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团花蝴蝶纹碗清雍正高6.6,口径13.4,足径4.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 藏 雍正时期的粉彩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所绘纹饰常采 用工笔画中的没骨画法,精细之至,达到了“花有露珠、蝶有茸毛”的程度。 粉彩百花纹罐清乾隆高48,腹径36,底径25.8厘米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 藏
粉彩团花蝴蝶纹碗 清雍正 高 6.6,口径 13.4,足径 4.5 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 藏 雍正时期的粉彩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所绘纹饰常采 用工笔画中的没骨画法,精细之至,达到了“花有露珠、蝶有茸毛”的程度。 粉彩百花纹罐 清乾隆 高 48,腹径 36,底径 25.8 厘米 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 藏
此罐所采用的花卉装饰题材,俗称“万花堆”,因其宛若万花堆聚而得名, 寓意百花呈瑞,又称“百花图”。是清乾隆、嘉庆时期粉彩瓷器独具特色的纹样。 粉彩镂孔转心转颈瓶清乾隆高41.5,口径19.5,足径21.2厘米北京故宫博 物院藏 瓶体由内、外两部分套合而成,瓶颈、内瓶、瓶腹、器底等为分段烧成,瓶 颈与内瓶粘接在一起,套于腹内,器底与器腹粘合封闭。腹部有圆形开光搂孔四 季花卉,颈部转动,可透视旋转的内瓶上的婴戏图案,颈部上层写有“天干(甲 乙丙丁.)下书”地支(子丑寅卯.),皆篆书,旋动可对“干支”(这是 古代用来表示时序的方法,周而复始,循环使用)。通体粉彩纹饰描绘细腻,口 沿外绘紫地如意纹,颈、足为紫地蓝色缠枝花纹,腹部为黄地蓝色缠枝花纹,色 彩鲜明,双耳、口沿、足边饰金彩,使纹饰更显得富丽堂皇。此瓶是景德镇官窑 制作的御用观赏品,充分体现了乾隆时期制瓷工艺的精湛绝伦
此罐所采用的花卉装饰题材,俗称“万花堆”,因其宛若万花堆聚而得名, 寓意百花呈瑞,又称“百花图”。是清乾隆、嘉庆时期粉彩瓷器独具特色的纹样。 粉彩镂孔转心转颈瓶 清乾隆 高 41.5,口径 19.5,足径 21.2 厘米 北京故宫博 物院藏 瓶体由内、外两部分套合而成,瓶颈、内瓶、瓶腹、器底等为分段烧成,瓶 颈与内瓶粘接在一起,套于腹内,器底与器腹粘合封闭。腹部有圆形开光镂孔四 季花卉,颈部转动,可透视旋转的内瓶上的婴戏图案,颈部上层写有“天干(甲 乙丙丁.)下书”地支(子丑寅卯.),皆篆书,旋动可对“干支”(这是 古代用来表示时序的方法,周而复始,循环使用)。通体粉彩纹饰描绘细腻,口 沿外绘紫地如意纹,颈、足为紫地蓝色缠枝花纹,腹部为黄地蓝色缠枝花纹,色 彩鲜明,双耳、口沿、足边饰金彩,使纹饰更显得富丽堂皇。此瓶是景德镇官窑 制作的御用观赏品,充分体现了乾隆时期制瓷工艺的精湛绝伦
