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与2011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不同之处的比较 (附新课标版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应试策略) 河南睢县李昂的博客 2012届全国新课标语文《考试说明》和2011届相比,在考试性质、考试内容 考试形式(包括题型)及试卷结构(包括题量)、能力要求、时间、分值、难度 古诗文背诵篇目等几个方面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可谓一脉相承,体现了稳定性 和承继性原则,这是基于社会大背景和新课标考试省份逐年增多而需要阶段性稳 定的考虑。只是“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部分,有几处的表述作了修改: 如“试卷结构”部分的前一两句,由2011年的“试卷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 容”改为“试卷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分必考题和选考题”。2011 年的表述只局限在“阅读题”部分,遗漏了“表达题”部分。修改后表述更全面 准确,操作性更强。“现代文阅读”部分对题量、分值的表述,由2011年的“3 题左右,10分左右”改为“3题左右,约10分”。表述更为简洁,避免了两个 “左右”的重复。“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对分值的表述,由2011年的“15-20 分”改为“约20分”,表述更为确定,大大缩小了分值误差,便于操作 2012年与2011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2012届全国新课标语文《考试说明》和2011届相比,在考试性质、考试内容 考试形式(包括题型)及试卷结构(包括题量)、能力要求、时间、分值、难度、 古诗文背诵篇目等几个方面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可谓一脉相承,体现了稳定性 和承继性原则,这是基于社会大背景和新课标考试省份逐年增多而需要阶段性稳 定的考虑。只是“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部分,有几处的表述作了修改(见下表): 修改部分俱体内容 修改效果 2011年2012年 试卷分为必考内“试卷分为阅读题2011年的表述只局限在 试卷结构容和选考内容”。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部分,遗漏了 阅读题分必考题和“表达题”部分。修改后 选考题”。 表述更全面、准确,操作 性更强。 现代文阅读:“3题左右,10分“3题左右,约10表述更为简洁,避免了两 题量、分值左右”。 个“左右”的重复。 语言文字运用:“15-20分”。“约20分”。表述更为明确,大大缩小 分值 了分值误差,便于操作。 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应试策略(新课标版) 河北邢台二中方毅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 说明: 1.依照《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的形式、 内容,编撰此文。此文涉及语文学习和应试的具体步骤及方法,具有事半功倍之 功效,适用于高中各年级
2012 年与 2011 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不同之处的比较 (附新课标版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应试策略) 河南睢县李昂的博客 2012 届全国新课标语文《考试说明》和 2011 届相比,在考试性质、考试内容、 考试形式(包括题型)及试卷结构(包括题量)、能力要求、时间、分值、难度、 古诗文背诵篇目等几个方面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可谓一脉相承,体现了稳定性 和承继性原则,这是基于社会大背景和新课标考试省份逐年增多而需要阶段性稳 定的考虑。只是“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部分,有几处的表述作了修改: 如“试卷结构”部分的前一两句,由 2011 年的“试卷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 容”改为“试卷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分必考题和选考题”。2011 年的表述只局限在“阅读题”部分,遗漏了“表达题”部分。修改后表述更全面、 准确,操作性更强。“现代文阅读”部分对题量、分值的表述,由 2011 年的“3 题左右,10 分左右”改为“3 题左右,约 10 分”。表述更为简洁,避免了两个 “左右”的重复。“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对分值的表述,由 2011 年的“15—20 分”改为“约 20 分”,表述更为确定,大大缩小了分值误差,便于操作。 2012 年与 2011 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2012 届全国新课标语文《考试说明》和 2011 届相比,在考试性质、考试内容、 考试形式(包括题型)及试卷结构(包括题量)、能力要求、时间、分值、难度、 古诗文背诵篇目等几个方面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可谓一脉相承,体现了稳定性 和承继性原则,这是基于社会大背景和新课标考试省份逐年增多而需要阶段性稳 定的考虑。只是“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部分,有几处的表述作了修改(见下表): 修改部分 具体内容 修改效果 2011 年 2012 年 试卷结构 “试卷分为必考内 容和选考内容”。 “试卷分为阅读题 和表达题两部分。 阅读题分必考题和 选考题”。 2011 年的表述只局限在 “阅读题”部分,遗漏了 “表达题”部分。修改后 表述更全面、准确,操作 性更强。 现代文阅读: 题量、分值 “3 题左右,10 分 左右”。 “3 题左右,约 10 分”。 表述更为简洁,避免了两 个“左右”的重复。 语言文字运用: 分值 “15—20 分”。 “约 20 分”。 表述更为明确,大大缩小 了分值误差,便于操作。 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应试策略(新课标版) 河北邢台二中 方毅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 说明: 1.依照《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的形式、 内容,编撰此文。此文涉及语文学习和应试的具体步骤及方法,具有事半功倍之 功效,适用于高中各年级
