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构思非常巧妙,完全是按照黑格尔的模式作出的,但是它 也和多数黑格尔式的构思一样,是不正确的。如果价值规律对平均 价格也直接适用,那末,剩余产品同有酬产品就没有区别,二者都 必须按照制造它们所需要的、已经消耗在它们上面的社会必要劳 动来出售。价值规律从一开始就同那种由资本主义思想方法产生 的见解相反。按照这种见解,构成资本的那种积累起来的过去劳 动,不仅是一定数额的现成的价值,而且因为它作为生产和利润形 成的因素,也形成价值,所以是比它自身更大的价值的源泉;价值 规律则确认,只有活劳动才具有这种属性。资本家期望按照自己资 本的量的比例来取得相等的利润,因而把他们预付的资本看作是 他们利润的一种成本价格,这是大家知道的。但是,如果施米特利 用这个想法,借此来把那个按平均利润率计算的价格同价值规律 协调起来,那末,他就把价值规律本身抛弃了,因为他把一种完全 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想法,作为共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合并到这 个规律中去了。 或者是,积累的劳动和活的劳动一起形成价值。如果是这样, 价值规律就不适用了。 或者是,积累的劳动不形成价值。如果是这样,施米特的论证 就同价值规律不相容。 施米特在问题已经临近解决的时候走上了这条岔路,因为他 认为,他无论如何必须找到一个数学公式,来证明每一单个商品的 平均价格是符合价值规律的。不过,虽然他在这里,在已经接近达 到目的的地方,走上了歧途,他那本小册子的其余内容却表明,他 多少懂得从《资本论》的前两卷中得出各种进一步的结论。对于前 人一直未能说明的利润率的下降趋势,马克思在第三卷第三篇作 16 序 言
这种构思非常巧妙,完全是按照黑格尔的模式作出的,但是它 也和多数黑格尔式的构思一样,是不正确的。如果价值规律对平均 价格也直接适用,那末,剩余产品同有酬产品就没有区别,二者都 必须按照制造它们所需要的、已经消耗在它们上面的社会必要劳 动来出售。价值规律从一开始就同那种由资本主义思想方法产生 的见解相反。按照这种见解,构成资本的那种积累起来的过去劳 动,不仅是一定数额的现成的价值,而且因为它作为生产和利润形 成的因素,也形成价值,所以是比它自身更大的价值的源泉;价值 规律则确认,只有活劳动才具有这种属性。资本家期望按照自己资 本的量的比例来取得相等的利润,因而把他们预付的资本看作是 他们利润的一种成本价格,这是大家知道的。但是,如果施米特利 用这个想法,借此来把那个按平均利润率计算的价格同价值规律 协调起来,那末,他就把价值规律本身抛弃了,因为他把一种完全 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想法,作为共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合并到这 个规律中去了。 或者是,积累的劳动和活的劳动一起形成价值。如果是这样, 价值规律就不适用了。 或者是,积累的劳动不形成价值。如果是这样,施米特的论证 就同价值规律不相容。 施米特在问题已经临近解决的时候走上了这条岔路,因为他 认为,他无论如何必须找到一个数学公式,来证明每一单个商品的 平均价格是符合价值规律的。不过,虽然他在这里,在已经接近达 到目的的地方,走上了歧途,他那本小册子的其余内容却表明,他 多少懂得从《资本论》的前两卷中得出各种进一步的结论。对于前 人一直未能说明的利润率的下降趋势,马克思在第三卷第三篇作 16 序 言
出了正确的说明,而施米特独自发现了这种说明,这是属于他的荣 誉。他还说明了商业利润来源于产业剩余价值,并提出一系列关于 利息和地租的论述,从而预先说出了马克思在第三卷第四篇和第 五篇中所阐述的种种问题,这也是属于他的荣誉。 在以后的一篇文章中(《新时代》1892—1893年第3期和第4 期),施米特试图用另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可以归结为: 平均利润率是由于竞争形成的,因为竞争使资本由利润不足的生 产部门转移到有超额利润的生产部门。竞争是利润平均化的重大 原因这种看法,并不是什么新东西。但是,施米特试图证明,利润的 这种平均化就是,生产过多的商品的出售价格归结为社会按价值 规律能为这种商品支付的那种价值尺度。为什么这样做也不能达 到目的,这从马克思在本卷所作的说明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继施米特之后,彼·法尔曼曾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康拉德年 鉴》第3辑第3卷第793页)。我不谈他对马克思的论述的其他方 面所作的评论。这是出自他的误解,即认为马克思进行阐述的地 方,就是马克思要下的定义,并认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 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但是,不言而喻,在事物 及其互相关系不是被看作固定的东西,而是被看作可变的东西的 时候,它们在思想上的反映,概念,会同样发生变化和变形;我们不 能把它们限定在僵硬的定义中,而是要在它们的历史的或逻辑的 形成过程中来加以阐明。在此之后,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马克思 在第一卷的开头从他作为历史前提的简单商品生产出发,然后从 这个基础进到资本,—— 为什么他要从简单商品出发,而不是从一 个在概念上和历史上都是派生的形式,即已经在资本主义下变形 的商品出发。这一点,当然是法尔曼决不可能理解的。我们不妨把 序 言 17
