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东,南丁家山至车路山一带,以及舜耕山区北坡。本统总厚300m,自下而上为: ①崮山组(e3g) 本组可分为上、下两部分,厚度7546m 下部:以白金山至土坝子剖面出露较好。岩性为灰、黄灰色中厚至厚层中鲕状含白 云质灰岩,岩石具园锥状迭层石,底部为厚15cm的浅灰色竹叶状含白云质灰岩,此层 是与张夏组的分界标志。厚度332lm,含丰富的三叶虫化石。 上部:浅灰、微带黄红色中厚至厚层含硅质灰质白云岩与土黄、粉红色薄层页状泥 质白云岩、白云质泥质灰岩不规则互层。前者岩性坚脆,后者结构疏松易风化,厚度42. 根据三叶虫的产出部位,崮山组可建两个化石带:即下部的蝴蝶虫带及上部的蝙蝠 虫带。时代应属晚寒武世早期 ②土坝组(E3t) 由徐嘉伟1956年命名。主要分布在矿区土坝孜一带。其它地区亦有出露,岩性较 为单一,化石稀少,可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 下段(∈3tl):浅黄棕色厚层微晶至细晶白云岩,含灰质白云岩,性坚硬、显微层理 风化面呈褐黄色具刀砍状,厚度1568m 上段(∈312):厚度156.13m,按岩性分上、下两段。 下部:黄白、微带黄红色厚层硅质结核白云岩,坚硬致密,具硅质结核,有时形成 硅质薄皮,风化后白云质流失,硅质突出,显示蜂窝状构造。厚21.47m 上部:黄白、浅肉红色厚至巨厚细晶、微晶白云岩,风化面褐黄色,溶沟发育,岩 石非常坚硬,厚13466m。 (2)奥陶系O 区内奥陶系地层出露不多,主要在舜耕山区北坡、八公山东南部唐家山及土坝孜 带,其次在毕家岗、李咀孜煤矿之西及山金家煤矿以南有零星出露。自西向东由NNW 转NEE向呈弧形伴随寒武系展布;另外在上窑山区南侧近平原地带也有出露。主要为 套海相灰岩、白云岩沉积,根据地表露头和钻孔揭示总厚为250m。本系与下伏上寒 武统土坝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其余各组之间均为整合接触。本系缺失中~上奧陶统 区内只发育下奥陶统(O),自下而上分贾汪组、马家沟组,现分叙如下: 1)贾汪组(O1j) 底部为2~4m厚的灰黄色板状泥灰岩夹黄绿色薄层钙质页岩、上部为角砾状石灰岩
15 八公山东,南丁家山至车路山一带,以及舜耕山区北坡。本统总厚 300m,自下而上为: ①崮山组(Є3 g ) 本组可分为上、下两部分,厚度 75.46m。 下部:以白金山至土坝子剖面出露较好。岩性为灰、黄灰色中厚至厚层中鲕状含白 云质灰岩,岩石具园锥状迭层石,底部为厚 15cm 的浅灰色竹叶状含白云质灰岩,此层 是与张夏组的分界标志。厚度 33.21m,含丰富的三叶虫化石。 上部:浅灰、微带黄红色中厚至厚层含硅质灰质白云岩与土黄、粉红色薄层页状泥 质白云岩、白云质泥质灰岩不规则互层。前者岩性坚脆,后者结构疏松易风化,厚度 42. 25m。 根据三叶虫的产出部位,崮山组可建两个化石带:即下部的蝴蝶虫带及上部的蝙蝠 虫带。时代应属晚寒武世早期。 ②土坝组 (Є3 t) 由徐嘉伟 1956 年命名。主要分布在矿区土坝孜一带。其它地区亦有出露,岩性较 为单一,化石稀少,可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 下段(Є3 t1):浅黄棕色厚层微晶至细晶白云岩,含灰质白云岩,性坚硬、显微层理, 风化面呈褐黄色具刀砍状,厚度 15.68m。 上段(Є3 t2):厚度 156.13m,按岩性分上、下两段。 