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Ⅱ》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总学时为学时数 ☑理论课(含上机、实验学时) 课程类型 总学时为周数 口实习口课程设计口毕业设计 课程编码 7009721 总学时64学分 4 课程名称 材料力学 课程英文名称Mechanics of Materials 适用专业 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智能建造 (7030701)高等数学1(1)、(7016401)大学物理N(1),(7065721 先修课程 理论力学I 开课部门土木工程学院力学与地下工程系 二、 课程性质与目标 材料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地下工程、智能建造等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 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是所有力学课的基础课,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 广泛的应用。通过材料力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掌握杆件的力学理论计算 和方法。它既为后继课程提供理论和基本方法,又在工程设计中起若重要的作用, 为构件的力学计算提供简便实用的方法,保证杆件能够正常工作,又能合理地使 用材料。学生通过材料力学课程的学习,可以运用力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工 程实际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概念和解题方法。掌 握拉伸、压缩、弯曲等基本变形形式下的内力、强度和刚度计算,了解实验现象 并掌握基本实验方法;掌握基本超静定计算、强度理论、应力状态分析、组合变 形计算及了解部分实验现象:掌握压杆稳定的基本概念和稳定性计算。激发学生 学习材料力学的兴趣,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教学目标具体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目标1:掌握拉伸、压缩、扭转、弯曲等基本变形形式下的内力、强度 和刚度计算,了解实验现象并掌握基本实验方法。通过课堂讲授、作业、课堂测 验、实验等环节,使学生掌握拉伸和压缩、扭转、弯曲等基本变形下的内力计算、 强度计算、刚度计算及综合计算,掌握拉伸、压缩及扭转等基本实验方法,了解 实验现象,具备进行材料力学强度、刚度分析求解的能力
1 《材料力学Ⅱ》 课程教学大纲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类型 总学时为学时数 理论课(含上机、实验学时) 总学时为周数 □实习 □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 课程编码 7009721 总学时 64 学分 4 课程名称 材料力学 课程英文名称 Mechanics of Materials 适用专业 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智能建造 先修课程 (7030701)高等数学Ⅰ(1)、(7016401)大学物理Ⅳ(1),(7065721) 理论力学Ⅰ 开课部门 土木工程学院力学与地下工程系 二、 课程性质与目标 材料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地下工程、智能建造等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 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是所有力学课的基础课,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 广泛的应用。通过材料力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掌握杆件的力学理论计算 和方法。它既为后继课程提供理论和基本方法,又在工程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构件的力学计算提供简便实用的方法,保证杆件能够正常工作,又能合理地使 用材料。学生通过材料力学课程的学习,可以运用力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工 程实际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概念和解题方法。掌 握拉伸、压缩、弯曲等基本变形形式下的内力、强度和刚度计算,了解实验现象 并掌握基本实验方法;掌握基本超静定计算、强度理论、应力状态分析、组合变 形计算及了解部分实验现象;掌握压杆稳定的基本概念和稳定性计算。激发学生 学习材料力学的兴趣,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教学目标具体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目标 1:掌握拉伸、压缩、扭转、弯曲等基本变形形式下的内力、强度 和刚度计算,了解实验现象并掌握基本实验方法。通过课堂讲授、作业、课堂测 验、实验等环节,使学生掌握拉伸和压缩、扭转、弯曲等基本变形下的内力计算、 强度计算、刚度计算及综合计算,掌握拉伸、压缩及扭转等基本实验方法,了解 实验现象,具备进行材料力学强度、刚度分析求解的能力
