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他辞去了美国洛杉矾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这个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古人说:“人生如萍”一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 究中心”负责人的职务 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B.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无法估价的贡献 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 C.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 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 折磨,即行枯萎了 D.贴上都是美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 萨斯 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 后,祖国己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甲) 9.若将祖国比作母亲,文中第二段中钱学森在中秋节萌发的感情 一句唐诗来形容。(3分) 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乙)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 13.本文以“失根的兰花”为题 作者的用意吗?(3分) 10.对海军次长的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钱学森酸力无比,具有强大的军事潜 B.是对钱学森能力的肯定,也表明了他对美国安全的重要性 14.十几岁在外面漂流,我曾骄傲地说“我,到处可以为家”,而到了美国,却经常“泪,不知为什 C.对钱学森个人有成见 么流下来”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4分) D.对新中国抱有偏见,不愿钱学森回国 11.不改变原意,将下面句子改成“联邦调查局……”的形式。(3分 15.仿造例句,用比喻句写出你对人生的感悟。(3分) 钱学森突然被联邦调查局非法逮捕,送到特米那岛上的一个拘留所关押了15天 例句: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联邦调查局 12.文中钱学森夫妇萌发起一个强烈的念头,根据文章内容,请你以第一人称来揣摩他俩尚未说尽16、甲句中说“身不可辱”,而乙句说“身可辱”,这两种说法矛盾吗?为什么?(4分 的话。(3分) (二) 温馨的土地 的委有新笑生,考购着 外的采荷新村去了。虽然拆迁是意料中的 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 被抹去,消失,我的心是无法平静的 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 俸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 亲切熟悉的弄堂 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着.平日最热间的井角边,此时是那么安 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于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 从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 突然,隔壁的陈大伯从自家的空屋内走了出来,见到我,像见到久别的亲人,冲我动情地说:“你为 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 啥这么迟回来?弄堂里的人都走光了,以 难在一道了,特别是我们年纪大的。”他说到这里 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固,应该是故宫的石阶,语气一下接不上来,我赶忙安慰他:“不要紧的,会见到的。”这时,他从中山装的上口袋时掏出 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 个小本本,说:“我想把每户人家的新地址都 然后给全弄堂的人都发一份,想跑跑就便当些 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 也我说不出话,只觉得鼻子一阵酸 見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这时,我突然想起,我家父母身体不好,弟妹又都在外,搬家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的,便问:“大伯 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域,是我从来没有见过 觉到我家里是怎么搬的?”他马上接道:“大家都帮忙了,七手八脚,一上午就搬完了。你想想,下次想 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大庙中同样帮都帮不上了。”是啊,我曾不止一次地向人们夸耀过,我们的邻居,我们这片温馨土上的人,是最 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我曾骄做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重慼情最纯洁的。尽管天长地久,东家与西家难免会有磕磕碰碰,但如今,大家要分离时,一切的 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一切,都会被历史沉淀过的感情,被年深月久的人情所代替。我真后悔这次出差,要是我能体会一 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冋下这浓浓的惜別之情,那必定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定能使自己的灵魂受到一次新的洗礼 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歪,J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查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正在我和陈大伯交谈时,牛妈、黄家姆妈从外面走了进来,他们是从新居地来的,见到我,联里 下嘀满了泪水,急急地向我诉说离情别绪。我听着听着,禁不住流出了眼泪。虽说生活总要向前 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展,而且可以想见,几年后的东园新村将比现在的旧居地要漂亮得多,但人们生于斯,长于新,老 芳与故乡花苹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于斯,有多少悲欢离合,有多少人事沧桑和这块土地紧紧相连。我一边体味着老人们此时此刻的感 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情,一边为他们默默地祝福,祝他们在新居地能得到更多的温馨,更多的人情,更多的欢欣
