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练掌握:过渡元素金属活泼性变化规律:Ti、V、Cr和Mn的重要化合物性质 掌握:过渡元素金属氧化数及化合物的变化规律 了解:Nb、Ta、Mo、W单质及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过渡元素金属活泼性变化规律;Ti、Cr和Mn的重要化合物性质 难点:Ti、Cr和Mn的重要化合物性质及相关的化学反应 4教学建议: 自学。 第十一章:过渡元素(2) 1基本内容: 铁系元素、铜族元素、锌族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性质。 2,教学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Fe、Cu、Zn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特征 掌握:C0、Ni、Ag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特征 了解:Pt、Pd、Hg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特征。 3,敦学重点难点: 重点:Fe、Cu、Zn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特征 难点:铜族元素、锌族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4.教学建议 自学。 第十二章:镧系与钢系元素 1基本内容: 铜系、锕系元素的性质特点。 2数学基本要求: 了解:镧系、钢系元素的性质特点。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镧系、钢系元素性质
7 熟练掌握:过渡元素金属活泼性变化规律;Ti、V、Cr 和 Mn 的重要化合物性质 掌握:过渡元素金属氧化数及化合物的变化规律 了解:Nb、Ta、Mo、W 单质及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过渡元素金属活泼性变化规律;Ti、Cr 和 Mn 的重要化合物性质 难点:Ti、Cr 和 Mn 的重要化合物性质及相关的化学反应 4.教学建议: 自学。 第十一章:过渡元素(2) 1.基本内容: 铁系元素、铜族元素、锌族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性质。 2.教学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Fe、Cu、Zn 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特征 掌握:Co、Ni、Ag 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特征。 了解:Pt、Pd、Hg 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特征。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Fe、Cu、Zn 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特征 难点:铜族元素、锌族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4.教学建议: 自学。 第十二章:镧系与锕系元素 1.基本内容: 镧系、锕系元素的性质特点。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镧系、锕系元素的性质特点。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镧系、锕系元素性质
难点:铜系、钢系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4.教学建议: 自学。 第十三章:核化学与放射化学简介 1基本内容: 原子核衰变的基本规律、核反应类型、核裂变与核聚变、基于核技术的现代分析方法。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原子核衰变的基本规律以及核反应的基本类型 了解:核裂变与核聚变、基于核技术的现代分析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核衰变的基本规律 难点:常见的核反应类型及核反应的表示 4教学建议: 自学。 第十四章:无机化学与生态环境 1基本内容: 生命元素种类及其生物功能:环境污染类型与防治措施:工业三废”的治理:绿色化学概念。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生命元素种类及其生物功能:污染治理:绿色化学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生命元素种类:污染的治理:绿色化学的中心内容 难点:生命元素的生物功能 4教学建议: 自学。 四、教学环节与学时分配 其 中 课外辅 总学 导/ 教学内容 备注 讲课 实验 上机其他 课外实 无机化学中的计量关
8 难点:镧系、锕系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4.教学建议: 自学。 第十三章:核化学与放射化学简介 1.基本内容: 原子核衰变的基本规律、核反应类型、核裂变与核聚变、基于核技术的现代分析方法。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原子核衰变的基本规律以及核反应的基本类型 了解:核裂变与核聚变、基于核技术的现代分析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核衰变的基本规律 难点:常见的核反应类型及核反应的表示 4.教学建议: 自学。 第十四章:无机化学与生态环境 1.基本内容: 生命元素种类及其生物功能;环境污染类型与防治措施;工业“三废”的治理;绿色化学概念。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生命元素种类及其生物功能;污染治理;绿色化学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生命元素种类;污染的治理;绿色化学的中心内容 难点:生命元素的生物功能 4.教学建议: 自学。 四、教学环节与学时分配 序 号 教学内容 总学 时 其 中 课外辅 导/ 课外实 践 备 注 讲课 实验 上机 其他 1 无机化学中的计量关 系 3 √
化学反应的方向、速率 与限度 6 酸减反应 4 沉淀反应 4 颜化还原反应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 6 性 > 共价镀与分子的结构 7 配位化合物 5 主族元素 0 自学 10 过渡元素(1) 0 自学 11 过渡元素(2) 0 自学 12 铜系与钢系元素 0 自学 13 械化学与放射化学简 0 自学 14无机化学与生态环境 0 自学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相结合,通过做习题掌握和巩固理论知识, 六、实验内容: 见《无机化学C》课程实验大纲 七、考核方式: 见《无机化学C》课程考试大纲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 《无机化学》第二版,周德凤、袁亚莉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 2、主要参考书: 《无机化学》第二版,谢吉民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九、教改说明及其他; 结合不同专业学生具体特征,积极进行案例教学。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选 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有意识、有目的、有重点地营造有利于 9
