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 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 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 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 69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珠测渡击退金兵的进犯, 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 化。瓜洲 自己的国土。诗人用 “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 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 一年(161年),当时人36。中衰鬓已先斑。 塞上长城空自许, 此联说现在,抒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塞上长城 点明诗人之志。“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 認指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 《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 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 愤 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 《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 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 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 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 “世事艰” , 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 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 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诗人用 “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 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 一年(1161年),当时诗人才36岁。 此联说现在,抒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塞上长城”, 点明诗人之志。“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 怒指责
《书愤》与《登高》的比较赏析 这两首诗是个人身世感怀之作。杜甫和陆游都生 逢国家多难之秋,两人的忧国忧民都表现在将个人命 运与国家命运糸于一体上。这是两首诗共同的思想感 情。在写法上杜诗前两联写登临所见,通过对悲凉沉 郁的秋景描写为后两联抒情作铺垫。陆诗前两联则是 追忆早年的经历,怀念楼船铁马的战斗生话。其谒望 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成为后两联进一步抒情的张本。 两首诗的后两联有更多相似的地方,都写了老境的痛 苦失落。杜甫将国难家愁、荒秋病体共置一处,强烈 地渲染了挣扎于艰难潦倒之中不堪忍受的凄惨心情; 陆游则一面悲自己,一面赞诸葛亮,即哀叹旬己年已 垂暮而壮志难酬,赞叹诸葛亮毕竟可以奋斗终身死而 后已,两相对照,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书愤》与《登高》的比较赏析 这两首诗是个人身世感怀之作。杜甫和陆游都生 逢国家多难之秋,两人的忧国忧民都表现在将个人命 运与国家命运系于一体上。这是两首诗共同的思想感 情。在写法上杜诗前两联写登临所见,通过对悲凉沉 郁的秋景描写为后两联抒情作铺垫。陆诗前两联则是 追忆早年的经历,怀念楼船铁马的战斗生活。其渴望 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成为后两联进一步抒情的张本。 两首诗的后两联有更多相似的地方,都写了老境的痛 苦失落。杜甫将国难家愁、荒秋病体共置一处,强烈 地渲染了挣扎于艰难潦倒之中不堪忍受的凄惨心情; 陆游则一面悲自己,一面赞诸葛亮,即哀叹自己年已 垂暮而壮志难酬,赞叹诸葛亮毕竟可以奋斗终身死而 后已,两相对照,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