A.他辞去了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这个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 究中心”负责人的职务。 B.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无法估价的贡献”。 C.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 D.贴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 9.若将祖国比作母亲,文中第二段中钱学森在中秋节萌发的感情,可用一句唐诗来形容。(3 分) 10.对海军次长的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钱学森威力无比,具有强大的军事潜能。 B.是对钱学森能力的肯定,也表明了他对美国安全的重要性 C.对钱学森个人有成见。 D.对新中国抱有偏见,不愿钱学森回国。 11.不改变原意,将下面句子改成“联邦调查局……”的形式。(3 分) 钱学森突然被联邦调查局非法逮捕,送到特米那岛上的一个拘留所关押了 15 天。 联邦调查局 。 12.文中钱学森夫妇萌发起一个强烈的念头,根据文章内容,请你以第一人称来揣摩他俩尚未说尽 的话。(3 分) (二) 失根的兰花 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 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 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于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如在海的树 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 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 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固,应该是故宫的石阶, 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 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 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 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大庙中同样 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 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 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歪,J 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 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 芳与故乡花苹的艳丽。我曾记得,8 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 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 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 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甲) 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乙)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 13.本文以“失根的兰花”为题,你能理解作者的用意吗?(3 分) 14.十几岁在外面漂流,我曾骄傲地说“我,到处可以为家”,而到了美国,却经常“泪,不知为什 么流下来”,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4 分) 15.仿造例句,用比喻句写出你对人生的感悟。(3 分) 例句: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16、甲句中说“身不可辱”,而乙句说“身可辱”,这两种说法矛盾吗?为什么?(4 分) (三) 温馨的土地 出差回来,接到母亲的电话,说东园巷的家已搬到庆春门外的采荷新村去了。虽然拆迁是意料中的 事,可终究觉得突然了些。生活了近三十一年的家,一旦被抹去,消失,我的心是无法平静的。我 没有去新居地,来不及洗去什么风尘,便急匆匆奔向那条亲切熟悉的弄堂。 出现在眼前的家,已没有先前的模样,周围的房子也都空着。平日最热闹的井角边,此时是那么安 静。 突然,隔壁的陈大伯从自家的空屋内走了出来,见到我,像见到久别的亲人,冲我动情地说:“你为 啥这么迟回来?弄堂里的人都走光了,以后就很难在一道了,特别是我们年纪大的。”他说到这里, 语气一下接不上来,我赶忙安慰他:“不要紧的,会见到的。”这时,他从中山装的上口袋时掏出一 个小本本,说:“我想把每户人家的新地址都记下来,然后给全弄堂的人都发一份,想跑跑就便当些。” 我说不出话,只觉得鼻子一阵酸。 这时,我突然想起,我家父母身体不好,弟妹又都在外,搬家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的,便问:“大伯, 我家里是怎么搬的?”他马上接道:“大家都帮忙了,七手八脚,一上午就搬完了。你想想,下次想 帮都帮不上了。”是啊,我曾不止一次地向人们夸耀过,我们的邻居,我们这片温馨土上的人,是最 重感情最纯洁的。尽管天长地久,东家与西家难免会有磕磕碰碰,但如今,大家要分离时,一切的 一切,都会被历史沉淀过的感情,被年深月久的人情所代替。我真后悔这次出差,要是我能体会一 下这浓浓的惜别之情,那必定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定能使自己的灵魂受到一次新的洗礼。 正在我和陈大伯交谈时,牛妈、黄家姆妈从外面走了进来,他们是从新居地来的,见到我,眼里一 下噙满了泪水,急急地向我诉说离情别绪。我听着听着,禁不住流出了眼泪。虽说生活总要向前发 展,而且可以想见,几年后的东园新村将比现在的旧居地要漂亮得多,但人们生于斯,长于斯,老 于斯,有多少悲欢离合,有多少人事沧桑和这块土地紧紧相连。我一边体味着老人们此时此刻的感 情,一边为他们默默地祝福。祝他们在新居地能得到更多的温馨,更多的人情,更多的欢欣……
只 开了旧居,带着 隔江犹唱《后庭花》 尚思为国戍轮台 身世浮沉雨打萍 C、感激回忆希望D、怅感激回忆 5.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8、“虽然拆迁是意料中的事,可终究觉得突然了些,”中“觉得突然”表明“我”对旧居地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 的感情。(2分) 草深深 19、陈大伯冲我动情地说:“你为啥这么迟回来?”体现了陈大伯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 (2分) 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20、“我说不出话,只觉得鼻子一阵酸”是因为什么?(3分)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 D.“白头捶更短,浑欲不胜。”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 我们的邻居“最重感情最纯洁”的具体表现是(1 〔3)6.设想等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陆游的儿子在祭奠父亲时说些什么呢?(用 第一人称手法来写)(3分) 2、“我真后悔这次出差”的原因是 (2分) 23、“虽说生活……紧紧相连”一句从表达方式看是 这句话说明了 第二部分 24、片断写作练习:(40分) 春望(杜甫) 1955年6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了求救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从钱学森向祖国的人大常委会求救这一举动,你能揣摩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吗?试说说看。请写一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 理描写加以揣摩 白头更短,浑欲不胜答 7.诗中点明时间和季节的句子是 (2分 8.