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文獻資料車計劃叢書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新編甲骨文字形總表 沈建華曹錦炎 编著
沈建華 曹錦炎编著 甲骨文字形表 上海辭告出版社
新編甲骨文字形總表 @香港中文大學2001 本害版權黛香港中文大翠所有·除獲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 究所查面授權外·不得在任何地區·以任何方式,任何文字翻 印·翻譯、節錄·仿製或韩載本害之文字或像· 國隙统一書號(iSBN):962-996047-8 編著:沈建華曹锦炎 鼋腦程式:何銘怡 福製:中國文化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攀·香港新界沙田 俾真:+85226035149 笔子透:ics@cuhk.cdu.hk 锅址:http://www.cuhk.e.hk/ics 出 版:中文大學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新界沙田 傅真:+85226036692 子郵速:cup@cuhk.cdu.hk 網 址:http:lnww.chineseupress.com A New Compilation of Jiagu Character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01 All Rights Reserved.No part of this publication may be reproduced or transmitted in any farm or by any means,electronic or mechanical, including photocopying,recording,or any information storage and retrieval system,without permission in writing from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BN:962-906047-8 Authors Compilers:Shen Jian-hua,Cao Jin-yan Computer Programmer:Ho Ming-yee Editing Production: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N.T..Hong Kong Fax:+85226035149 E-mail:ics@cuhk.edu.hk Website:http://www.cuhk.edu.hk/ics Publisher: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N.T.,Hong Kong FaX:+85226036692 E-mail:cup@cuhk.edu.hk Website:http://www.chineseupress.com
修訂版序 陳方正 1983年夏季我在香港中文大學的行政部門休假,到中國文化研究所作窝期三個月的問。 碰巧沈建華女士亦受饒宗頤教授之邀來到所裹,協助他編纂工程浩人的《甲骨文通檢》·就是 將已經出版的全部甲骨卜辭按詞語分類編成索引。我見到她埋首於大量卡片之中,焚膏繼晷 地日夜工作,一時頗感興趣途提出來此事應當改在電子計算器上進行,認爲這計劃看似浩繁, 但倘若應用新科技,當可迎刀而解。這種想法在今日可能順理成章,但在二十五年前·則無 論從計算器技術抑或香港高等院校的研究體制來說,都是未臻成熟而過份冒進,可以說是太 天真了。事實上,當時電子計算器刚刚以“語文處理器”的面貌進入較先進的辦公室,做製 的蘋果牌個人電腦還要。一雨年後方纔在市面流行,即使是大學電子計算中心的所謂“主機”, 無論從記憶容量或者運算速度而言,能力也都還非常有限。以電腦整理甲骨文的想法即使技 術上勉強可行,但所需資金卻無從籌措,相關支援軟體也尚未發展出來·因此這想法旋踵就 無疾而怒。而且·爲了意想不到的其他原因,沈建華在翌年離開中大回到安徽省博物館·後 來更東渡扶桑。 但短短數年後,情勢卻發生了根本變化。我在1986年轉到1國文化研究所工作,兩 年後香港政府屬下“大學與理工學院資助委員會”(University and Polytechnic Grants Committee,UPGC)制酊資助特定研究項目的辦法,邀請大學教師申毒。劉殿爵教授與我合作 提出的“先秦雨兩漢一切傳世文默電子資料康”計劃於1989年獲得資助,年後大體完成,利 用此資料庫編纂的《先秦兩漢一切傅世文獻逐字索「》在翌年開始陸箱出版·此時上距我初 次動念以計算器整理甲骨文,不知不覺已經有十年光陰。在此十年間·計算器技術以及中文 軟體飛曜進步,因此以廉價桌面個人電腦輸入大量以標準漢字書寫的傅世典籍,將之建成電 子資料庫,然後在電腦上以特别殷計的程式來自動編纂“逐字索”·已經變爲集合數人之力 就可以推動、完成的工作“這計劃的成功可以說是因緣際曾,既拜“資助委員會”新政策 所賜·亦恰好趕上高漲中的科技浪潮。 I
甲骨文字形表 與此同時,沈建華女士也再次受邀回到文化研究所工作。當時《甲骨文通檢》第一冊已 經出版數年,在她孜孜屹吃的努力下,其餘四冊也在1994一1998年間相繼問世。可是,限於 人力和出版資源,《通檢》只能夠按詞語條目列出甲骨卜辮的標準編號·至於相關卜辭內容, 則還須一一翻查典籍纔能夠知悉·這在使用上顯然極爲費事,因此以電腦整理甲骨文之議便 又舊事重提了。事實上·由於受到李學勤教授在文化研究所演講的觸動,饒宗頤教授與我從 l994年開始,即已經在香港“研究資助局”(Resarch Grants Council,RGC)支援下合作推 動建立竹簡和帛書的電子資料庫,相關的文獻校訂、整理以及文字釋讀工作則由建華負責。 這項計劃進度迅速·在短短兩年後即1996年,包括“馬王堆帛書”和武威、睡虎地~銀雀山丶 居延等地秦漢簡牘一共九種文獻的《竹簡帛書電子資料庫光碟》就已經出版·這是我們合作 建立古代出士文獻資料庫的第一個成果。 在完成簡帛文獻的工作後,很自然地我們就轉向出土文獻資料庫第二項計劃,即是建 立“甲骨文電子資料庫”,並且在1996年再次獲得“研究資助局”大力支持。但這計劃之所以 能夠展開,不僅僅是因窝解决了資金和工作人員問題,而還有其他因素·其中最主要的,便是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已經在胡厚宣教授頜導下於1982年完成出版十三大冊《甲骨文合 集》,而我們又通過研究小組顧問李學勤教授的協助,與歷史研究所簽訂協定,取得使用該所 已經編輯但尙未發表的《合集釋文》作爲資料庫底本的權利·由是爲整個計劃笑定基礎。同樣 重要的是·我們邀請了浙江省博物館副館長曹錦炎教授以訪問研究員身份來所參加工作,其後 數年間他與沈建華女士合作無間,那也是這龐大計割能夠取得穩定進展的原因。此計劃前後延 續四年之久·所牵涉的甲骨文字超過百萬,在20世紀未年初步完成。但由於種種原因,其成 果遲至2007年方由沈、曹兩位編成二十卷的《甲骨文校釋總集》交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 以電腦作篇工具來輸入·整理甲骨文,須解决的根本問題是:如何處理形状千奇百怪, 而且繁複多變的甲骨字?經過群細討論和慎重考慮,我們的决定是先建立完整的電腦甲骨字 形檔,在此字形檔中每個甲骨字原則上都可能有三個對應形態:甲骨原型·隸定字以及相應 現代藻字,其中甲骨原型字是通過描繪與映射掃描來建構,隸定字則是以現成漢字軟體構造。 當然·這想法牽涉到很多實際問題·例如,有相當部份甲骨字無法隸定也未能考釋;此外, 有大量隸定字與現代漢字相同,因此上逃對應並不完整。但這只是枝節而已,更重要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