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1886年,同一个洛里亚先生出版了《关于政治制度的经济学 说》一书,在这本书中,他居然把他在1883年曾经如此完全并如此 有意地歪曲了的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宣布为自己的发现,而使同时 代人大为惊奇。当然,马克思的理论在那里已经被降低到十分庸俗 的水平;而且历史的证据和事例充满了连四年级小学生都不应当 犯的错误;但这一切又有什么关系呢?他用这本书证明,政治状态 和政治事件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在相应的经济状态中找到说明这 样一个发现,根本不是马克思在1845年作出的,而是洛里亚先生 在1886年作出的。至少,他曾经幸运地使他的本国人相信了这一 点,自从他那本书用法文出版以后,又幸运地使某些法国人相信了 这一点。直到他本国的社会主义者有朝一日从大名鼎鼎的洛里亚 身上把他偷来的孔雀羽毛拔光以前,他满可以在意大利大摇大摆 地自称是这个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的历史理论的创始人。 但是,这不过是洛里亚先生的手法的一个小小的标本。他还向 我们保证:马克思的全部理论是建立在自觉的诡辩上的;马克思即 使认识到谬误本身,也不会在这些谬误面前停下来,等等。他用一 系列类似的无耻谰言欺骗读者,要他们相信马克思也是象洛里亚 一样的野心家,也象这位帕多瓦的教授一样,为了获得一点小小的 舞台效果而玩弄同样小小的下流的骗人花招。在这样干了之后,他 现在可以向读者泄露一个重大的秘密了,同时,他也就使我们回到 利润率的问题上来。 洛里亚先生说:在马克思看来,一个资本主义工业企业所生产 的剩余价值(洛里亚先生在这里把它和利润等同起来)的量,取决 于它所使用的可变资本,因为不变资本不提供任何利润。但是,这 是同事实相矛盾的。因为实际上利润不是取决于可变资本,而是取 序 言 21
了:1886年,同一个洛里亚先生出版了《关于政治制度的经济学 说》一书,在这本书中,他居然把他在1883年曾经如此完全并如此 有意地歪曲了的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宣布为自己的发现,而使同时 代人大为惊奇。当然,马克思的理论在那里已经被降低到十分庸俗 的水平;而且历史的证据和事例充满了连四年级小学生都不应当 犯的错误;但这一切又有什么关系呢?他用这本书证明,政治状态 和政治事件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在相应的经济状态中找到说明这 样一个发现,根本不是马克思在1845年作出的,而是洛里亚先生 在1886年作出的。至少,他曾经幸运地使他的本国人相信了这一 点,自从他那本书用法文出版以后,又幸运地使某些法国人相信了 这一点。直到他本国的社会主义者有朝一日从大名鼎鼎的洛里亚 身上把他偷来的孔雀羽毛拔光以前,他满可以在意大利大摇大摆 地自称是这个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的历史理论的创始人。 但是,这不过是洛里亚先生的手法的一个小小的标本。他还向 我们保证:马克思的全部理论是建立在自觉的诡辩上的;马克思即 使认识到谬误本身,也不会在这些谬误面前停下来,等等。他用一 系列类似的无耻谰言欺骗读者,要他们相信马克思也是象洛里亚 一样的野心家,也象这位帕多瓦的教授一样,为了获得一点小小的 舞台效果而玩弄同样小小的下流的骗人花招。在这样干了之后,他 现在可以向读者泄露一个重大的秘密了,同时,他也就使我们回到 利润率的问题上来。 洛里亚先生说:在马克思看来,一个资本主义工业企业所生产 的剩余价值(洛里亚先生在这里把它和利润等同起来)的量,取决 于它所使用的可变资本,因为不变资本不提供任何利润。但是,这 是同事实相矛盾的。因为实际上利润不是取决于可变资本,而是取 序 言 21