课程目标2:掌握基本超静定计算、强度理论、应力状态分析、组合变形计 算及了解部分实验现象。通过课堂讲授、作业、课堂测验、实验等环节,使学生 掌握超静定问题的解决方法,四个强度理论、应力状态的基本概念,会运用解析 方法对平面应力状态进行求解主应力、最大切应力计算,掌握应力圆方法,了解 广义胡克定理及应用,掌握弯扭组合、拉弯组合(含偏心拉伸和弯曲)分析和计 算,了解斜弯曲及基本计算,掌握各种组合变形的普遍分析方法,使学生具有组 合分析的能力。 课程目标3:举握压杆稳定的基本概念和稳定性计算。通过课堂讲授、作业、 案例讨论等环节,使学生掌握压杆稳定及临界力、临界应力、柔度等基本概念 掌握压杆稳定的基本计算,使学生具有分析压杆组合结构稳定的能力。 课程思政目标:根据材料力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方法,考虑高等工 科学校的育人要求,发挥材料力学课程内容承载的工程理论功能,进一步优化学 生学习材料力学的体验,重视学生材料力学的学习效果,夯实学生的材料力学理 论基础,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材料力学课程丰富的工 程实例,加强品德修养,培育学生学习材料力学的科学精神、力学创新精神、工 程计算的工匠精神等。 三、 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与要求 1.绪论及基本概念 材料力学的任务,材料力学发展概述,可变形固体的性质及其基本假设,材 料力学主要研究对象(杆件)的几何特征,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了解:材料力学发展,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基本方法,可变形固体 的性质及基本假设。 掌握:材料力学主要研究对象(杆件)的几何特征。杆件变形基本形式 课后复习概念。课堂练习:提问相关概念。 2.轴向拉伸和压缩 轴向拉伸和压缩的概念,内力·截面法·轴力及轴力图,应力·拉(压)杆 内的应力,(压)杆的变形·胡克定律,拉(压)杆内的应变能,材料在拉伸和 压缩时的力学性能,强度条件·安全因数·许用应力,应力集中的概念,静强度 可靠性设计概念 了解:应力·拉(压)杆内的应力。应力、应变、单轴应力状态。圣维南原理。 拉(压)杆内的应变能。强度条件.安全因数。许用应力及其应用。应力集中、静 强度可靠性设计概念。 掌握:轴向拉(压)、内力·截面法·轴力及轴力图,拉(压)杆变形。材料 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2
2 课程目标 2:掌握基本超静定计算、强度理论、应力状态分析、组合变形计 算及了解部分实验现象。通过课堂讲授、作业、课堂测验、实验等环节,使学生 掌握超静定问题的解决方法,四个强度理论、应力状态的基本概念,会运用解析 方法对平面应力状态进行求解主应力、最大切应力计算,掌握应力圆方法,了解 广义胡克定理及应用,掌握弯扭组合、拉弯组合(含偏心拉伸和弯曲)分析和计 算,了解斜弯曲及基本计算,掌握各种组合变形的普遍分析方法,使学生具有组 合分析的能力。 课程目标 3:掌握压杆稳定的基本概念和稳定性计算。通过课堂讲授、作业、 案例讨论等环节,使学生掌握压杆稳定及临界力、临界应力、柔度等基本概念。 掌握压杆稳定的基本计算,使学生具有分析压杆组合结构稳定的能力。 课程思政目标:根据材料力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方法,考虑高等工 科学校的育人要求,发挥材料力学课程内容承载的工程理论功能,进一步优化学 生学习材料力学的体验,重视学生材料力学的学习效果,夯实学生的材料力学理 论基础,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材料力学课程丰富的工 程实例,加强品德修养,培育学生学习材料力学的科学精神、力学创新精神、工 程计算的工匠精神等。 三、 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与要求 1.绪论及基本概念 材料力学的任务,材料力学发展概述,可变形固体的性质及其基本假设,材 料力学主要研究对象(杆件)的几何特征,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了解:材料力学发展,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基本方法,可变形固体 的性质及基本假设。 