出了正确的说明,而施米特独自发现了这种说明,这是属于他的荣 誉。他还说明了商业利润来源于产业剩余价值,并提出一系列关于 利息和地租的论述,从而预先说出了马克思在第三卷第四篇和第 五篇中所阐述的种种问题,这也是属于他的荣誉。 在以后的一篇文章中(《新时代》1892—1893年第3期和第4 期),施米特试图用另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可以归结为: 平均利润率是由于竞争形成的,因为竞争使资本由利润不足的生 产部门转移到有超额利润的生产部门。竞争是利润平均化的重大 原因这种看法,并不是什么新东西。但是,施米特试图证明,利润的 这种平均化就是,生产过多的商品的出售价格归结为社会按价值 规律能为这种商品支付的那种价值尺度。为什么这样做也不能达 到目的,这从马克思在本卷所作的说明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继施米特之后,彼·法尔曼曾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康拉德年 鉴》第3辑第3卷第793页)。我不谈他对马克思的论述的其他方 面所作的评论。这是出自他的误解,即认为马克思进行阐述的地 方,就是马克思要下的定义,并认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 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但是,不言而喻,在事物 及其互相关系不是被看作固定的东西,而是被看作可变的东西的 时候,它们在思想上的反映,概念,会同样发生变化和变形;我们不 能把它们限定在僵硬的定义中,而是要在它们的历史的或逻辑的 形成过程中来加以阐明。在此之后,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马克思 在第一卷的开头从他作为历史前提的简单商品生产出发,然后从 这个基础进到资本,—— 为什么他要从简单商品出发,而不是从一 个在概念上和历史上都是派生的形式,即已经在资本主义下变形 的商品出发。这一点,当然是法尔曼决不可能理解的。我们不妨把 序 言 17
这些以及其他一些还会引起种种异议的枝节问题撇在一边,立即 转入问题的核心。理论告诉这位作者,在剩余价值率已定时,剩余 价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的数量成正比,而经验却告诉这位作者,在 平均利润率已定时,利润和所使用的总资本的量成正比。法尔曼对 这一点的解释是:利润只是一个习惯现象(他的意思是说,利润只 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态,并且和这种社会形态同生共死);利润的 存在只同资本联结在一起;当资本强大到足以获得利润的时候,由 于竞争,它就只好为自己获得一个对一切资本来说都是相等的利 润率。没有相等的利润率,资本主义生产就不可能存在;在这种生 产形式的前提下,在利润率已定时,每一单个资本家获得的利润 量,只能取决于他的资本的量。另一方面,利润是由剩余价值即无 酬劳动构成的。在这里,在数量上取决于劳动剥削程度的剩余价 值,又怎样转化为在数量上取决于所需资本量的利润呢? “这只是由于: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最大的一切生产部门, 商品高于它们的价值出售,这也就是说,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即。c ∶v最小的那些生产部门,商品低于它们的价值出售,只有在那些c和v的 比率代表一个平均数的生产部门,商品才按照它们的真正价值出售…… 各 个价格和它们各自的价值之间的这种不一致,是不是对价值原理的否定呢? 绝对不是。因为当一些商品的价格提高到价值以上时,另一些商品的价格就 按相同的程度降低到价值以下,所以价格的总额仍然和价值的总额相等…… ‘归根到底’这种不一致就消失了。”这种不一致是一种“干扰”;“不过,在精确 的科学上,人们从来不把可以估计到的干扰看成是对一个规律的否定。” 我们把第九章的有关段落同这一段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法尔 曼在这里实际上已经接触到了问题的关键。但是,他这篇如此重要 的论文所受到的不应有的冷遇却证明,法尔曼甚至在这种发现以 后,仍然需要有许多中间环节,才能十分明确地解决这个问题。虽 18 序 言
