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4:“三重大”产出 “三重大”产出目标是基本实现“四个率先”的根本保证。 重大原创成杲,主要是作出重大科学发现、开辟新学科方 向、提出重大创新理论,引领学科和技术发展方向,创造 性地解决重大科技问题。 ·重大战略性技术与产品,主要是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系统集成和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形成支撑我国创新发展的 先发优势,抢占事关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重大示范转化工程,主要是重大技术推广转化应用,创造 出新产品、新需求、新业态,引领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或直接产生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2.在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方面 优化院士队伍结构,有效发挥院士作用,建成大师云集的 人才高地。坚持立足创新实践、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建设一支 素质优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适应需求、具有国际竞争力 的科技创新队伍,努力实现“十百千万”创新人才高地建设目标。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才队伍国际化水平 大幅提升。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科教融合教育体系,形 成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专栏5: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相关指标 ·“十百千万”队伍建设目标:数十位有世界影响的科技大 家,百余位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千余名拔尖科技人才」 万余名骨干人才 ·到2020年,全院事业编制人员68万人,其中正高级专业
8 专栏 4:“三重大”产出 “三重大”产出目标是基本实现“四个率先”的根本保证。 重大原创成果,主要是作出重大科学发现、开辟新学科方 向、提出重大创新理论,引领学科和技术发展方向,创造 性地解决重大科技问题。 重大战略性技术与产品,主要是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系统集成和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形成支撑我国创新发展的 先发优势,抢占事关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重大示范转化工程,主要是重大技术推广转化应用,创造 出新产品、新需求、新业态,引领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或直接产生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2. 在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方面 优化院士队伍结构,有效发挥院士作用,建成大师云集的 人才高地。坚持立足创新实践、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建设一支 素质优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适应需求、具有国际竞争力 的科技创新队伍,努力实现“十百千万”创新人才高地建设目标。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才队伍国际化水平 大幅提升。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科教融合教育体系,形 成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专栏 5: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相关指标 “十百千万”队伍建设目标:数十位有世界影响的科技大 家,百余位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千余名拔尖科技人才, 万余名骨干人才。 到 2020 年,全院事业编制人员 6.8 万人,其中正高级专业
技术人员1万人。 人员年均流动率保持在10%左右。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超 过1万人 外籍聘用人员占科研人员的比例超过3%,其中基础前沿 领域超过6% ·在读研究生中,外国留学生所占比例超过5%。 十三五”共向社会输送7.7万研究生和一批高素质创新创 业人才。 3.在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方面 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建成高水平科技智库的研究系统和管 理平台,不断出创新思想,形成系列产出和学术品牌,对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提出科学前瞻的建设性建议,在国家科 技规划、科学政策、科技决策等方面发挥杈威性影响,成为国 家倚重、社会信任、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科技智库 专栏6:科技智库建设主要目标 建设以学部为主的高水平常态化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体 系。部署的项目覆盖各主要学科领域,重点部署若干新兴 和交叉学科发展战略研究。 ·建立学部与院部相结合的咨询评议系统,完成国家交办的 第三方评估任务,自主部署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重 大科技问题的咨询任务。 ·建立以科学数据和科技情报为基础的研究与监测系统,重 点监测世界科技发展态势、世界主要国家的科技战略和重 大行动计划;建成中国可持续发展科学数据监测集成平台 和决策支持系统。 ·重点建设好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建成高效支撑学部发挥