下部:黄白、微带黄红色厚层硅质结核白云岩,坚硬致密,具硅质结核,有时形成 硅质薄皮,风化后白云质流失,硅质突出,显示蜂窝状构造。厚 21.47m。 上部:黄白、浅肉红色厚至巨厚细晶、微晶白云岩,风化面褐黄色,溶沟发育,岩 石非常坚硬,厚 134.66m。 (2)奥陶系(O) 区内奥陶系地层出露不多,主要在舜耕山区北坡、八公山东南部唐家山及土坝孜一 带,其次在毕家岗、李咀孜煤矿之西及山金家煤矿以南有零星出露。自西向东由 NNW 转 NEE 向呈弧形伴随寒武系展布;另外在上窑山区南侧近平原地带也有出露。主要为 一套海相灰岩、白云岩沉积,根据地表露头和钻孔揭示总厚为 250m。本系与下伏上寒 武统土坝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其余各组之间均为整合接触。本系缺失中~上奥陶统, 区内只发育下奥陶统(O1),自下而上分贾汪组、马家沟组,现分叙如下: 1)贾汪组(O1 j ) 底部为 2~4m 厚的灰黄色板状泥灰岩夹黄绿色薄层钙质页岩、上部为角砾状石灰岩
和土黄、灰黄、黄色中薄至中厚层泥质灰岩,厚度为10m 2)马家沟组(O1m) 下部为灰色白云质灰岩,夹泥质条带和泥灰岩,局部含燧石结核,往上为灰色中厚 层致密白云质灰岩,有时含泥质,局部夹泥灰岩。 中上部为棕灰、灰褐色中厚~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局部含燧石结核,顶部有时为角 砾状灰岩,厚度240m 本区奥陶系地层的划分,综合化石和岩性与邻区对比,贾汪组和马家沟组均归属早 奧陶统。缺失中~晩奥陶统与下~中石炭统地层,因此与上伏石炭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3)上石炭统(C3) 本区缺失下、中石炭统,上石炭统太原组地层也出露甚少,见于八公山区东坡,舜 耕山区北坡,上窑山区南坡。一般为山前科地的冲沟地带,露头面积不大。本组与下伏 奧陶系马家沟组呈假整合接触,区内一般平均厚度为115~-125m。根据钻探与开发资料 主要由灰岩、页岩、砂岩和薄煤层组成 1)太原组(C3t) 厚115m。由灰~深灰色石灰岩、粘土岩及细~中砂岩组成,夹5~10层不稳定薄 煤及炭质泥岩。产长身贝等腕足类、珊瑚、海百合茎及假纺锤蜓(Psε udofusulina sp)等 化石。与上覆地层呈整合接触。 据勘探工程揭露,表现为浅海相的1~13层灰岩与滨海浅海相的碎屑岩及滨海湖泊 沼泽相的铝质泥岩、含炭泥岩、炭质泥岩或薄煤交互组合。13层灰岩的名称及代号自上 而下为序排列(见表1-2-1),各灰岩间一般发育有深灰~灰黑色含炭泥岩、炭质泥岩 及薄煤。全组共发育不稳定薄煤层5~10层,不可采。 井田内各灰岩厚度控制情况表 表12-1 灰岩代号 C 最大~最小厚度 0.64~408 0.71~3.00 4.39~7.07 3.65~973 5.44 6.27 灰岩代号 最大~最小厚度 3.45~3.90 0.82~106 1.07~3.00 般厚度 3.52 1.85 灰岩代号 C 最大~最小厚度 028~3.84 2.50~3.74 7.56~17.5 0.74~5.00 一般厚度 2.32 3. 13.58
