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保护越冬天敌 天敌昆虫常常由于冬天恶劣的环境条件而大量减少,因 此采取措施使其安全越冬是非常必要的。例如,七星瓢虫、异色瓢虫、大红瓢虫、 螳螂等的利用,都是在解决了安全过冬的问题后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3、改善昆虫天敌的营养条件 一些寄生蜂、寄生蝇,在羽化后常需补充营 养而取食花蜜,因而在种植园林植物时要注意考虑天敌昆虫蜜源植物的配置。有 些地方如天敌食料缺乏时(如缺乏寄主卵),要注意补充田间寄主等,这些措施有 利于天敌昆虫的繁衍。 (二)天敌昆虫的繁殖和释放 在害虫发生前期,自然界的天敌昆虫数量少、对害虫的控制力很低时,可以 在室内繁殖天敌昆虫,增加天敌昆虫的数量。特别在害虫发生之初,大量释放于 林间,可取得较显著的防治效果。我国不少地方建立了生物防治站,繁殖天敌昆 虫,适时释放到林间消灭害虫。我国以虫治虫的工作也着重于此方面,如松毛虫 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rmura)的广泛应用,就是显著的例子。 天敌能否大量繁殖,决定于下列几个方面:首先,要有合适的、稳定的寄主 来源或者能够提供天敌昆虫的人工或半人工的饲料食物,并且成本较低,容易管 理;第二,天敌昆虫及其寄主,都能在短期内大量繁殖,满足释放的需要;第三, 在连续的大量繁殖过程中,天敌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寻找寄主的能力、对环境的 抗逆性、遗传特性等)不会有重大的改变。 (三)天敌昆虫的引进 我国引进天敌昆虫来防治害虫,已有 80 多年的历史。据资料记载,全世界 成功的约有 250 多例,其中防治蚧虫成功的例子最多,成功率占 78%。在引进 的天敌昆虫中,寄生性昆虫比捕食性昆虫成功的多。目前,我国已与美国、加拿 大、墨西哥、日本、朝鲜、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瑞典等十多个国家进行了这 方面的交流,引进各类天敌昆虫 100 多种,有的已发挥了较好的控制害虫的作用。 例如,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 Gahan)于 1978 年底从英国引进后,经过研究, 解决了人工大量繁殖的关键技术,在北方一些省、市推广防治温室白粉虱,效果 十分显著;广东省从日本引进花角蚜小蜂(Cocobius azumai Tachikawa)防治松突 圆蚧,已初步肯定其对松突圆蚧具有很理想的控制潜能,应用前景非常乐观;湖 北省防治吹绵蚧的大红瓢虫,1953 年从浙江省引入,这种瓢虫以后又被四川、 福建、广西等地引入,均获得成功;1955 年,我国曾从原苏联引入澳洲瓢虫 (Rodolia cardinalis),先在广东繁殖释放,防治木麻黄的吹绵蚧,取得了良好的防 治效果,后又引入四川防治柑橘吹绵蚧,防治效果也十分显著,50 年来,该虫 对控制介壳虫的发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生物农药的应用 生物农药作用方式特殊,防治对象比较专一且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危害比化 学农药要小,因此,特别适用于园林植物害虫的防治。 (一)微生物农药 以菌治虫,就是利用害虫的病原微生物来防治害虫。可引起昆虫致病的病原 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线虫等。目前生产上应用较多的 是病原细菌、病原真菌和病原病毒三类。 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具有繁殖快、用量少、不受园林植物生长阶段的 限制、持效期长等优点。近年来作用范围日益扩大,是目前园林害虫防治中最有 推广应用价值的类型之一。 1、病原细菌 目前用来控制害虫的细菌主要有苏芸金杆菌(Bacillusth