掌握:材料力学主要研究对象(杆件)的几何特征。杆件变形基本形式。 课后复习概念。课堂练习:提问相关概念。 2.轴向拉伸和压缩 轴向拉伸和压缩的概念,内力·截面法·轴力及轴力图,应力·拉(压)杆 内的应力,(压)杆的变形·胡克定律,拉(压)杆内的应变能,材料在拉伸和 压缩时的力学性能,强度条件·安全因数·许用应力,应力集中的概念,静强度 可靠性设计概念。 了解:应力·拉(压)杆内的应力。应力、应变、单轴应力状态。圣维南原理。 拉(压)杆内的应变能。强度条件.安全因数。许用应力及其应用。应力集中、静 强度可靠性设计概念。 掌握:轴向拉(压)、内力·截面法·轴力及轴力图,拉(压)杆变形。材料 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课堂练习:重点考查内力图及强度计算 3.扭转 概述,薄壁圆筒的扭转,传动轴的外力偶矩·扭矩及扭矩图,等直圆杆扭转 时的应力·强度条件,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变形·刚度条件,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应 变能,等直非圆杆自由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开口和闭口薄壁截面杆自由扭转时 的应力和变形。 了解:薄壁圆筒扭转,薄壁圆筒应力。杆件在扭转时力学性能。等直非圆杆 自由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开口和闭口薄壁截面杆自由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 掌握:传动轴外力偶矩,扭矩及扭矩图。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应力,强度条件, 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变形·刚度条件。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应变能。 课堂练习:重点考查扭矩图、扭转时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4.弯曲应力 对称弯曲的概念及梁的计算简图,梁的剪力和弯矩·剪力图和弯矩图,平面 刚架和曲杆的内力图,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梁横截面上 的切应力·梁的切应力强度条件,梁的合理设计。 了解:对称弯曲的概念及梁计算简图。平面刚架和曲杆内力图,梁横截面上 的切应力·梁的切应力强度条件,梁合理设计。 掌握:梁的剪力和弯矩·剪力图和弯矩图,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梁的正应 力强度条件。 课堂练习:重点考查剪力图弯矩图、正应力强度计算。 5.梁弯曲时的位移 梁的位移一挠度及转角,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及其积分,按叠加原理计 算梁的挠度和转角,奇异函数·梁挠曲线的初参数方程,梁的刚度校核·提高梁 的刚度的措施,梁内的弯曲应变能。 了解:梁位移挠度及转角,奇异函数·梁挠曲线初参数方程,梁弯曲应变能。 掌握: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及其积分,按叠加原理计算梁的挠度和转角, 梁刚度校核,提高梁的刚度的措施。 课堂练习:重点考查积分法和叠加法计算。 6.简单的超静定问题 超静定问题及其解法,拉压超静定问题,扭转超静定问题,简单超静定梁。 了解:超静定问题及其解法。 掌握:拉压超静定问题,扭转超静定问题,简单超静定梁。 课堂练习:重点考查拉压、扭转和简单超静定梁的超静定解法。 7.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3 课堂练习:重点考查内力图及强度计算。 3.扭转 概述,薄壁圆筒的扭转,传动轴的外力偶矩·扭矩及扭矩图,等直圆杆扭转 时的应力·强度条件,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变形·刚度条件,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应 变能,等直非圆杆自由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开口和闭口薄壁截面杆自由扭转时 的应力和变形。 了解:薄壁圆筒扭转,薄壁圆筒应力。杆件在扭转时力学性能。等直非圆杆 自由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开口和闭口薄壁截面杆自由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 掌握:传动轴外力偶矩.扭矩及扭矩图。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应力,强度条件, 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变形·刚度条件。