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3分) 古诗四首 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3分) 9.根据下文,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包含的思想感情。(3分) )夜阑()寥落()惶恐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 ②2)僵卧孤村不自哀(僵卧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③3尚思为国戍轮台(尚思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 10、补全诗句。(2分) 3.对下面四首诗的作者、朝代、体裁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Il、根据对课文内容理解用原文回答:(3分 A.《春望》一一杜牧一—唐——1 )根据作者从仕之后艰难历程的四个字是 B.《泊秦淮》 2形象鲜明地描画国家的灾难和个人困厄的两个短语是 C.《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陆游——北宋一七言绝句 12、说一说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3分) D.《过零丁洋》一文天样一—南宋—七言律诗 4.诗句默写。(4分)
我终于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旧居,带着 ,带着 ,带着 。 17、依次填入结尾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2 分) A、惆怅 回忆 希望 B、感激 痛苦 回忆 C、感激 回忆 希望 D、惆怅 感激 回忆 18、“虽然拆迁是意料中的事,可终究觉得突然了些。”中“觉得突然”表明“我”对旧居地 的感情。(2 分) 19、陈大伯冲我动情地说:“你为啥这么迟回来?”体现了陈大伯 。(2 分) 20、“我说不出话,只觉得鼻子一阵酸”是因为什么?(3 分) 21、我们的邻居“最重感情最纯洁”的具体表现是⑴ 。⑵ 。 ⑶ 。(3 分) 22、“我真后悔这次出差”的原因是 。(2 分) 23、“虽说生活……紧紧相连”一句从表达方式看是 ,这句话说明了 。(3 分) 24、片断写作练习:(40 分) 1955 年 6 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了求救的 呼声。 从钱学森向祖国的人大常委会求救这一举动,你能揣摩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吗?试说说看。请写一段 心理描写加以揣摩。 古诗四首 第一部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3 分) 风飘絮( ) 秦 hu i( ) 夜泊( ) 夜阑( ) 寥落( ) 惶恐(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 分) 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 ) ⑵僵卧孤村不自哀(僵卧: ) ⑶尚思为国戍轮台(尚思: ) ⑷夜阑卧听风吹雨(夜阑: ) ⑸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 ) ⑹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 ) 3.对下面四首诗的作者、朝代、体裁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春望》——杜牧——唐——五言律诗 B.《泊秦淮》——杜甫——唐——七言绝句 C.《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北宋——七言绝句 D.《过零丁洋》——文天祥——南宋——七言律诗 4.诗句默写。(4 分) ①感时花溅泪, 。 ② ,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 ,尚思为国戍轮台。 ④ ,身世浮沉雨打萍。 5.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 草深深。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 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 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6.设想等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陆游的儿子在祭奠父亲时说些什么呢?(用 第一人称手法来写)(3 分) 第二部分: (一)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诗中点明时间和季节的句子是 。(2 分) 8.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3 分) 9.根据下文,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包含的思想感情。(3 分) (二)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补全诗句。(2 分) 11、根据对课文内容理解用原文回答:(3 分) ⑴根据作者从仕之后艰难历程的四个字是 。 ⑵形象鲜明地描画国家的灾难和个人困厄的两个短语是 和 。 12、说一说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3 分) (三)
渡远荆门外 随平野尽 木人失激 晏子使楚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第一部分: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文选自 的著作。(2分) 2分)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4分) 14、这首诗中成为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佳句是 (2分)缚一人()酒酣()诣王()曷为( 5、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货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5分) A.首联交代了作者出游出发的地点是荆门,到达的地点是楚国。 齐之习辞者(习 B.颔联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和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2》今方来,吾欲辱之(辱: C、颈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江面平静时的夜景和白天云彩兴起变幻的无穷奇景 3吏二缚一人诣王(诣 D、尾联点题,面对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作者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4)齐人固善盗乎(固 6、下面是 恰当的一项 圣人非所与熙也(熙 A、"山随平野尽”这句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 4.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回击的?(3分) B、“江入大荒流”这句诗中“入”字用语贴切。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园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5.