2、保护越冬天敌 天敌昆虫常常由于冬天恶劣的环境条件而大量减少,因 此采取措施使其安全越冬是非常必要的。例如,七星瓢虫、异色瓢虫、大红瓢虫、 螳螂等的利用,都是在解决了安全过冬的问题后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3、改善昆虫天敌的营养条件 一些寄生蜂、寄生蝇,在羽化后常需补充营 养而取食花蜜,因而在种植园林植物时要注意考虑天敌昆虫蜜源植物的配置。有 些地方如天敌食料缺乏时(如缺乏寄主卵),要注意补充田间寄主等,这些措施有 利于天敌昆虫的繁衍。 (二)天敌昆虫的繁殖和释放 在害虫发生前期,自然界的天敌昆虫数量少、对害虫的控制力很低时,可以 在室内繁殖天敌昆虫,增加天敌昆虫的数量。特别在害虫发生之初,大量释放于 林间,可取得较显著的防治效果。我国不少地方建立了生物防治站,繁殖天敌昆 虫,适时释放到林间消灭害虫。我国以虫治虫的工作也着重于此方面,如松毛虫 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rmura)的广泛应用,就是显著的例子。 天敌能否大量繁殖,决定于下列几个方面:首先,要有合适的、稳定的寄主 来源或者能够提供天敌昆虫的人工或半人工的饲料食物,并且成本较低,容易管 理;第二,天敌昆虫及其寄主,都能在短期内大量繁殖,满足释放的需要;第三, 在连续的大量繁殖过程中,天敌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寻找寄主的能力、对环境的 抗逆性、遗传特性等)不会有重大的改变。 (三)天敌昆虫的引进 我国引进天敌昆虫来防治害虫,已有 80 多年的历史。据资料记载,全世界 成功的约有 250 多例,其中防治蚧虫成功的例子最多,成功率占 78%。在引进 的天敌昆虫中,寄生性昆虫比捕食性昆虫成功的多。目前,我国已与美国、加拿 大、墨西哥、日本、朝鲜、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瑞典等十多个国家进行了这 方面的交流,引进各类天敌昆虫 100 多种,有的已发挥了较好的控制害虫的作用。 例如,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 Gahan)于 1978 年底从英国引进后,经过研究, 解决了人工大量繁殖的关键技术,在北方一些省、市推广防治温室白粉虱,效果 十分显著;广东省从日本引进花角蚜小蜂(Cocobius azumai Tachikawa)防治松突 圆蚧,已初步肯定其对松突圆蚧具有很理想的控制潜能,应用前景非常乐观;湖 北省防治吹绵蚧的大红瓢虫,1953 年从浙江省引入,这种瓢虫以后又被四川、 福建、广西等地引入,均获得成功;1955 年,我国曾从原苏联引入澳洲瓢虫 (Rodolia cardinalis),先在广东繁殖释放,防治木麻黄的吹绵蚧,取得了良好的防 治效果,后又引入四川防治柑橘吹绵蚧,防治效果也十分显著,50 年来,该虫 对控制介壳虫的发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生物农药的应用 生物农药作用方式特殊,防治对象比较专一且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危害比化 学农药要小,因此,特别适用于园林植物害虫的防治。 (一)微生物农药 以菌治虫,就是利用害虫的病原微生物来防治害虫。可引起昆虫致病的病原 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线虫等。目前生产上应用较多的 是病原细菌、病原真菌和病原病毒三类。 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具有繁殖快、用量少、不受园林植物生长阶段的 限制、持效期长等优点。近年来作用范围日益扩大,是目前园林害虫防治中最有 推广应用价值的类型之一。 1、病原细菌 目前用来控制害虫的细菌主要有苏芸金杆菌(Bacillusth
uringiensis)。苏芸金杆菌是一类杆状的、含有伴孢晶体的细菌,伴孢晶体可通过 释放伴孢毒素破坏虫体细胞组织,导致害虫死亡。苏芸金杆菌对人、畜、植物、 益虫、水生生物等无害,无残余毒性,有较好的稳定性,可与其他农药混用;对 湿度要求不严格,在较高温度下发病率高,对鳞翅目幼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因 此,成为目前应用最广的生物农药。 2、病原真菌 能够引起昆虫致病的病原真菌很多,其中以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最为普遍,在我国广东、福建、广西等省,普遍用白僵菌来防治马尾松 毛虫(Dendrolimusp unctatus Walker),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 大多数真菌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发育,便于大规模生产应用。