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柔毛”;豕称“刚鬣”;豚称“腯肥”。豕为大猪,豚为小猪。 犬即狗,也是当时重要的肉食之一。《礼记·曲礼》:“效犬者, 左牵之。”孔颖达疏:“通而言之,狗、犬通名,若分而言之,则大者为 犬,小者为狗。”虽然俗话说:“狗肉上不了宴席”,但是,在先秦时 期,狗肉却是燕飨等大型活动不可或缺的食物,是人们喜食的。 《仪礼·乡饮酒礼记》云:“其牲狗也,亨(烹)于堂东北。”《燕礼》也 有相应的记载。《周礼秋官·犬人》:“掌犬牲。凡祭祀共犬牲。”证 会生活 明狗也是祭祀的重要食物。可见,狗肉不仅是贵族们平时的食物, 而且是祭祀的重要物品。《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载齐景公的“走 狗”死了,他想用棺椁殓之,还要祭祀之。晏婴劝谏,最后齐景公 “趣(催促)庖治狗,以会朝属”。可见诸侯用狗肉宴请宾客是很正 常的事情。因为食狗者多,屠狗就成了一个专门的职业。见于古 籍充当过狗屠的人很多,《史记·刺客列传》中著名的刺客聂政“家 贫,客游以为狗屠”;刺杀秦始皇的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 筑者高渐离”;《樊哙列传》中刘邦手下的大将樊哙也曾“以屠狗为 事”。 雁,即鹅。雁是先秦时代一种十分重要的禽类,大夫阶层觐见 他人要用鹅做见面礼,燕飨则用之做款待宾客的食物。 除了上述“六畜”、“六兽”、“六禽”之外,作为肉食的还有熊、 狼、麻雀等许多野生动物和禽类。特别是熊掌,更是当时贵族喜食 的。如《左传·文公元年》楚太子商臣“以宫甲围成王。王请食熊骚 而死。弗听。”《左传·宜公二年》晋灵公因“宰夫腼熊蹯不熟,杀之, 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而《孟子·告子下》:“鱼,我所欲也,熊 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更表明熊掌是 名贵的肉食。 先秦时期,肉食是贵族阶层才能享受的食物,一般平民是难得 吃到的。《礼记·王制》:“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
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左传·庄公十年》长勺之战,乡人 劝曹刿云:“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将参与国家大政的贵族称为 “肉食者”,由此可见一斑。普通平民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可以吃 到肉食。《孟子·梁惠王上》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 者可以食肉矣。” 水产品主要包括各种鱼类、龟鳖等。当时的鱼类主要是淡水 鱼,见于《诗经》的有鲂、幢、鲔、鲨、鲿、鲤、鲦等;见于《尔雅》的有 鲤、缠、蟑、皖、鲨、蛇、鲰、鲣、鲂、魾等。《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泽 会生 之鱼、盐、龟、鳖、赢、蚌”,说的也是淡水鱼。不过当时也有海鱼, 《史记·货殖列传》:“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 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所说的鱼肯定是海鱼。鱼在当时是普 通民众的食物和祭祀之物。《国语·楚语上》:“祭典用之日:国君有 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豕、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孟子…梁惠 王上》在谈到民食的时候就把鱼鳖同鸡豚狗彘之畜相提并论。不 过,《孟子·告子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将鱼和熊掌作为美味并举,但熊掌要超过 鱼。《战国策·齐策四》记齐孟尝君门下的食客分为四等,食无鱼、 食有鱼、出有车、可养家,冯爰最初即为“食无鱼”,似乎鱼又是地位 较高的人才可以享受的美味。《韩诗外传·卷三》:“公仪休相鲁而 嗜鱼,一国人献鱼而不受。”也证明鱼是美味。当时,鱼已经开始人 工饲养,《孟子·万章上》:“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 之池。” 鳖是先秦时的美味,有海产和淡水产两种。《左传·宣公四 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 示子家,日:‘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人,宰夫将解鼋,相视而 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 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郑灵公与公子宋因食海龟
而起冲突,可见是难得的美味。《诗经·大雅·韩奕》记载西周时韩 侯觐见周王后,在返国之时,“显父饯之,清酒百壶。其殽维何?炰 鳖鲜鱼。”说明鳖和鲜鱼在大型的燕享上也是美味之一。《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郑县人卜子妻之市,买鳖以归。”说明普通人在市场 上就可以买到鳖吃。 蔬菜,先秦时期,蔬菜称为“蔬”或“蓛”。《尔雅·释器》:“菜谓 先社 之敕。”见于文献记载的主要有:昌本,又称昌歌,是-一种水草;深 生活 蒲,也是一种水草,刚生出的嫩叶可食,长成可织席;韭菜;芹菜;蔓 菁,即大头芥菜,俗称芥菜疙瘩;莲藕:水葵;秋葵:竹笋:生姜;葱; 山蒜;白菜等。早在半坡遗址,曾在一个葫芦里发现白菜的种子。 可见白菜是较早栽培的蔬菜。此外,由于当时在人们的生活中采 集仍占有一定的地位,所以野菜也是较为主要的蔬菜,如:仅见于 《诗经》的野菜就有荇菜,是水生草本植物;卷耳,野生草本植物,今 称苓耳;芣苔,野生草本植物,即车前子;茶,野生草本植物,今称苣 英菜;荠,野生草本植物,今称荠荠菜;菩,野生草本植物,又叫山 葱;蒚等130多种,有许多野菜今天已无法考证其名。