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语文版: 初中语文七~九年级古代诗词 名句赏析 李白行吟图 ☆绵阳☆游仙☆新桥中学☆ 何亚军整理辑录 二00八年三月
1 配语文版: 初中语文七~九年级古代诗词 名句赏析 李白行吟图 ☆ 绵阳 ☆ 游仙 ☆ 新桥中学 ☆ 何亚军 整理辑录 二 00 八年三月
七年级语文(上)诗歌囊析 1赏析“少小高家老大回,乡音无改毛衰” 年轻时离开家乡年老才回来,口乡音未改两鬓已是疏 落苍白。“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 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 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 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 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 2、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前句写你 问我什么时候会回去,我却没有准确的时间可以告诉你,“期”字两次出现,友人问询归期,促其早归,盼 归之情十分真切;诗人回答,没有准确日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这一问答,一扬—抑,思念友人, 欲归不得归的愁苦跃然纸上。次句写出了极富形象性的原因:因为巴山下了大雨,这雨几夜没停,所以江 河湖泊池塘都水满为患了!也就是说,洪水泛濫,阻断交通,让人有家不得归呀!让想念我的你失望了!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又表现了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3、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凊景呢?“何当”一词表愿望,“共剪 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此联跨越上联郁闷、孤 寂之心境,而去设想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 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重聚时的乐。诗句明白如话,却又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4、赏析“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此联先交代握别的时间和地点,次写彼此分 别,愁上心头的况味。地点是扬子江边的渡口,时间是舂天,正是杨柳依依的季节。在这大好的春天, 友之间却要分手,心中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那依依袅袅的柳丝,那蒙蒙渺 渺的杨花,唤起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在写景中,深寓着别情离绪,故有"杨花愁杀渡江人″。 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这里只写“渡江人″,然而彼此羁旅漂泊,君愁我亦愁 的内心波动,跃然纸端。 这一联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结合。 5、赏析“数声风笛高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此联即 景生情,扬子江头,已是愁绪万干,离亭宴上,更是难舍难分,欲言又止。“风笛”“离亭”都具有特殊意 蕴,烘托了离人的特殊心境,实在是信手拈来,妙手天成。 6、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秦大地环绕护卫着都城长安,举目望去,烟弥漫,怎么也看不见岷江上的五大渡口。前句写关中 地区环绕护卫着都城长安。"城阙”即城墙和宫殿,这里指当时的都城长安。"辅″即护卫,“三秦″指长安 周围的关中地区,点出送别之地。次句写举目望去,烟雾弥漫,怎么也看不见巴蜀的五大渡口。“五津”是 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上的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等五大渡口,称“五津” 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恋不舍。 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 照,衬托出送行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这一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其壮阔精整。 7、赏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典故一(“闻笛赋”):指晋代向秀的《思旧赋》。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 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 康、吕安的怀念。 典故二(“烂柯人”):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棋还没终局,发现手中 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 尽。 在外面,我怀念老朋友的时候,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我回到故乡,恍如隔世,正像传说中的烂 柯人。前句用向秀的典故,表示对被贬被害朋友的怀念,其中隐含有对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后句用“王 贬谪时间的长久。两句通过用典,表现了诗人十分复杂的心情。阔别正久,今朝归
2 七年级语文(上)诗歌赏析 1 赏析“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年轻时离开家乡年老才回来,一口乡音未改两鬓已是疏 落苍白。“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 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 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 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 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 问作好铺垫。 2、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前句写你 问我什么时候会回去,我却没有准确的时间可以告诉你,“期”字两次出现,友人问询归期,促其早归,盼 归之情十分真切;诗人回答,没有准确日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这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 欲归不得归的愁苦跃然纸上。次句写出了极富形象性的原因:因为巴山下了大雨,这雨几夜没停,所以江 河湖泊池塘都水满为患了!也就是说,洪水泛滥,阻断交通,让人有家不得归呀!让想念我的你失望了!