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说明羹是 有肉的。 齑,郑玄注《周礼·天官·醢人》云:“凡醯醢所和细切为齑。”即 将肉类煮熟后切碎拌以醯醢。 另外,还有脯,《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高子执箪食与四艇 先 脯,国子执壶浆…再拜稽首以衽受。”不仅肉做脯,动物内脏也可 以。其做法,《汉书·货殖传》颜师古注:“以十月作沸汤浔羊胃,以 会生活 末椒之,暴使燥是也。”做肉脯大致与此相仿。现在南方一些地 方腌咸肉、做肉脯仍如此。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先秦时代人们对肉食的烹饪方法不 外炖、煮、蒸、烤、渍几种。还没有后世那样多,但在当时的环境下, 其繁缛的做法已是很难得的。如果食物一时吃不了,还可以冷冻 储藏起来。《周礼天官·凌人》:“凌人掌冰,正岁十月,令斩冰,三 其凌。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夏颁冰,掌事。” 鉴,就是专门用来盛冰的大口青铜器。《诗经·豳风·七月》:“二之 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人凌阴。”凌阴,又作冰室,相当于今天的冰 窖,《越绝书·吴地传》:“巫门外冢者,阁庐冰室也。”《左传·昭公四 年》:“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其藏冰也,深山穷谷, ! 固阴冱寒,于是乎取之。其出之也,朝之禄位,宾食丧祭,于是乎用 之。…食肉之禄,冰皆与焉。大夫命妇,丧浴用冰。祭寒而藏 之,献羔而启之,公始用之。火出而毕赋。自命夫、命妇,至于老 疾,无不受冰。”作为命夫、命妇的贵族在夏天都可以领取冰来使 用,可见,贵族们的生活是很奢侈的。 蔬菜的烹调方式则比较简单,主要有菜菹和菜齑。 菜菹,相当于今天的咸菜、酸菜。其品种有芹菹、韭菹、葵菹、 筍菹、菁菹等。菹,郑玄注:“全物若膘为菹”;又云:“切之四寸为 菹。”即将蔬菜用水焯(或不焯),再切成片,拌以醯醢而食
菜齑有昌本、深蒲等。即将蔬菜用水焯(或不焯),切碎,拌以 藤醢而食。可见,当时人们吃蔬菜主要是拌以醯醢而食。醯醢,即 醋和酱在人们的饮食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论语·乡党》说 孔子“不得其酱不食”,把酱也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先秦时期,已经有了酸、苦、甘、辣、咸五味。《老子·第十二 章》:“五味令人口爽。”《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 其病。”郑玄注:“蘰、酒、饴、蜜、姜、盐之属。”醯(醋)为酸,饴、蜜为 甘,姜、椒、茱萸为辣,堇茶为苦,盐为咸。此外,还有醢、梅子、桂、 豉等,这些东西直到今天我们仍在使用,此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 会生活 当时由于生产水平的限制,在今天看起来极为普通的调料,一般平 民是不易得到的。《论语·公冶长》:“子日:‘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 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可见并非家家平时都有醯。此外,当时调 味不用糖,甘甜之味用饴、蜜、梅子等物。这是因为易溶的甘蔗糖 大约到唐代才从外国传进我国。当时我国用的糖是今天的麦芽 糖,而麦芽糖不溶于水,不能作为调料。唐代以前糖又称为饴,今 天仍有一种糖叫高粱饴。《说文》:饴“米蘖煎也”。饴是胶状的,掺 入米粉使之略硬就叫饧,即今天春节时人们吃的大块糖。因为饴 较黏,可以粘物,《战国策·楚策》:“(蜻蛉)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 饴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 先秦时期盐作为一种调料,在使用时也是有等级的。《周礼· 天官·盐人》:“掌盐之政令,以共百事之盐。祭祀,共其苦盐、散 盐。宾客,共其形盐、散盐。王之膳羞,共饴盐。后及世子,亦如 之。凡齐事,鬻盐,以待戒令。”《左传·僖公三十年》:“冬,王使周公 阅来聘,飨有昌蜀、白、黑、形盐。辞曰:‘国君,文足昭也,武可畏 也,则有备物之飨以象其德。荐五味,羞嘉谷,盐虎形,以献其功。 吾何以堪之?'”将盐制成虎的形状作为款待诸侯国君的,地位低下 的人是不得食用的。否则,就是僭越。古人烹煮肉类食物时不放