但由于真 菌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生长发育对气候条件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因此昆虫真菌性病 害的自然流行和人工应用常常受到外界条件的限制,应用时机得当才能收到较好 的防治效果。 3、病原病毒 利用病毒防治害虫,其主要优点是专化性强,在自然情况下, 某种病原病毒往往只寄生一种害虫,不存在污染与公害问题,在自然界中可长期 保存,反复感染,有的还可遗传感染,从而造成害虫流行病。目前发现不少园林 植物害虫,如在南方危害园林植物的槐尺蠖、丽绿刺蛾、榕树透翅毒蛾、竹斑蛾、 棉古毒蛾、樟叶蜂、马尾松毛虫、大袋蛾等,均能在自然界中感染病毒,对这些 害虫的猖獗发生起到了抑制作用。各类病毒制剂也正在研究推广之中,如上海使 用大袋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大袋蛾效果很好。 (二)生化农药 指那些经人工合成或从自然界的生物源中分离或派生出来的化合物,如昆虫 信息素、昆虫生长调节剂等,主要来自于昆虫体内分泌的激素,包括昆虫的性外 激素、昆虫的脱皮激素及保幼激素等内激素。在国外已有 100 多种昆虫激素商品 用于害虫的预测预报及防治工作,我国已有近 30 种性激素用于梨小食心虫、白 杨透翅蛾等昆虫的诱捕、迷向及引诱绝育法的防治。 昆虫生长调节剂现在我国应用较广的有灭幼脲 I 号、Ⅱ号、Ⅲ号等,对多种 园林植物害虫如鳞翅目幼虫、鞘翅目叶甲类幼虫等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有一些由微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物质,也具有较好的杀虫作用。 例如,来自于浅灰链霉素抗性变种的杀蚜素,对蚜虫、红蜘蛛等有较好的毒杀作 用,且对天敌无毒;来自于南昌链霉素的南昌霉素,对菜青虫、松毛虫的防治效 果可达 90%以上。 三、其他动物的利用 我国有 1100 多种鸟类,其中捕食昆虫的约占半数,它们绝大多数以捕食害 虫为主。目前以鸟治虫的主要措施是:保护鸟类,严禁在城市风景区、公园打鸟; 人工招引以及人工驯化等。如在林区招引大山雀(Parus major Linnaeus)防治马尾 松毛虫,招引率达 60%,对抑制松毛虫的发生有一定的效果。 蜘蛛、捕食螨、两栖动物及其他动物,对害虫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例如, 蜘蛛对于控制南方观赏茶树(金花茶、山茶)上的茶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 (Fabricius))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捕食螨对酢浆草岩螨(Petrobia harti (Ewing))、 柑橘红蜘蛛(Panonychus citri (Mrgregor))等螨类也有较强的控制力。 四、以菌治病 一些真菌、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在它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抗生素,杀 死或抑制病原物。这是目前生物防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哈茨木霉能分泌 抗生素,杀死、抑制茉莉白绢病病菌。又如菌根菌可分泌萜烯类等物质,对许多
uringiensis)。苏芸金杆菌是一类杆状的、含有伴孢晶体的细菌,伴孢晶体可通过 释放伴孢毒素破坏虫体细胞组织,导致害虫死亡。苏芸金杆菌对人、畜、植物、 益虫、水生生物等无害,无残余毒性,有较好的稳定性,可与其他农药混用;对 湿度要求不严格,在较高温度下发病率高,对鳞翅目幼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因 此,成为目前应用最广的生物农药。 2、病原真菌 能够引起昆虫致病的病原真菌很多,其中以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最为普遍,在我国广东、福建、广西等省,普遍用白僵菌来防治马尾松 毛虫(Dendrolimusp unctatus Walker),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 大多数真菌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发育,便于大规模生产应用。