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应变能。 课堂练习:重点考查扭矩图、扭转时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4.弯曲应力 对称弯曲的概念及梁的计算简图,梁的剪力和弯矩·剪力图和弯矩图,平面 刚架和曲杆的内力图,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梁横截面上 的切应力·梁的切应力强度条件,梁的合理设计。 了解:对称弯曲的概念及梁计算简图。平面刚架和曲杆内力图,梁横截面上 的切应力·梁的切应力强度条件,梁合理设计。 掌握:梁的剪力和弯矩·剪力图和弯矩图,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梁的正应 力强度条件。 课堂练习:重点考查剪力图弯矩图、正应力强度计算。 5.梁弯曲时的位移 梁的位移—挠度及转角,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及其积分,按叠加原理计 算梁的挠度和转角,奇异函数·梁挠曲线的初参数方程,梁的刚度校核·提高梁 的刚度的措施,梁内的弯曲应变能。 了解:梁位移挠度及转角,奇异函数·梁挠曲线初参数方程,梁弯曲应变能。 掌握: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及其积分,按叠加原理计算梁的挠度和转角, 梁刚度校核,提高梁的刚度的措施。 课堂练习:重点考查积分法和叠加法计算。 6.简单的超静定问题 超静定问题及其解法,拉压超静定问题,扭转超静定问题,简单超静定梁。 了解:超静定问题及其解法。 掌握:拉压超静定问题,扭转超静定问题,简单超静定梁。 课堂练习:重点考查拉压、扭转和简单超静定梁的超静定解法。 7.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概述,平面应力状态的应力分析·主应力,空间应力状态的概念,应力与应 变间的关系,空间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密度,强度理论及其相当应力,莫尔强度 理论及其相当应力,各种强度理论的应用。 了解:平面应力状态的应力分析,空间应力状态的概念,空间应力状态下的 应变能密度,莫尔强度理论及其相当应力。 掌握:主应力,应力与应变间的关系,强度理论及其相当应力,各种强度理 论的应用。 课堂练习:重点考查解析法应力状态分析和四个强度理论。 8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 概述,两相互垂直平面内的弯曲,拉伸(压缩)与弯曲,扭转与弯曲,连接 件的实用计算法,铆钉连接的计算,榫齿连接。 了解:两相互垂直平面内的弯曲,拉伸(压缩)与弯曲,连接件的实用计算法, 铆钉连接的计算,榫齿连接。 草握:拉伸(压缩)与弯曲,扭转与弯曲 课堂练习:重点考查拉伸(压缩)与弯曲,扭转与弯曲组合变形计算。 9.压杆稳定 压杆稳定性的概念,细长中心受压直杆临界力的欧拉公式,不同杆端约束下 细长压杆临界力的欧拉公式·压杆的长度因数,欧拉公式的应用范围·临界应力 总图,实际压杆的稳定因数,压杆的稳定计算·压杆的合理截面。 了解:压杆稳定性的概念,压杆合理截面。 掌握:细长中心受压直杆临界力的欧拉公式,不同杆端约束下细长压杆临界 力的欧拉公式。压杆的长度因数,欧拉公式的应用范围。临界应力总图,实际压 杆的稳定因数,压杆的稳定计算。 课堂练习:重点考查压杆稳定计算, 10.附录1截面的几何性质 截面的静矩和形心位置,极惯性矩·惯性矩·惯性积,惯性矩和惯性积的平 行移轴公式·组合截面的惯性矩和惯性积,惯性矩和惯性积的转轴公式·截面的 主惯性轴和主惯性矩,计算惯性矩的近似方法。 了解:截面的静矩和形心位置,惯性矩和惯性积的转轴公式。截面的主惯性 轴和主惯性矩,计算惯性矩的近似方法。 掌握:极惯性矩.惯性矩.惯性积,惯性矩和惯性积的平行移轴公式。组合 截面的惯性矩和惯性积。 课堂练习:重点考查惯性矩计算, 四、课程学时分配
4 概述,平面应力状态的应力分析·主应力,空间应力状态的概念,应力与应 变间的关系,空间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密度,强度理论及其相当应力,莫尔强度 理论及其相当应力,各种强度理论的应用。 了解:平面应力状态的应力分析,空间应力状态的概念,空间应力状态下的 应变能密度,莫尔强度理论及其相当应力。 掌握:主应力,应力与应变间的关系,强度理论及其相当应力,各种强度理 论的应用。 课堂练习:重点考查解析法应力状态分析和四个强度理论。 8.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 概述,两相互垂直平面内的弯曲,拉伸(压缩)与弯曲,扭转与弯曲,连接 件的实用计算法,铆钉连接的计算,榫齿连接。 了解:两相互垂直平面内的弯曲,拉伸(压缩)与弯曲,连接件的实用计算法, 铆钉连接的计算,榫齿连接。 掌握:拉伸(压缩)与弯曲,扭转与弯曲。 课堂练习:重点考查拉伸(压缩)与弯曲,扭转与弯曲组合变形计算。 9.