9 2 化学反应的方向、速率 与限度 6 √ 3 酸碱反应 4 √ 4 沉淀反应 4 √ 5 氧化还原反应 5 √ 6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 性 6 √ 7 共价键与分子的结构 7 √ 8 配位化合物 5 √ 9 主族元素 0 自学 10 过渡元素(1) 0 自学 11 过渡元素(2) 0 自学 12 镧系与锕系元素 0 自学 13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简 介 0 自学 14 无机化学与生态环境 0 自学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相结合,通过做习题掌握和巩固理论知识。 六、实验内容: 见《无机化学 C》课程实验大纲 七、考核方式: 见《无机化学 C》课程考试大纲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 《无机化学》第二版,周德凤、袁亚莉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年 2、主要参考书: 《无机化学》第二版,谢吉民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年 九、教改说明及其他: 结合不同专业学生具体特征,积极进行案例教学。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选 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有意识、有目的、有重点地营造有利于
学生能力发展的氛围,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执笔人:王平系室审核人:肖锡林 10
10 学生能力发展的氛围,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执笔人:王平 系室审核人:肖锡林
《无机化学C》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130805025 总学时数:40 学分:2.5 一、考试对象: 修完本课程规定的各专业学生。 二、考试目的 本课程考试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现代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具备必要的化学基本知识和一定 的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学习、将来的工作实践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打下必要的化学基础。 三、考试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溶 液的性质、化学平衡及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试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无机化学中的计量关系8-10分值 1.考试内容:溶液的各种组成标度,理性气体状态方程,化学反应的质量关系和能量关系, 化学计量数与反应进度、反应热与反应焓变及其相关计算。 2.考试要求:能进行溶液各种组成标度之间的换算,理性气体状态方程的计算,热化学方程 式的正确写法,以及化学反应烙变相关计算。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速率与限度15-18分值 1.考试内容:状态函数的概念,反应熵变、吉布斯自由能变△Gm的计算:化学反应的方向 的判定:平衡常数的写法:化学平衡的移动:反应速率的意义及速率方程表达式:浓度、温度 与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理论。 2.考试要求:进行化学反应的方向的判定、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和术语、以及运用化学 反应速率理论判定浓度、温度与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三章:酸碱反应12-15分值 1考试内容:水溶液中的质子转移平衡及有关计算,强电解质理论,酸碱理论:缓冲溶液的 基本概念,pH值计算近似计算。 2.考试要求:能进行弱酸弱碱及缓冲溶液有关pH的计算:考察影响pH的因素。 11
11 《无机化学 C》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130805025 总学时数:40 学分:2.5 一、考试对象: 修完本课程规定的各专业学生。 二、考试目的 本课程考试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现代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具备必要的化学基本知识和一定 的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学习、将来的工作实践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打下必要的化学基础。 三、考试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溶 液的性质、化学平衡及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试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无机化学中的计量关系 8-10 分值 1.考试内容:溶液的各种组成标度,理性气体状态方程,化学反应的质量关系和能量关系, 化学计量数与反应进度、反应热与反应焓变及其相关计算。 2.考试要求:能进行溶液各种组成标度之间的换算,理性气体状态方程的计算,热化学方程 式的正确写法,以及化学反应焓变相关计算。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速率与限度 15-18 分值 1.考试内容:状态函数的概念,反应熵变、吉布斯自由能变 ΔrGm 的计算;化学反应的方向 的判定;平衡常数的写法;化学平衡的移动;反应速率的意义及速率方程表达式;浓度、温度 与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理论。 2. 考试要求:进行化学反应的方向的判定、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和术语、以及运用化学 反应速率理论判定浓度、温度与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三章:酸碱反应 12-15 分值 1.考试内容:水溶液中的质子转移平衡及有关计算,强电解质理论,酸碱理论;缓冲溶液的 基本概念,pH 值计算近似计算。 2.考试要求:能进行弱酸弱碱及缓冲溶液有关 pH 的计算;考察影响 pH 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