决于总资本。马克思自己也看到了这一点(第1卷第11章9),并且 承认,从表面上看事实是同他的理论相矛盾的。但是马克思怎样解 决这个矛盾呢?他要自己的读者去看一个尚未出版的续卷。关于 这个续卷,洛里亚以前已经对他的读者说过,他认为马克思甚至没 有闪过写这个续卷的念头。现在他扬扬得意地喊道: “可见,我过去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我曾说过,马克思经常拿第二卷 来威胁自己的反对者,但这第二卷始终没有出版,这第二卷很可能是马克思 在拿不出科学论据时使用的一种诡计。” 这样说来,现在谁要是不相信马克思和大名鼎鼎的洛里亚一 样善于玩弄科学骗术,那他就真是不可救药了。 总之,我们已经知道,在洛里亚先生看来,马克思的剩余价值 理论是同和润率普遍相等这个事实绝对不能相容的。现在第二卷 已经出版了,我在那里公开提出的问题正是同这一点有关的。10假 如洛里亚先生和我们一样是一个谨慎的德国人,他大概会觉得有 些难为情吧。然而他是一个胆大妄为的南方人,出生在气候炎热的 地方,他尽可以断言,在那里,不结冰①在某种程度上是天然条件。 利润率的问题公开提出来了。洛里亚先生已经公开宣告这个问题 不能解决。正因为如此,所以他现在要超出自己的能力公开去解决 这个问题。 这个奇迹出现在《康拉德年鉴》(新辑第20卷第272页及以下 各页)上登载的一篇评述施米特的上述著作的文章中。在他从施米 特那里知道了商业利润怎样形成之后,他就豁然开朗了。 “因为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这件事会使那些以较大部分资本投在工资上 22 序 言 ① 双关语:“不结冰”的原文是《Unverfrorenheit》,也有“厚颜无耻”的意思。—— 译者注
决于总资本。马克思自己也看到了这一点(第1卷第11章9),并且 承认,从表面上看事实是同他的理论相矛盾的。但是马克思怎样解 决这个矛盾呢?他要自己的读者去看一个尚未出版的续卷。关于 这个续卷,洛里亚以前已经对他的读者说过,他认为马克思甚至没 有闪过写这个续卷的念头。现在他扬扬得意地喊道: “可见,我过去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我曾说过,马克思经常拿第二卷 来威胁自己的反对者,但这第二卷始终没有出版,这第二卷很可能是马克思 在拿不出科学论据时使用的一种诡计。” 这样说来,现在谁要是不相信马克思和大名鼎鼎的洛里亚一 样善于玩弄科学骗术,那他就真是不可救药了。 总之,我们已经知道,在洛里亚先生看来,马克思的剩余价值 理论是同和润率普遍相等这个事实绝对不能相容的。现在第二卷 已经出版了,我在那里公开提出的问题正是同这一点有关的。10假 如洛里亚先生和我们一样是一个谨慎的德国人,他大概会觉得有 些难为情吧。然而他是一个胆大妄为的南方人,出生在气候炎热的 地方,他尽可以断言,在那里,不结冰①在某种程度上是天然条件。 利润率的问题公开提出来了。洛里亚先生已经公开宣告这个问题 不能解决。正因为如此,所以他现在要超出自己的能力公开去解决 这个问题。 这个奇迹出现在《康拉德年鉴》(新辑第20卷第272页及以下 各页)上登载的一篇评述施米特的上述著作的文章中。在他从施米 特那里知道了商业利润怎样形成之后,他就豁然开朗了。 “因为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这件事会使那些以较大部分资本投在工资上 22 序 言 ① 双关语:“不结冰”的原文是《Unverfrorenheit》,也有“厚颜无耻”的意思。—— 译者注
