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场合使用的酒,如《左传·庄公十八年》:“虢公、晋侯朝王。王飨 醴,命之有”,即在燕飨时,用醴来相互敬酒。但由于醴中有渣滓, 所以“只是给嘴里啐一下,不是给喝的”①;用柜蒸饭酿成的叫鬯, 即后世加有香料的白酒。因鬯是嘉酿,主要是王室用来赏赐有功 劳的臣下,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献楚俘于王…己 酉,王享醴,命晋侯宥。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 先 为侯伯,赐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旅弓矢千,和鬯 一卣,虎贲三百人”。可见,酒在周代也是十分重要的物品。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的酒都是酿造时间短,并含有杂质的薄酒, 会生活 酒精含量一般较低,大约在30%左右,还没有后世的“老窖”、“陈 酿”等烈性的烧酒。因为酒中有杂质,所以古代的酒如果放的时间 长了,酒就会变质、变酸。《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记载了著名的“狗 恶酒酸”的故事,“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 售。问之里人其故,里人云:‘公狗之猛,人挈器而人,且酤公酒,狗 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就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晏子 春秋·内篇谏下》云:“酒醴酸,不胜饮也。” 曾有人认为酿酒业的发展,势必造成粮食的浪费。这是从今 天的观点出发的。实际上,先秦时期的酒是不过滤的,喝酒时是要 将渣滓(酒糟)一同吃下的。因此,并不会造成粮食的浪费。 先秦时期的人们对于酒的喜好程度是很高的。商人对酒的嗜 好自不必说,周人在饮酒方面也是嗜酒如命的,这从《仪礼·燕礼》 的献宾、酬宾、旅酬、无算爵等仪节表现出的觥筹交错,就可以想像 出来。《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就描画出贵族们在燕礼上酗酒作乐 的场面: 原文 译 文 ① 杨宽:《古史新探》,中华书局,1965年,第297页
宾既醉止, 客人们已经喝醉啦, 载号载效。 有的呼喊、有的喧哗。 乱我笾豆, 把我的餐具都打乱, 屡舞做做。 舞呀舞得歪歪斜斜。 是日既醉, 这叫喝酒喝醉了, 先 不知其邮。 啥错误都不知道。 侧弁之俄, 歪着皮弁斜样子, 生活 屡舞傞佳。 舞呀舞得不停止。 既醉而出, 醉了他就出去了, 并受其福。 你也好来我也好。 醉而不出, 醉了他还不出去, 是谓伐德。 这就叫做败德了。 饮酒孔嘉, 喝酒固然是很好, 维其令仪。 礼貌秩序要顾到。① 正是针对这种情况,孔子云:“惟酒无量,不及乱”,劝说人们饮 酒要适量。 第二节人们的饮食方式 我们这里要讲的饮食方式包括烹调方式和进食方式。 一、烹调方式 1.主食的烹调方式 先秦时期,主食的烹调方式有三种,即煮、蒸和炒。煮是煮粥, ①参见金启华:《诗经全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567页
蒸是蒸饭,炒是将米炒熟。 煮粥,即将淘洗好的黍、稷、稻、粱、麦、苽、豆、菽等放入鬲中, 加水后燃火烧煮,米熟即可。水多米少的稀粥,称粥;米多水少的 稠粥,称幢。《左传·昭公七年》鲁国的孟僖子曾述及孔子的祖先在 自铸的鼎铭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 莫余敢侮。馑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就谈到了嬗和粥。 先 鬲是商周时期最常见的炊器之一,有陶制和青铜制的两种。 《尔雅·释器》:鼎“款足者,谓之鬲”。《汉书·郊祀志》云:“鼎空足日 鬲。”释“款”为“空”。鬲的作用与鼎一样,即煮食物。青铜鬲是仿 会生活 照陶鬲铸造的。鬲的形制是圆颈大口,袋形腹,下有三个较短中空 的锥形足,这主要是为了使鬲的腹部具有更大的受火面积,使食物 能较快的煮熟。鬲的主要作用是煮粥。商周时期,鬲也属礼器,但 到春秋晚期,鬲就基本上退出了礼器的行列,到战国时期,鬲这种 器具无论作为礼器还是炊器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就是固定在灶 台上的釜,即锅了。 蒸饭,即将黍、稷、稻、粱、麦、菰、豆、菽等淘洗之后,放在甗中 蒸。瓶,相当于今天的蒸锅。