2.复习时应当遵循“脚踏实地、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的思路,抓基础,抓方法, 重积累,重能力,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3.注意处理好“课本”与“课外”关系,把课本中学到的知识、技能灵活迁移出 来,避免高考备考不注重课文、不注重积累的弊端 4注意平时真正以“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作为指导思想进行语文复习, 关注生活,留心社会,“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5.新课标试卷结构:试卷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部分要求考生全部作答, 选考部分考生只能从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选择一类作答。必考题 125分左右,选考题25分。 第Ⅰ卷阅读部分必考题(45分) 现代文阅读(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答题要领 ①选项是对文章要点的转述,转述方式有三:概括式(具体变抽象),具体式 抽象变一般),同义变式(变换句式换说法。如:因果与果因,条件与因果)。 务必有针对性地判断选项的转述,是否符合原文的句间关系及表达意图。②弄 清代词的指代意义(近指:这、这些;远指:那、那个;不定指:某、某些) ③确定文段的中心句(主旨句、首括句、过渡句、修辞句、语篇指示语句和情态 语句)。④筛选整合信息,注意基本概念和新知识的解释、阐述。⑤把握文体及 文体特点(抓观点,材料和思想。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答题步骤 ①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确定体式,明确每段的中心内容,尤其要关注首尾段。 勾画出关键词,如可能、将、一些、正在、主要、如果、假如、但是、因此、正 是、几乎等,初步掌握全文的意思及中心。 ②注意选项与原文的严格的对应关系,找到题干或选项中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 前瞻后顾,整体把握。多用排除法(尤其是转述绝对的选项),有的情况下,选 项的信息是建立在原文一段或几段相关信息的概括的基础上的,切不可简单机械 地寻找一一对应的关系机械地答题。 ③注意选项与题干的关系,把握题干中定语所指定的解题范围,排除范围外的选 项。(如第五题) (3)解题方法
2.复习时应当遵循“脚踏实地、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的思路,抓基础,抓方法, 重积累,重能力,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3.注意处理好“课本”与“课外”关系,把课本中学到的知识、技能灵活迁移出 来,避免高考备考不注重课文、不注重积累的弊端。 4.注意平时真正以“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作为指导思想进行语文复习, 关注生活,留心社会,“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5.新课标试卷结构:试卷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部分要求考生全部作答, 选考部分考生只能从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选择一类作答。必考题 125 分左右,选考题 25 分。 第Ⅰ卷阅读部分必考题(45 分) 一、现代文阅读(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1)答题要领 ①选项是对文章要点的转述,转述方式有三:概括式(具体变抽象),具体式 (抽象变一般),同义变式(变换句式换说法。如:因果与果因,条件与因果)。 务必有针对性地判断选项的转述,是否符合原文的句间关系及表达意图。②弄 清代词的指代意义(近指:这、这些;远指:那、那个;不定指:某、某些)。 ③确定文段的中心句(主旨句、首括句、过渡句、修辞句、语篇指示语句和情态 语句)。④筛选整合信息,注意基本概念和新知识的解释、阐述。⑤把握文体及 文体特点(抓观点,材料和思想。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答题步骤 ①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确定体式,明确每段的中心内容,尤其要关注首尾段。 勾画出关键词,如可能、将、一些、正在、主要、如果、假如、但是、因此、正 是、几乎等,初步掌握全文的意思及中心。 ②注意选项与原文的严格的对应关系,找到题干或选项中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 前瞻后顾,整体把握。多用排除法(尤其是转述绝对的选项),有的情况下,选 项的信息是建立在原文一段或几段相关信息的概括的基础上的,切不可简单机械 地寻找一一对应的关系机械地答题。 ③注意选项与题干的关系,把握题干中定语所指定的解题范围,排除范围外的选 项。(如第五题)。 (3)解题方法
①找:找找原文有没有(依题干找出检索范围、段落及角度) ②比:[比较原文符不符一一此物变彼物(偷换概念)。[2]可能成必然(说法 绝对)。[3]将来变现在(提前实现)。[4]部分成全部(扩大外延)。[5]结果 变原因(因果颠倒)。[6]说东改道西(意思不符)。[冂]有一却说三(夸大作用) [8]未然变已然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共7题)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文言翻译10分) 1.考点 (1)对实词虚词的理解:①一词多义(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如:知——知道 懂得、了解、主持、管理):②古今异义(中国、亲戚、婚姻、指示);③通假 字(知—一智);④偏义复词(国家、窗户、人物狐狸) (2)理解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考纲》规定的“而、何、乎、乃、其、且、 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虚词和教材中常见 的17个文言虚词:安、但、耳、夫、盖、故、或、即、既、然、虽、遂、惟 已、矣、犹、哉。参见《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部分系统复习》) (3)特殊句式及用法: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谓前、宾前、定后 介后)词类话用 (4)后两题重在理解分析归纳概括,代入原文,以文解文 2.答题要领 ①明大意(知人明事);②通词句(结合语境);③能辨析(五W:人物之间的 关系,事件经过,几个时间,几个地点,发生发展的原因多少原因。>Who、2〉What、 3>When、4> Where、5〉Why) 3.分析答题过程 从最后一题开始,倒着做,利用已知解未知。 4.答题技巧 (1)常见的实词的理解:将选项给出的词义或解释结合语境,带进原文,通顺就对, 不通就错
