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先秦时期人们的饮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衣、食、住、行中,食即吃饭,是关乎 人们生存的头等大事。《论语·尧曰》中孔子说:周代“所重:民、食、 先素社会生活 丧、祭”。唐代颜师古注日:“为君之道,所重者在民之食。”《尚书· 洪范》谈到周代的八政是:“一日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 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礼记王制》云:“八政:饮食、 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都把饮食放在了第一位。古人吃 什么?如何做?怎么吃?就是我们在本讲要讲的内容。 第一节·人们的主要食物 一、主食 《说文·食部》:“饭,食也。”先秦时代,人们的主食即粮食,主要 有五谷、六谷、九谷三种说法。三种说法均出自东汉著名学者郑 玄,他在注《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的“五 谷”时云:“五谷:麻、黍、稷、麦、豆也”;在注《周礼·天官·膳夫》“凡 王之馈,食用六谷”的“六谷”时云:“稌、黍、稷、粱、麦、苽”;在注《周 礼天官·大宰》“以九职任万民:一日三农生九谷”的“九谷”时云: “九谷: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麦。”虽然说法各有不同,但 是总起来看,当时人们的主食不外有黍、稷、粱、麦、菰、秫、稻、麻、 豆、稌
黍、稷是先秦时期人们最主要的主食。黍、稷,无论是作物,还 是种子的外表,看起来大致是相同的。细分起来,黍粒大而稷粒 小;黍粘而稷不粘。二者都是粟,都是禾,都是黄米。连带秸秆都 叫禾,果实都叫粟,碾完之后都叫米。因为色黄,所以称黄米:因为 果实比稻、豆的子粒小,所以又称小米。现在东北人冬天吃的粘豆 包就是由黍,即大黄米碾成面粉制作的。黍、稷很早就被中国先人 先泰社会生活 们作为主要的农作物和主要的食物。在河姆渡遗址就曾发现有粟 的碳化块,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曾发现一罐已经碳化的 粟。到商代,其种植更加广泛。在甲骨文中出现的占下黍的记载 有108条,占卜稷的记载有36条。可见商王对之是十分重视的。 而在周代,文献中的有关记载就更多了。如《尚书》、《诗经》、《论 语》、《孟子》、《左传》等都谈到了黍、稷。特别是《诗经》中的《周 颂》、《鲁颂》、《大雅》、《小雅》、《王风》、《魏风》、《唐风》、《曹风》、《豳 风》都有大量黍、稷的记载,可见当时在黄河流域是普遍种植黍、稷 的。《论语》中以粟为民食,并以粟作为俸禄,作为赋税,出现的次 数最多。直到战国时,黍、稷仍是人们主要的食物,如《孟子·告子 下》中曹交问孟子说:“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之何则 可?”《滕文公上》中孟子问陈相说:“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都把粟 (即黍、稷)当成生活中最普通的食物。因此,古代以“社稷”代表国 家。《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服于有札,社稷之固也。”社为土神, 稷为谷神。《白虎通·社稷》云:“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 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 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 之也。”可见,稷的地位是由它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决定的。 粱,是黍、稷中品种最好的,称为“嘉谷”。《说文·禾部》:“禾, 嘉谷也。”段玉裁注云:“嘉谷之连稿者曰禾,实曰粟,粟之人(仁)曰 米,米曰粱,今俗云小米是也。”由于粱为嘉谷,故常以粱肉并称
《韩非子·五意》:“故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 绣。”可见,粱不是贫苦的普通民众的食物。《左传·哀公十三年》: “粱则无矣,粗则有之。”以粱与粗相对,也证明了这一点。 麦,是北方人的主食。大麦曰彝,小麦日隸,而麦为统称。有 西方学者根据小麦称为“隸”,认为小麦是从两河流域传入中国的, 这种观点流行很久。最近的考古发掘从河南洛阳市洛河南的关林 皂角树遗址出土了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碳化小麦,证明至迟在夏代 中国已经有小麦了。商代,甲骨文中有“月一正,曰食麦”①的记 会生 载。虽只有这一条,但无疑说明商代已经有小麦的种植了。不过, 史 只是在新年时才可吃到,可见种植并不广泛。周代有关麦的记载 多了起来。《左传·隐公三年》周平“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 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说明成周(今洛阳一带)已有种植。《春秋 ·庄公七年》:“秋,大水。无麦、苗。”说明鲁国也有种植。《左传·成 公十年》:“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则晋国也种麦。