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毋抟饭,毋放饭”,孔颖达疏云:“共饭不泽手者,亦是共器盛饭 也。泽渭光泽也。古之礼,饭不用箸,但用手,既与人共饭,手宜洁 净,不得临食始捼莎手乃食,恐为人秽也”,“共器若取饭作抟,则易 得多,是为欲饱,非谦也”。郑玄注云:“去手余饭于器中,人所秽。” 即和别人一起吃饭,不能只顾自己吃饱。要注意手的清洁,不要临 吃饭时揉搓手,不要用手团饭,不要把吃不了的饭再放回盛饭的器 皿中。《丧大记》云:“食粥于盛不盥,食于簪者盥。”孔颖达疏:“食 粥于盛不盥者,以其歌粥不用手,故不盥。食于簪者盥者,簪谓竹 筥,饭盛于簪,以手就篹取饭,故盥也”。就是说,用器皿盛稀粥喝, 生活 不必洗手;而用手抓食竹簪中的饭,要洗手。而且,手食以右手为 主,《管子·弟子职》云:“右执柶匕。”《礼记内则》云:“子能食食,教 以右手。”可见使用右手是中国人很早的习惯了。 商周时期,手食虽仍存在,但已开始使用筷子和匙匕,考古发 掘已证明了这一点。筷子,在当时称为“箸”或“椟”。箸出现的很 早,《韩非子·喻老》云:“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 加于土铏,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考古发掘中,商 代遗址曾出土镶有木柄的铜箸,学者们认为是烹调用具。至于今 天我们使用的筷子,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春秋战国之际的楚墓 中曾出土一双竹箸,现藏湖北宜昌博物馆,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竹 箸,长短粗细以及上方下圆的式样,和今天我们所用的筷子相同, 可见用竹箸为食具的习俗历史悠久,这种式样的竹箸至少已有二 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当时的箸是有其特殊用途的,《礼记·曲礼》 云:“羹之有菜者用校,其无菜者不用楔。”即箸是专门用来夹取羹 中之菜的。 今天我们称箸为筷子。筷子之名,起于宋代。明代李豫亨《推 蓬寤语》云:“世有误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 因流传之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明代陆
容《菽园杂记·卷一》云:“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以吴中为甚。如 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即因箸字的 音与“住”、“滞”相近,避讳,故反其意而称之,先以快速之“快”称 之,后因快子多为竹子制成,在其字上又加竹字头。 匙,在当时称为“匕”、“泗”。《说文解字》云:“匕,亦所以用比 先 取饭,一名柶”;《广雅·释器》曰:“柶,匕也。”《方言》:“匕谓之匙。” 可见匕、柶、匙所指为一物,因方言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字。从考古 会生活 发掘来看,匕有青铜、木、骨等材料制成的。据文献记载,其用途很 广,可以用来舀饭,也可以用来舀羹、舀汤、舀肉、舀粮食等等。西 周以后,匕逐渐演变为勺形,类似于朝鲜族使用的饭铲。我们今天 称为“匕”、“匕首”的刀,古称“剑”,如《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 传》:“使专诸置鱼肠剑炙鱼中进之。既至王僚前,专诸乃擘炙鱼, 因推匕首。” 3.饮食器具: 先秦时期的饮食器具主要有炊器、食器、酒器等,从制作材料 上看,有青铜、竹、木、陶等。 炊器主要是用于煮肉类、调味和蒸煮黍稷、稻粱等的器具,主 要有鼎、鬲、甗。 鼎,是商周时期最常用的炊器,相当于今天的锅,主要用来煮 肉或盛肉。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的鼎,有的底下有烟火灰,可以认定 是炊器;有的没有,可以认定是食器或盛器。最早的鼎是仿照陶鼎 制作的,但又有不同。陶鼎无耳,铜鼎有耳。其作用是在取用时用 鼎钩钩起。一些大鼎则用木棒穿过鼎耳上的孔来抬。有的鼎还有 盖。出土的最大的鼎是司母戊大方鼎,连耳高133厘米,器口长 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而最小的仅有二三十厘米,重仅 一二公斤。在当时的礼仪中鼎的地位是很高的,鼎的多少表明了 一个人的身份,如列鼎制度中:天子九鼎、诸侯(包括天子的卿)七