这些以及其他一些还会引起种种异议的枝节问题撇在一边,立即 转入问题的核心。理论告诉这位作者,在剩余价值率已定时,剩余 价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的数量成正比,而经验却告诉这位作者,在 平均利润率已定时,利润和所使用的总资本的量成正比。法尔曼对 这一点的解释是:利润只是一个习惯现象(他的意思是说,利润只 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态,并且和这种社会形态同生共死);利润的 存在只同资本联结在一起;当资本强大到足以获得利润的时候,由 于竞争,它就只好为自己获得一个对一切资本来说都是相等的利 润率。没有相等的利润率,资本主义生产就不可能存在;在这种生 产形式的前提下,在利润率已定时,每一单个资本家获得的利润 量,只能取决于他的资本的量。另一方面,利润是由剩余价值即无 酬劳动构成的。在这里,在数量上取决于劳动剥削程度的剩余价 值,又怎样转化为在数量上取决于所需资本量的利润呢? “这只是由于: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最大的一切生产部门, 商品高于它们的价值出售,这也就是说,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即。c ∶v最小的那些生产部门,商品低于它们的价值出售,只有在那些c和v的 比率代表一个平均数的生产部门,商品才按照它们的真正价值出售…… 各 个价格和它们各自的价值之间的这种不一致,是不是对价值原理的否定呢? 绝对不是。因为当一些商品的价格提高到价值以上时,另一些商品的价格就 按相同的程度降低到价值以下,所以价格的总额仍然和价值的总额相等…… ‘归根到底’这种不一致就消失了。”这种不一致是一种“干扰”;“不过,在精确 的科学上,人们从来不把可以估计到的干扰看成是对一个规律的否定。” 我们把第九章的有关段落同这一段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法尔 曼在这里实际上已经接触到了问题的关键。但是,他这篇如此重要 的论文所受到的不应有的冷遇却证明,法尔曼甚至在这种发现以 后,仍然需要有许多中间环节,才能十分明确地解决这个问题。虽 18 序 言
然许多人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但是他们总是害怕碰钉子。可以说 明这一点的,不仅是法尔曼使他的发现处于不完善的形式,而且是 他对于马克思的叙述的理解和他自己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对这种 叙述提出的一般批评,具有不可否认的缺陷。 凡是有机会在难题面前出丑的时候,总是少不了苏黎世的尤 利乌斯·沃尔弗教授先生。他告诉我们说(《康拉德年鉴》第3辑第 2卷第352页及以下各页),整个问题要由相对剩余价值来解决。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相对增加为基础。 “不变资本的增加以工人的生产力的增加为前提。但因为生产力的这种 增加(由于使生活资料便宜)会引起剩余价值的增加,所以,在不断增加的剩 余价值和总资本中不断增加的不变资本部分之间就形成直接的关系。不变资 本的增加,表示着劳动生产力的增加。因此,在可变资本不变而不变资本增加 时,剩余价值必然增加,这和马克思所说的一致。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的 问题。” 尽管马克思在第一卷的上百个地方说了正好相反的话;尽管 这种断言,即硬说马克思认为在可变资本减少时相对剩余价值的 增加和不变资本的增加成正比,令人如此吃惊,以致无法用任何议 会辞令来形容;尽管尤利乌斯·沃尔弗先生写下的每一行都证明, 无论是相对地说还是绝对地说,他既毫不理解绝对剩余价值,也毫 不理解相对剩余价值;尽管他自己也说: “乍一看来,好象在这里我们真是处在一大堆的不合理现象中”, 顺便提一下,这是他整篇文章里唯一的一句老实话。但是,这一切 又有什么关系呢?尤利乌斯·沃尔弗先生对自己的这种天才发现 感到如此骄傲,以致他不禁要为此而给马克思以死后的颂扬,并且 把他自己的毫无根据的这一派胡言说成是 序 言 19
