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 or esTers 第二章 建安、曹魏与西晋文学
第二章 建安、曹魏与西晋文学
丰 or esTers 8这近一百年间,前有三国纷争,后有八王之乱, 最后西晋灭亡,政权南迁。与汉代大一统的文化 背景不同,这一时期处于由统一到分的动荡期 和过渡期,中央集权统治衰落代之以家族政治的 兴起,文学的发展反而获得新的生命和更为自由 的空间;与东晋以后的情形相比,这一时期的政 治中心仍在中原地区,文化的中心亦如此。故文 学虽走上追求华莫的一路,但仍不失中原文化 的深厚底蕴,刚健淳厚的内在之美,再出之以绮 廉的誶采,较东晋和南朝文风诗风绝不相类
这近一百年间,前有三国纷争,后有八王之乱, 最后西晋灭亡,政权南迁。与汉代大一统的文化 背景不同,这一时期处于由统一到分裂的动荡期 和过渡期,中央集权统治衰落代之以家族政治的 兴起,文学的发展反而获得新的生命和更为自由 的空间;与东晋以后的情形相比,这一时期的政 治中心仍在中原地区,文化的中心亦如此,故文 学虽然走上追求华美的一路,但仍不失中原文化 的深厚底蕴,刚健淳厚的内在之美,再出之以绮 靡的辞采,较东晋和南朝文风诗风绝不相类
丰 发魏物头学 刻2E 1、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 建安是汉獻帝的年号(196-220),共25年。文学 史上的“建安”实际上包括汉末到魏初的一段时期 到曹植死为止),代表作家为三曹、七子和蔡琰。 这~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 和人民的普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和积极进取的精 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皙、壮志难酬的患凉幽怨的 情感,在艺术精神上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 式上亦带有鲜明的民歌风调。作品内容充实,意境宏 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 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 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一、建安及魏初文学 1、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196一220),共25年。文学 史上的“建安”实际上包括汉末到魏初的一段时期 (到曹植死为止),代表作家为三曹、七子和蔡琰。 这一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 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 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 情感,在艺术精神上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 式上亦带有鲜明的民歌风调。作品内容充实,意境宏 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 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 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丰 A 2、建安风骨形成的因素 (1)时代因素:天下纷乱,生灵涂炭(灾难) 胖雄角遝,各骋才智(鼻台)。( (2)思翘因素:儒学定于一尊的地位趋于动摇, 道家和刑名之学兴起。 (3)文人因素:生命意识,悯时情怀,理起张 扬,个性风发 (4)文学因素:汉乐府的健朗风格,文人互言 诗(《古诗十九首》)的幽怨情调
2、建安风骨形成的因素 (1)时代因素:天下纷乱,生灵涂炭(灾难); 群雄角逐,各骋才智(舞台)。 (2)思想因素:儒学定于一尊的地位趋于动摇, 道家和刑名之学兴起。 (3)文人因素:生命意识,悯时情怀,理想张 扬,个性风发 (4)文学因素:汉乐府的健朗风格,文人五言 诗(《古诗十九首》)的幽怨情调
刻2E 三曹:曹操(155220)、曹丕(187-226) 曹植(192—232) 七子:孔融(153—208)、陈琳(?-217)、王粲 (177-217)、偷干(170217)、阮瑀(? 212)、应場(?-217)、刘顿(2-217 蔡琰(生卒不详,其父生卒年为132—192,琐当大 致与曹操同时代) 按,十一人中曹操等九人皆逝于汉末,入魏作家仅 为曹丕、曹植兄弟二人。曹植在建安作家中最后高世 逝于魏明帝太和六年(232)。故通常所讲的建安文 学当指建安元年(196)到太和六年(232)的文学, 凡三十六年
3、建安作家及其生卒年代 三曹:曹操(155—220)、曹丕(187—226)、 曹植(192—232) 七子:孔融(153—208)、陈琳(?—217)、王粲 (177—217)、徐干(170—217)、阮瑀(?— 212)、应瑒(?—217)、刘桢(?—217) 蔡琰(生卒不详,其父生卒年为132—192,琰当大 致与曹操同时代) 按,十一人中曹操等九人皆逝于汉末,入魏作家仅 为曹丕、曹植兄弟二人。曹植在建安作家中最后离世, 逝于魏明帝太和六年(232)。故通常所讲的建安文 学当指建安元年(196)到太和六年(232)的文学, 凡三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