鼎、大夫五鼎、士三鼎(上士,又称元士。)或一鼎(下士),庶人是不 得用鼎的。 鬲和题,前面已介绍了,此不赘述。 食器是指盛饭和进食的用具,主要有:簋、簠、疆、豆、笾、俎。 簋,又作毁、匦,是用来盛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圆形 如大碗,敞口,凹圜颈,圆腹,圈足。或无耳,或双耳、或三耳、或四 先 耳、或带方座、或带支足。有的有盖。最早的簋是竹子编的圆形的 有盖竹篮,后来出现陶制的,青铜簋是在商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战 国后簋逐渐被碗代替。簋作为礼器一般与鼎配套使用,如天子九 生活 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一鼎无簋。 箫,是盛稻、粱的食器。侈口,长方形,由大小、文饰相同的盖、 身两部分组成。盖、身均为长方形的平顶和底,四面斜坡至于器 口,有些器口外沿铸小兽或子母口,使盖、身吻合,并由此可分出 盖、身。或双耳,或无耳。有耳者,盖、身都各铸双耳。器顶和底均 有圈沿,在身则为圈足。盖与器身合而为一器,分而为二器。当时 贵族的主食是黍、稷,盛于簋;而稻、粱是比较珍贵的食物,主要用 于燕飨和祭祀,因而用方形的篮来盛,以示区别。簿也是仿照竹器 而制的,大概到西周时期才出现,在春秋时特别流行,战国时消失。 盈,是由敛口圈足簠发展而来的,也是盛放黍稷、稻粱的食器, 流行于西周晚期,东周时即消失,所以后人常把二者混为一谈,到 清末才分开。 豆,是盛放肉和菹、醢的食器。初为陶制,青铜豆是由陶豆演 变而来的,高柄圈足,或高圈足,上为圆盘或碗形盘,有的有盖,其 形状类似今天的高脚盘。其柄称“校”,圈足称“镫”。豆内盛放醯 醢、菜菹和菜齑等有汁的食物,食用起来十分方便。 笾的形状和豆大致相同,只是用竹子编制的。主要盛放无汁 的干肉、干果等
俎,是砧板。《礼记明堂位》:“俎,有虞氏以杭,夏后氏以麟, 殷以棋,周以房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名称。其形似今天的小凳, 上为长方形板面,中央微凹,板面下有立足。俎有木制,有铜制,考 古发现的均为铜制。古人席地而坐,肉在鼎中煮熟后,用匕取出放 在俎上,把俎搬到席上用刀割着吃。所以吃肉时,刀俎缺一不可。 先 《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说的就是此事。 《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日:‘俎豆之事,则尝 会生活史 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以“俎豆”来代替礼仪,可见俎作 为礼器是很重要的。 酒器是先秦时期用来饮酒、盛酒、温酒的器具。主要有:爵、 角、觯、尊、斝、塾、彝、壶、勺、觚、蚕、觥、卣等。 爵是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出土的爵中,有的底部留有 烟炙,可见也有用于温酒的。爵最初是陶制的,夏代的二里头文化 遗址出现青铜爵。爵的形制为口颈浑一,口侈而狭长,前有倒酒的 流,后有尾。流的根部有两个立柱,柱顶有帽。也有的两个立柱向 中靠拢,合成单柱。腹圆,凸圜底,三支棱锥足,腹侧有鋬。爵的容 积,《礼记·礼器》说为一升,但从实物来看,有大有小。爵是地位较 高的人使用的。至西周晚期,爵渐渐消失,被实用、方便的杯子所 代替。 角,原是盛酒器,后变为饮酒器。形制与爵相似,但口上无柱, 无流,两端上翘如爵尾,呈锐长的角状,多有盖。《礼记·礼器》:“宗 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证明角为饮酒器,是地位低下之 人所用。主要流行于商周之际。 觯,为饮酒器,出土的觯中有的上面的铭文为“饮壶”可证之。 其形制,侈口,短颈,鼓腹,圈足,或有盖,形似尊而小。多为椭圆形 或圆形,个别有方形。盛行于商周之际,春秋时即罕见。 尊,为盛酒器,或作樽、撙。尊是酒器的通名,凡酒器皆可称
尊。我们这里所讲的尊是指专名为尊的酒器,其形制为:侈口,高 颈,鼓腹,或筒腹,圈足。有的有盖,有的有鉴,有方形,有圆口方体 的。另有一类特殊形制的尊,或称之为鸟兽形尊,是用象、牛、马、 羊、鸟等动物形象作为盛酒器而设计的,一般按其形象称之为牺 尊、驹尊、象尊、枭尊等。 婴,是饮酒器,也可温酒。其形制似爵而大,正圆形,侈口,口 上无流无尾,口缘有双柱,腹侧有鋬。腹底多为平底,也有圆底。 三足,或为袋足,或为实足,或为棱锥足。 警,为大形盛酒器,也可盛水。有高、扁两类,高者小敞口,短 会生活 颈,广肩,削腹,圈足,口上有盖,肩有兽耳衔环,下腹有鼻,鼻多为 牛形;扁者大口,广肩,圆鼓腹,高圈足,肩有兽形耳。是礼器, 《礼记·礼器》:“庙堂之上,譽尊在阼,牺尊在西”;又是平时的生活 用具,《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垫。”因叠较大,如装满酒之 后搬动不太容易,所以在使用时,首先要把悬中的酒分注人尊内, 然后再用勺挹人爵、斝等饮酒器。彝盛行于商周时期,至战国时则 十分少见了。 韩,或称方彝,是盛酒器。彝本来也是青铜礼器的通称,如铜 器铭文中经常有“作宝尊彝”之语,因这种酒器没有确定的名称,后 人就以彝或方彝称之。其形制方口,方盖,方腹,或微鼓腹,方圈 足。盖似四面坡的屋顶,盖上有柱钮或屋顶状钮。也有的有附耳。 方彝大概出现于商代晚期,为豪华的礼器,西周中期以后不再常 见。 壶,为盛酒器,亦可盛水。其形制一般为小口,有盖,长颈,圈 足,贯耳,有的有提梁。壶的出现很早,在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 化遗址中就出土有陶壶,青铜壶是陶壶的延续。《诗经·大雅·韩 奕》:“显父饯之,清酒百壶。”说明壶是比较重要的礼器。西周中晚 期出现了方形的壶。最有代表性的壶是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