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高大,高约122厘米,壶身饰有蟠曲龙纹,有两个镂孔龙形大耳, 圈足下伏有双兽。壶盖四周有莲瓣两层,盖中央立一振翅长鸣的 鹤。构思精美,铸造技艺高超,庄重雅致,是一艺术精品。 勺,为取酒之器。其形制一般为长柄,小而深短圆筒形,柄上 常铸有各种动物之形。其用途是把酒从尊、垫之中挹入爵或斝中。 先 觚,为饮酒器。其形制大侈口,细腰,高圈足。是最早出现的 社 青铜礼器之一。商代觚与爵是最基本的酒器组合。但是到了春秋 时期,觚的形制发生了变化,孔子认为于礼不合,因此《论语·雍也》 生活史 中有“子日:‘觚不觚,觚哉!觚哉!’”的慨叹。 蚕,是调酒器。其形制一般为弇口,有盖,大腹,管状流,大鋬, 三个或四个袋形足,亦有圈足者。其用途是调兑水与酒的浓淡,然 后注人爵、斝等饮酒器。也可进行温酒。陶蚕出现的很早,在河姆 渡文化遗址中就有鸟形陶蚕出土。铜蚕则最早见于二里头夏文化 遗址。西周中期以后渐渐消失。 觥,或写作觵,为盛酒器。其形制椭口带流,有盖,椭圆腹或方 腹,圈足或四足,有鋬。盖多做兽形。去盖后,类似后世的带流有 把的漱口杯。觥屡见于古籍,《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 觥,”可见其主要为盛酒器,或者也用作饮酒器。直到今天仍以“觥 筹交错”的成语来形容酒席宴的热闹场面。觥,最早是用角制的, 无论是从其字型,还是器物的外观来看都是确定无疑的,商代的龙 纹觥虽是青铜的,但仍呈角形。觥的形状也有完全作动物状的,多 为牛形。觥盛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前期,西周后期消失。 卣,是盛酒器。其形制一般为小口,有盖,长颈,椭圆鼓腹,圈 足,有提梁,类似于今天的扁壶。由于卣的体积不大,便于携带,所 以文献中常见周天子以卣盛酒赏赐贵族,青铜器铭文中也经常见 到有赏赐“和鬯一自”的字样。卣也有呈动物形状的,如著名的乳 虎食人卣等。卣盛行于商周之际,自西周末,卣作为礼器就不常见
了。 关于各种酒器的容积,《周礼·冬官·考工记》疏引《韩诗外传》 云:“一升日爵,二升曰觚,三升日觯,四升日角,五升日散。”但经学 者们实际测量,并不可靠。 4.进食礼仪 先秦时代作为贵族社会,对礼仪是十分重视的,在进食方面也 先 不例外。《论语·乡党》记载孔子在对待饮食的态度时有:“食不厌 精,脍不厌细。…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 会生活 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 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 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席不正,不坐…君赐食,必 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同食于君, 君祭,先饭。”孔子作为一个“列于大夫”的热衷于礼制建设的人,对 饮宴之礼的重视可见一般。 具体说来,进食之礼主要有: ①进食之前必祭。 这是为了报答最先创造此物的祖先。郑玄在《周礼·天官·膳 夫》注中云:“礼,饮食必祭,示有所先。”《论语·乡党》皇侃疏:“祭, 谓食之先也。夫礼食,必先取食种种,出片子置俎豆边,名谓祭。 祭者,报昔初造此食者也。”前引《论语·乡党》中孔子“伺食于君,君 祭,先饭”,即为实例。在当时共有九祭:命祭,即由祝史命之,然后 祭;衍祭,即以酒洒地;炮祭,即祭豆、笾;周祭,即遍祭,既祭食物, 又祭食器;振祭,先以肺、菹等蘸于醢中,而后振动;擂祭,即以肝、 肺、菹等播于盐或醢而祭之;绝祭,即割取肺的一部分以祭;缭祭, 用手从上到下摸肺,在下部割取一部分,以祭;共祭,由膳夫或佐食 把食物交给主人而祭。在我小的时候,我的母亲在饺子煮熟之后
都要连汤盛上一碗,然后用筷子滗住饺子,将饺子汤在院子里洒上 一圈。当时我问母亲为什么,她说是供养。供养,佛教用语,普通 话即上供,也就是祭。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已说不清楚了。 现在看来,这种做法就相当于食前之祭。 ②饮宴要遵循一定的仪节。 饮酒之礼,主人向宾客进酒,谓之献;宾客还敬主人酒,谓之 先社 酢;主人先自饮,然后劝宾客饮酒,谓之酬。《诗经·小雅·瓠叶》云: 生活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有免斯首,炮之燔 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 酢之。有免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献、酬、酢一轮 谓之“一献”。天子飨诸侯,有九献、七献、五献;卿大夫、士行礼,则 三献或一献。正献之后,众宾客以长幼为序以次相敬酒,称为旅 酬;旅酬后,主人和宾客相互之间敬酒,饮酒无数,称为无算爵。 食礼设正馔与加馔。正馔有黍、稷等,盛于豆、俎、铏。加馔用 稻、粱等,盛于簋、篮豆。《仪礼·公食大夫礼》为宾设正馔:黍、稷六 簋;韭菹等六豆;牛、羊、豕、鱼、腊、肠胃、肤七俎;牛、羊、豕四铏。 加馔:稻、粱两簋;牛炙、豕晓、醢、芥酱等十六豆。这些食器及食物 摆放在筵席之上,会占很大的面积,所以形容之为“食前方丈”或 “前方丈”。《墨子,辞过》云:“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 鳖。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 口不能遍味。冬则冻冰,夏则饰馇。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 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可见当时贵族们在饮食方面的 奢华程度。 ! 食礼用饭,一手谓之一饭。黄以周《礼书通故·食礼二》云:“案 古者饭以手。凡礼食有饭数。一手谓之一饭。手三取反,谓之三 饭。一饭三咽。《孟子》:‘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明一饭之节 28 也。”在食礼中,初食三饭,卒食九饭,共十二饭。每三饭,用酒或水
