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内圈的划分依据 1.固体地球具有弹性和塑性 (1)在快速、短时间力(地震波、潮汐力) 的作用下表现为弹性体 传播地震波 产生固体潮 (2)在慢速、长时间力(地球旋转力、构造 力、重力)的作用下表现为塑性体 岩石的形变
一、地球内圈的划分依据 1.固体地球具有弹性和塑性 ( 1)在快速、短时间力(地震波、潮汐力) 的作用下表现为弹性体。 • 传播地震波 • 产生固体潮 ( 2)在慢速、长时间力(地球旋转力、构造 力、重力)的作用下表现为塑性体。 • 岩石的形变
2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递 (1)地震波:因地震产生 的波动 (2)纵波 (2)纵波(P波)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 致,在固体和液体中都能传播,速度较快 (3)横波(S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 直,在液体中不能传播,速度较慢
2.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递 (1)地震波:因地震产生 的波动。 (2)纵波(P波)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 一致,在固体和液体中都能传播,速度较快。 (3)横波(S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 直,在液体中不能传播,速度较慢
3地震波速的变化 (1)不连续面:地震波速 度变化明显的分界面,指示 其上下物质的成分和物态有 900km 改变。 (2)莫霍面:波速急剧加圃 150 快,使下层纵波传播速度大 于上层纵波传播速度 (3)古登堡面:纵波速度 的显著回落和横波的消失
3.地震波速的变化 地震波速的变化 (1)不连续面:地震波速 )不连续面:地震波速 度变化明显的分界面,指示 度变化明显的分界面,指示 其上下物质的成分和物态有 其上下物质的成分和物态有 改变。 (2)莫霍面:波速急剧加 )莫霍面:波速急剧加 快,使下层纵波传播速度大 快,使下层纵波传播速度大 于上层纵波传播速度。 于上层纵波传播速度。 (3)古登堡面:纵波速度 )古登堡面:纵波速度 的显著回落和横波的消失。 的显著回落和横波的消失
二、地球内圈的分层特征 (一)地壳 1.范围:莫霍面以上,厚度从75km到20km不 等,洋壳厚度平均约7km,地壳平均厚度 16km。 上地幔 洋壳 地表面 莫霍面 最上部地 软流圈 250km 岩石圈 2230km 2250km 1230km
二、地球内圈的分层特征 二、地球内圈的分层特征 (一)地壳 1.范围:莫霍面以上,厚度从 莫霍面以上,厚度从75km 到20km 不 等,洋壳厚度平均约 等,洋壳厚度平均约7km,地壳平均厚度 ,地壳平均厚度 16km
2分层 (1)沉积层:地壳表层长期与大气和水接 触,受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改造而形 成 (2)硅铝层:主要成分为氧、硅、铝等轻元 素,酸性岩(如花岗岩、片麻岩),只存在 于大陆地壳。 (3)硅镁层:主要成分是氧、硅、铁和镁, 基性岩(如玄武岩),大陆和大洋下面都 有硅镁层
2.分层 ( 1)沉积层:地壳表层长期与大气和水接 地壳表层长期与大气和水接 触,受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改造而形 触,受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改造而形 成。 ( 2)硅铝层:主要成分为氧、硅、铝等轻元 主要成分为氧、硅、铝等轻元 素,酸性岩(如花岗岩、片麻岩) 素,酸性岩(如花岗岩、片麻岩) ,只存在 于大陆地壳。 ( 3)硅镁层:主要成分是氧、硅、铁和镁, 主要成分是氧、硅、铁和镁, 基性岩(如玄武岩),大陆和大洋下面都 基性岩(如玄武岩),大陆和大洋下面都 有硅镁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