译句:(6分) 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D、全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其中既有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又有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2齐人固善盗乎? 春夜洛域闻笛(唐·李白 (3)得无楚之水士使民善盗耶?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阅读提示: 6.解释下列的多义词:(6分) 一个春风怡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笛子)使:得一人之使( 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 受子将使楚( 路边折柳杖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远离家乡的 民善盗耶 诗人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怎能不起思乡之情呢?诗人情不自禁吟丁这首七绝 2以:何以也 17.贯穿全诗的线索是 以故东徒( 8.这首诗用词严谨,黑应严密。诗中”谁”与 ”相照应,“飞”与“散”呼应,“春风” 我以日始出是去人近( 测与标题中的“ 相呼应,“折柳”为别离曲,故又与结句中的 相呼应。(3分) 分)③3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9.“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意思是 这是诗人的 是艺术的夸张。(2分) 生于淮北则为枳() 20.“此夜曲闻折柳”一句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其原因是什么?7.结尾处写道:“王笑曰”,你觉得这写出了当时楚王什么样的心态?(2分) (3分) 8.为了使上下句连贯,下面这句话的空缺处境入的最恰当的语句应是 (2分 21.“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中“何人”仅仅是说别人,说大家,对吗?(3分) 经过三年的努力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A、我们不是把学习上的各种困难都克服了吗? 柳”既是曲名,又是古人送别时的一种习俗。你能说出关于折柳曲的诗句吗?(3分) B.学习上的各种困难都被我们克服了 C.把学习上的各种困难我们都克服了 23、片断写作练习:(40分) D.我们克服了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震撼人心的千古名言,使我们对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9.在“批评和自我批评是 方法”句中的“方法”前有如下四个修饰语,它们正确的排到 祥肃然起敬。谈谈你读了《过零丁洋》一诗后的感受 顺序应是 (2分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这首诗是一首 言 诗。(2 分) 14、这首诗中成为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佳句是 。(2 分) 15、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首联交代了作者出游出发的地点是荆门,到达的地点是楚国。 B、颔联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和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C、颈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江面平静时的夜景和白天云彩兴起变幻的无穷奇景。 D、尾联点题,面对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作者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16、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山随平野尽”这句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 B、“江入大荒流”这句诗中“入”字用语贴切。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 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D、全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其中既有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又有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四)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阅读提示: 一个春风怡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巳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笛子 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 路边折柳杖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远离家乡的 诗人听着这样—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怎能不起思乡之情呢?诗人情不自禁吟丁这首七绝。 17.贯穿全诗的线索是 。(2 分) 18.这首诗用词严谨,照应严密。诗中”谁”与“ ”相照应,“飞”与“散”呼应,“春风” 则与标题中的“ ”相呼应,“折柳”为别离曲,故又与结句中的“ ”相呼应。(3 分) 19.“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意思是 。这是诗人的 ,是艺术的夸张。(2 分) 20.“此夜曲闻折柳”一句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其原因是什么? (3 分) 21.“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中“何人”仅仅是说别人,说大家,对吗?(3 分) 22.“折柳”既是曲名,又是古人送别时的—种习俗。你能说出关于折柳曲的诗句吗?(3 分) 23、片断写作练习:(40 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震撼人心的千古名言,使我们对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 祥肃然起敬。谈谈你读了《过零丁洋》一诗后的感受。 晏子使楚 第一部分: 1.本文选自 ,这是一部 的著作。(2 分)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4 分) 缚一人( ) 酒酣( ) 诣王( ) 曷为(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5 分) ⑴齐之习辞者(习辞: ) ⑵今方来,吾欲辱之(辱: ) ⑶吏二缚一人诣王(诣: ) ⑷齐人固善盗乎(固: ) ⑸圣人非所与熙也(熙: ) 4.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回击的?(3 分) 5.译句:(6 分) ⑴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⑵齐人固善盗乎? ⑶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6.解释下列的多义词:(6 分) ⑴使:得一人之使( ) 晏子将使楚( ) 使民善盗耶( ) ⑵以:何以也( ) 以故东徙( ) 我以日始出是去人近( ) ⑶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生于淮北则为枳( ) 7.结尾处写道:“王笑曰”,你觉得这写出了当时楚王什么样的心态?(2 分) 8.为了使上下句连贯,下面这句话的空缺处境入的最恰当的语句应是( )(2 分) 经过三年的努力,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A、我们不是把学习上的各种困难都克服了吗? B.学习上的各种困难都被我们克服了, C.把学习上的各种困难我们都克服了, D.我们克服了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9.在“批评和自我批评是 方法”句中的“方法”前有如下四个修饰语,它们正确的排到 顺序应是( )(2 分)
