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一文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紧紧地禁锢誉 大家的头脑,儿童教育就更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枯燥无味的教育内容,使得学生 的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少年儿童们渴望自由,向往大自然的美好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亲 密融洽、友爱互助的关系。鲁迅的《社戏》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以一个少年儿童的视角 来观察社会、体察人情的。文章处处洋溢着友谊的纯真和爱的温情,写得真切而又生动 并非那夜的豆最好吃,也并非那夜的戏最好看,原因在于“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再也 没有感受到这么纯朴、天真、可爱的少年朋友般的友情了。“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 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这样结尾表 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之情,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理想的渴望和追求,是对 主题的深化。 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一一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什么文化习 俗,可与同学们对话交流,上台说给大家听听。 五、作业设计 1.模仿月夜行船一段(11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 侧面着笔,描写一处景物。150字左右。 2.介绍你所知道的某一剧种(最好是你的家乡戏)的历史发展状况和基本特点,要做 到条理清楚,言简意明 六、板书设计 社戏 鲁迅 至美的景 戏里戏外{至真的人不变的情怀 至纯的情 2.《回延安》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并学习其形式。 2.熟读成诵,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 3.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情厚谊
《社戏》一文写于 1922 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 大家的头脑,儿童教育就更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枯燥无味的教育内容,使得学生 的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少年儿童们渴望自由,向往大自然的美好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亲 密融洽、友爱互助的关系。鲁迅的《社戏》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以一个少年儿童的视角 来观察社会、体察人情的。文章处处洋溢着友谊的纯真和爱的温情,写得真切而又生动。 并非那夜的豆最好吃,也并非那夜的戏最好看,原因在于“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再也 没有感受到这么纯朴、天真、可爱的少年朋友般的友情了。“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 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这样结尾表 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之情,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理想的渴望和追求,是对 主题的深化。 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什么文化习 俗,可与同学们对话交流,上台说给大家听听。 五、作业设计 1.模仿月夜行船一段(11 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 侧面着笔,描写一处景物。150 字左右。 2.介绍你所知道的某一剧种(最好是你的家乡戏)的历史发展状况和基本特点,要做 到条理清楚,言简意明。 六、板书设计 社戏 鲁迅 至美的景 戏里戏外 至真的人 不变的情怀 至纯的情 2.《回延安》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并学习其形式。 2.熟读成诵,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 3.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并学习其形式。 2.熟读成诵,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情厚谊。 难点: 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影音资源】《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阿宝),导入新课。 刚才播放的这首民歌歌名是什么?谁唱的?是用什么形式写成的民歌。(信天游 信天游是一部镌刻在黄土高原的传世巨著,是劳动人民自由酣畅地抒发情怀的心声, 它游荡在天空,流走于沟溪,回音于山谷。 【精品课件】展示“信天游”文体知识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 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 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 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它是一部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 高原上的传世巨著,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 可参考【微教案】《信天游》 那么用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又会有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让我们与贺敬之一起回延 安,了解信天游,感受作者对延安的单爱深情 整体感知 【精品课件】 1.作者作品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 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 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2.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党中央就设在延安。在抗日战 争和解放战争中,延安一直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中心。它是革命圣地,是中国革命的摇 篮。它抚育了成千上万的革命战士,贺敬之就是其中一位,他于1940年来到延安,在这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并学习其形式。 2. 熟读成诵,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情厚谊。 难点: 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音资源】《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阿宝),导入新课。 刚才播放的这首民歌歌名是什么?谁唱的?是用什么形式写成的民歌。(信天游) 信天游是一部镌刻在黄土高原的传世巨著,是劳动人民自由酣畅地抒发情怀的心声, 它游荡在天空,流走于沟溪,回音于山谷。 【精品课件】展示“信天游”文体知识。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 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 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 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它是一部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 高原上的传世巨著,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 可参考【微教案】《信天游》 那么用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又会有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让我们与贺敬之一起回延 安,了解信天游,感受作者对延安的挚爱深情。 二、整体感知 【精品课件】 1.作者作品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 年到延安,进入 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 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 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2.写作背景 1935 年 10 月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党中央就设在延安。在抗日战 争和解放战争中,延安一直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中心。它是革命圣地,是中国革命的摇 篮。它抚育了成千上万的革命战士,贺敬之就是其中一位,他于 1940 年来到延安,在这里