16 和土黄、灰黄、黄色中薄至中厚层泥质灰岩,厚度为 10m。 2)马家沟组(O1 m ) 下部为灰色白云质灰岩,夹泥质条带和泥灰岩,局部含燧石结核,往上为灰色中厚 层致密白云质灰岩,有时含泥质,局部夹泥灰岩。 中上部为棕灰、灰褐色中厚~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局部含燧石结核,顶部有时为角 砾状灰岩,厚度 240m。 本区奥陶系地层的划分,综合化石和岩性与邻区对比,贾汪组和马家沟组均归属早 奥陶统。缺失中~晚奥陶统与下~中石炭统地层,因此与上伏石炭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3)上石炭统(C3) 本区缺失下、中石炭统,上石炭统太原组地层也出露甚少,见于八公山区东坡,舜 耕山区北坡,上窑山区南坡。一般为山前科地的冲沟地带,露头面积不大。本组与下伏 奥陶系马家沟组呈假整合接触,区内一般平均厚度为 115~125m。根据钻探与开发资料, 主要由灰岩、页岩、砂岩和薄煤层组成。 1)太原组(C3 t ) 厚 115m。由灰~深灰色石灰岩、粘土岩及细~中砂岩组成,夹 5~10 层不稳定薄 煤及炭质泥岩。产长身贝等腕足类、珊瑚、海百合茎及假纺锤蜓(Pseudofusulina sp)等 化石。与上覆地层呈整合接触。 据勘探工程揭露,表现为浅海相的 l2~13 层灰岩与滨海浅海相的碎屑岩及滨海湖泊 沼泽相的铝质泥岩、含炭泥岩、炭质泥岩或薄煤交互组合。13 层灰岩的名称及代号自上 而下为序排列(见表 1-2-1),各灰岩间一般发育有深灰~灰黑色含炭泥岩、炭质泥岩 及薄煤。全组共发育不稳定薄煤层 5~10 层,不可采。 井田内各灰岩厚度控制情况表 表 1-2-1 灰岩代号 C 3-1 C 3-2 C 3-3 C 3-4 最大~最小厚度 0.64~4.08 0.71~3.00 4.39~7.07 3.65~9.73 一般厚度 2.07 1.68 5.44 6.27 灰岩代号 C 3-5 C 3-6 C 3-7 C 3-8 最大~最小厚度 3.45~3.90 0.82~10.6 1.07~3.00 1.50~2.85 一般厚度 3.52 5.62 1.85 1.92 灰岩代号 C 3-9 C 3-10 C 3-11 C 3-13 最大~最小厚度 0.28~3.84 2.50~3.74 7.56~17.5 0.74~5.00 一般厚度 2.32 3.04 13.58 1.37
现将各灰岩主要特征自下而上分述如下: C313灰岩:极不稳定,常缺失。该灰岩底板可见到不稳定的紫~褐红色铁质层。为 本组地层与下伏本溪组的分层界线。 C31灰岩:含生物碎屑,常见到蜓类,底板深灰色泥岩中富含黄铁矿晶粒,顶板中 可见1~2层炭质泥岩或薄煤层 C3-11灰岩:厚度一般在10m以上,是太原组最厚的一层灰岩。局部发育二层,其 间夹一薄层炭质泥岩或煤线。上部可见较多的燧石结核。产丰富密集的蜓类化石。 C310灰岩:距11灰间距不大,一般3m左右。顶底板均可见到薄煤发育,含生物 碎屑,产大个的蜒类化石。 C39灰岩:含有较多泥质成分,富含海百合茎棘屑化石,可见到蜓类。底板距10 灰间距大,一般在l0m以上,其间发育2~3层不稳定的炭质泥岩或薄煤层为特征 C3.8灰岩:顶底富含白色细短丝状棘屑化石 C37灰岩:产珊蝴、腕足及蜒类化石。顶底板均发育薄煤层 C36灰岩:含生物碎屑,底板发育薄层浅灰色铝质泥岩,顶板发育不稳定的浅灰含 铝砂质泥岩为特征。 C3s灰岩:含较多泥质。上部夹有泥灰质团块,富含生物碎屑。 C34灰岩:含海百合茎等生物碎屑,岩性较均一。底板发育一层较稳定的银灰~青 灰色铝质泥岩为特征,局部为灰色鲕状泥岩,细小鲕粒不均匀分布 C3灰岩:厚度较大,较稳定,局部分叉为两层,称C3上、C33下。其间夹薄层砂 质泥岩等,产腕足类化石,中上部有灰黑色燧石结核。 C32灰岩:含生物碎屑,上部常见褐色半透明燧石结核。