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市场主导。落实“放管服”改革,健全市场机制,破除市场 壁垒,营造公平开放、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 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调动全社会开发利用可 再生能源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自我发展、自主发展能力。 坚持生态优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 态环境保护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贯穿到可再生能源规划建设全过 程,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生态治理效益,推动可 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相得益彰。 坚持协同融合。加强可再生能源与国土、环保、水利、财税、 金融等政策协同,形成促进新时代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 力,推动可再生能源与新兴技术、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新基建 等深度融合,不断拓展可再生能源发展新领域、新场景。 (三)发展目标。 1.2035年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碳排放达峰 后稳中有降,在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5%左右和风电、 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基础上,上述指标均 进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加速替代化石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取得实 质性成效,可再生能源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巩固提升,基本建成清洁 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2.“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碳达峰、碳中和与2035年远景目标,按照2025年非化石 1
7 坚持市场主导。落实“放管服”改革,健全市场机制,破除市场 壁垒,营造公平开放、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 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调动全社会开发利用可 再生能源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自我发展、自主发展能力。 坚持生态优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 态环境保护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贯穿到可再生能源规划建设全过 程,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生态治理效益,推动可 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相得益彰。 坚持协同融合。加强可再生能源与国土、环保、水利、财税、 金融等政策协同,形成促进新时代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 力,推动可再生能源与新兴技术、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新基建 等深度融合,不断拓展可再生能源发展新领域、新场景。 (三)发展目标。 1. 2035 年远景目标 展望 2035 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碳排放达峰 后稳中有降,在 2030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 25%左右和风电、 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的基础上,上述指标均 进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加速替代化石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取得实 质性成效,可再生能源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巩固提升,基本建成清洁 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2.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碳达峰、碳中和与 2035 年远景目标,按照 2025 年非化石
能源消费占比20%左右任务要求,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开发利 用,积极扩大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规模,“十四五”主要发展目标是: 可再生能源总量目标。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到 10亿吨标准煤左右。“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增 量中占比超过50%。 一可再生能源发电目标。2025年,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 3.3万亿千瓦时左右。“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 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超过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 一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目标。2025年,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 总量消纳责任权重达到33%左右,可再生能源电力非水电消纳责任 权重达到18%左右,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保持在合理水平。 一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目标。2025年,地热能供暖、生物质 供热、生物质燃料、太阳能热利用等非电利用规模达到6000万吨 标准煤以上。 专栏12025年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主要目标 类别 单位 2020年 2025年 属性 1 可再生能源发电利用 1.1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 % 28.8 33 预期性 纳责任权重 1.2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 % 11.4 18 预期性 消纳责任权重 13可再生能源发电量 万亿千瓦时 2.21 3.3 预期性 2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 万吨 6000 预期性 3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 亿吨标准煤 6.8 10 预期性