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又表现了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3、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何当”一词表愿望,“共剪 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此联跨越上联郁闷、孤 寂之心境,而去设想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 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重聚时的乐。诗句明白如话,却又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4、赏析“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此联先交代握别的时间和地点,次写彼此分 别,愁上心头的况味。地点是扬子江边的渡口,时间是春天,正是杨柳依依的季节。在这大好的春天,朋 友之间却要分手,心中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那依依袅袅的柳丝,那蒙蒙渺 渺的杨花,唤起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在写景中,深寓着别情离绪,故有“杨花愁杀渡江人”。 “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这里只写“渡江人”,然而彼此羁旅漂泊,君愁我亦愁 的内心波动,跃然纸端。 这一联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结合。 5、赏析“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此联即 景生情,扬子江头,已是愁绪万千,离亭宴上,更是难舍难分,欲言又止。“风笛”“离亭”都具有特殊意 蕴,烘托了离人的特殊心境,实在是信手拈来,妙手天成。 6、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大地环绕护卫着都城长安,举目望去,烟雾弥漫,怎么也看不见岷江上的五大渡口。前句写关中 地区环绕护卫着都城长安。“城阙”即城墙和宫殿,这里指当时的都城长安。“辅”即护卫,“三秦”指长安 周围的关中地区,点出送别之地。次句写举目望去,烟雾弥漫,怎么也看不见巴蜀的五大渡口。“五津”是 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上的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等五大渡口,称“五津”。 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恋不舍。 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 照,衬托出送行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这一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其壮阔精整。 7、赏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典故一(“闻笛赋”):指晋代向秀的《思旧赋》。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 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 康、吕安的怀念。 典故二(“烂柯人”):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棋还没终局,发现手中 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 尽。 在外面,我怀念老朋友的时候,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我回到故乡,恍如隔世,正像传说中的烂 柯人。前句用向秀的典故,表示对被贬被害朋友的怀念,其中隐含有对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后句用“王 质烂柯”的典故,暗示贬谪时间的长久。两句通过用典,表现了诗人十分复杂的心情。阔别正久,今朝归
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怅惘的心怀。旧:老朋友 8、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船的旁边干帆竞发,枯树的前头万木逢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喻,诗人自己在政治上遭受 打击,眼看别人纷纷志得意满,奔赴前程。诗意固然不无惆怅,却也颇为豁达。诗人用这样异常达观的态 度来应对世变,劝诫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遭遇而感到寂寞、蹉跎、忧伤。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忧伤低 的情调,尾联便乘势而下,表现了诗人振作的精神 9、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在柳絮落光杜鹃啼叫的季节,(我)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县。前句兼写时令。写景则专取杨花,寓意 为漂泊无定";而子规鸣叫,是用其“不如归去”的谐音。这种写法,既合事理,又能表现岀李白当时 的心情:对王昌龄被贬一事的悲哀和同情。后句直书原因,“五溪”,即雄溪、蒲溪、酉溪、沅溪和辰溪, 均在湖南境内。两句虽未写悲痛之情,而悲痛之情自见. 10、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我把我的思念托付给明月,随风一直送到夜郎西。此联意境犹为深远。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 充满愁思,无可倾诉,无人理解,只好将这种愁思托之于月;二是说唯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 看到;三是说,只有依靠它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通过诗人的丰富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 娈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它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 情带到了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被贬的朋友 通过诗人的想象,使明月人格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行为动作,是此诗的一大特点。 11、赏析“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辽阔的江南春天大地上 黄莺欢快地歌唱,绿树丛丛, 映衬着盛开的红花,无论是傍 水的村庄,还是依山的城郭, 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描写的 [南春景,所见一览无余,尽 收眼底。这媚人的春色,铺洒 在江南的千里大地上,更显出 它的深邃,它的广阔,它的无 边无际。 