生活了六年。1956年春,他从北京来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阔别十载, 朝返归,他受到了延安人民亲人般的热情款待,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 感奋的情怀化为澎湃的诗情,便以《回延安》为题,尽情抒写这次重回延安的感受和对延 安的由衷礼赞。 3.了解延安 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被迫开始长征,而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 最终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这13年间,延安经历 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战争年代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一直 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三种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 初步感知 (1)自主朗读诗歌,感知诗意诗情。 (2)听读【音频课文】读准节奏和宇音。 搂定(|bu)脑畔(pan)糜子(m6)油馍(m6) (3)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师生点评。 (4)你认为洋溢于全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着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参考:激动、喜悦。回延安的过程。 (5)本诗共五个自然节,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自然节的主要内容。 参考 第一部分:写与亲人重逢时的激动和喜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前程 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 的热爱和歌颂。 可参考【知识总汇】 局部探究 【精品课件】 (一)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朗读诗歌,自主学习,疑难问题合作探究。 1.诗人回到延安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2.朗读诗歌第一部分,思考:这部分如何写出诗人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 的 3.体会诗人在第一部分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生活了六年。1956 年春,他从北京来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阔别十载, 一朝返归,他受到了延安人民亲人般的热情款待,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 感奋的情怀化为澎湃的诗情,便以《回延安》为题,尽情抒写这次重回延安的感受和对延 安的由衷礼赞。 3.了解延安 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被迫开始长征,而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 最终落脚点。从 1935 年到 1948 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这 13 年间,延安经历 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战争年代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一直 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三种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 4.初步感知。 (1)自主朗读诗歌,感知诗意诗情。 (2)听读【音频课文】,读准节奏和字音。 搂.定(lǒu) 脑畔.(pàn) 糜.子(méi) 油馍.(mó) (3)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师生点评。 (4)你认为洋溢于全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参考:激动、喜悦。回延安的过程。 (5)本诗共五个自然节,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自然节的主要内容。 参考 第一部分:写与亲人重逢时的激动和喜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前程。 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 的热爱和歌颂。 可参考【知识总汇】 三、局部探究 【精品课件】 (一)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朗读诗歌,自主学习,疑难问题合作探究。 1.诗人回到延安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2. 朗读诗歌第一部分,思考:这部分如何写出诗人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 的? 3.体会诗人在第一部分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4.朗读诗歌第三部分,思考:这部分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5.朗读诗歌第五部分,思考:诗人除了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 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6.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品析。 预设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兴奋 忆延安—圣地养育我—感激 话延安—欢聚话今昔—喜悦 看延安—旧貌换新颜—赞颂 祝延安—圣地大贡献—热爱 2.诗人离别延安已达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近 乡情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但作者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 莫把我眼睛挡住了…”,两个“莫”,表达了诗人重回延安不能克制的激动之情,展示出 诗人心潮翻滚、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恋的表现 3.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 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唱”“笑”“招” 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情达意更加强 烈、准确。 4.首先,诗人在这里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了炽热的感情。 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突出了烧热的炕、生起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食物, 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后看望诗人的情景。其次,诗歌描写老、中、青三代 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了亲人欢聚的情景。最后,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一口口的米 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 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5.这一节艺术地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 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永远 站在最前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愿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6.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看延安 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 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抒情,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使感情抒发既酣 畅淋滴,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直接抒情,如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直接抒发自己离开延安后的思念之情。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把延安比作母亲,不断呼唤,用称呼