底板可见含铝砂质泥岩。 C31灰岩:中上部生物碎屑极为丰富,局部全层均为生物碎屑灰岩。生物碎屑以棘 屑为主,含腕足、珊瑚等。顶界层面局部见到了褐铁矿薄层(俗称铁帽)是与上覆二叠系 地层的分界标志。 (4)二叠系(P) 区内二叠系极为发育,几乎全为第四系所掩盖。与石炭系相伴分布,在罗山、老龙 眼水库及泉山农场一带见有零星出露。二叠系为区内主要成煤岩系,总厚度大于1960m 下二叠系包括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上二叠统包括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本系与下伏 太原组为整合关系。为了实际应用和便于统一对比起见,二叠系底界划分在太原组顶部 第一层灰岩的顶界上(C3顶),二叠系内各组之间均为整合接触。本系石千峰组为不含 17
17 现将各灰岩主要特征自下而上分述如下: C3-13 灰岩:极不稳定,常缺失。该灰岩底板可见到不稳定的紫~褐红色铁质层。为 本组地层与下伏本溪组的分层界线。 C3-12 灰岩:含生物碎屑,常见到蜓类,底板深灰色泥岩中富含黄铁矿晶粒,顶板中 可见 1~2 层炭质泥岩或薄煤层。 C3-11 灰岩:厚度一般在 10m 以上,是太原组最厚的一层灰岩。局部发育二层,其 间夹一薄层炭质泥岩或煤线。上部可见较多的燧石结核。产丰富密集的蜓类化石。 C3-10 灰岩:距 11 灰间距不大,一般 3m 左右。顶底板均可见到薄煤发育,含生物 碎屑,产大个的蜒类化石。 C3-9 灰岩:含有较多泥质成分,富含海百合茎棘屑化石,可见到蜓类。底板距 10 灰间距大,一般在 10m 以上,其间发育 2~3 层不稳定的炭质泥岩或薄煤层为特征。 C3-8 灰岩:顶底富含白色细短丝状棘屑化石。 C3-7 灰岩:产珊蝴、腕足及蜒类化石。顶底板均发育薄煤层。 C3-6 灰岩:含生物碎屑,底板发育薄层浅灰色铝质泥岩,顶板发育不稳定的浅灰含 铝砂质泥岩为特征。 C3-5 灰岩:含较多泥质。上部夹有泥灰质团块,富含生物碎屑。 C3-4 灰岩:含海百合茎等生物碎屑,岩性较均一。底板发育一层较稳定的银灰~青 灰色铝质泥岩为特征,局部为灰色鲕状泥岩,细小鲕粒不均匀分布。 C3-3 灰岩:厚度较大,较稳定,局部分叉为两层,称 C3-3 上、C3-3 下。其间夹薄层砂 质泥岩等,产腕足类化石,中上部有灰黑色燧石结核。 C3-2 灰岩:含生物碎屑,上部常见褐色半透明燧石结核。底板可见含铝砂质泥岩。 C3-1 灰岩:中上部生物碎屑极为丰富,局部全层均为生物碎屑灰岩。生物碎屑以棘 屑为主,含腕足、珊瑚等。顶界层面局部见到了褐铁矿薄层(俗称铁帽)是与上覆二叠系 地层的分界标志。 (4)二叠系(P) 区内二叠系极为发育,几乎全为第四系所掩盖。与石炭系相伴分布,在罗山、老龙 眼水库及泉山农场一带见有零星出露。二叠系为区内主要成煤岩系,总厚度大于 1960m。 下二叠系包括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上二叠统包括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本系与下伏 太原组为整合关系。为了实际应用和便于统一对比起见,二叠系底界划分在太原组顶部 第一层灰岩的顶界上(C 3-1 顶),二叠系内各组之间均为整合接触。本系石千峰组为不含