①找:找找原文有没有(依题干找出检索范围、段落及角度); ②比:[1]比较原文符不符——此物变彼物(偷换概念)。[2]可能成必然(说法 绝对)。[3]将来变现在(提前实现)。[4]部分成全部(扩大外延)。[5]结果 变原因(因果颠倒)。[6]说东改道西(意思不符)。[7]有一却说三(夸大作用)。 [8]未然变已然。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共 7 题)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选择题 9 分,每小题 3 分;文言翻译 10 分) 1.考点 (1)对实词虚词的理解:①一词多义(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如:知──知道、 懂得、了解、主持、管理);②古今异义(中国、亲戚、婚姻、指示);③通假 字(知──智);④偏义复词(国家、窗户、人物狐狸)。 (2)理解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考纲》规定的“而、何、乎、乃、其、且、 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 个虚词和教材中常见 的 17 个文言虚词:安、但、耳、夫、盖、故、或、即、既、然、虽、遂、惟、 已、矣、犹、哉。参见《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部分系统复习》) (3)特殊句式及用法: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谓前、宾前、定后、 介后)词类话用。 (4)后两题重在理解分析归纳概括,代入原文,以文解文。 2.答题要领 ①明大意(知人明事);②通词句(结合语境);③能辨析(五 W:人物之间的 关系,事件经过,几个时间,几个地点,发生发展的原因多少原因。1>Who、2>What、 3>When、4>Where、5>Why) 3.分析答题过程 从最后一题开始,倒着做,利用已知解未知。 4.答题技巧 ⑴常见的实词的理解:将选项给出的词义或解释结合语境,带进原文,通顺就对, 不通就错
(2)古今异义题: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 可能分开理解。要具体、形象。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 文保持一致。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3)虚词题: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联 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 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实词。例如: 殆”,殆不可治,“殆”是副词,作状语,译为大概、恐怕……吧;百战不 殆,“殆”是动词,作谓语,译为危险。 (4)信息筛选题: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 分选项。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5性格表现题: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 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6)内容归纳题: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 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 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7)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 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既要注重比照原文,又要注重归纳分析。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全国卷10分) (1)标准是“信、达、雅”,重点是“信、达”。(“信”占8分,“达”占 2分。) (2)答题要领(一大原则四项注意):①不脱离语境理解句意:②注意重点词 语的意义;③注意特殊句式;④注意词类话用;⑤注意译文通畅。 (3)答题方法: ①先分解(按句子成份剖解,找出动词,句意自见 ②再对应(字对词,排语序)“6+1”方法:替(古今异义现代替古代,如:兔 走触株)、扩(一词多义单音扩双音,如:折颈而死)、留(人、物、地、官名 词)、增(省略句)、减(语气助词,如:者、也、哉、之)、移(倒装句) 猜(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 ③后组合(重在调整,前后照应,确定复句关系)。 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对于翻译句子而言, 点面结合的含义有两层:一是以文段为面,以所译句子为点,由面及点,求“通
⑵古今异义题: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 可能分开理解。要具体、形象。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 文保持一致。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⑶虚词题: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联 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 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实词。例如: “殆”,殆不可治,“殆”是副词,作状语,译为大概、恐怕……吧;百战不 殆,“殆”是动词,作谓语,译为危险。 ⑷信息筛选题: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 分选项。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⑸性格表现题: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 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⑹内容归纳题: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 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 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⑺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 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既要注重比照原文,又要注重归纳分析。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全国卷 10 分) (1)标准是“信、达、雅”,重点是“信、达”。(“信”占 8 分,“达”占 2 分。) (2)答题要领(一大原则四项注意):①不脱离语境理解句意;②注意重点词 语的意义;③注意特殊句式;④注意词类话用;⑤注意译文通畅。 (3)答题方法: ①先分解(按句子成份剖解,找出动词,句意自见); ②再对应(字对词,排语序)“6+1”方法:替(古今异义现代替古代,如:兔 走触株)、扩(一词多义单音扩双音,如:折颈而死)、留(人、物、地、官名 词)、增(省略句)、减(语气助词,如:者、也、哉、之)、移(倒装句)+ 猜(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 ③后组合(重在调整,前后照应,确定复句关系)。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对于翻译句子而言, 点面结合的含义有两层:一是以文段为面,以所译句子为点,由面及点,求“通