不过,从中 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先人们很早就开始了对植物的利用。就是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的野生草本植物被培植成为今天的蔬菜。 先秦时期的水果,《礼记·内则》谈到了枣、栗、榛、柿、瓜、桃、 李、梅、杏、山楂、梨、菱、惧等;《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梨、橘、柚、 粗等;《战国策》中有桔、柚、桃等,种类很多。春秋时有地名称为 “桃林之塞”,想必是种有大片的桃树。当时人们吃某些水果,已有 比较独特的吃法,《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记载:“孔子侍坐于鲁哀 公。哀公赐之桃与黍。哀公曰:‘请用。'仲尼先饭黍而后啖桃。左 右皆掩口而笑。哀公曰:‘黍者,非饭也,以雪桃也。'仲尼曰:‘丘知 之矣。夫黍者,五谷之长也,祭先王为上盛。果就有六,而桃为下, 祭先王不得人庙。丘之闻也,君子以贱雪贵,不闻以贵雪贱。今以
五谷之长雪果蔽之下,是从上雪下也,丘以为妨义。故不敢以先于 宗庙之盛也。”可见,当时人以黍饭洗桃已成习惯,而且祭祀时是不 用水果的。 三、酒类 中国酿酒的历史很长,但是其究竟起源于何时,今天已无法考 证。《世本·作篇》有“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的说法,《战国策·魏策 二》云:“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之而甘之,遂疏 会生 仪狄,绝旨酒,日:‘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均认为仪狄是中国 史 酿酒术的发明者。这两条记载姑且不论其可信与否,至少它证明 在中国酿酒术是夏代出现的。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文化遗址中出 土的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酒器大口尊、爵等也证明了这一点。西 晋江统在《酒诰》一文中对酿酒的出现曾做过这样的推测:“酒之所 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于空桑,郁积成 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郭宝钧先生在此基础上又做 了进一步的解释:“在新石器时代…那时所食粥与饭的残余,或 偶因遗忘久置,数日之后,即腐败发酵,别生异味,人闻之觉香,口 尝之觉甘,应即酿酒术之起源。”①这个结论虽无法证明,但我是 赞同的。因为在龙山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的遗址出土的薄胎高柄黑 陶杯及鸟形蚕,学者们认为这只能是酒器。 到了商代,酒可以说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物品。这时,由于粮 食的大量生产,酿酒业也发展起来,酿酒技术也有了进步。而殷人 饮酒成癖,在文献中也有很多记载,《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好 酒淫乐”;《尚书·酒诰》中周公旦淡到殷人嗜酒云:“在今后嗣王(商 纣王)酣身,…惟荒腆于酒,…厥心疾很,不克畏死,辜在商邑, ① 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三联书店,163年,第114页
…庶群自酒,腥闻在上,故天降丧于殷,罔爱于殷,惟逸。天非 虐,惟民自速辜。”对殷人嗜酒做了详细的描述。从考古发掘的情 况来看,殷墟中出土的各种酒器非常多,如有青铜和陶制的酿酒用 的罍,贮酒用的尊,温酒用的蚕,饮酒用的爵、觚、觯等等不下十几 种。而文献中,周人对酒也是十分重视的,《周礼》、《仪礼》、《礼记》 先 的记载中,祭祀要用酒,燕飨要用酒,婚礼要用酒,丧礼要用酒,冠 礼要用酒,乡饮酒礼则更离不开酒…酒成了当时人们不可缺少 会 的日用必需品。周王室设有“酒正”、“浆人”、“酒官”、“大酋”等专 门的官员管理酿酒事宜,可见酿酒是国家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 史 关于酒的酿造,《礼记·月令》有较为详细的说明:“乃命大酋, 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 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毋有差贷。”整个工序和要求是十分严格的。 其中谈到的“曲蘖”,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酵母。可见我们的先人 很早就已经使用发酵法来酿酒了。 至周代,酿酒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周礼·天官·酒正》云:“辨 五齐之名:一曰泛齐,二日醴齐,三日盎齐,四日缇齐,五日沈齐。 辨三酒之物:一日事酒,二日昔酒,三日清酒。”一般认为“五齐”是 指酿酒过程中的五个阶段:“泛齐”是指开始发酵后,产生大量的二 氧化碳,使作为原料的谷物随之泛出水面的阶段;“醴齐”是指酒精 已经产生,可以嗅到酒精气味的阶段;“盎齐”是指酒中的气泡增 多,颜色开始变化的阶段;“缇齐”是指颜色转为红赤,气泡开始沉 降的阶段;“沈齐”是指酒糟下沉,酿造接近完成的阶段。“三酒”则 是指对酿造好的酒进行不同的处理,“事酒”是尚未分离出糟粕的 酒;“昔酒”是酿造好之后继续封存的陈酒;“清酒”是将渣滓过滤之 后的酒。如果从酿造原料来看的话,酒主要有三种:用黍蒸饭酿成 的叫酒,就是后世所谓的黄酒,这是人们日常饮用的酒:用稻蒸饭 经一宿而酿成的叫醴,就是后世所谓的甜酒,这是贵族们在较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