但由于真 菌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生长发育对气候条件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因此昆虫真菌性病 害的自然流行和人工应用常常受到外界条件的限制,应用时机得当才能收到较好 的防治效果。 3、病原病毒 利用病毒防治害虫,其主要优点是专化性强,在自然情况下, 某种病原病毒往往只寄生一种害虫,不存在污染与公害问题,在自然界中可长期 保存,反复感染,有的还可遗传感染,从而造成害虫流行病。目前发现不少园林 植物害虫,如在南方危害园林植物的槐尺蠖、丽绿刺蛾、榕树透翅毒蛾、竹斑蛾、 棉古毒蛾、樟叶蜂、马尾松毛虫、大袋蛾等,均能在自然界中感染病毒,对这些 害虫的猖獗发生起到了抑制作用。各类病毒制剂也正在研究推广之中,如上海使 用大袋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大袋蛾效果很好。 (二)生化农药 指那些经人工合成或从自然界的生物源中分离或派生出来的化合物,如昆虫 信息素、昆虫生长调节剂等,主要来自于昆虫体内分泌的激素,包括昆虫的性外 激素、昆虫的脱皮激素及保幼激素等内激素。在国外已有 100 多种昆虫激素商品 用于害虫的预测预报及防治工作,我国已有近 30 种性激素用于梨小食心虫、白 杨透翅蛾等昆虫的诱捕、迷向及引诱绝育法的防治。 昆虫生长调节剂现在我国应用较广的有灭幼脲 I 号、Ⅱ号、Ⅲ号等,对多种 园林植物害虫如鳞翅目幼虫、鞘翅目叶甲类幼虫等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有一些由微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物质,也具有较好的杀虫作用。 例如,来自于浅灰链霉素抗性变种的杀蚜素,对蚜虫、红蜘蛛等有较好的毒杀作 用,且对天敌无毒;来自于南昌链霉素的南昌霉素,对菜青虫、松毛虫的防治效 果可达 90%以上。 三、其他动物的利用 我国有 1100 多种鸟类,其中捕食昆虫的约占半数,它们绝大多数以捕食害 虫为主。目前以鸟治虫的主要措施是:保护鸟类,严禁在城市风景区、公园打鸟; 人工招引以及人工驯化等。如在林区招引大山雀(Parus major Linnaeus)防治马尾 松毛虫,招引率达 60%,对抑制松毛虫的发生有一定的效果。 蜘蛛、捕食螨、两栖动物及其他动物,对害虫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例如, 蜘蛛对于控制南方观赏茶树(金花茶、山茶)上的茶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 (Fabricius))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捕食螨对酢浆草岩螨(Petrobia harti (Ewing))、 柑橘红蜘蛛(Panonychus citri (Mrgregor))等螨类也有较强的控制力。 四、以菌治病 一些真菌、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在它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抗生素,杀 死或抑制病原物。这是目前生物防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哈茨木霉能分泌 抗生素,杀死、抑制茉莉白绢病病菌。又如菌根菌可分泌萜烯类等物质,对许多
根部病害有拮抗作用。 第五节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指用农药来防治害虫、病害、杂草等有害生物的方法。化学防治 是害虫防治的主要措施,具有收效快、防治效果好、使用方法简单、受季节限制 较小、适合于大面积使用等优点。但也有明显的缺点,化学防治的缺点概括起来 可称为“三 R 问题”,即抗药性(Resistance)、再猖獗(Rampancy)及农药残留 (Remnant)。由于长期对同一种害虫使用相同类型的农药,使得某些害虫产生不 同程度的抗药性;由于用药不当杀死了害虫的天敌,从而造成害虫的再度猖獗危 害;由于农药在环境中存在残留毒性,特别是毒性较大的农药,对环境易产生污 染,破坏生态平衡。 