8 能源消费占比 20%左右任务要求,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开发利 用,积极扩大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规模,“十四五”主要发展目标是: ——可再生能源总量目标。2025 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到 10 亿吨标准煤左右。“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增 量中占比超过 50%。 ——可再生能源发电目标。2025 年,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 3.3 万亿千瓦时左右。“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 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超过 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 ——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目标。2025 年,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 总量消纳责任权重达到 33%左右,可再生能源电力非水电消纳责任 权重达到 18%左右,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保持在合理水平。 ——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目标。2025 年,地热能供暖、生物质 供热、生物质燃料、太阳能热利用等非电利用规模达到 6000 万吨 标准煤以上。 专栏 1 2025 年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主要目标 类别 单位 2020 年 2025 年 属性 1 可再生能源发电利用 1.1 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 纳责任权重 % 28.8 33 预期性 1.2 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 消纳责任权重 % 11.4 18 预期性 1.3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 万亿千瓦时 2.21 3.3 预期性 2 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 万吨 — 6000 预期性 3 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 亿吨标准煤 6.8 10 预期性
三、优化发展方式,大规模开发可再生能源 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多元融合发展,在“三北”地区优化 推动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化规模化开发,在西南地区统筹推进水风 光综合开发,在中东南部地区重点推动风电和光伏发电就地就近开 发,在东部沿海地区积极推进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稳步推动生物 质能多元化开发,积极推动地热能规模化开发,稳妥推进海洋能示 范化开发。 (一)大力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化开发。 在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禀赋较好、建设条件优越、具备持续规模 化开发条件的地区,着力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纳和外送能力,重点建 设新疆、黄河上游、河西走廊、黄河几字弯、冀北、松辽、黄河下 游新能源基地和海上风电基地集群。 统筹推进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发挥区域市场优势, 主要依托省级和区域电网消纳能力提升,创新开发利用方式,推进 松辽、冀北、黄河下游等以就地消纳为主的大型风电和光伏发电基 地建设。利用省内省外两个市场,依托既有和新增跨省跨区输电通 道、火电“点对网”外送通道,推动光伏治沙、可再生能源制氢和 多能互补开发,重点建设新疆、黄河上游、河西走廊、黄河几字弯 等新能源基地。 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太阳能发 电基地。以风光资源为依托、以区域电网为支撑、以输电通道为牵 引、以高效消纳为目标,统筹优化风电光伏布局和支撑调节电源, 9
9 三、优化发展方式,大规模开发可再生能源 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多元融合发展,在“三北”地区优化 推动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化规模化开发,在西南地区统筹推进水风 光综合开发,在中东南部地区重点推动风电和光伏发电就地就近开 发,在东部沿海地区积极推进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稳步推动生物 质能多元化开发,积极推动地热能规模化开发,稳妥推进海洋能示 范化开发。 (一)大力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化开发。 在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禀赋较好、建设条件优越、具备持续规模 化开发条件的地区,着力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纳和外送能力,重点建 设新疆、黄河上游、河西走廊、黄河几字弯、冀北、松辽、黄河下 游新能源基地和海上风电基地集群。 统筹推进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发挥区域市场优势, 主要依托省级和区域电网消纳能力提升,创新开发利用方式,推进 松辽、冀北、黄河下游等以就地消纳为主的大型风电和光伏发电基 地建设。利用省内省外两个市场,依托既有和新增跨省跨区输电通 道、火电“点对网”外送通道,推动光伏治沙、可再生能源制氢和 多能互补开发,重点建设新疆、黄河上游、河西走廊、黄河几字弯 等新能源基地。 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太阳能发 电基地。以风光资源为依托、以区域电网为支撑、以输电通道为牵 引、以高效消纳为目标,统筹优化风电光伏布局和支撑调节电源