9 技术人员 1 万人。 人员年均流动率保持在 10%左右。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超 过 1 万人。 外籍聘用人员占科研人员的比例超过 3%,其中基础前沿 领域超过 6%。 在读研究生中,外国留学生所占比例超过 5%。 “十三五”共向社会输送 7.7 万研究生和一批高素质创新创 业人才。 3. 在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方面 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建成高水平科技智库的研究系统和管 理平台,不断出创新思想,形成系列产出和学术品牌,对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提出科学前瞻的建设性建议,在国家科 技规划、科学政策、科技决策等方面发挥权威性影响,成为国 家倚重、社会信任、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科技智库。 专栏 6:科技智库建设主要目标 建设以学部为主的高水平常态化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体 系。部署的项目覆盖各主要学科领域,重点部署若干新兴 和交叉学科发展战略研究。 建立学部与院部相结合的咨询评议系统,完成国家交办的 第三方评估任务,自主部署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重 大科技问题的咨询任务。 建立以科学数据和科技情报为基础的研究与监测系统,重 点监测世界科技发展态势、世界主要国家的科技战略和重 大行动计划;建成中国可持续发展科学数据监测集成平台 和决策支持系统。 重点建设好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建成高效支撑学部发挥
思想库作用的服务平台、全院开展科技战略和科技政策研 究的综合集成平台,成为我院高端科技智库的重要载体 4.在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方面 发挥集科研院所、学部、教育机构于一体的优势,建成 具有重要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基 本形成定位准确、管理科学的现代科研院所体制机制,发展 完善创新生态系统。在部分优势学科领域建成若干具有鲜明 学术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科学研究中心和创新高地,成为我 国科学技术跨越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专栏7:一流科研机构建设主要目标 ·院属研究机构整体处于国内领跑地位,大部分研究所与科 技发达囯家研究机构并跑,三分之一左右研究所在优势领 域处于国际领跑地位。 建设一批创新研究院、卓越创新中心、大科学研究中心和 特色研究所,基本完成四类机构建设的整体布局和分类定 位、分类管理的体制机制设计。 瞄准国际科技前沿,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积极 组织力量承担国家实验室建设任务。 至2020年,全院人均科研装备拥有量基本达到发达国家 中等水平,初步建成高质量运行、高效率服务、高水平支 撑的科研装备开放共享体系。 发起3-5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建成10个左右境外科教机构 和5-10个CAS-TWAS卓越中心。 ·在主要国际科技组织中发挥重要影响,深度融入全球创新 网络和创新治理体系
10 思想库作用的服务平台、全院开展科技战略和科技政策研 究的综合集成平台,成为我院高端科技智库的重要载体。 4. 在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方面 发挥集科研院所、学部、教育机构于一体的优势,建成 具有重要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基 本形成定位准确、管理科学的现代科研院所体制机制,发展 完善创新生态系统。在部分优势学科领域建成若干具有鲜明 学术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科学研究中心和创新高地,成为我 国科学技术跨越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专栏 7:一流科研机构建设主要目标 院属研究机构整体处于国内领跑地位,大部分研究所与科 技发达国家研究机构并跑,三分之一左右研究所在优势领 域处于国际领跑地位。 建设一批创新研究院、卓越创新中心、大科学研究中心和 特色研究所,基本完成四类机构建设的整体布局和分类定 位、分类管理的体制机制设计。 瞄准国际科技前沿,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积极 组织力量承担国家实验室建设任务。 至 2020 年,全院人均科研装备拥有量基本达到发达国家 中等水平,初步建成高质量运行、高效率服务、高水平支 撑的科研装备开放共享体系。 发起 3-5 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建成 10 个左右境外科教机构 和 5-10 个 CAS-TWAS 卓越中心。 在主要国际科技组织中发挥重要影响,深度融入全球创新 网络和创新治理体系