面的资本家得到利益,所以,非生产〈应当说商业〉资本能够从这种受益的资 本家那里强行索取较高的利息〈应当说利润〉,因而在各个工业资本家中间造 成一种均等现象…… 比如说,如果工业资本家A、B、C 在生产中各使用 100个工作日,而使用的不变资本分别是0、100和200,并且100个工作日的 工资包含着50个工作日,那末,每个资本家就得到50个工作日的剩余价值, 利润率对A 来说是100%,对B来说是33.3%,对C来说是20%。但是,如果 第四个资本家D 积累了300非生产资本,凭此向A 抽取40个工作日的价 值,向B抽取20个工作日的价值作为利息〈利润〉,资本家A 和B的利润率 就都会下降到20%,和C的一样了。D 有资本300,获得利润60,这就是说, 利润率也是20%,和其他几个资本家一样。” 大名鼎鼎的洛里亚用这种惊人的手法,转瞬之间就把那个他 在十年前宣告为不能解决的问题解决了。可惜,他并没有把秘密泄 露给我们:这种“非生产资本”究竟从何处得到权力,使它不仅可以 从工业家手里抢走他们的超过这个平均利润率的额外利润,而且 还把这些额外利润塞进自己的腰包,就象土地所有者把租地农场 主的超额利润作为地租塞进自己的腰包完全一样。按照这种说法, 事实上是商人向工业家征收一种同地租完全类似的贡赋,并由此 形成平均利润率。当然,在一般利润率的形成上,商业资本是一个 极为重要的因素,这几乎是尽人皆知的。但是,只有从内心深处瞧 不起全部经济学的写作冒险家,才敢于断言商业资本具有一种魔 力,能够在一般利润率尚未形成以前,就把超过一般利润率的全部 超额剩余价值吸取过来,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地租,而在这样做的 时候并不需要有任何土地所有权。同样令人惊奇的断言是:商业资 本能够发现那些拥有恰好只和平均利润率相等的剩余价值的工业 家,并且它引以为荣的是,不要任何代价,甚至不要任何手续费,就 替这些工业家销售产品,以使马克思价值规律的这些不幸牺牲者 序 言 23
面的资本家得到利益,所以,非生产〈应当说商业〉资本能够从这种受益的资 本家那里强行索取较高的利息〈应当说利润〉,因而在各个工业资本家中间造 成一种均等现象…… 比如说,如果工业资本家A、B、C 在生产中各使用 100个工作日,而使用的不变资本分别是0、100和200,并且100个工作日的 工资包含着50个工作日,那末,每个资本家就得到50个工作日的剩余价值, 利润率对A 来说是100%,对B来说是33.3%,对C来说是20%。但是,如果 第四个资本家D 积累了300非生产资本,凭此向A 抽取40个工作日的价 值,向B抽取20个工作日的价值作为利息〈利润〉,资本家A 和B的利润率 就都会下降到20%,和C的一样了。D 有资本300,获得利润60,这就是说, 利润率也是20%,和其他几个资本家一样。” 大名鼎鼎的洛里亚用这种惊人的手法,转瞬之间就把那个他 在十年前宣告为不能解决的问题解决了。可惜,他并没有把秘密泄 露给我们:这种“非生产资本”究竟从何处得到权力,使它不仅可以 从工业家手里抢走他们的超过这个平均利润率的额外利润,而且 还把这些额外利润塞进自己的腰包,就象土地所有者把租地农场 主的超额利润作为地租塞进自己的腰包完全一样。按照这种说法, 事实上是商人向工业家征收一种同地租完全类似的贡赋,并由此 形成平均利润率。当然,在一般利润率的形成上,商业资本是一个 极为重要的因素,这几乎是尽人皆知的。但是,只有从内心深处瞧 不起全部经济学的写作冒险家,才敢于断言商业资本具有一种魔 力,能够在一般利润率尚未形成以前,就把超过一般利润率的全部 超额剩余价值吸取过来,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地租,而在这样做的 时候并不需要有任何土地所有权。同样令人惊奇的断言是:商业资 本能够发现那些拥有恰好只和平均利润率相等的剩余价值的工业 家,并且它引以为荣的是,不要任何代价,甚至不要任何手续费,就 替这些工业家销售产品,以使马克思价值规律的这些不幸牺牲者 序 言 23