《左传·成公十 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以是否能够辨 认菽和麦作为有无智慧的标准,说明麦的种植已较为广泛,是常见 之物。但直到战国时,《吕氏春秋·月令》中云:“孟夏之月,…农 乃收麦升献,天子乃以彘尝麦,先荐寝庙。”对麦的重视程度是很高 的,由此可知麦仍只是贵族阶层的食物。 苽,即菰,是水生植物的果实,又称雕胡,今天称为茭白。《礼 记·玉藻》孔颖达疏:“天子朔月太牢当六簋,黍、稷、稻、粱、麦、菰各 一簋。”天子用来祭祀天地,说明用苽米做的饭是当时的美食之一, 否则是不会用于祭祀的。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卷十八云:“茭草 吐穗,开小黄花,实结茎端,细子相胶,大如指,色黑。小儿剥出,煨 熟食之,味亦香美,谓之茭粑,即菰米也。”直到汉代,仍有人喜食 ① (殷墟书契后编》下一,五
之,《西京杂记·卷五》:“会稽人顾翱,少失父,事母至孝。母好食雕 胡饭,常帅子女躬自采撷。还家,导水凿川,自种供养,每有赢储。” 秫,即我们前面讲到的黍中较粘的一种,主要用来酿酒。 稻是水生植物,主要产于南方。前不久在湖北发现了距今一 万二三千年的人工栽培的水稻,说明水稻在中国很早就开始人工 先 栽培,学者们因此认为中国是水稻的原产地。而在六七千年前的 秦 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也发现有碳化的籼稻粒,经鉴定是人工栽培的。 会生 商代甲骨文中是否有稻字,学者争论不休。但是,到西周中后期, 中原地区肯定已经栽培了。《诗经·唐风·鸨羽》有:“王事靡鹽,不 史 能艺稻粱”的诗句,而《豳风七月》、《小雅·甫田》、《周颂·丰年》等 诗篇也都谈到了稻。可见,当时稻与黍、稷、粱一样在中原已经成 为广泛种植的作物了。《左传·昭公十八年》:“六月,耶人藉稻”的 记载,说明春秋时期山东地区已有种植。《战国策·周策》:“东周欲 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则证明战国时河南已有水稻的种 植。不过,稻在当时仍是较为珍贵的食物,《论语·阳货》中宰我问 三年之丧于孔子,“子日:‘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将食稻与 衣锦对称,锦为贵族的衣着,则稻亦必为贵族的食物是毋庸置疑 的。 麻,即麻子。麻子又称为廣、苴、西臬,含油,可以之为饭。麻 很早就在中原广泛种植,《诗经·豳风七月》:“十月纳禾稼,黍稷重 穆,禾麻菽麦”,将麻与黍、稷、菽、麦相提并论,可见是很重要的农 作物。其皮可沤麻织布,而其子可食。《列子·杨朱》:“昔人有美戎 菽、甘臬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蛰于口,惨于 腹,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之。”可见麻子是贫苦人的食物。 豆,是战国以后的称呼,此前叫菽。豆的种植始于何时,已无 法考证。成书于西周中后期的《诗经·大雅·生民》记载周的祖先后 稷“艺之荏菽,荏菽旆旆”,是有关豆类最早的记载。但是,豆的种
植,肯定要早于此。《礼记檀弓》:“子路日:‘伤哉贫也!生无以为 养,死无以为礼也!'孔子日:‘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为孝。’”《战 国策·韩策》“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日:‘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 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可 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啜菽饮水”、“豆饭藿羹”是贫民的日常食物。 稌,《说文·禾部》:“稻,稌也。”即稀是稻的别名。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人们最重要的主食为粟、麦、稻、麻、豆五 种。 会 二、副食 史 先秦时期,人们的副食有肉类、水产品、蔬菜和大量的野菜。 肉类,先秦时期称为“膳”,是古人副食的主体。这是因为一方 面游牧生活的习惯在进人农业社会以后不会很快消失,另一方面 蔬菜的栽培尚处于初始阶段,野生的多,栽培的少。富贵之家以一 些菜蔬为配料,贫苦之人只能以野菜下饭。蔬菜在副食中所占比 例的不断增大,不仅要求栽培等园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也 需要烹饪工具和技术的不断改进。 关于当时的肉类,《周礼·天官·庖人》“掌六畜、六兽、六禽”。 孔颖达疏:“六畜:马、牛、羊、豕、犬、鸡”;“六兽:麋、鹿、熊、庸、野 豕、免”;“六禽:雁、鹑、鹅、雉、鸠、鸽”。 当时最珍贵的肉食是牛、羊、豕三牲,称为大牢,也叫一牢;羊、 豕二牲叫少牢;一性叫特牲。在正式的场合,如大祭祀、大飨宾客 时用大牢。《周礼·天官·宰夫》:“凡朝觐、会同、宾客,以牢礼之法, 掌其牢礼、委积、膳献、饮食、宾赐之飧牵与其陈数。”郑玄注:“三牲 牛、羊、豕具,为一牢。”牛、羊、豕都是人工饲养较早的家畜,河姆渡 文化遗址中就发现有水牛、猪、羊的骨骼。在先秦时期,牛、羊、豕 是最重要的肉食。在祭祀时,三者各有专名,牛称“一元大武”: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