然许多人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但是他们总是害怕碰钉子。可以说 明这一点的,不仅是法尔曼使他的发现处于不完善的形式,而且是 他对于马克思的叙述的理解和他自己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对这种 叙述提出的一般批评,具有不可否认的缺陷。 凡是有机会在难题面前出丑的时候,总是少不了苏黎世的尤 利乌斯·沃尔弗教授先生。他告诉我们说(《康拉德年鉴》第3辑第 2卷第352页及以下各页),整个问题要由相对剩余价值来解决。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相对增加为基础。 “不变资本的增加以工人的生产力的增加为前提。但因为生产力的这种 增加(由于使生活资料便宜)会引起剩余价值的增加,所以,在不断增加的剩 余价值和总资本中不断增加的不变资本部分之间就形成直接的关系。不变资 本的增加,表示着劳动生产力的增加。因此,在可变资本不变而不变资本增加 时,剩余价值必然增加,这和马克思所说的一致。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的 问题。” 尽管马克思在第一卷的上百个地方说了正好相反的话;尽管 这种断言,即硬说马克思认为在可变资本减少时相对剩余价值的 增加和不变资本的增加成正比,令人如此吃惊,以致无法用任何议 会辞令来形容;尽管尤利乌斯·沃尔弗先生写下的每一行都证明, 无论是相对地说还是绝对地说,他既毫不理解绝对剩余价值,也毫 不理解相对剩余价值;尽管他自己也说: “乍一看来,好象在这里我们真是处在一大堆的不合理现象中”, 顺便提一下,这是他整篇文章里唯一的一句老实话。但是,这一切 又有什么关系呢?尤利乌斯·沃尔弗先生对自己的这种天才发现 感到如此骄傲,以致他不禁要为此而给马克思以死后的颂扬,并且 把他自己的毫无根据的这一派胡言说成是 序 言 19
“一个新的证据,证明他〈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体系,是多么深刻 多么有远见”! 但是,接着就更妙了,沃尔弗先生说: “李嘉图也曾断言,相等的资本支出产生相等的剩余价值(利润),同样, 相等的劳动支出产生相等的剩余价值(按量计算)。问题是:一个怎样同另一 个协调一致呢?可是马克思不承认问题的这种提法。他无疑已经(在第3卷 中)证明,这第二个论断并不是价值规律的必然结果,它甚至同他的价值规律 相矛盾,因此……应该干脆推翻。” 于是他要研究,在我们两个人当中究竟是谁错了,是我还是马 克思。当然他不会想到,陷在错误当中的是他自己。 如果我对这番高论哪怕再多说一句话,那就是在侮辱我的读 者,就是没有完全看透这种可笑的场面。我只补充一点:他过去曾 经大胆地说,“马克思无疑已经在第三卷中证明了”什么,他现在又 同样大胆地乘机散布一种所谓教授中间的流言,说什么康拉德· 施米特的上述著作,是“在恩格斯的直接怂恿下”写的。尤利乌斯· 沃尔弗先生啊!大概在您生活和活动的那个世界里,公开向别人提 出一个问题,然后把答案私下告诉自己的朋友这种做法已经习以 为常。我也乐于相信,您能够做出这样的事情。但是,我这一篇序 言可以向您证明,在我来往的世界里,人们是不需要干这种卑鄙的 勾当的。 马克思刚一去世,阿基尔·洛里亚先生就赶紧在《新文选》杂 志(1883年4月)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马克思的文章8:首先是错误 百出的传记,接着是对社会活动、政治活动和写作活动的批评。在 那里,他以这样一种自信态度伪造和歪曲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 史观,这种态度让人推测出他抱有巨大的目的。而这个目的达到 20 序 言
“一个新的证据,证明他〈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体系,是多么深刻 多么有远见”! 但是,接着就更妙了,沃尔弗先生说: “李嘉图也曾断言,相等的资本支出产生相等的剩余价值(利润),同样, 相等的劳动支出产生相等的剩余价值(按量计算)。问题是:一个怎样同另一 个协调一致呢?可是马克思不承认问题的这种提法。他无疑已经(在第3卷 中)证明,这第二个论断并不是价值规律的必然结果,它甚至同他的价值规律 相矛盾,因此……应该干脆推翻。” 于是他要研究,在我们两个人当中究竟是谁错了,是我还是马 克思。当然他不会想到,陷在错误当中的是他自己。 如果我对这番高论哪怕再多说一句话,那就是在侮辱我的读 者,就是没有完全看透这种可笑的场面。我只补充一点:他过去曾 经大胆地说,“马克思无疑已经在第三卷中证明了”什么,他现在又 同样大胆地乘机散布一种所谓教授中间的流言,说什么康拉德· 施米特的上述著作,是“在恩格斯的直接怂恿下”写的。尤利乌斯· 沃尔弗先生啊!大概在您生活和活动的那个世界里,公开向别人提 出一个问题,然后把答案私下告诉自己的朋友这种做法已经习以 为常。我也乐于相信,您能够做出这样的事情。但是,我这一篇序 言可以向您证明,在我来往的世界里,人们是不需要干这种卑鄙的 勾当的。 马克思刚一去世,阿基尔·洛里亚先生就赶紧在《新文选》杂 志(1883年4月)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马克思的文章8:首先是错误 百出的传记,接着是对社会活动、政治活动和写作活动的批评。在 那里,他以这样一种自信态度伪造和歪曲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 史观,这种态度让人推测出他抱有巨大的目的。而这个目的达到 20 序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