第二章围绕实现跨越发展的科技布局 按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 经济主战场”,根据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的目标要求, 立足我院长期形成的学科基础和重要领域,发挥队伍和平台优 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恪守定位、突出特色,追求 卓越、注重交叉,强基固本、抓重育新,集成优势、开放协 同”的原则,重点围绕基础前沿交叉、先进材料、能源、生命 与健康、海洋、資源生态环境、信息、光电空间等八个重大 创新领域和有关重点方向,及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据与 计算平台等两类公共支撑平台,进行我院未来科技布局,部署 批有望实现创新跨越的重大突破,前瞻培育一批塑造未来新 优势的重点方向,统筹推进研究所分类改革和国家实验室建设, 统筹组织开展重大科技创新活动,促进“三重大”产出,保障跨 越发展目标实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专栏8:科技布局重点领域和方向 八个重大创新领域 研究方向 数学与交叉、物理与交叉、 1.基础前沿交叉 化学与交叉 2.先进材料 材料创制、新材料应用 3.能源 能源 4生命与健康 健康、生物多样性、现代农业 5.海洋 海洋 6资源生态环境资源、生态环境 7.信息 信息、智能制造 8.光电空间 光电、空间
11 第二章 围绕实现跨越发展的科技布局 按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 经济主战场”,根据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的目标要求, 立足我院长期形成的学科基础和重要领域,发挥队伍和平台优 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恪守定位、突出特色,追求 卓越、注重交叉,强基固本、抓重育新,集成优势、开放协 同”的原则,重点围绕基础前沿交叉、先进材料、能源、生命 与健康、海洋、资源生态环境、信息、光电空间等八个重大 创新领域和有关重点方向,及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据与 计算平台等两类公共支撑平台,进行我院未来科技布局,部署 一批有望实现创新跨越的重大突破,前瞻培育一批塑造未来新 优势的重点方向,统筹推进研究所分类改革和国家实验室建设, 统筹组织开展重大科技创新活动,促进“三重大”产出,保障跨 越发展目标实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专栏 8:科技布局重点领域和方向 八个重大创新领域 研究方向 1. 基础前沿交叉 数学与交叉、物理与交叉、 化学与交叉 2. 先进材料 材料创制、新材料应用 3. 能源 能源 4 生命与健康 健康、生物多样性、现代农业 5. 海洋 海洋 6. 资源生态环境 资源、生态环境 7. 信息 信息、智能制造 8. 光电空间 光电、空间
、有望实现创新跨越的重大突破(60个,不含国防科 技创新) (一)基础前沿交叉(8个) 1.数学与交叉方向 (1) Langlands纲领和千禧数学问题。通过数论、表示 论、代数几何和调和分析等多个分支交叉融合研究,培育凝练 能够引导数学方向发展的数学问题与猜想,争取在 Langland 纲领、 Riemann猜想、BSD猜想等重大数学难题的若干方向上 取得与国际数学科学大奖同等水平的成果。 2.物理与交叉方向 (2)凝聚态物质科学若干前沿问题。探索新型高温超导 材料,深入硏究超导机理,发展髙温超导新理论;探索新型拓 扑绝缘体、拓扑半金属和拓扑超导体,发现新现象、建立新理 论。遵循←新现象、新效应、新理论、新算法”理念,发展凝聚 态物理新的生长点,持续产出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重大成果。 (3)粒子物理的新发现和研究。依托大科学装置实验, 开展中微子物理、宇宙学、粲物理、强子物理等粒子物理和粒 子天体物理前沿研究,在寻找和研究多夸克态、胶子球等方面 取得重大突破;建成江门中微子实验,同时利用大亚湾中微子 实验进一步提高中微子混合角θ13的测量精度,检验混合矩阵 幺正性,寻找新物理,力争保持我国在这一方向上的国际优势 (4)星系的结构、形成与演化。利用 LAMOST、FAST、 德令哈毫米波望远镜、天马射电望远镜、丽江24米望远镜等
12 一、有望实现创新跨越的重大突破(60 个,不含国防科 技创新) (一)基础前沿交叉(8 个) 1. 数学与交叉方向 (1)Langlands 纲领和千禧数学问题。通过数论、表示 论、代数几何和调和分析等多个分支交叉融合研究,培育凝练 能够引导数学方向发展的数学问题与猜想,争取在 Langlands 纲领、Riemann 猜想、BSD 猜想等重大数学难题的若干方向上 取得与国际数学科学大奖同等水平的成果。 2. 物理与交叉方向 (2)凝聚态物质科学若干前沿问题。探索新型高温超导 材料,深入研究超导机理,发展高温超导新理论;探索新型拓 扑绝缘体、拓扑半金属和拓扑超导体,发现新现象、建立新理 论。遵循“新现象、新效应、新理论、新算法”理念,发展凝聚 态物理新的生长点,持续产出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重大成果。 (3)粒子物理的新发现和研究。依托大科学装置实验, 开展中微子物理、宇宙学、粲物理、强子物理等粒子物理和粒 子天体物理前沿研究,在寻找和研究多夸克态、胶子球等方面 取得重大突破;建成江门中微子实验,同时利用大亚湾中微子 实验进一步提高中微子混合角 θ13的测量精度,检验混合矩阵 幺正性,寻找新物理,力争保持我国在这一方向上的国际优势。 (4)星系的结构、形成与演化。利用 LAMOST、FAST、 德令哈毫米波望远镜、天马射电望远镜、丽江 2.4 米望远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