12、《江南春》为千古名篇之 理 诗人在缩干里江南之景于尺幅之中时,不仅着意描写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的江南景色, 还将金碧辉煌,屋宇重叠的寺庙掩映的景象示于人们的眼前。这寺庙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 人又让它出没于迷景的烟雨中,就更加显现出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色彩,与前联的明朗绚丽相 映,使得这幅“江南春景图”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13、赏析“不畏浮云遄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我不害怕飘浮的云把眼遮住,当然是因为我身处最高处。从自然角度说,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 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淸、看得远。面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常被用来比喻谗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 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一是来 自经验,即从书本上得到历史经验,他感到不站得高;就不能扫荡"浮云”,就会贻误自己的大事。这句是 带有自警、自策的意味的,说明王安石在后来的变法中之所以能够抵住保守势力的种种打击,不是偶然的。 14、赏析“岱宗夫如何?齐鲁育未了” 泰山有多大?从齐到鲁都可望见。首句设问,总括泰山的全貌,而突出其雄伟高大的山势。作者怎样 突出其山势的呢?他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致在齐、鲁两佃都 可以望见泰山。作者是以距离之广远烘托出泰山之高峻。这既是作者的亲身体验,也是他"语不惊人死不 休”的高超诗才的体现。 15、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峰顶,看到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这两句诗,是写出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 望。“会当”是唐人的口语,意思是"一定要”。这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 的雄心和气概。 16、赏析“秋风萧,洪波涌起” 秋风刮过,平静的海面顿时化作汹涌的怒涛。"洪波涌起”,大海有着掀起揭天巨浪的无穷威力,这句 诗句有着明显的旬征意义。这两句,体物形象,场景壮大,格调激扬亢奋,表现了一世枭雄的广大胸襟 17、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仿佛是从大海里出来的;灿烂的银河,仿佛也是从海里出来的!在大海的怀抱中,巨大的日、 星辰只是它的宠儿而已。这四句浅显明白,但意境阔大,气势豪迈。真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仿佛大海 孕育了宇宙天地,缔造了世界万物,生发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所以沈德潜说:“有吞吐宇宙 气象"。此评确当,洵非过誉
3 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怅惘的心怀。旧:老朋友。 8、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枯树的前头万木逢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喻,诗人自己在政治上遭受 打击,眼看别人纷纷志得意满,奔赴前程。诗意固然不无惆怅,却也颇为豁达。诗人用这样异常达观的态 度来应对世变,劝诫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遭遇而感到寂寞、蹉跎、忧伤。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忧伤低 沉的情调,尾联便乘势而下,表现了诗人振作的精神。 9、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在柳絮落光杜鹃啼叫的季节,(我)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县。前句兼写时令。写景则专取杨花,寓意 为“漂泊无定“;而子规鸣叫,是用其“不如归去”的谐音。这种写法,既合事理,又能表现出李白当时 的心情:对王昌龄被贬一事的悲哀和同情。后句直书原因,“五溪”,即雄溪、蒲溪、酉溪、沅溪和辰溪, 均在湖南境内。两句虽未写悲痛之情,而悲痛之情自见。 10、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我把我的思念托付给明月,随风一直送到夜郎西。此联意境犹为深远。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 充满愁思,无可倾诉,无人理解,只好将这种愁思托之于月;二是说唯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 看到;三是说,只有依靠它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通过诗人的丰富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 娈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它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 情带到了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被贬的朋友。 通过诗人的想象,使明月人格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行为动作,是此诗的一大特点。 11、赏析“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辽阔的江南春天大地上, 黄莺欢快地歌唱,绿树丛丛, 映衬着盛开的红花,无论是傍 水的村庄,还是依山的城郭, 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描写的 江南春景,所见一览无余,尽 收眼底。这媚人的春色,铺洒 在江南的千里大地上,更显出 它的深邃,它的广阔,它的无 边无际。 12、《江南春》为千古名篇之 理 诗人在缩千里江南之景于尺幅之中时,不仅着意描写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的江南景色, 还将金碧辉煌,屋宇重叠的寺庙掩映的景象示于人们的眼前。这寺庙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 人又让它出没于迷景的烟雨中,就更加显现出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色彩,与前联的明朗绚丽相 映,使得这幅“江南春景图”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13、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我不害怕飘浮的云把眼遮住,当然是因为我身处最高处。