①提高思想②有效的③我党④改正错误 ②使吾君以鸟之故而杀人( A.(2)031X4)B、(3)x14X2C.((2x401)D.(3X4(1)2 1.解释加点的词语。(6分) ①主鸟而亡之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受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②请数之以其罪() 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③以鸟之故杀人() ④景公好飞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 ⑥为吾君主鸟( 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 22.指出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3分) 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①诏吏杀之( 0.受要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巧妙地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其中把“淮南”比为 把“淮北”A、招集差吏杀了烛邹 令主管官吏杀他 把“橘”比为 C、诏告天下人要杀烛邹 告诉手下官吏杀人 “寡人反取病焉”中“病”的意思是( ②使烛邹主鸟而 B.疾病 C.窘迫,尴尬 D.忌妒 A、派烛邹管好主人的鸟,可是鸟死了 12.从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一个人?(2分) B.叫烛邹去喂养主人的鸟,可是鸟儿逃跑了 C、让烛邹去管这些鸟,然而这些鸟都不见了 3.文中晏子与楚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试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2分) D.叫烛邹去主管禽鸟,可是这些禽鸟却亡失了 ③于是召而数之公 A.于是把烛邹召到景公面前遗责 1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大意,(2分) B.便把烛邹的幂状诏告天下 C.就把烛邹数落了一顿 15.“吏二缚一人诣王”的目的是什么?(2分) D.于是景公把烛邹召来譴责了一番 23.结合以上两则关于晏子的故事,说说晏子在说理方面的技巧。(2分) 6.楚王戏晏婴,你认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为什么?(2分 24、片断写作练习:(30分 将《晏子使楚》中晏子驳斥楚王的一部分改成记叙文片断,注意增加适当的神态、语言、动作揣写, 晏子谏因岛杀人 避免对原文进行简单的翻译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邻之罪有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日:“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 人,是幂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三也。”数烛邹己毕,请杀之。公日:“勿杀! 寡人闻命矣 17.曼子的本意是 景公,说他 但是晏子却以 烛邹的姿态出现。这种以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3分) 的语言进行讽谏的方式方法,易于被人接受。(4分) 故弄玄虚()红()诧异()祈祷()酒) 8.景公听了晏子列举烛邹“罪状”的一番话后,说 从这可以看出景公是个 2、下面句子中有7个错别字,找出来在表中订正。(3分 (1)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暄间,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19.请简单谈谈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后不杀烛邹的原因。(2分) (2)个个看来都很悠愁,郝叟还带着一本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滩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 (3)1947年,经冯·卡门推建,钱学森成了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20.请解释文中三个“使”的意思。(3分) (4)周恩来总理对此非常重视,立即指示,速将此信送给中国住波兰大使王炳南,指示他在中美大使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级会谈中,据理立争,设法营救钱学森回国
①提高思想 ②有效的 ③我党 ④改正错误 A.⑵⑶⑴⑷ B、⑶⑴⑷⑵ C.⑶⑵⑷⑴ D.⑶⑷⑴⑵ 第二部分: (一)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 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 ‘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 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0.晏婴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巧妙地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其中把“淮南”比为 ,把“淮北” 比为 ;把“橘”比为 ,把“枳”比为 。(4 分) 11.“寡人反取病焉”中“病”的意思是( )(2 分) A.生病 B.疾病 C.窘迫,尴尬 D.忌妒 12.从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一个人?(2 分) 13.文中晏子与楚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试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2 分) 晏子: 楚王: 1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大意。(2 分) 15.“吏二缚一人诣王”的目的是什么?(2 分) 16.楚王戏晏婴,你认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为什么?(2 分) (二) 晏子谏因岛杀人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之罪有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日:“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 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已毕,请杀之。公日:“勿杀! 寡人闻命矣。” 17.晏子的本意是 景公,说他 。但是晏子却以 烛邹的姿态出现。这种以 的语言进行讽谏的方式方法,易于被人接受。(4 分) 18.景公听了晏子列举烛邹“罪状”的一番话后,说:“ ”从这可以看出景公是个 。(2 分) 19.