紫砂三足圆壶明通高11.3,口径8.4,腹径10.7厘米 1984年江苏省无锡市崇祯二年(1129年)墓出土江苏省无锡市博物馆 此壶造型端正,古朴浑厚,盖面浅浮雕四瓣柿蒂纹。胎体质地温润,于深栗 色中闪金黄色斑点,是用深栗色粗紫砂泥,掺入黄色砂缸土制成的,色泽古色古 香,肌理特殊,别有韵味。壶柄下有阴刻“大彬”二字楷书款。此壶为明代万历 时宜兴制壶名家时大彬所制,是紫砂茗壶中的佳作。 2.织绣工艺 明清手工纺织、印染、刺绣工艺在宋元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机织工艺显著 进步。明清纺织业最发达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南方,北方主要是北京,全国出现了 苏、杭、宁、粤、湘、蜀、京等闻名海内外的织绣产地。 明弘治年间林洪把传统的织机由五层改为四层。明政府设立了专门管理织绣 生产的机构。明历代皇帝对织绣都严加控制,如禁绣蟒衣,但因朝政腐败,屡禁 不止
紫砂三足圆壶 明 通高 11.3,口径 8.4, 腹径 10.7 厘米 1984 年江苏省无锡市崇祯二年(1129 年)墓出土 江苏省无锡市博物馆 此壶造型端正,古朴浑厚,盖面浅浮雕四瓣柿蒂纹。胎体质地温润,于深栗 色中闪金黄色斑点,是用深栗色粗紫砂泥,掺入黄色砂缸土制成的,色泽古色古 香,肌理特殊,别有韵味。壶柄下有阴刻“大彬”二字楷书款。此壶为明代万历 时宜兴制壶名家时大彬所制,是紫砂茗壶中的佳作。 2. 织绣工艺 明清手工纺织、印染、刺绣工艺在宋元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机织工艺显著 进步。明清纺织业最发达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南方,北方主要是北京,全国出现了 苏、杭、宁、粤、湘、蜀、京等闻名海内外的织绣产地。 明弘治年间林洪把传统的织机由五层改为四层。明政府设立了专门管理织绣 生产的机构。明历代皇帝对织绣都严加控制,如禁绣蟒衣,但因朝政腐败,屡禁 不止
缂丝为织绣的一种,以彩色线织成各种图案,可以与绘画相比美。缂丝兴起 于宋代,明代缂丝工匠又创造了新的缂丝法,如凤尾戗、木梳戗、长短戗、披梭 戗等。缂丝内容,除采用名人字画外,又广泛用于织作生活用品。清代缂丝的重 要特点有:清初创造出双面“透缂”技术,以增加作品的牢固程度,并使它两面 花纹清楚,纹样清晰,色彩柔和;扩大了合色线的应用,以表现物象的明暗变化; 常采用缂丝加绣的手法。乾隆时代多用缂丝织造朝服,乾隆以后,出现了缂织花 纹轮廓,主景、配景用全彩绘的作品;清中期,创造出“三色金”缂丝,即在深 色地上以赤圆金、淡圆金、银线缂织花纹,光彩夺目;晚期,出现了运用同类色 的明暗变化配色的“三蓝缂丝”和“水墨缂丝,”前者以深蓝、品蓝、月白三色 退晕、后者以墨、深灰、浅灰三色退晕,色彩淡雅;中期的宫廷插屏、挂屏常以 丝线缂地纹,毛线缂花纹,花纹突出表面,有刺绣效果。晚清时,缂丝工艺大衰 退,一个重要的标志是缂绘结合的作品出现了大批粗制滥造的现象。 明代缂丝匠人,当以吴圻和朱良栋最著名。吴圻,字尚中,苏州人。清乾清 宫藏有以沈周《蟠桃仙》为粉本的作品一件;朱良栋,长洲人,乾清宫藏朱良栋 缂丝《瑶池献寿图》一轴,明本。 刺绣中国自古有男耕女织的传统。聪慧的女红以刺绣显示才能,后来发展 成为家庭手工业,如顾(沪)绣、苏绣、北京的洒线绣、山东、河北的衣线绣等, 均闻名全国。少数民族的织绣工艺独具特色,富有古朴新奇的风韵。如壮族的“僮 锦”、维吾尔族的“回回锦”、“和阗绸”、藏族的“氆氇”、苗族的“蜡染”、 彝族的刺绣等。为海内外各界人士所喜爱。明清著名的刺绣能手有薛素素、袁九 淑、俞颖,善绣大士像;董小宛、曼殊,善绣图案、花卉;杨卯君、沈关关、余 韫珠,善绣佛、道像;钱佩瑜、陈花想,程景凤、杨继棠善绣花鸟;徐贞女、金