而不求“懂”;二是译句子时以句意为面,以关键词为点,由面及点。点上得分, 以面上得分为基础。翻译文言文的步骤和方法有一首口诀 古文翻译,有其顺序。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句不离段,词不离句。难解句子 前后联系。仔细斟酌,揣摩语气。省略句子,适当补齐。遇有倒装,调整词序。 专有名词,不必翻译。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查全句。增删留变 合情合理。如无标点,审慎断句。对照原文,力求直译。直译不便,酌情意译。 (4)文言断句可综合使用虚词断句法、句式断句法和谓语动词断句法(说明 遇到疑难句的翻译也可用此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考査要点:【全面把握鉴赏要领,做到三练:①练判断,②练理解,③练表述】 ①正确理解字句的含义:a理解词句的意义(情景结合);b理解诗眼蕴涵的情 思(诗眼是最精炼传神,最能表现情感和精神内涵的字或词);c注意词序倒置, 突出重点的作用d把握谓语动词(理解语句的关键)、形容词和特殊名词(领悟 意境,理解意象的关键)的妙用 ②对文学知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的识记、理解,理解运用典故是作者表达思 想的关键 ③对修辞手法和技巧的辨识、理解,通过修辞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轨迹。 ④对意境、艺术形象、主旨思想感情的把握。a.联系其人其事:b.整体把握作品 C.抓住词句中直接透露出来的情思信息,理解作品意象的理性意义和情态意义, 通过诗词中的意象和典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闺妇幽怨、怀才不遇、 怀古伤己、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 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 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怀人、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 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髙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⑤对感情基调、艺术风格的把握 2诗词阅读的基本要求和思路:1>写什么(人事物景)2>为什么写(知人论世、 目的意图、思想感情)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 或哀的原因,入景而悟情。(顺序:意象——一想象——画面[意境]——情感)3〉 怎样写(艺术手法、语言特色)。总起来说就是:先明确写了什么,再弄清怎 样写法,最后读懂为何而写。通过诵读(默读),深入体察作品,鉴赏古诗才 会有正确的方向。反之,就可能步入误区。 3答题要领
而不求“懂”;二是译句子时以句意为面,以关键词为点,由面及点。点上得分, 以面上得分为基础。翻译文言文的步骤和方法有一首口诀: 古文翻译,有其顺序。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句不离段,词不离句。难解句子, 前后联系。仔细斟酌,揣摩语气。省略句子,适当补齐。遇有倒装,调整词序。 专有名词,不必翻译。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查全句。增删留变, 合情合理。如无标点,审慎断句。对照原文,力求直译。直译不便,酌情意译。 (4)文言断句可综合使用虚词断句法、句式断句法和谓语动词断句法(说明: 遇到疑难句的翻译也可用此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1.考查要点:【全面把握鉴赏要领,做到三练:①练判断,②练理解,③练表述】 ①正确理解字句的含义:a 理解词句的意义(情景结合);b 理解诗眼蕴涵的情 思(诗眼是最精炼传神,最能表现情感和精神内涵的字或词);c 注意词序倒置, 突出重点的作用 d 把握谓语动词(理解语句的关键)、形容词和特殊名词(领悟 意境,理解意象的关键)的妙用。 ②对文学知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的识记、理解,理解运用典故是作者表达思 想的关键。 ③对修辞手法和技巧的辨识、理解,通过修辞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轨迹。 ④对意境、艺术形象、主旨思想感情的把握。a.联系其人其事;b.整体把握作品; c.抓住词句中直接透露出来的情思信息,理解作品意象的理性意义和情态意义。 通过诗词中的意象和典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闺妇幽怨、怀才不遇、 怀古伤己、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 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 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怀人、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 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⑤对感情基调、艺术风格的把握。 2.诗词阅读的基本要求和思路:1>写什么(人事物景)2>为什么写(知人论世、 目的意图、思想感情)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 或哀的原因,入景而悟情。(顺序:意象──想象──画面[意境]──情感)3> 怎样写(艺术手法、语言特色)。总起来说就是:先明确写了什么,再弄清怎 样写法,最后读懂为何而写。通过诵读(默读),深入体察作品,鉴赏古诗才 会有正确的方向。反之,就可能步入误区。 3.答题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