请简单谈谈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后不杀烛邹的原因。(2 分) 20.请解释文中三个“使”的意思。(3 分)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 ②使吾君以鸟之故而杀人( ) ③使诸侯闻之( ) 21.解释加点的词语。(6 分) ①主鸟而亡之( ) ②请数之以其罪( ) ③以鸟之故杀人( ) ④景公好弋( ) ⑤寡人闻命( ) ⑥为吾君主鸟( ) 22.指出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3 分) ①诏吏杀之( ) A、招集差吏杀了烛邹。 B.命令主管官吏杀他。 C、诏告天下人要杀烛邹。 D.告诉手下官吏杀人。 ②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 A、派烛邹管好主人的鸟,可是鸟死了。 B.叫烛邹去喂养主人的鸟,可是鸟儿逃跑了。 C、让烛邹去管这些鸟,然而这些鸟都不见了。 D.叫烛邹去主管禽鸟,可是这些禽鸟却亡失了。 ③于是召而数之公前( ) A.于是把烛邹召到景公面前谴责。 B.便把烛邹的罪状诏告天下。 C.就把烛邹数落了一顿。 D.于是景公把烛邹召来谴责了一番。 23.结合以上两则关于晏子的故事,说说晏子在说理方面的技巧。(2 分) 24、片断写作练习:(30 分) 将《晏子使楚》中晏子驳斥楚王的一部分改成记叙文片断,注意增加适当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避免对原文进行简单的翻译。 第二单元综合检测题 第一部分: 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3 分) 蹊跷( ) 故弄玄虚( ) 嫣红( ) 诧异( ) 祈祷( ) 酒酣( ) 2、下面句子中有 7 个错别字,找出来在表中订正。(3 分) (1)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暄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2)个个看来都很悠愁,郝叟还带着一本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滩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 他那幅大眼镜。 (3)1947 年,经冯·卡门推建,钱学森成了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4)周恩来总理对此非常重视,立即指示,速将此信送给中国住波兰大使王炳南,指示他在中美大使 级会谈中,据理立争,设法营救钱学森回国
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几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 们是多么善于 A.发现B.观察C.观测D.察觉)这一点啊 乙]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析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 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3.选出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2分)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一一我 A.风烛残年(风中点燃着的蜡烛)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 B.故弄玄虚(使人迷惑的花招、手段) 转身朝向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C.宛转(歌声、鸣声等抑扬动听) 征调人力或者财物) “法兰西万岁! D.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培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一一你们走吧。” 4.默写。(3分) 7、请在甲段文字横线上填入词语的正确序号 (1)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8.甲段文字第二自然段介绍了蔡老师的哪些情况?(3分 恨别鸟惊心 9.甲段中“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中两个“笑”的含义是: 3)白头搔吏短 (4)商女不知亡国恨 10、乙段文字中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后,为什么“脸色惨白”?(3分) 5)僵卧孤村不自哀, (6)人生自古谁无死 5、下列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1l、以上两段文字都着力染课堂气氛,甲段渲染的是 气氛。乙段渲染的是 A.《最后一课》选自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作者都德,德国小说家。故事的背景是普法战的气氛。(2 争期间,当时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土地被普鲁士人占领,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 12、甲乙两段同写课堂教学,但教学(育)的内容不同。蔡老师传达的是 韩麦尔先生 B.《晏子使林》选自《子春秋》,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著名政治家,以有政治未见、传授的是 各填两字词语)(2分 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C.《春望》,五言律诗,选自《杜诗详注》。杜雨,字子美。全诗反映的是诗人热爱国、眷念家人的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呆了20年。这20年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 美好的情操 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 D.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反映了官僚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 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代的房子 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钱学森兴奋极了。就在那年的中秋节(新中国话 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瑞还贵重 学森夫妇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祖国去,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析:“托”字表明美籍华人对枣核的珍爱之情,更能体现她的思乡之切 950年7月,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告诉他准 B.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备立即动身回国。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曾经说: 就……”一词表明二者联系紧密,更体现了美籍华人身在异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故他回中国.” “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分析:“劈头”一词表现了美籍华人急于让别人理解自己的思乡之情 为了减少朋友们的麻烦,整整五年,钱学森处在与世隔绝的境地。