们的命运得到某种程度的缓和。究竟是什么样的魔术师才能想得 出马克思需要玩弄这样一种可怜的把戏! 但是,只有当我们把洛里亚同他的北方竞争者们,例如同那个 也不是昨天才出名的尤利乌斯·沃尔弗先生相比较的时候,我们 这位大名鼎鼎的洛里亚才放射出他的全部光辉。在这位意大利人 旁边,沃尔弗先生甚至在他的巨著《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制 度》中,也多么象一条汪汪叫的小狗啊!和这位高贵的厚颜无耻的 大师相比,沃尔弗先生是多么笨拙,我几乎想说是多么谦逊啊!这 位大师就是用这样的厚颜无耻断言:不言而喻,马克思不多也不 少,和一切其他的人一样,是一个恰好和他洛里亚先生自己一样的 自觉的诡辩家、谬论家、吹牛家和江湖骗子;并且马克思明明知道 不能也不打算写一个什么续卷,但每当陷入困境时,总是欺骗公 众,说要在一个续卷中完成他的理论!极端狂妄,混不下去时又象 鳗鱼一样滑掉;挨了别人的脚踢还充英雄好汉;抢占别人的研究成 果;死皮赖脸地大做广告;依靠同伙的吹捧捞取声誉—— 在这一切 方面,还有谁比得上洛里亚先生呢? 意大利是一个典型的国家。自从现代世界的曙光在那里升起 的那个伟大时代以来,它产生过许多伟大人物,从但丁到加里波 第,他们是无与伦比的完美的典型。但是,遭受屈辱和异族统治的 时期,也给它留下了若干典型的人物脸谱,其中有两个经过特别刻 画的类型:斯加纳列尔和杜尔卡马腊。我们看到,在我们这位大名 鼎鼎的洛里亚身上体现着这二者的典型的统一。 最后,我必须把我的读者引到大西洋的彼岸去。纽约的乔治· 斯蒂贝林医学博士先生,也发现了问题的答案,并且是一个极其简 单的答案。因为它是这样简单,所以在大洋两岸都没有人愿意予以 24 序 言
们的命运得到某种程度的缓和。究竟是什么样的魔术师才能想得 出马克思需要玩弄这样一种可怜的把戏! 但是,只有当我们把洛里亚同他的北方竞争者们,例如同那个 也不是昨天才出名的尤利乌斯·沃尔弗先生相比较的时候,我们 这位大名鼎鼎的洛里亚才放射出他的全部光辉。在这位意大利人 旁边,沃尔弗先生甚至在他的巨著《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制 度》中,也多么象一条汪汪叫的小狗啊!和这位高贵的厚颜无耻的 大师相比,沃尔弗先生是多么笨拙,我几乎想说是多么谦逊啊!这 位大师就是用这样的厚颜无耻断言:不言而喻,马克思不多也不 少,和一切其他的人一样,是一个恰好和他洛里亚先生自己一样的 自觉的诡辩家、谬论家、吹牛家和江湖骗子;并且马克思明明知道 不能也不打算写一个什么续卷,但每当陷入困境时,总是欺骗公 众,说要在一个续卷中完成他的理论!极端狂妄,混不下去时又象 鳗鱼一样滑掉;挨了别人的脚踢还充英雄好汉;抢占别人的研究成 果;死皮赖脸地大做广告;依靠同伙的吹捧捞取声誉—— 在这一切 方面,还有谁比得上洛里亚先生呢? 意大利是一个典型的国家。自从现代世界的曙光在那里升起 的那个伟大时代以来,它产生过许多伟大人物,从但丁到加里波 第,他们是无与伦比的完美的典型。但是,遭受屈辱和异族统治的 时期,也给它留下了若干典型的人物脸谱,其中有两个经过特别刻 画的类型:斯加纳列尔和杜尔卡马腊。我们看到,在我们这位大名 鼎鼎的洛里亚身上体现着这二者的典型的统一。 最后,我必须把我的读者引到大西洋的彼岸去。纽约的乔治· 斯蒂贝林医学博士先生,也发现了问题的答案,并且是一个极其简 单的答案。因为它是这样简单,所以在大洋两岸都没有人愿意予以 24 序 言
承认。对此他非常恼火,于是写了数不尽的小册子和报刊文章,在 大洋两岸极其痛苦地诉说不平。虽然有人已经在《新时代》11上指 出他的全部答案是以一个计算上的错误为基础的,但他毫不在乎, 说什么马克思也曾有过计算上的错误,但是在许多事情上是正确 的。那末,就让我们看一下斯蒂贝林的答案吧。 “假定有两个工厂,用相同的资本进行相同时间的作业,但不变资本和可 变资本的比率不同。假定总资本(c+v)=y,再用x来表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 本比率上的差。对工厂 来说,y=c+v,对工厂 来说,y=(c-x)+(v+x)。 