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历年中考文言文 执教者:代松刚
安徽省历年中考文言文 执教者:代松刚
2000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卷 (四)(15分) 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 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 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 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鸯钝,攘 除奸凶,兴复汉宣,还于旧都。陛下之职分也
2000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卷 ▪ (四)(15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 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 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 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鸯钝,攘 除奸凶,兴复汉宣,还于旧都。陛下之职分也
2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先帝不以臣箄鄙卑鄙 )故五月渡沪,深人不毛不毛 译下列句子。(6分 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思陛下之职分也 27,诸葛亮“出帅”的哉略目标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3分) 28,最后一句的“报先帝”呼应了文中的哪些事?(用文中语句回答)(4分)
▪ 2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________________ (2)故五月渡沪,深人不毛 不毛:________________ 26,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诸葛亮“出师”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最后一句的“报先帝”呼应了文中的哪些事?(用文中语句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年徽省语文试卷 (四)(15分) 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 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x之险,威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 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哉必胜矣
2001年安徽省语文试卷 ▪ (四)(15分)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 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xi之险,威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1)兵革非不坚利也。兵: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 23.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2分 A.永州之野产异蛇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环而攻之而不胜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4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君子有不哉,战必胜矣。 25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 26.用文中语句填空。(4分) 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2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 (1)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 ▪ 23.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2分) ▪ A.永州之野产异蛇 ▪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C.环而攻之而不胜 ▪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24.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 25.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 中的句子回答)(3分) ▪ 26.用文中语句填空。(4分) ▪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