在内蒙古、青海、甘肃等西部北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建 设一批生态友好、经济优越、体现国家战略和国家意志的大型风电 光伏基地项目。依托已建跨省区输电通道和火电“点对网”输电通 道,重点提升存量输电通道输电能力和新能源电量占比,多措并举 增配风电光伏基地。依托“十四五”期间建成投产和开工建设的重 点输电通道,按照新增通道中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不低于50%的要 求,配套建设风电光伏基地。依托“十四五”期间研究论证输电通 道,规划建设风电光伏基地。创新发展方式和应用模式,建设一批 就地消纳的风电光伏项目。发挥区域电网内资源时空互济能力,统 筹区域电网调峰资源,打破省际电网消纳边界,加强送受两端协调, 保障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消纳。 专栏2“十四五”重大陆上新能源基地 01新疆新能源基地 结合哈密-郑州、准东-皖南特高压通道输电能力提升和哈密-重庆新规划外送 通道建设,统筹本地消纳和外送消纳,在北疆以风电为主建设千万千瓦级的 新能源基地;在南疆以光伏为主建设千万千瓦级的新能源基地,探索光伏治 沙等新发展方式;在东疆风电、光伏发电、光热发电相结合,建设千万千瓦 级新能源基地。 02黄河上游新能源基地 发挥黄河上游水电调节优势,重点在青海海西州、海南州等地区统筹推进光 伏发电和风电基地化开发。在甘肃庆阳、白银等地区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光 伏基地。 10
10 在内蒙古、青海、甘肃等西部北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建 设一批生态友好、经济优越、体现国家战略和国家意志的大型风电 光伏基地项目。依托已建跨省区输电通道和火电“点对网”输电通 道,重点提升存量输电通道输电能力和新能源电量占比,多措并举 增配风电光伏基地。依托“十四五”期间建成投产和开工建设的重 点输电通道,按照新增通道中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不低于 50%的要 求,配套建设风电光伏基地。依托“十四五”期间研究论证输电通 道,规划建设风电光伏基地。创新发展方式和应用模式,建设一批 就地消纳的风电光伏项目。发挥区域电网内资源时空互济能力,统 筹区域电网调峰资源,打破省际电网消纳边界,加强送受两端协调, 保障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消纳。 专栏 2 “十四五”重大陆上新能源基地 01 新疆新能源基地 结合哈密-郑州、准东-皖南特高压通道输电能力提升和哈密-重庆新规划外送 通道建设,统筹本地消纳和外送消纳,在北疆以风电为主建设千万千瓦级的 新能源基地;在南疆以光伏为主建设千万千瓦级的新能源基地,探索光伏治 沙等新发展方式;在东疆风电、光伏发电、光热发电相结合,建设千万千瓦 级新能源基地。 02 黄河上游新能源基地 发挥黄河上游水电调节优势,重点在青海海西州、海南州等地区统筹推进光 伏发电和风电基地化开发。在甘肃庆阳、白银等地区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光 伏基地
专栏2“十四五”重大陆上新能源基地 03河西走廊新能源基地 依托甘肃省内新能源消纳能力和酒泉-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能力提升,有序 推进酒泉风电基地二期后续风电项目建设,重点在河西地区新增布局若干个 百万千瓦级的新能源基地。 04黄河几字弯新能源基地 依托宁夏-浙江、宁东-山东、上海庙-山东、蒙西-天津南、陕北-湖北等跨省 跨区输电通道,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序推进配套新能源 基地开发建设,推动传统能源基地向综合绿色能源基地转型,形成辐射地域 广阔的新能源基地集群。重点在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巴彦淖尔、鄂尔多斯、 包头,陕西榆林、延安、渭南,山西大同、忻州、朔州、运城,宁夏北部和 东部地区布局建设新能源基地。 05冀北新能源基地 切实提高锡盟-山东、锡盟-泰州、张北-雄安等既有输电通道利用率和新能 源电量占比,加快推进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重点在张家口、承 德、乌兰察布、锡盟等地区布局一批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十四五”期 间,重点推进河北地区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承德风电基地三期建设; 推进内蒙古锡盟特高压通道和火电“点对网”通道增配新能源基地建设,继 续推进鸟兰察布风电基地建设。 06松辽新能源基地 推进黑龙江大庆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示范区建设和哈尔滨、佳木斯等地区 新能源基地建设;在吉林结合本地负荷增长、扎鲁特青州特高压通道外送 能力提升等,推动白城、松原、四平新能源基地(陆上风光三峡)开发建设; 在辽西北铁岭、朝阳、阜新等地区结合工矿废弃土地修复、乡村振兴及光伏 治沙开展新能源项目建设;在蒙东地区结合通辽、赤峰本地负荷增长以及扎 鲁特-青州输电通道外送能力提升,推动新能源基地建设。 07黄河下游绿色能源廊道 在河南、山东的黄河下游干支流及周边区域,集中规划实施一批风电、光伏 11
11 专栏 2 “十四五”重大陆上新能源基地 03 河西走廊新能源基地 依托甘肃省内新能源消纳能力和酒泉-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能力提升,有序 推进酒泉风电基地二期后续风电项目建设,重点在河西地区新增布局若干个 百万千瓦级的新能源基地。 04 黄河几字弯新能源基地 依托宁夏-浙江、宁东-山东、上海庙-山东、蒙西-天津南、陕北-湖北等跨省 跨区输电通道,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序推进配套新能源 基地开发建设,推动传统能源基地向综合绿色能源基地转型,形成辐射地域 广阔的新能源基地集群。重点在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巴彦淖尔、鄂尔多斯、 包头,陕西榆林、延安、渭南,山西大同、忻州、朔州、运城,宁夏北部和 东部地区布局建设新能源基地。 05 冀北新能源基地 切实提高锡盟-山东、锡盟-泰州、张北-雄安等既有输电通道利用率和新能 源电量占比,加快推进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重点在张家口、承 德、乌兰察布、锡盟等地区布局一批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十四五”期 间,重点推进河北地区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承德风电基地三期建设; 推进内蒙古锡盟特高压通道和火电“点对网”通道增配新能源基地建设,继 续推进乌兰察布风电基地建设。 06 松辽新能源基地 推进黑龙江大庆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示范区建设和哈尔滨、佳木斯等地区 新能源基地建设;在吉林结合本地负荷增长、扎鲁特-青州特高压通道外送 能力提升等,推动白城、松原、四平新能源基地(陆上风光三峡)开发建设; 在辽西北铁岭、朝阳、阜新等地区结合工矿废弃土地修复、乡村振兴及光伏 治沙开展新能源项目建设;在蒙东地区结合通辽、赤峰本地负荷增长以及扎 鲁特-青州输电通道外送能力提升,推动新能源基地建设。 07 黄河下游绿色能源廊道 在河南、山东的黄河下游干支流及周边区域,集中规划实施一批风电、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