一、农药的基本知识 (一)农药的分类 农药的种类很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可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1、按防治对象分类 农药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杀线虫剂、杀鼠剂、除草剂等。 2、按照杀虫作用分类 根据杀虫剂对昆虫的毒性作用及其侵入害虫的途径 不同,一般可分为: (1)胃毒剂 药剂随着害虫取食植物一同进入害虫的消化系统,再通过消 化吸收进入血腔中发挥杀虫作用。此类药剂大都兼有触杀作用,如敌百虫。 (2)触杀剂 药剂与虫体接触后,药剂通过昆虫的体壁进入虫体内,使害 虫中毒死亡,如拟除虫菊酯类等杀虫剂。 (3)内吸剂 药剂容易被植物吸收,并可以输导到植株各部分,在害虫取 食时使其中毒死亡。这类药剂适合于防治一些蚜虫、蚧虫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 如乐果、氧化乐果、久效磷等。 (4)熏蒸剂 药剂由固体或液体转化为气体,通过昆虫呼吸系统进入虫体, 使害虫中毒死亡,如氯化苦、磷化铝等。 (5)特异性杀虫剂 这类药剂对昆虫无直接毒害作用,而是通过拒食、驱 避、不育等不同于常规的作用方式,最后导致昆虫死亡,如樟脑、风油精、灵香 草等。 3、按杀菌剂的性能,一般分为: (1)保护剂 在植物感病前(或病原物侵入植物以前),喷洒在植物表面或 植物所处的环境,用来杀死或抑制植物体外的病原物,以保护植物免受侵染的药 剂,称为保护剂。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代森锰锌等。 (2)治疗剂 植物感病后(或病原物侵入植物后),使用药剂处理植物,以 杀死或抑制植物体内的病原物,使植物恢复健康或减轻病害。这类药剂称为治疗 剂。许多治疗剂同时还具有保护作用。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 3、按照化学组成分类 (1)无机农药 用矿物原料经加工制造而成,如砷素剂、氟素剂等。 (2)有机农药 指由有机物合成的农药,如有机磷杀虫剂、有机氯杀虫剂、 有机氮杀虫剂等,是目前应用最多的杀虫剂。 (3)植物性农药 指用植物产品制造的农药,其中所含有的有效成分为天 然有机物,如烟碱、鱼藤、除虫菊等。 (4)微生物农药 目前广泛应用的拟除虫菊脂类农药就是模仿除虫菊而合
根部病害有拮抗作用。 第五节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指用农药来防治害虫、病害、杂草等有害生物的方法。化学防治 是害虫防治的主要措施,具有收效快、防治效果好、使用方法简单、受季节限制 较小、适合于大面积使用等优点。但也有明显的缺点,化学防治的缺点概括起来 可称为“三 R 问题”,即抗药性(Resistance)、再猖獗(Rampancy)及农药残留 (Remnant)。由于长期对同一种害虫使用相同类型的农药,使得某些害虫产生不 同程度的抗药性;由于用药不当杀死了害虫的天敌,从而造成害虫的再度猖獗危 害;由于农药在环境中存在残留毒性,特别是毒性较大的农药,对环境易产生污 染,破坏生态平衡。 一、农药的基本知识 (一)农药的分类 农药的种类很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可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1、按防治对象分类 农药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杀线虫剂、杀鼠剂、除草剂等。 2、按照杀虫作用分类 根据杀虫剂对昆虫的毒性作用及其侵入害虫的途径 不同,一般可分为: (1)胃毒剂 药剂随着害虫取食植物一同进入害虫的消化系统,再通过消 化吸收进入血腔中发挥杀虫作用。此类药剂大都兼有触杀作用,如敌百虫。 (2)触杀剂 药剂与虫体接触后,药剂通过昆虫的体壁进入虫体内,使害 虫中毒死亡,如拟除虫菊酯类等杀虫剂。 (3)内吸剂 药剂容易被植物吸收,并可以输导到植株各部分,在害虫取 食时使其中毒死亡。这类药剂适合于防治一些蚜虫、蚧虫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 如乐果、氧化乐果、久效磷等。 (4)熏蒸剂 药剂由固体或液体转化为气体,通过昆虫呼吸系统进入虫体, 使害虫中毒死亡,如氯化苦、磷化铝等。 (5)特异性杀虫剂 这类药剂对昆虫无直接毒害作用,而是通过拒食、驱 避、不育等不同于常规的作用方式,最后导致昆虫死亡,如樟脑、风油精、灵香 草等。 3、按杀菌剂的性能,一般分为: (1)保护剂 在植物感病前(或病原物侵入植物以前),喷洒在植物表面或 植物所处的环境,用来杀死或抑制植物体外的病原物,以保护植物免受侵染的药 剂,称为保护剂。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代森锰锌等。 (2)治疗剂 植物感病后(或病原物侵入植物后),使用药剂处理植物,以 杀死或抑制植物体内的病原物,使植物恢复健康或减轻病害。这类药剂称为治疗 剂。许多治疗剂同时还具有保护作用。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 3、按照化学组成分类 (1)无机农药 用矿物原料经加工制造而成,如砷素剂、氟素剂等。 (2)有机农药 指由有机物合成的农药,如有机磷杀虫剂、有机氯杀虫剂、 有机氮杀虫剂等,是目前应用最多的杀虫剂。 (3)植物性农药 指用植物产品制造的农药,其中所含有的有效成分为天 然有机物,如烟碱、鱼藤、除虫菊等。 (4)微生物农药 目前广泛应用的拟除虫菊脂类农药就是模仿除虫菊而合
成的。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所制造的农药,如白僵菌、青虫菌、BT 乳剂、杀 蚜素等。 (二)农药的剂型 为了在防治时使用方便,生产上常将农药加工成不同剂型。 1、粉剂 在原药中加人惰性填充剂(如粘土、高岭土、滑石粉等),经机械 磨碎为粉状,成为不溶于水的药剂。适合于喷粉、撒粉、拌种或用来制成毒饵。 粉剂不能用来喷雾,否则易产生药害。 2、可湿性粉剂 在原药中加入一定量的湿润剂和填充剂,通过机械研磨或 气流粉碎而成。可湿性粉剂适于用水稀释后作喷雾用。其残效期较粉剂持久,附 着力也比粉剂强,但易于沉淀,应在使用前及时配制,并且注意搅拌,使药液浓 度一致,以保证药效及避免药害。 3、乳油 在原药中加入一定量的乳化剂和溶剂制成透明的油状剂型,称为 乳油,如敌敌畏乳油、甲胺磷乳油等。乳油可溶于水,经过加水稀释后,可以用 来喷雾。使用乳油防治害虫的效果一般比其他剂型好,触杀效果高,残效期长。 4、颗粒剂 原药加载体(粘土、玉米芯等)制成颗粒状的药物,称为颗粒剂。 颗粒剂残效期长,用药量少,主要用于土壤处理。 5、烟剂 由原药加燃烧剂、氧化剂、消燃剂制成,可以燃烧。点燃后,原 药受热气化上升到空气中,再遇冷而凝结成飘浮状的微粒,适用于防治高大林木 的害虫或温室中害虫。 (三)农药的毒性 农药的毒性是指农药对人、畜、鱼类等产生的毒害作用。毒性通常分为急性 毒性与慢性毒性两种。急性毒性是指人畜接触一定剂量的农药后,能在短期内引 起急性病理反应的毒性。急性毒性容易被人察觉。慢性毒性是指人、畜长期持续 接触与吸人低于急性中毒剂量的农药后引起的慢性病理反应。慢性毒性还表现为 对后代的影响,如产生致畸、致突变和致癌作用等。慢性毒性不易察觉,往往受 到忽视,因而比急性毒性更危险。 通常所说的农药的毒性,指的是急性毒性,用致死中量(LD50)或致死中浓度 (LC50)来表示。致死中量(LD50)是指被试验的动物一次口服某药剂后,产生急性 中毒,有半数死亡时所需要的该药剂的量,单位为 mg/kg。致死中量数值越大, 表示毒性越小;数值越小,则表示毒性越大。一种农药的毒性程度,常用毒力和 药效作比较和估价指标。毒力是指药剂本身对生物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是在 室内一定条件下测定的,是固定的。药效是指药剂在综合条件下,对田间有害生 物的防治效果受环境影响生物,其数值是不定的,一般用死亡率表示。毒力和药 效相辅相成,毒力是药效的基础,药效是毒力在综合条件下的表现。一般来说, 有药力才有药效,但有毒力不一定有药效。毒力与药效成正相关。 农药的毒性在我国按照原药对大白鼠产生急性中毒(LD50)暂分为 3 级: 高毒,大白鼠口服致死中量小于 50mg/kg; 中毒,大白鼠口服致死中量为 50-500mg/kg; 低毒,大白鼠口服致死中量大于 500mg/kg。 (四)农药的药害 由于用药不当而造成农药对园林植物的毒害作用,称为药害。许多园林植物 是娇嫩的花卉,用药不当时,极容易产生药害,用药时应当十分小心。 1、药害表现 植物遭受药害后,常在叶、花、果等部位出现变色、畸形、 枯萎焦灼等药害症状,严重者造成植株死亡。根据出现药害的速度,有急性药害