4.朗读诗歌第三部分,思考:这部分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5.朗读诗歌第五部分,思考:诗人除了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 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6.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品析。 预设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兴奋 忆延安——圣地养育我——感激 话延安——欢聚话今昔——喜悦 看延安——旧貌换新颜——赞颂 祝延安——圣地大贡献——热爱 2.诗人离别延安已达 10 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近 乡情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但作者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 莫把我眼睛挡住了……”,两个“莫”,表达了诗人重回延安不能克制的激动之情,展示出 诗人心潮翻滚、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恋的表现。 3.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 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唱”“笑”“招” 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情达意更加强 烈、准确。 4.首先,诗人在这里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了炽热的感情。 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突出了烧热的炕、生起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食物, 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诗人的情景。其次,诗歌描写老、中、青三代 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了亲人欢聚的情景。最后,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一口口的米 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 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 10 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5.这一节艺术地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 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永远 站在最前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愿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6.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看延安、 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 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抒情,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使感情抒发既酣 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直接抒情,如: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直接抒发自己离开延安后的思念之情。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把延安比作母亲,不断呼唤,用称呼
揭示延安和“我”的关系,直接抒发了对延安的思念之情。 间接抒情,如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心理描写,通过两个 莫”,表达重回延安不能克制的激动之情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动作描写,“抓”“贴”,动作急遽,极写感 憤的深摯 可参考【微教案】《抒情方式》 (二)品味诗句,学习写法。 反复品读诗歌,琢磨诗歌味道。 1.播放【影视课文】第二部分,思考:这部分如何使用“比兴”手法的? 2.第四部分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 3.品味下面诗句,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1)“千声万声呼唤你,/一母亲延安就在这里1”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3)“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参考 1.“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使用“比兴”手法。诗人如羊羔一样 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 可参考【微课堂】《“比兴”手法》 2.首先,诗人在这里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了炽热的感情 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突出了烧热的炕、生起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食物, 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悉后看望诗人的情景。其次,诗歌描写老、中、青三代 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了亲人欢聚的情景。最后,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一口口的米酒 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 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倾吐了内心的喜悦。 3.(1)“千声万声”所表现的是连声呼唤,“千”“万”是夸张,极写其呼唤声之多、 之密。“母亲延安”直接把延安称作“母亲”,是拟人手法,一下子把“我”和延安的关系 揭示出来了。 (2)“唱”“笑”“招”是写动作和表情的,这是拟人手法的连用,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3)“树梢”“树枝”和“树根”都是一棵树上的,俱为一体;延安的山、水、人对“我 来讲都是亲的,后一句是由前一句联想出来的,是“比兴”,表达形象生动。 三)总结特色,感受风俗。 这首诗是诗人用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请根据信天游的文体特点,说说这首诗具有哪 些特色?(可从结构、情感、语言、修辞等各方面入手)
揭示延安和“我”的关系,直接抒发了对延安的思念之情。 间接抒情,如: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心理描写,通过两个 “莫”,表达重回延安不能克制的激动之情。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动作描写,“抓”“贴”,动作急遽,极写感 情的深挚。 可参考【微教案】《抒情方式》 (二)品味诗句,学习写法。 反复品读诗歌,琢磨诗歌味道。 1.播放【影视课文】第二部分,思考:这部分如何使用“比兴”手法的? 2.第四部分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 3.品味下面诗句,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1)“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3)“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参考 1.“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使用“比兴”手法。诗人如羊羔一样 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 可参考【微课堂】《“比兴”手法》 2.首先,诗人在这里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了炽热的感情。 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突出了烧热的炕、生起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食物, 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诗人的情景。其次,诗歌描写老、中、青三代 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了亲人欢聚的情景。最后,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一口口的米酒 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 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 10 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倾吐了内心的喜悦。 3.(1)“千声万声”所表现的是连声呼唤,“千”“万”是夸张,极写其呼唤声之多、 之密。“母亲延安”直接把延安称作“母亲”,是拟人手法,一下子把“我”和延安的关系 揭示出来了。 (2)“唱”“笑”“招”是写动作和表情的,这是拟人手法的连用,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3)“树梢”“树枝”和“树根”都是一棵树上的,俱为一体;延安的山、水、人对“我” 来讲都是亲的,后一句是由前一句联想出来的,是“比兴”,表达形象生动。 (三)总结特色,感受风俗。 这首诗是诗人用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请根据信天游的文体特点,说说这首诗具有哪 些特色?(可从结构、情感、语言、修辞等各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