因此,工厂 的剩余价值率= m v ,工厂 的剩余价值率= m v+x。我把总资本y 或c+v在一定时间内所增殖的全部剩余价值(m)叫作利润(p),就是说p= m。这样,工厂 的利润率是= p y 或 m (c-x)+(v+x);工厂 的利润率同样是= p y 或 m (c-x)+(v+x),即同样是 m c+v。因此,这个……问题就这样得到了解决:在 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在资本相等,时间相等,但活劳动的量不等时,由于剩余 价值率的变动,会产生出一个相等的平均利润率。”(乔治·斯蒂贝林《价值规 律和利润率》纽约约翰·亨利希版) 尽管以上的计算很巧妙,很清楚,但我们还是不得不向斯蒂贝 林博士先生提出一个问题:他怎么知道工厂 生产的剩余价值总 量恰好等于工厂 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关于c、v、y和x,也就是 关于计算上的其他一切因素,他清楚地告诉我们说,它们对这两个 工厂来说都是相等的,但关于 m却只字不提。但是无论如何不能 因为他用代数符号 m来代表这里的两个剩余价值量,就得出它们 是相等的。相反地,因为斯蒂贝林先生直接把利润p和剩余价值等 同起来,所以这一点正好是他应当加以证明的。这里只可能有两种 情况:或者是,这两个 m相等,每个工厂生产同样多的剩余价值, 因此在总资本相等时,也生产同样多的利润量,如果是这样,斯蒂 贝林先生就是从一开始把他应当证明的事情当作前提了;或者是, 序 言 25
承认。对此他非常恼火,于是写了数不尽的小册子和报刊文章,在 大洋两岸极其痛苦地诉说不平。虽然有人已经在《新时代》11上指 出他的全部答案是以一个计算上的错误为基础的,但他毫不在乎, 说什么马克思也曾有过计算上的错误,但是在许多事情上是正确 的。那末,就让我们看一下斯蒂贝林的答案吧。 “假定有两个工厂,用相同的资本进行相同时间的作业,但不变资本和可 变资本的比率不同。假定总资本(c+v)=y,再用x来表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 本比率上的差。对工厂 来说,y=c+v,对工厂 来说,y=(c-x)+(v+x)。 因此,工厂 的剩余价值率= m v ,工厂 的剩余价值率= m v+x。我把总资本y 或c+v在一定时间内所增殖的全部剩余价值(m)叫作利润(p),就是说p= m。这样,工厂 的利润率是= p y 或 m (c-x)+(v+x);工厂 的利润率同样是= p y 或 m (c-x)+(v+x),即同样是 m c+v。因此,这个……问题就这样得到了解决:在 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在资本相等,时间相等,但活劳动的量不等时,由于剩余 价值率的变动,会产生出一个相等的平均利润率。”(乔治·斯蒂贝林《价值规 律和利润率》纽约约翰·亨利希版) 尽管以上的计算很巧妙,很清楚,但我们还是不得不向斯蒂贝 林博士先生提出一个问题:他怎么知道工厂 生产的剩余价值总 量恰好等于工厂 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关于c、v、y和x,也就是 关于计算上的其他一切因素,他清楚地告诉我们说,它们对这两个 工厂来说都是相等的,但关于 m却只字不提。但是无论如何不能 因为他用代数符号 m来代表这里的两个剩余价值量,就得出它们 是相等的。相反地,因为斯蒂贝林先生直接把利润p和剩余价值等 同起来,所以这一点正好是他应当加以证明的。这里只可能有两种 情况:或者是,这两个 m相等,每个工厂生产同样多的剩余价值, 因此在总资本相等时,也生产同样多的利润量,如果是这样,斯蒂 贝林先生就是从一开始把他应当证明的事情当作前提了;或者是, 序 言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