从自然角度说,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 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面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常被用来比喻谗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 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一是来 自经验,即从书本上得到历史经验,他感到不站得高;就不能扫荡“浮云”,就会贻误自己的大事。这句是 带有自警、自策的意味的,说明王安石在后来的变法中之所以能够抵住保守势力的种种打击,不是偶然的。 14、赏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有多大?从齐到鲁都可望见。首句设问,总括泰山的全貌,而突出其雄伟高大的山势。作者怎样 突出其山势的呢?他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致在齐、鲁两佃都 可以望见泰山。作者是以距离之广远烘托出泰山之高峻。这既是作者的亲身体验,也是他“语不惊人死不 休”的高超诗才的体现。 15、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峰顶,看到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这两句诗,是写出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 望。“会当”是唐人的口语,意思是“一定要”。这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 的雄心和气概。 16、赏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刮过,平静的海面顿时化作汹涌的怒涛。“洪波涌起”,大海有着掀起揭天巨浪的无穷威力,这句 诗句有着明显的旬征意义。这两句,体物形象,场景壮大,格调激扬亢奋,表现了一世枭雄的广大胸襟。 17、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仿佛是从大海里出来的;灿烂的银河,仿佛也是从海里出来的!在大海的怀抱中,巨大的日、月、 星辰只是它的宠儿而已。这四句浅显明白,但意境阔大,气势豪迈。真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仿佛大海 孕育了宇宙天地,缔造了世界万物,生发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所以沈德潜说:“有吞吐宇宙 气象”。此评确当,洵非过誉
七年级语文(下)诗调名句货析 1、赏析“心远地自偏 所谓心静,境自静。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 了这个深刻的道理 2、赏析“采菊东霄下,悠然见南山 此句写出了作者田园生活中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望见了 郁郁郁葱葱的庐山,就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平静的美好结 局 采菊而见山,闲适而随意,“境与意合”,人与山谐。 3、《饮酒》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 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不能改为“望”?为什么? 不能改。“见”写出了诗人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郁郁葱葱的南山时,心中的那种欣喜之情 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而“望”是眼睛盯着看的意思,用这个字,诗句就变得平淡无味了 5、《饮酒》的艺术特点 艺术上的特点是情、景、理三者的浑然融合。诗人写出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 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诗歌中那个悠然望山的人和那只翩然归林的鸟,心神契合,仿佛都在 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陶诗富于理趣,这首就是一个代表 6、赏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羁旅天涯的漫漫征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透浪向前。此两句写旅遼所兒的大江两岸 景色。“青山”“绿水”互文见义。 7、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此联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 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美景中虽有缺憾,却能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 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8、赏析“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此句写被蒙蒙春雨滋润着的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看似平淡的诗句,冋人们透露了春悄悄 了的消息,小草就是春的使者 9、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此句引用典故,写出了官军全体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豪情。既表明了作者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的政治立 场,又反映了那个动荡时代的最强音 10、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九个名词列岀深秋的九种景物,构成一幅深秋晩景图,把漂泊游孑的凄苦愁楚之情,通过自然景物的 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烘托得淋漓尽致。(此诗表现手法:寄情于物,被称为“秋思之祖”) ll、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一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的“昏”字。“断肠”一句直 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12、赏析“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银河相隔,情意相通。脉脉的眼神传达着千丝万缕的情意,此时胜过干言万语。语″作动词,意为谈 话。此句看上去好像有叙事意味,但仍然是紧扣织女的形象和现实的景物来描写的,仔细玩味,又确实写 景,织女的离愁却在这里被轻轻点染出来,可谓情景相生。 13、赏析《渡荆门送别》之“随”、“入”“下”、“飞”“生”、“结”等词