压杆稳定 压杆稳定性的概念,细长中心受压直杆临界力的欧拉公式,不同杆端约束下 细长压杆临界力的欧拉公式·压杆的长度因数,欧拉公式的应用范围·临界应力 总图,实际压杆的稳定因数,压杆的稳定计算·压杆的合理截面。 了解:压杆稳定性的概念,压杆合理截面。 掌握:细长中心受压直杆临界力的欧拉公式,不同杆端约束下细长压杆临界 力的欧拉公式。压杆的长度因数,欧拉公式的应用范围。临界应力总图,实际压 杆的稳定因数,压杆的稳定计算。 课堂练习:重点考查压杆稳定计算。 10.附录Ⅰ截面的几何性质 截面的静矩和形心位置,极惯性矩·惯性矩·惯性积,惯性矩和惯性积的平 行移轴公式·组合截面的惯性矩和惯性积,惯性矩和惯性积的转轴公式·截面的 主惯性轴和主惯性矩,计算惯性矩的近似方法。 了解:截面的静矩和形心位置,惯性矩和惯性积的转轴公式。截面的主惯性 轴和主惯性矩,计算惯性矩的近似方法。 掌握:极惯性矩.惯性矩.惯性积,惯性矩和惯性积的平行移轴公式。组合 截面的惯性矩和惯性积。 课堂练习:重点考查惯性矩计算。 四、 课程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讲授 实验 上机 课内学时课外 小计 学时 1.绪论及基本概念 2 2 2.轴向拉伸和压缩 6 3.扭转 4 4.弯曲应力 10 2 5.梁弯曲时的位移 6 6 6.简单的超静定问题 8 8 7.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8 8.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 的计算 9.压杆稳定 4 10.附录1截面的几何 性质 2 合 计 58 五、 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求 本课程有三个实验:1)拉伸实验与压缩实验,2)扭转实验,3)纯弯曲梁 弯曲正应力分布规律实验。 初步了解材料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和测定,掌握测试方法及机器的操作。实 验在力学实验室完成,使用万能试验机及扭转试验机完成实验内容。具体机器操 作、实验规范和要求、实验目的等在实验大纲列出。 六、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 探索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融合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任务驱动式等教 学,突出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具体教学方式: 1)课堂讲授为主,答疑辅导为辅。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注重结合工程实 际案例讨论教学。对于简单内容,采用自学与授课结合方法,课堂上提纲挈领讲 解思考问题脉络,使学生能够领会到方法实质:对于难以理解内容,结合视频
5 教学内容 讲授 实验 上机 课内学时 小计 课外 学时 1. 绪论及基本概念 2 2 2.轴向拉伸和压缩 62 8 3.扭转 42 6 4.弯曲应力 10 2 12 5.梁弯曲时的位移 6 6 6.简单的超静定问题 8 8 7.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8 8 8.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 的计算 8 8 9.压杆稳定 4 4 10.附录Ⅰ 截面的几何 性质 2 2 合 计 58 6 64 五、 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求 本课程有三个实验:1)拉伸实验与压缩实验,2)扭转实验,3)纯弯曲梁 弯曲正应力分布规律实验。 初步了解材料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和测定,掌握测试方法及机器的操作。实 验在力学实验室完成,使用万能试验机及扭转试验机完成实验内容。具体机器操 作、实验规范和要求、实验目的等在实验大纲列出。 六、 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 探索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融合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任务驱动式等教 学,突出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具体教学方式: 1)课堂讲授为主,答疑辅导为辅。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注重结合工程实 际案例讨论教学。对于简单内容,采用自学与授课结合方法,课堂上提纲挈领讲 解思考问题脉络,使学生能够领会到方法实质;对于难以理解内容,结合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