浆漱口。《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说:“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 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以“一饭三吐哺”,即吃一口饭 要吐出来看三次,来表示自己的小心谨慎。《墨子·兼爱中》:“昔 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 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有学者认为此处的“一饭”是一 天吃一顿饭①,我认为此“一饭”与上面我们讲的“一饭”意思是相 先 同的,即每顿只吃一手饭。 ③在进食时还要注意很多的礼节。 例如孔子即“食不语”,这既是礼节,也是生活经验的体现,因 生活 为在进食时说话,食物容易进人气管,严重者可能会出现生命危 险。 《礼记·曲礼》详细记述了有关食礼的礼节: “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裁,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 醯酱处内,葱渫处末,酒浆处右,以脯脩置者,左朐右末。客若降 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座。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 先进。肴之序,遍祭之。三饭,主人延客食栽,然后辩肴。主人未 辩,客不虚口。” “侍食于长者,主人亲馈,则拜而食;主人不亲馈,则不拜而食。 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 “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歡,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 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囉羹,毋絮羹,毋刺齿,毋 敌醢。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客歌醢。主人辞以窭。濡肉齿决, 干肉不齿决。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 辞于客,然后客坐。” “待饮于长者,酒进则起,拜受于尊所;长者辞,少者反席而饮。 ①《中国古代寓言选》,人民出版杜,1981年,第1页。 29
长者举,未栽,少者不敢饮。” “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赐果于君前,其有核者怀其核。” “御食于君,君赐余,器之溉者不写,其余皆写。”不一而足。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吴王有女滕 玉,因谋伐楚,与夫人及女会,食蒸鱼。王前尝半而与女,女怒曰: 先 ‘王食我残鱼,辱我,不忍久生。'乃自杀。”似乎吃鱼时,不得把自己 吃剩下的鱼给人,否则是对人的极大侮辱。 会生活 5.进食习惯 先秦时期人们的习俗是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又叫饔。 古人把太阳升到东南方的时候称为隅中,朝食就是在隅中之前,按 今天的时间大约是8~10点之间。《左传·成公二年》齐晋鞍之战, 齐顷公十分轻视晋军,云:“余姑翦灭此而朝食!”意思是晋军不堪 一击,交战后可以很快击败之,耽搁不了吃早饭。《国语·楚语》引 《周书》日:“文王至于日中昃,不皇暇食。”“日中昃”所指为下午,其 意是说周文王勤于政事,忙到下午还没有时间吃早饭。 第二顿饭叫埔食,又叫飧。一般在下午3点至5点吃。《国语 ·晋语二》:“优施出,里克辟奠,不飧而寝。”没有吃晚饭就睡觉了。 因为饔和飧是一天的饭食,所以饔飧连言,意思是自己做饭吃。 《孟子·滕文公上》:“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飧,《说文·新 附》作俊,“食之余也。”说明古人的晚餐只是把朝食吃剩的食物热 一下吃。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炊具十分厚重,火力难以集中,一次 做出两顿的饭,省时、省力,而且方便。《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昔 赵衰以壶飧从径,馁而弗食。”即言飧,证明赵衰带的是剩饭。《说 文》:“饔,孰(熟)食也。”意思是先做好的饭,即朝食吃熟食,也就意 味飧是食之余。 因为古人一日两餐,加之“日出而做,日入而息”,因此古人没 有睡午觉的习惯。《论语·公冶长》:“宰予(孔子的弟子)昼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