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诗人与待歌创作
第二章 诗人与诗歌创作
50一70年代继承了什么诗歌传统? 50一70年代诗歌的两种基本模式 是什么?
v50—70年代继承了什么诗歌传统? v50—70年代诗歌的两种基本模式 是什么?
第一节“老诗人”的艺术困境 “50年代最直接诗歌传统:民歌和解放区诗歌 “主流”:新诗的“革命传统”代表: 郭沫若、蒋光慈、殷夫、臧克家、蒲风、艾青、 田间、袁水拍、李季、阮章竞 “逆流”: 胡适、李金发、戴望舒 不仅提示诗人的写作路向,而且直接规定了他们在 诗界的位置
第一节 “老诗人”的艺术困境 v 50年代最直接诗歌传统:民歌和解放区诗歌 Ø “主流”:新诗的“革命传统”代表: 郭沫若、蒋光慈、殷夫、臧克家、蒲风、艾青、 田间、袁水拍、李季、阮章竞 Ø “逆流” : 胡适、李金发、戴望舒 | 不仅提示诗人的写作路向,而且直接规定了他们在 诗界的位置
”诗歌理论 >强调诗的社会“功能” >诗歌观念核心:诗歌服务于政治,与现实、 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50-70年代诗歌两种基本模式 >叙事诗 >政治抒情诗:颂歌 ◆诗人“流失
v诗歌理论 Ø 强调诗的社会“功能” Ø 诗歌观念核心:诗歌服务于政治,与现实、 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v50-70年代诗歌两种基本模式 Ø 叙事诗 Ø 政治抒情诗:颂歌 诗人“流失
。“流失”原因 >对新诗传统的选择导致“主流”的窄化,将 一批诗人排除在诗界之外: 诗人已形成的创作个性、艺术经验与此时确 立的写作规范发生了冲突,导致一些诗人陷 入创作困境 必艾青 冯至
v“流失”原因 Ø 对新诗传统的选择导致“主流”的窄化,将 一批诗人排除在诗界之外; Ø 诗人已形成的创作个性、艺术经验与此时确 立的写作规范发生了冲突,导致一些诗人陷 入创作困境 v 艾青 冯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