4 七年级语文(下)诗词名句赏析 1、赏析“心远地自偏” 所谓心静,境自静。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 了这个深刻的道理。 2、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句写出了作者田园生活中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望见了 郁郁郁葱葱的庐山,就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平静的美好结 局。 采菊而见山,闲适而随意,“境与意合”,人与山谐。 3、《饮酒》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 是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不能改为“望”?为什么? 不能改。“见”写出了诗人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郁郁葱葱的南山时,心中的那种欣喜之情, 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而“望”是眼睛盯着看的意思,用这个字,诗句就变得平淡无味了。 5、《饮酒》的艺术特点 艺术上的特点是情、景、理三者的浑然融合。诗人写出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 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诗歌中那个悠然望山的人和那只翩然归林的鸟,心神契合,仿佛都在 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陶诗富于理趣,这首就是一个代表。 6、赏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羁旅天涯的漫漫征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逐浪向前。此两句写旅途所见的大江两岸 景色。“青山”“绿水”互文见义。 7、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此联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 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美景中虽有缺憾,却能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 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8、赏析“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此句写被蒙蒙春雨滋润着的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看似平淡的诗句,向人们透露了春悄悄 来了的消息,小草就是春的使者。 9、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此句引用典故,写出了官军全体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豪情。既表明了作者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的政治立 场,又反映了那个动荡时代的最强音。 10、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九个名词列出深秋的九种景物,构成一幅深秋晚景图,把漂泊游子的凄苦愁楚之情,通过自然景物的 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烘托得淋漓尽致。(此诗表现手法:寄情于物,被称为“秋思之祖”) 11、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一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的“昏”字。“断肠”一句直 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12、赏析“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银河相隔,情意相通。脉脉的眼神传达着千丝万缕的情意,此时胜过千言万语。“语”作动词,意为谈 话。此句看上去好像有叙事意味,但仍然是紧扣织女的形象和现实的景物来描写的,仔细玩味,又确实写 景,织女的离愁却在这里被轻轻点染出来,可谓情景相生。 13、赏析《渡荆门送别》之“随”、“入”、“下”、“飞”、“生”、“结”等词
颔联“随”字,将静止的山岭和原野摹状岀活动的趋向,给人以连续的流动感和空间感。入″字,写 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仿佛流入了辽远的原野,境界髙远,力透纸背,蕴含了诗人喜悅开朗的心情和 青春的蓬勃朝气。 颈联“下"、"飞"、和“生”、“结”字的配合使用,不仅写活了水中月影的变化和江上云彩变幻成海市 蜃楼的过程,而且所写的动态景象更瑰丽奇妙,更有飞动的气势和迷人的情趣 14、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句比喻手法的妙用 此句为神来之笔,写出了天空中的云月瞬时变幻的奇景,富有浪漫之思。作者把月亮倒映在水中的样 子比做是天上飞来的面明镜(夜晚,近景),把天上堆叠的彩云比做是海楼(白天,远景),写出了平原 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变幻莫测的江水、月光、云彩,让诗人目不暇接。 15、赏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之“从”字妙用 全句意为:长江水远远渡岀荆门山外,伴随着自己来到楚地游览。一个“从”字,凸显了诗人的大气 魄。本是诗人乘船顺江东下,可在诗人眼里,意是长江跟着自己游览。 16、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这一名句展现了一幅雄伟壮阔的景象: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 泻千里的长江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依然滔滔不绝。白天行舟,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 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这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17、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别故 乡,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仍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18、赏析“万里送行舟”的妙处 诗句成功地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故乡的恋子情来烘托诗人的思乡情。诗人把故乡看作送别游子离 母亲,其构思之独到令人称叹 19、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茸木深” 描绘长安劫后的凄凉景象。前句—“破”一“在”,似乎相反,但正是“在”突出“破”,从中透出山 河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后句“草木深”应反映春景,然而却没有显示岀一点春意,反呈现岀城市破败 人烟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深藏诗人无限慨叹。写鸟语花昋更增诗人凄楚之感。 