但是,这种变相软禁的生活,并 D.“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没有磨掉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意志,他的夫人蒋英回忆说:“那几年,我们总是摆好三只轻便的小 分析:“一块块亲手挑选”表明美籍华人认真的态度,惟恐上当受骗 箱子,天天准备随时搭飞机动身回周。” 为了回国的方便,他们租住的房子都只签订一年合同,五年中他们竟搬了五次家。那时候 岁男孩和五岁女孩也都知道,离美国远远的地方——中国,有他们的祖父和外祖母在想念着 甲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 13.“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一次次“梦见”表现了什么?(3 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右嘴角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分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14、写钱学森夫妇萌发起强烈的回国念头,作者为什么要特别点明时间是”那年的中秋节(新中国诞
3.选出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2 分) A.风烛残年(风中点燃着的蜡烛) 踏访(实地察访) B.故弄玄虚(使人迷惑的花招、手段) 营救(救援) C.宛转(歌声、鸣声等抑扬动听) 征发(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 D.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 嫣红(矫美的颜色) 4.默写。(3 分) (1)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 ” (2) ,恨别鸟惊心。 (3)白头搔更短, 。 (4)商女不知亡国恨, 。 (5)僵卧孤村不自哀, 。 (6)人生自古谁无死, 。 5、下列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A.《最后一课》选自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作者都德,德国小说家。故事的背景是普法战 争期间,当时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土地被普鲁士人占领,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 B.《晏子使林》选自《晏子春秋》。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著名政治家,以有政治未见、 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C.《春望》,五言律诗,选自《杜诗详注》。杜甫,字子美。全诗反映的是诗人热爱国、眷念家人的 美好的情操。 D.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反映了官僚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 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分析:“托”字表明美籍华人对枣核的珍爱之情,更能体现她的思乡之切。 B.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分析:“一……就……”一词表明二者联系紧密,更体现了美籍华人身在异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C.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分析:“劈头”一词表现了美籍华人急于让别人理解自己的思乡之情。 D.“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分析:“一块块亲手挑选”表明美籍华人认真的态度,惟恐上当受骗。 第二部分: (一) [甲]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 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右嘴角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 美丽的人。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 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 们是多么善于 (A.发现 B.观察 C.观测 D.察觉)这一点啊。 [乙]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 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向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7、请在甲段文字横线上填入词语的正确序号: 。(1 分) 8、甲段文字第二自然段介绍了蔡老师的哪些情况?(3 分) 9、甲段中“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中两个“笑”的含义是: 。 (2 分) 10、乙段文字中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后,为什么“脸色惨白”?(3 分) 11、以上两段文字都着力渲染课堂气氛,甲段渲染的是 气氛。乙段渲染的是 的气氛。(2 分) 12、甲乙两段同写课堂教学,但教学(育)的内容不同。蔡老师传达的是 ,韩麦尔先生 传授的是 。(各填两字词语)(2 分) (二) 从 1935 年到 1955 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呆了 20 年。这 20 年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 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 代的房子。 194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诞生了。钱学森兴奋极了。就在那年的中秋节(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天),钱 学森夫妇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祖国去,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950 年 7 月,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告诉他准 备立即动身回国。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曾经说: “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 为了减少朋友们的麻烦,整整五年,钱学森处在与世隔绝的境地。但是,这种变相软禁的生活,并 没有磨掉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意志。他的夫人蒋英回忆说:“那几年,我们总是摆好三只轻便的小 箱子,天天准备随时搭飞机动身回周。” 为了回国的方便,他们租住的房子都只签订一年合同。五年中他们竟搬了五次家。那时候,他的七 岁男孩和五岁女孩也都知道,离美国远远的地方——中国,有他们的祖父和外祖母在想念着他们。 13.“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一次次“梦见”表现了什么?(3 分) 14、写钱学森夫妇萌发起强烈的回国念头,作者为什么要特别点明时间是”那年的中秋节(新中国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