煤地层。现从下而上分组叙述如下 1)下二叠统(P) ①山西组(P) 厚度69m。由灰黑色泥岩、灰色粉砂岩、灰白色砂岩(有时相变为砂泥岩互层)组成 上部砂岩含较多的云母片。下部有1~2层菱铁簿层(或砂岩中含菱铁结核),下部含煤 1~3层(A1~A3)。产植物化石 Cordaites科达 Calamites芦木 Plagiozamites sp斜羽叶 Callipteridium sp丽 羊齿 Pecopteris sp栉羊齿 Compsopteris sp焦羊齿 ②下石盒子组(P1xs) 厚度20lm。由深灰、灰、浅灰、灰白色泥岩和砂岩组成。含煤13-16层B4a至Bnc 上煤层)大部分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总厚为1873m,含煤系数为87%。底部发育一层 4~12m厚的含砾中粗砂岩,相当于骆驼钵砂岩,在Ba煤层之下一般15m左右,普遍发 育一套铝土岩(或铝质泥岩)与花斑状泥岩(均含鲕粒)的共生组合。煤层多集中在中下部 和中部,且成两两一对的组合关系出现。中上部常有2~3层石英砂岩(或中砂岩)。Bg与 B1b煤层顶板富含植物化石;B1b煤层比较稳定,附近发育鲕粒。Ba、Bb、B和B1b 在潘集地区西部局部为岩浆侵入变成天然焦。这些煤岩层及化石群特征为本组主要标志 层和对比依据。产植物化石 Cordaites科达 Odontopteis sp点羊齿 Compsopteris sp焦羊齿 Lepidodendron Polygonal封印鳞木 Nilssonia sp尼尔桑 Sphenophyllum sp 楔叶 Pecopteris anderssoni Halle安得生栉羊齿 Cathaysiopteris whitei Kaidz 华夏羊齿 Callipteris conferta Brong密美羊齿 Lobatannulariasinensis Halle 中国辨轮叶 L oculus- felis猫眼鳞木 2)上二叠统(P2) ①上石盒子组(P2s 厚度675m。下部和中部由灰、深灰色粉砂岩、泥岩和浅灰、灰绿色、青灰色砂岩(或 砂泥岩互层)组成,含煤18~21层(Cs至E26煤层)总厚度为13.09m,煤层以C13为最厚(6m 左右),且稳定。自下而上,煤层厚度、稳定性及煤质逐步变簿、不稳定、差。本组最 底部较普遍发育一层灰白色中砂岩(局部为石英砂岩),B1b与Cn间、Cs与Ds间及D 和D19的上、下部均见有花斑状泥岩。这些标志层的发育和稳定性自下而上由好变差 D18、D19及D20煤层附近常见燧石薄层。上部由一套灰色、灰白、紫红砖红、灰紫灰绿
18 煤地层。现从下而上分组叙述如下: 1)下二叠统(P1) ①山西组(P1s) 厚度 69m 。由灰黑色泥岩、灰色粉砂岩、灰白色砂岩(有时相变为砂泥岩互层)组成, 上部砂岩含较多的云母片。下部有 1~2 层菱铁簿层(或砂岩中含菱铁结核),下部含煤 1~3 层(A1~A3)。产植物化石: Cordaies 科达 Ca1amites 芦木 Plagiozamites sp斜羽叶 Callipteridium sp丽 羊齿 Pecopteris sp 栉羊齿 Compsopteris sp 焦羊齿。 ②下石盒子组(P1xs) 厚度 201m。由深灰、灰、浅灰、灰白色泥岩和砂岩组成。含煤 13~16 层(B4a 至 B11c 上煤层)大部分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总厚为 18.73m,含煤系数为 8.7%。底部发育一层 4~12m 厚的含砾中粗砂岩,相当于骆驼钵砂岩,在 B4a 煤层之下一般 15m 左右,普遍发 育一套铝土岩(或铝质泥岩)与花斑状泥岩(均含鲕粒)的共生组合。