甗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为甑,放 置米或其他食物:下部为鬲,放水,甑与鬲之间有算,算上有通蒸汽 的孔。蒸时自下烧火,水沸腾后,用蒸汽将米蒸熟。这样蒸出来的 饭,颗粒不粘,较散。甗有陶制的、有青铜的。商和西周时用甗,而 春秋战国时用甑与鬲。从出土的数量来看,甑与瓶的数量不多,可 以断定当时能够吃上蒸饭的人并不多。到战国以后,随着锅的出 现,甑与甗也消失了。 炒米麦,称为糗或喉粮,类似今天的炒米、炒豆、炒玉米等,通 常在行军或旅行时吃。炒熟后再碾成粉也叫糗。《尚书·费誓》: “峙(储备)乃糗粮。”《诗经·大雅·公刘》:“酒裹候粮,于章于囊。” 《国语·楚语》:“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
糗一筐以羞(馐,馈送食物)子文。”因为是炒熟的整粮食,所以可以 用筐来盛。 除此之外,先秦时期的主食还有饼。饼,是早期面食的统称。 “饼”这个字最早见于《墨子·耕柱篇》:“见人之作饼”之句。《韩 非子·外储说左下》:“孙叔敖相楚,栈车牝马,粝饼菜羹,枯鱼之膳, 冬羔裘,夏葛衣,面有饥色,则良大夫也。其俭逼下。”也提到了 先秦 “饼”。《说文解字》:“饼,面瓷也。”需要指出的是,先秦时期的饼与 会生活史 后世不同,不是烙的而是把麦或米(稻、黍)捣成粉后加水团成饼 状,下入开水锅煮熟的。用麦粉做的叫饼,米粉做的叫姿。直到魏 晋南北朝时,一直是这样。西晋束皙《饼赋》云:“玄冬猛寒,清晨之 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是很好的解释。 此外,《后汉书·梁冀传》记载独掌朝政的外戚梁冀因汉质帝称之为 “跋扈将军”,“冀闻,深恶之。遂令左右进鸩加煮饼,帝即日崩。” 《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何晏美姿仪,而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 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拭之,色转皎然。”可见,当 时饼是有汤的,类似今天的面片和莜面鱼子。烙制和烤制的饼是 汉族人向北方的游牧民族学来的。 2.副食的烹调方式 肉食的烹调方式主要有:炙、醢、煮、炮、蒸、煎、渍熬、羹、齑。 炙,亦称燔,即今天所谓的烧烤。是将牛、羊、豕等的肉切割成 小块,用东西穿起来,然后放在火上烤。如羊燔、羊炙。 醢,即肉酱。是将各种肉类别除骨、筋和血管,然后剁碎,加人 调料,即成各种醢。《周礼·天官·醢人》郑玄注:“七醢:醯、赢、惠、 蚳、鱼、免、雁醢。”赢醢,是用田螺制成的;鱼醢,是用鱼肉制成的; 雁醢,是用鹅肉制成的。 煮,即用鼎放水将肉煮熟。 炮,也是烧烤。但与炙不同。《礼记·内则》云:“炮:取豚若将
刲之刳之,实枣于其腹中,编萑以苴之,涂之以谨涂,炮之。涂皆 干,擘之,灌手以摩之,去其皱。为稻粉,搔溲之以为酏,以付豚,煎 诸膏,膏必灭之。钜镬汤,以小鼎芗脯于其中,使其汤毋灭鼎,三日 三夜毋绝火,而后调以蘸醢。”言取小豕或小羊,刮净,剖腹,实以 枣,用芦苇缠绕起来,然后糊上泥,放火上烤。待泥烤干后,去掉泥 壳及肉上的肉膜。用稻米粉加水调成糊,涂抹在肉上,待干。煎之 先 以动物油。将肉放于小鼎中,再把小鼎放入大镬中,小鼎不加水, 大镬加水,隔水煮三天三夜即可。吃时蘸醋和肉酱拌成的调料。 可见这种做法是很麻烦的。 会生活史 蒸,即把肉类放入甑或甑中,下面加水,烧开后用蒸汽把肉蒸 熟。 煎,即将肉拌以酱、醢,然后放在鼎内加膏(动物油)加热。 渍,《礼记·内则》云:“渍,取牛肉,必新杀者,薄切之,必绝其 理,湛诸美酒,期朝而食之,以醢若醯醷。”即将新鲜牛肉剔去血管 和筋膜,切成片,放入酒中浸泡一夜,吃时蘸酱或醋与梅浆做的调 料。 熬,《礼记·内则》:“为熬,捶之,去其皱,编萑,布牛肉焉。屑桂 与姜,以洒诸上而盐之,干而食之。施羊亦如之。施麋、施鹿、施离 皆如牛羊。欲濡肉,则释而煎之以醢;欲干肉,则捶而食之。”即将 牛、羊、鹿之肉去掉筋、膜和血管,捣烂,用桂皮、生姜、盐淹之,放在 芦苇编的帘上晒干。如果想吃带汁的,就将干肉加醯醢煎而食之; 也可以将干肉捣软再吃。 羹,即相当于后世的炖菜。《尔雅·释器》云:“肉谓之羹,鱼谓 之鳍。”具体做法,《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子对齐景公说:“如奠焉, 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婵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 及,以泄其过。”在炖肉的时候,要放入醯、醢、盐、梅子等调料,然后 加火煮之。《左传·隐公元年》:“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