缂丝为织绣的一种,以彩色线织成各种图案,可以与绘画相比美。缂丝兴起 于宋代,明代缂丝工匠又创造了新的缂丝法,如凤尾戗、木梳戗、长短戗、披梭 戗等。缂丝内容,除采用名人字画外,又广泛用于织作生活用品。清代缂丝的重 要特点有:清初创造出双面“透缂”技术,以增加作品的牢固程度,并使它两面 花纹清楚,纹样清晰,色彩柔和;扩大了合色线的应用,以表现物象的明暗变化; 常采用缂丝加绣的手法。乾隆时代多用缂丝织造朝服,乾隆以后,出现了缂织花 纹轮廓,主景、配景用全彩绘的作品;清中期,创造出“三色金”缂丝,即在深 色地上以赤圆金、淡圆金、银线缂织花纹,光彩夺目;晚期,出现了运用同类色 的明暗变化配色的“三蓝缂丝”和“水墨缂丝,”前者以深蓝、品蓝、月白三色 退晕、后者以墨、深灰、浅灰三色退晕,色彩淡雅;中期的宫廷插屏、挂屏常以 丝线缂地纹,毛线缂花纹,花纹突出表面,有刺绣效果。晚清时,缂丝工艺大衰 退,一个重要的标志是缂绘结合的作品出现了大批粗制滥造的现象。 明代缂丝匠人,当以吴圻和朱良栋最著名。吴圻,字尚中,苏州人。清乾清 宫藏有以沈周《蟠桃仙》为粉本的作品一件;朱良栋,长洲人,乾清宫藏朱良栋 缂丝《瑶池献寿图》一轴,明本。 刺绣 中国自古有男耕女织的传统。聪慧的女红以刺绣显示才能,后来发展 成为家庭手工业,如顾(沪)绣、苏绣、北京的洒线绣、山东、河北的衣线绣等, 均闻名全国。少数民族的织绣工艺独具特色,富有古朴新奇的风韵。如壮族的“僮 锦”、维吾尔族的“回回锦”、“和阗绸”、藏族的“氆氇”、苗族的“蜡染”、 彝族的刺绣等。为海内外各界人士所喜爱。明清著名的刺绣能手有薛素素、袁九 淑、俞颖,善绣大士像;董小宛、曼殊,善绣图案、花卉;杨卯君、沈关关、余 韫珠,善绣佛、道像;钱佩瑜、陈花想,程景凤、杨继棠善绣花鸟;徐贞女、金
星月、俞韫玉善绣罗汉像。另外,元以来还兴起发绣。夏永(字明远)是有名的 界画家,还是有名的刺绣专家。她用头发绣滕王阁、黄鹤楼图,细如蚊睫,侔于 鬼工。明清有继承此技者,邹涛妻赵氏,绘白描人物极工,又能以头发为观音像; 王琼,高邮进士李炳旦妻,通经史,工书画,尤精发绣。以素绢绣璎珞大士像, 拆一发为四,精细入神,宛如绘画,不见针迹,观者称绝;还有钱薏、徐湘频等。 金地凤凰花卉纹缂丝明直径30-31厘米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藏 地组织以捻金线织出,图案用五彩丝线缂成。一凤一凰,雄飞雌从,自由飞 翔,背景有飘动的祥云、盛开的花朵、起伏的山峦、汹涌的波涛。色线逐层退晕, 浓淡相间,图案喜气洋洋,富丽华贵
星月、俞韫玉善绣罗汉像。另外,元以来还兴起发绣。夏永(字明远)是有名的 界画家,还是有名的刺绣专家。她用头发绣滕王阁、黄鹤楼图,细如蚊睫,侔于 鬼工。明清有继承此技者,邹涛妻赵氏,绘白描人物极工,又能以头发为观音像; 王琼,高邮进士李炳旦妻,通经史,工书画,尤精发绣。以素绢绣璎珞大士像, 拆一发为四,精细入神,宛如绘画,不见针迹,观者称绝;还有钱薏、徐湘频等。 金地凤凰花卉纹缂丝 明 直径 30-31 厘米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藏 地组织以捻金线织出,图案用五彩丝线缂成。一凤一凰,雄飞雌从,自由飞 翔,背景有飘动的祥云、盛开的花朵、起伏的山峦、汹涌的波涛。色线逐层退晕, 浓淡相间,图案喜气洋洋,富丽华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