出了敬畏一 切生命的理念,契合了时机,这是他获得崇高声誉的社会背景。正如史怀泽所言,把爱 的原则扩展到动物,这对伦理学是一种革命,这是一次新的、比我们走出中世纪更加伟 大的文艺复兴,它将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世界和平提供新的思想基础。 ●作者在西方世界家喻户晓,1952年凭借“敬畏生命”理论获诺贝尔和平奖 ●生态文学的创始人雷切尔·卡森和生态文学先驱、《沙乡年鉴》作者奥尔多·利奥 波德都从这部作品中深受启发,并对其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以作者名字命名的研究机构、学校、医院不胜枚举,所有生态思想、文化研究者都 将书中理论作为探索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
的价值,这种区分尺度完全是主观的。依据这一思路,我们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存 在着没有价值的生命,压迫以至完全毁灭某些生命是被允许的。史怀泽提出,依据这种 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一个昆虫和一个原始部落可能都被看作是没有价值的。 然而在非洲,面对铺天盖地的蚂蚁和蚊子,人类出于生存需要必须要消灭一些生命。 史怀泽认为,尽管这不可避免,但人必须有“自责”的意识。如果人类认为自己有权力 毁灭别的生命,他总有一天会走到毁灭与自己类似的生命或自我毁灭的地步。这种“自 责”是对“敬畏一切生命”原则的妥协,同时是一种自觉。对生命尊重的根本目的,是 培养人的道德本性,这是人类完善的出发点。 史怀泽对近代欧洲的世界观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欧洲近代思想的根本错误是 肯定世界、人生和伦理,但并未真正理解其内在联系,使世界成为生命意志自我分裂的 残酷战场:一部分生命只有通过毁灭其他生命才能持续下来。这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今天 的世界形势仍然有启发意义。 史怀泽对东方传统价值观予以崇高的评价。他说:“中国和印度的伦理学原则上确 定了人对动物的义务和责任。”(同上)他著有《印度思想家的世界观》一书,至为赞 叹印度思想所强调的人的伦理行为不仅与同类有关,而且与所有生命有关的原则。在的 笔记本上记录着一句佛教格言:“决不可以杀死、虐待、辱骂、折磨、迫害有灵魂的东 西、生命。” 生物的多样性和环境的和谐是人类存在的条件。在 20 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地球环 境恶化的背景下,史怀泽从生命的相互联系中,看到人不能再妄自尊大,提出了敬畏一 切生命的理念,契合了时机,这是他获得崇高声誉的社会背景。正如史怀泽所言,把爱 的原则扩展到动物,这对伦理学是一种革命,这是一次新的、比我们走出中世纪更加伟 大的文艺复兴,它将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世界和平提供新的思想基础。 ●作者在西方世界家喻户晓,1952 年凭借“敬畏生命”理论 获诺贝尔和平奖 ●生态文学的创始人雷切尔·卡森和生态文学先驱、《沙乡年鉴》作者奥尔多·利奥 波德都从这部作品中深受启发,并对其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以作者名字命名的研究机构、学校、医院不胜枚举,所有生态思想、文化研究者都 将书中理论作为探索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
时行tH0卡A1有7HsTn 敬畏生命 十年的车论社 REV Marvin Meyer Kurt Bensel 1915年,著名思想家史怀泽(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提出了“敬畏生命”(Reverence for1ife)的理念,1919年他第一次公开阐述这一理念,1923年他又在《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 学》一书中详细论述了“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1952年因其“敬畏生命”理论,史怀泽获得诺贝 尔和平奖。尽管史怀泽在医学、音乐、圣经研究、哲学和神学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却 把“敬畏生命”理论当做自己最主要和最希望流传后世的成果。1965年史怀泽逝世后,其好友贝尔 收集了他的主要论著和基本见解,出版《敬畏生命:50年来的基本论述》一书。这本书是当今世界 生态思潮的重要里程碑,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走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行 TIME 对生命的敬畏 同尔具销·殊韦泽自速 EEiEN
1915 年,著名思想家史怀泽(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提出了“敬畏生命”(Reverence for life)的理念,1919 年他第一次公开阐述这一理念,1923 年他又在《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 学》一书中详细论述了“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1952 年因其“敬畏生命”理论,史怀泽获得诺贝 尔和平奖。尽管史怀泽在医学、音乐、圣经研究、哲学和神学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却 把“敬畏生命”理论当做自己最主要和最希望流传后世的成果。1965 年史怀泽逝世后,其好友贝尔 收集了他的主要论著和基本见解,出版《敬畏生命:50 年来的基本论述》一书。这本书是当今世界 生态思潮的重要里程碑,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走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划时代的理论贡献 《敬畏生命》对于人类的思想发展和文明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敬畏生命理论把生 命整体性作为思想的逻辑起点,指出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否定 了生命的价值序列,进而将人类的伦理关怀从人扩展至所有生物和整个世界,倡导所有生命相互平等 和相互尊重,倡导人类建立与万物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密切关系。