煤层多集中在中下部 和中部,且成两两一对的组合关系出现。中上部常有 2~3 层石英砂岩(或中砂岩)。B8 与 B11b 煤层顶板富含植物化石;B11b 煤层比较稳定,附近发育鲕粒。B4a、B4b、B8 和 B11b 在潘集地区西部局部为岩浆侵入变成天然焦。这些煤岩层及化石群特征为本组主要标志 层和对比依据。产植物化石; Cordaies 科 达 Odontopteis sp 点羊齿 Compsopteris sp 焦羊齿 Lepidoidendron Polygonale 封印鳞木 Nilessonia sp 尼尔桑 Sphenophyllum sp 楔叶 Pecopteris anderssonill Halle 安得生栉羊齿 Cathaysiopteris whitei Kaidz 华夏羊齿 Callipteris conferta Brong 密美羊齿 Lobatannulariasinensis Halle 中国辨轮叶 L.oculus-felis 猫眼鳞木。 2)上二叠统(P2) ①上石盒子组(P2ss) 厚度 675m。下部和中部由灰、深灰色粉砂岩、泥岩和浅灰、灰绿色、青灰色砂岩(或 砂泥岩互层)组成,含煤 18~21 层(C18 至 E26 煤层)总厚度为 13.09m,煤层以 C13 为最厚(6m 左右),且稳定。自下而上,煤层厚度、稳定性及煤质逐步变簿、不稳定、差。本组最 底部较普遍发育一层灰白色中砂岩(局部为石英砂岩),B11b 与 C13 间、C15 与 D18 间及 D18 和 D19 的上、下部均见有花斑状泥岩。这些标志层的发育和稳定性自下而上由好变差。 D18、D19 及 D20 煤层附近常见燧石薄层。上部由一套灰色、灰白、紫红砖红、灰紫灰绿
等杂色花斑状泥岩及各种粒级的砂岩组成,不含煤层。产化名 Sphenophyllum sp)楔叶 obatannularia sp辨轮叶 Taeniopterus sp带 羊齿 Gigantopteris nicotianaefolia Schenk烟叶大羽羊齿 Gigantopteris sp大羽羊 齿类 Pecopteris sp栉羊齿 Lingula sp舌形贝 Cordaites科达 Archaeopteris sp古羊齿类 Stigmaris ficoides Brongn鱗木根座 P. taiyuanensis Halle太原 栉羊齿 Callipterus conferta密美羊齿 L oculus-felis猫眼鱗木 Sphenopteris sp 楔羊齿。 上下二叠统分界意见不统一,据淮南矿业学院提供的资料和成果,综合省煤田地质 勘探公司的意见,上下二叠统(也是上下石盒子组)的分界线在C13煤下部砂岩的底界面 ②石千峰组(P2s) 厚度大于1000m。为紫红色砂砾岩及紫红色砂岩、砂质粘土岩类组成,局部具小溶 洞,砾径为0.5~7cm。一般为0.5~2cm,次棱角状及半圆状。 (5)新生界 1)第三系(R) 本区第三系分布零散,出露不全,分布于舜耕山南麓风台县黑龙潭附近、上窑山区 东南、明龙山北坡等地,广大平原区第四系之下钻探表明也有分布。它与下伏各时代地 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走向变化极大;厚度150500m以上。自下而上简述如下 ①灰红色砾岩,偶见红色砂岩,砾石成分为鲕状灰岩、硅质灰岩、泥灰岩、石英砂 石英、燧石、结晶灰岩等。在武店尚见有正长斑岩、流纹岩,其中以碳酸盐岩类为主、 棱角状及次棱角状,大小不一,由0.5~20cm,个别更大,钙质胶结,度变化大。 ②砖红、紫红、紫黄等色含砾粗砂岩及砂岩、页岩、泥岩及钙质胶结较松散,富含 钙质。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常被风化,砾石成分以石英、灰岩、页岩及砂岩为主, 厚50~150m ③乳白色、灰白色、棕黄色泥灰岩,致密块状,风化后呈黄褐色,性脆,裂隙中充 填有方解石及粘土。厚100-~160m。本区岩性相当于省区测队资料来安县舜山集组。 2)第四系(Q) 区内第四系分布极广,山区一般厚度为0数米,山前斜地的平原(老区)部分为 ~50m,广大平原(潘谢)地区一般为150~300m,甚至>600m。山区第四系由各种碎 石及亚粘土组成的坡积层、残积层和洪积层。平原第四系地层厚度大,底部为浅灰、灰
19 等杂色花斑状泥岩及各种粒级的砂岩组成,不含煤层。产化名: Sphenophyllum sp) 楔叶 Lobatannularia sp 辨轮叶 Taeniopteris sp 带 羊齿 Gigantopteris nicotianaefolia Schenk 烟叶大羽羊齿 Gigantopteris sp大羽羊 齿类 Pecopteris sp 栉羊齿 Lingula sp 舌形贝 Cordaies 科达 Archacopteris sp 古羊齿类 Stigmaris ficoides Brongn 鳞木根座 P.taiyuanensis Halle 太原 栉羊齿 Callipteris conferta 密美羊齿 L.oculus-fe1is 猫眼鳞木 Sphenopteris sp 楔羊齿。 上下二叠统分界意见不统一,据淮南矿业学院提供的资料和成果,综合省煤田地质 勘探公司的意见,上下二叠统(也是上下石盒子组)的分界线在 C13 煤下部砂岩的底界面 上。 ②石千峰组(P2sq ) 厚度大于 1000m。为紫红色砂砾岩及紫红色砂岩、砂质粘土岩类组成,局部具小溶 洞,砾径为 0.5~7cm。一般为 0.5~2 cm,次棱角状及半圆状。 (5)新生界 1)第三系(R) 本区第三系分布零散,出露不全,分布于舜耕山南麓风台县黑龙潭附近、上窑山区 东南、明龙山北坡等地,广大平原区第四系之下钻探表明也有分布。它与下伏各时代地 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走向变化极大;厚度 150—500m 以上。自下而上简述如下: ①灰红色砾岩,偶见红色砂岩,砾石成分为鲕状灰岩、硅质灰岩、泥灰岩、石英砂、 石英、燧石、结晶灰岩等。在武店尚见有正长斑岩、流纹岩,其中以碳酸盐岩类为主、 棱角状及次棱角状,大小不一,由 0.5~20cm,个别更大,钙质胶结,度变化大。 ②砖红、紫红、紫黄等色含砾粗砂岩及砂岩、页岩、泥岩及钙质胶结较松散,富含 钙质。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常被风化,砾石成分以石英、灰岩、页岩及砂岩为主, 厚 50~150m。 ③乳白色、灰白色、棕黄色泥灰岩,致密块状,风化后呈黄褐色,性脆,裂隙中充 填有方解石及粘土。厚 100~160m。本区岩性相当于省区测队资料来安县舜山集组。 2)第四系(Q) 区内第四系分布极广,山区一般厚度为 0~数米,山前斜地的平原(老区)部分为 5~50m,广大平原(潘谢)地区一般为 150~300m,甚至>600m。山区第四系由各种碎 石及亚粘土组成的坡积层、残积层和洪积层。平原第四系地层厚度大,底部为浅灰、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