成的。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所制造的农药,如白僵菌、青虫菌、BT 乳剂、杀 蚜素等。 (二)农药的剂型 为了在防治时使用方便,生产上常将农药加工成不同剂型。 1、粉剂 在原药中加人惰性填充剂(如粘土、高岭土、滑石粉等),经机械 磨碎为粉状,成为不溶于水的药剂。适合于喷粉、撒粉、拌种或用来制成毒饵。 粉剂不能用来喷雾,否则易产生药害。 2、可湿性粉剂 在原药中加入一定量的湿润剂和填充剂,通过机械研磨或 气流粉碎而成。可湿性粉剂适于用水稀释后作喷雾用。其残效期较粉剂持久,附 着力也比粉剂强,但易于沉淀,应在使用前及时配制,并且注意搅拌,使药液浓 度一致,以保证药效及避免药害。 3、乳油 在原药中加入一定量的乳化剂和溶剂制成透明的油状剂型,称为 乳油,如敌敌畏乳油、甲胺磷乳油等。乳油可溶于水,经过加水稀释后,可以用 来喷雾。使用乳油防治害虫的效果一般比其他剂型好,触杀效果高,残效期长。 4、颗粒剂 原药加载体(粘土、玉米芯等)制成颗粒状的药物,称为颗粒剂。 颗粒剂残效期长,用药量少,主要用于土壤处理。 5、烟剂 由原药加燃烧剂、氧化剂、消燃剂制成,可以燃烧。点燃后,原 药受热气化上升到空气中,再遇冷而凝结成飘浮状的微粒,适用于防治高大林木 的害虫或温室中害虫。 (三)农药的毒性 农药的毒性是指农药对人、畜、鱼类等产生的毒害作用。毒性通常分为急性 毒性与慢性毒性两种。急性毒性是指人畜接触一定剂量的农药后,能在短期内引 起急性病理反应的毒性。急性毒性容易被人察觉。慢性毒性是指人、畜长期持续 接触与吸人低于急性中毒剂量的农药后引起的慢性病理反应。慢性毒性还表现为 对后代的影响,如产生致畸、致突变和致癌作用等。慢性毒性不易察觉,往往受 到忽视,因而比急性毒性更危险。 通常所说的农药的毒性,指的是急性毒性,用致死中量(LD50)或致死中浓度 (LC50)来表示。致死中量(LD50)是指被试验的动物一次口服某药剂后,产生急性 中毒,有半数死亡时所需要的该药剂的量,单位为 mg/kg。致死中量数值越大, 表示毒性越小;数值越小,则表示毒性越大。一种农药的毒性程度,常用毒力和 药效作比较和估价指标。毒力是指药剂本身对生物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是在 室内一定条件下测定的,是固定的。药效是指药剂在综合条件下,对田间有害生 物的防治效果受环境影响生物,其数值是不定的,一般用死亡率表示。毒力和药 效相辅相成,毒力是药效的基础,药效是毒力在综合条件下的表现。一般来说, 有药力才有药效,但有毒力不一定有药效。毒力与药效成正相关。 农药的毒性在我国按照原药对大白鼠产生急性中毒(LD50)暂分为 3 级: 高毒,大白鼠口服致死中量小于 50mg/kg; 中毒,大白鼠口服致死中量为 50-500mg/kg; 低毒,大白鼠口服致死中量大于 500mg/kg。 (四)农药的药害 由于用药不当而造成农药对园林植物的毒害作用,称为药害。许多园林植物 是娇嫩的花卉,用药不当时,极容易产生药害,用药时应当十分小心。 1、药害表现 植物遭受药害后,常在叶、花、果等部位出现变色、畸形、 枯萎焦灼等药害症状,严重者造成植株死亡。根据出现药害的速度,有急性药害
和慢性药害之分。在施药后几小时,最多 1-2 天就会明显表现出药害症状的, 称为急性药害;慢性药害则在施药后十几天、几十天,甚至几个月后才表现出来。 2、药害产生的原因 (1)药剂因素 由于用药浓度过高或者农药的质量太差,常会引起药害的 发生。 (2)植物因素 处于开花期、幼苗期的植物,容易遭受药害;杏、梅、樱 花等植物对敌敌畏、乐果等农药较其他树木更易产生药害。 (3)气候因素 一般在高温、潮湿等恶劣的天气条件下用药,容易产生药 害。 3、如何防止药害的产生 (1)药剂因素 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书》用药,控制用药浓度,不 得任意加大使用浓度,不得随意混合使用农药。 (2)植物因素 防治处于开花期、幼苗期的植物,应适当降低使用浓度; 在杏、梅、樱花等蔷薇科植物上使用敌敌畏和乐果时,也要适当降低使用浓度。 (3)气候因素 应选择在早上露水干后及 11 点前,或下午 3 点后用药,避 免在中午前后高温或潮湿的恶劣天气下用药,以免产生药害。 二、农药的使用方法 (一)喷雾 是将乳油、水剂、可湿性粉剂,按所需的浓度加水稀释后,用 喷雾器进行喷洒。其技术要点是:喷雾时,要求均匀周到,使植物表面充分湿润, 但基本不滴水,即“欲滴未滴”;喷雾的顺序为从上到下,从叶面到叶背;喷雾时 要顺风或垂直于风向操作。严禁逆风喷雾,以免引起人员中毒。 在喷雾的类型中,有一种称为超低容量喷雾。该剂型可直接利用超低容量喷 雾器对原药进行喷雾。这种喷雾法用药量少,不需加水稀释,操作简便,工效高, 节省劳动成本,防治效果也好,特别适合于水源缺乏的地区使用。 (二)拌种 是将农药、细土和种子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的用药方法, 常用于防治地下害虫。 (三)毒饵 是将农药与饵料混合在一起的用药方法,常用来诱杀蛴螬、蝼 蛄、小地老虎等地下害虫。 (四)撒施 是将农药直接撒于种植区,或者将农药与细土混合后撒于种植 区的施药方法。 (五)熏蒸 是将具熏蒸性农药置于密闭的容器或空间,以便毒杀害虫的用 药方法,常用于调运种苗时,对其中的害虫进行毒杀或用来毒杀仓库害虫。 (六)注射法、打孔注射法 注射法是用注射机或兽用注射器将药剂注入树 体内部,使其在树体内传导运输而杀死害虫,多用于防治天牛、木蠹蛾等害虫; 打孔注射法是用打孔器或钻头等利器在树干基部钻一斜孔,钻孔的方向与树干约 呈 40 度的夹角,深约 5cm,然后注入内吸剂药剂,最后用泥封口。可防治食叶 害虫、吸汁类害虫及蛀干害虫等。 对于一些树势衰弱的古树名木,也可以用挂吊瓶法注射营养液,以增强树势。 (八)刮皮涂环 距干基一定的高度,刮两个相错的半环,两半环相距约 l0cm,半环的长度 15cm 左右。将刮好的两个半环分别涂上药剂,以药液刚下流 为止,最后外包塑料薄膜。应注意的是:刮环时,刮至树皮刚露白茬;药剂选用 内吸性药剂;外包的塑料薄膜要及时拆掉(约 1 周)。主要用于防治食叶害虫、吸 汁害虫及蛀干害虫的初期阶段。 另外有地下根施农药、喷粉、毒笔、毒绳、毒签等方法
和慢性药害之分。在施药后几小时,最多 1-2 天就会明显表现出药害症状的, 称为急性药害;慢性药害则在施药后十几天、几十天,甚至几个月后才表现出来。 2、药害产生的原因 (1)药剂因素 由于用药浓度过高或者农药的质量太差,常会引起药害的 发生。 (2)植物因素 处于开花期、幼苗期的植物,容易遭受药害;杏、梅、樱 花等植物对敌敌畏、乐果等农药较其他树木更易产生药害。 (3)气候因素 一般在高温、潮湿等恶劣的天气条件下用药,容易产生药 害。 3、如何防止药害的产生 (1)药剂因素 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书》用药,控制用药浓度,不 得任意加大使用浓度,不得随意混合使用农药。 (2)植物因素 防治处于开花期、幼苗期的植物,应适当降低使用浓度; 在杏、梅、樱花等蔷薇科植物上使用敌敌畏和乐果时,也要适当降低使用浓度。 (3)气候因素 应选择在早上露水干后及 11 点前,或下午 3 点后用药,避 免在中午前后高温或潮湿的恶劣天气下用药,以免产生药害。 二、农药的使用方法 (一)喷雾 是将乳油、水剂、可湿性粉剂,按所需的浓度加水稀释后,用 喷雾器进行喷洒。其技术要点是:喷雾时,要求均匀周到,使植物表面充分湿润, 但基本不滴水,即“欲滴未滴”;喷雾的顺序为从上到下,从叶面到叶背;喷雾时 要顺风或垂直于风向操作。严禁逆风喷雾,以免引起人员中毒。 在喷雾的类型中,有一种称为超低容量喷雾。该剂型可直接利用超低容量喷 雾器对原药进行喷雾。这种喷雾法用药量少,不需加水稀释,操作简便,工效高, 节省劳动成本,防治效果也好,特别适合于水源缺乏的地区使用。 (二)拌种 是将农药、细土和种子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的用药方法, 常用于防治地下害虫。 (三)毒饵 是将农药与饵料混合在一起的用药方法,常用来诱杀蛴螬、蝼 蛄、小地老虎等地下害虫。 (四)撒施 是将农药直接撒于种植区,或者将农药与细土混合后撒于种植 区的施药方法。 (五)熏蒸 是将具熏蒸性农药置于密闭的容器或空间,以便毒杀害虫的用 药方法,常用于调运种苗时,对其中的害虫进行毒杀或用来毒杀仓库害虫。 (六)注射法、打孔注射法 注射法是用注射机或兽用注射器将药剂注入树 体内部,使其在树体内传导运输而杀死害虫,多用于防治天牛、木蠹蛾等害虫; 打孔注射法是用打孔器或钻头等利器在树干基部钻一斜孔,钻孔的方向与树干约 呈 40 度的夹角,深约 5cm,然后注入内吸剂药剂,最后用泥封口。可防治食叶 害虫、吸汁类害虫及蛀干害虫等。 对于一些树势衰弱的古树名木,也可以用挂吊瓶法注射营养液,以增强树势。 (八)刮皮涂环 距干基一定的高度,刮两个相错的半环,两半环相距约 l0cm,半环的长度 15cm 左右。将刮好的两个半环分别涂上药剂,以药液刚下流 为止,最后外包塑料薄膜。应注意的是:刮环时,刮至树皮刚露白茬;药剂选用 内吸性药剂;外包的塑料薄膜要及时拆掉(约 1 周)。主要用于防治食叶害虫、吸 汁害虫及蛀干害虫的初期阶段。 另外有地下根施农药、喷粉、毒笔、毒绳、毒签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