有学者在《图书馆杂志》月刊上 发表文章,盛赞史怀泽“搭建了珍视生命整体性和重视生物个体性之间的桥梁”。 敬畏生命理论指出:“善就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 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伦理“与人对所有存在于他的范围之内的生命 的行为有关。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 的”。伦理即敬畏生命,或奉献给生命。 从当代生态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考察,《敬畏生命》的理论贡献不仅仅是伦理 学内涵和范围的扩大,更为重要的是它前瞻性地解构了几千年来占主导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富于远 见地强调了整个生命支持系统一一生态整体的终极价值。这对于人类文明的生态转向,对于人类共同 努力建设以确保生态系统完整、平衡、可持续存在以及人类与整个自然和谐友好相处的生态文明,具 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巨大而深远的世界影响 《敬畏生命》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其核心理念的广泛普及。世界范围内有许多组织和机 构致力于推广“敬畏生命”的理念。其中较有名的是 国际阿尔伯特·史怀 泽协会、兰巴雷内国际史怀泽协会、史怀泽 之友、阿尔贝特·史怀泽研究会。世界各地高校的学者 对《敬畏生命》展开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查普曼大学和克尼皮尔克大学还设立了史怀泽研究所。在世 界各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敬畏生命理论已经在当代思想界、文化界受到广泛的认同,所有生态思想 文化研究者都将这一理论作为探索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 《敬畏生命》深刻影响了许多生态文学家和生态思想家。生态文学先驱、《沙乡年鉴》 的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大学任教时,从史怀泽的作品中受到启示,认为伦理的基础应该 是“敬畏生命”:而他所倡导的大地伦理和生态整体观,就是对史怀泽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杰出的生 态思想家、生态文学的创始人雷切尔·卡森将其著名的作品《寂静的春天》献给史怀泽。史怀泽的一 封信和肖像是卡森晚年最珍视的财产。卡森说,《敬畏生命》一书让我们走出自我,第一次意识到其
划时代的理论贡献 《敬畏生命》对于人类的思想发展和文明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敬畏生命理论把生 命整体性作为思想的逻辑起点,指出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否定 了生命的价值序列,进而将人类的伦理关怀从人扩展至所有生物和整个世界,倡导所有生命相互平等 和相互尊重,倡导人类建立与万物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密切关系。有学者在《图书馆杂志》月刊上 发表文章,盛赞史怀泽“搭建了珍视生命整体性和重视生物个体性之间的桥梁”。 敬畏生命理论指出:“善就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 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伦理“与人对所有存在于他的范围之内的生命 的行为有关。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 的”。伦理即敬畏生命,或奉献给生命。 从当代生态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考察,《敬畏生命》的理论贡献不仅仅是伦理 学内涵和范围的扩大,更为重要的是它前瞻性地解构了几千年来占主导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富于远 见地强调了整个生命支持系统——生态整体的终极价值。这对于人类文明的生态转向,对于人类共同 努力建设以确保生态系统完整、平衡、可持续存在以及人类与整个自然和谐友好相处的生态文明,具 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巨大而深远的世界影响 《敬畏生命》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其核心理念的广泛普及。世界范围内有许多组织和机 构致力于推广“敬畏生命”的理念。其中较有名的是国际阿尔伯特·史怀 泽协会、兰巴雷内国际史怀泽协会、史怀泽 之友、阿尔贝特·史怀泽研究会。世界各地高校的学者 对《敬畏生命》展开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查普曼大学和克尼皮尔克大学还设立了史怀泽研究所。在世 界各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敬畏生命理论已经在当代思想界、文化界受到广泛的认同,所有生态思想 文化研究者都将这一理论作为探索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 《敬畏生命》深刻影响了许多生态文学家和生态思想家。生态文学先驱、《沙乡年鉴》 的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大学任教时,从史怀泽的作品中受到启示,认为伦理的基础应该 是“敬畏生命”;而他所倡导的大地伦理和生态整体观,就是对史怀泽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杰出的生 态思想家、生态文学的创始人雷切尔·卡森将其著名的作品《寂静的春天》献给史怀泽。史怀泽的一 封信和肖像是卡森晚年最珍视的财产。卡森说,《敬畏生命》一书让我们走出自我,第一次意识到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