20、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作者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借花鸟的心惊落泪来抒发有感时的急剧变化,恨与家人分别所产生的特 殊心理。 21、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具体写国事和家事。由于战乱长久,国家危难深重,与家人音信阻绝,因而把家信看得比万两黄金还 要珍贵。可见诗人思乡盼信的心情是多么迫切!这一联,不仅流露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而且使他的忧国 感情不断得到深化。 22、后四句描绘出诗人当时怎样的形象 从“烽火连三月”可见祸乱之久,家人生死未卜,尤为悬念。一句“"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 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岀诗人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白发几不胜簪。这样,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23、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人写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这里不仅是因为梨花和雪都有相同的颜色,而且梨花 盛开时花团锦簇的景象恰能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势态。这—奇想把萧索酷寒顿时转化为绚丽烂漫,从-开始 就给全诗定下了豪迈乐观的基调。 24、为什么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示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 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
5 颔联“随”字,将静止的山岭和原野摹状出活动的趋向,给人以连续的流动感和空间感。“入”字,写 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仿佛流入了辽远的原野,境界高远,力透纸背,蕴含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 青春的蓬勃朝气。 颈联“下”、“飞”、和“生”、“结”字的配合使用,不仅写活了水中月影的变化和江上云彩变幻成海市 蜃楼的过程,而且所写的动态景象更瑰丽奇妙,更有飞动的气势和迷人的情趣。 14、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句比喻手法的妙用 此句为神来之笔,写出了天空中的云月瞬时变幻的奇景,富有浪漫之思。作者把月亮倒映在水中的样 子比做是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夜晚,近景),把天上堆叠的彩云比做是海楼(白天,远景),写出了平原 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变幻莫测的江水、月光、云彩,让诗人目不暇接。 15、赏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之“从”字妙用 全句意为:长江水远远渡出荆门山外,伴随着自己来到楚地游览。一个“从”字,凸显了诗人的大气 魄。本是诗人乘船顺江东下,可在诗人眼里,意是长江跟着自己游览。 16、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这一名句展现了一幅雄伟壮阔的景象: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泻千里的长江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依然滔滔不绝。白天行舟,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 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这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17、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别故 乡,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仍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18、赏析“万里送行舟”的妙处 诗句成功地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故乡的恋子情来烘托诗人的思乡情。诗人把故乡看作送别游子离乡的 母亲,其构思之独到令人称叹。 19、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描绘长安劫后的凄凉景象。前句一“破”一“在”,似乎相反,但正是“在”突出“破”,从中透出山 河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后句“草木深”应反映春景,然而却没有显示出一点春意,反呈现出城市破败、 人烟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深藏诗人无限慨叹。写鸟语花香更增诗人凄楚之感。 20、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作者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借花鸟的心惊落泪来抒发有感时的急剧变化,恨与家人分别所产生的特 殊心理。 21、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具体写国事和家事。由于战乱长久,国家危难深重,与家人音信阻绝,因而把家信看得比万两黄金还 要珍贵。可见诗人思乡盼信的心情是多么迫切!这一联,不仅流露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而且使他的忧国 感情不断得到深化。 22、后四句描绘出诗人当时怎样的形象 从“烽火连三月”可见祸乱之久,家人生死未卜,尤为悬念。一句“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 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出诗人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白发几不胜簪。这样,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23、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人写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这里不仅是因为梨花和雪都有相同的颜色,而且梨花 盛开时花团锦簇的景象恰能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势态。这一奇想把萧索酷寒顿时转化为绚丽烂漫,从一开始 就给全诗定下了豪迈乐观的基调。 24、为什么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示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 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