盐,所以吃时必须蘸醯醢或盐,以增滋味。 《楚辞·招魂》较为详细地记述了战国时期的一些美味佳肴,几 乎就是一桌丰盛的酒宴: 原文 译文 室家遂宗, 宗族举行祭礼祀飨亡魂, 食多方些。 摆出的供品有各种各样。 秦 稻柒麦, 供品中有各色精细粮食, 会生活 挈黄粱些。 大米小米新麦参杂黄粱。 大苦咸酸, 食品中有苦的咸的酸的, 辛甘行些。 辣和甜这些味道也用上。 肥牛之腱, 供上一碗碗肥牛的蹄筋, 儒若芳些。 蹄筋炖得烂熟散发肉香。 和酸若苦, 要调和食物酸味和苦味, 陈吴羹些。 陈列着吴国厨师的羹汤。 瓶鳖炮羔, 还有清炖甲鱼火炮羔羊, 有柘浆些。 烧菜时调味的还有甜菜。 鹄酸臇凫, 醋烹天鹅肉野鸭炖浓汤, 煎鸿鸽些。 煎炸的鸿肉鸭肉脆又香。 ! 露鸡耀螨, 红烧龟肉再加上卤汁鸡, 历而不爽些。 味道真是鲜美十分清爽。 粔救蜜饵, 各色各样点心又甜又脆, ! 有帐煌些。 有蜜制的糕饼和干饴糖。 瑶浆童勺, 颜色如玉的美酒加蜂蛮, 实羽觞些。 各种美酒都斟满了酒杯。 挫糟冻饮, 逼开酒糟挤出酒来冰冻, 酎清凉些。 冷饮时味道又醇又清凉。 华酌既陈, 豪华的筵席已经摆好了
有琼浆些。 劝客痛饮那如玉的酒浆。① 二、人们的进食方式 1.分食制 先秦时期,甚至说直到唐代,中国先民们一直采用的是分食制 的进食方式。其主要原因首先在于当时没有桌椅板凳之类的用 先 具,人们是席地而坐。《礼记·曲礼上》云:“凡与客人者,每门让于 客。客至于寝门,则主人请人为席。”《论语·乡党》中记述孔子“席 不正,不坐”:“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可见,在孔子生活的春秋 会生活 时代,人们是席地而坐的。席有竹的、有苇的、也有较高级的苏熏 席、铺兰席甚至象牙席。一般来说,席有两重,下面的叫“筵”,每块 筵的周长是一丈六尺,房间大小用多少筵来计算,如日本今天仍以 多少铺席来计算房间的大小;上面的叫“席”,席要比筵的质料细 密。《周礼·春官·司几筵》贾公彦疏:“凡敷席之法,初在地者一重 即谓之筵,重在上者即谓之席。”人们平时就睡在席上,坐在席上。 席的四边要和房屋的四边平行,否则就会被视为无礼。所以,讲究 礼仪的孔子才会“席不正,不坐”。在吃饭时,盛放食物的器具如 鼎、豆、簋等就放在席上,因此,后世称款待宾客的宴会为“酒席”或 “筵席”。 当时的人们之所以要席地而坐,是因为当时由于建筑技术的 落后,住房较为低矮简陋。《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筑宫室,“墙 厚三尺,崇三之。”“崇三之”,即墙高九尺。先秦时期的一尺约合今 天的23厘米左右,九尺约为207厘米,可见其矮。《左传·襄公二 十八年》齐国的大臣庆舍在暴乱中受到攻击,他在受伤后“犹援庙 桷,动于甍”。一个人受了伤,仍能拉得着当时最宏伟的建筑一 ①译文见黄寿棋、梅桐生:《楚辞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4页
宗庙的椽子,甚至把整个屋顶都拉动了。可以想见普通房子的高 度和大小了。其原因是因为当时的建筑多为夯土板筑,欲高则必 须加厚墙,所以建筑不会太高。 其次,采用分食制的原因是当时的技术水平较低,所生产的炊 具和食具的容积都很小,如在考古发掘出土的鬲的口径一般在20 先 厘米左右,其容积较小,所煮食物只够一人食用,而鬲是当时最主 要的主食炊具。 会生 再次,饮食方面等级制度的实行。先秦时期作为贵族社会,一 史 切都实行等级制,在饮食方面也是如此,如列鼎制度规定“天子九 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①按照当时的礼制,这个差别是 不容混淆的,即使在大型的仪式上也是如此。《史记·孟尝君列传》 中的一段记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仍实行分食制的情况:“孟 尝君在薛,招致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 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 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 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到。士以此多归孟尝君。”由此可 知,当时是实行分食制的。因为如果不是分食制的话,客人自然会 看到孟尝君的饭食。而客人之所以不知孟尝君的饭食,肯定是分 食制。 2.进食方式 先秦时期,人们的进食方式主要有二:即手抓食物进食和用筷 子、匙匕等食具进食。 手抓食物进食是原始时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直到今天中国人 仍称手的第二个手指为食指。《礼记》中的许多有关吃饭的礼仪规 定也表明当时人们是用手来抓取饭食的,《曲礼上》云:“共饭不泽 ①《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