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元古界(前长城系) 下元古界地层在淮南矿区出露不多,见于八公山区南端寿县以北翟家洼到戴家郢- 带,呈东西向分布,构成平缓的低丘和坡地地形,与青白口系为断层接触,南缘为第四 纪地层所掩盖,在老八公山西店疙瘩村也有出露与青白口系石英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此外在舜耕山区西段俞家山、庞家阶一带也成东西向出露,与青白口系底部地层呈角度 不整合接触,明龙山区梨山西南坡发现有小型露头。 下元古界地层岩石组成较为复杂,主要为变质岩系、由角闪石片麻岩、角闪斜长片 麻岩组成,在角闪石片麻岩中,有长石岩脉、石英脉及伟晶花岗岩脉顺层贯入和穿插 另外在寿县北尚见有少量细晶岩脉和中基性岩脉贯穿。本岩层具有明显的成层迹象,且 多褶曲。据省地质局区调队资料,本层命名霍邱群,对黑云母、白云母或角闪石矿物用 钾一氩法测定的同位素年龄一般为1417亿年,铷锶法测定的同位素年龄为2446亿年 左右。从岩石组合、岩化特征、构造面和变质程度及含矿性等方面分析,本区霍邱群可 与豫西太华群、登封群对比。霍邱群在本区出露不全,据省区调队资料厚度大于1800m 2.上元古界膏白口系 青白口系在淮南矿区分布很广,八公山区见于四顶山,峡山口及其西部到弧山一带、 孔集西部洪家山至黄土山:舜耕山区西段对面山至罗山一带亦有分布。东部南麓仅有零 星露头。在上窑山区出露于东北坡和泉源口至西里山东坡一带:北部明龙山背斜轴部由 青白口系组成。本系地层以老八公山和四顶山的出露最为完整,前人研究较为详细,总 厚度为1035m,与下伏地层前长城系为角度不整合接触、与上部下寒武统呈平行不整合 接触关系。青白口系自下而上划分为八公山组(Zp)、刘老碑组(Zq)、寿县组(Zs)、九里 桥组(Zq)、四顶山组(Zqsd)。现叙述如下 (1)八公山组(zybg 本组为石英岩、砂岩及砂砾岩。1936年李四光将凤阳西南大邬山的石英砂岩称为“伍 山石英岩”,因此安徽省区测队将本段命名为“伍山组”。淮南矿区内本组仅出露于寿 县的店疙瘩及山余家等地,与下伏霍邱群为假整合接触。岩性较为单一:底部为紫色铁 质石英砂岩、砂砾岩,其中含大小不等的肾状赤铁矿。中上部为浅灰白色中厚至厚层状 含海绿石石英砂岩。厚度为5~16m (2)刘老碑组(Zqu) 本组名称为谢家荣1949年首创。出露于寿县刘老碑和杨山洼一带,与下伏八公山 组呈假整合接触,总厚度为686m
10 1.下元古界(前长城系) 下元古界地层在淮南矿区出露不多,见于八公山区南端寿县以北翟家洼到戴家郢一 带,呈东西向分布,构成平缓的低丘和坡地地形,与青白口系为断层接触,南缘为第四 纪地层所掩盖,在老八公山西店疙瘩村也有出露与青白口系石英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此外在舜耕山区西段俞家山、庞家阶一带也成东西向出露,与青白口系底部地层呈角度 不整合接触,明龙山区梨山西南坡发现有小型露头。 下元古界地层岩石组成较为复杂,主要为变质岩系、由角闪石片麻岩、角闪斜长片 麻岩组成,在角闪石片麻岩中,有长石岩脉、石英脉及伟晶花岗岩脉顺层贯入和穿插, 另外在寿县北尚见有少量细晶岩脉和中基性岩脉贯穿。本岩层具有明显的成层迹象,且 多褶曲。据省地质局区调队资料,本层命名霍邱群,对黑云母、白云母或角闪石矿物用 钾一氩法测定的同位素年龄一般为 14~17 亿年,铷锶法测定的同位素年龄为 24.46 亿年 左右。从岩石组合、岩化特征、构造面和变质程度及含矿性等方面分析,本区霍邱群可 与豫西太华群、登封群对比。霍邱群在本区出露不全,据省区调队资料厚度大于 1800m。 2.上元古界(青白口系) 青白口系在淮南矿区分布很广,八公山区见于四顶山,峡山口及其西部到弧山一带、 孔集西部洪家山至黄土山;舜耕山区西段对面山至罗山一带亦有分布。东部南麓仅有零 星露头。在上窑山区出露于东北坡和泉源口至西里山东坡一带;北部明龙山背斜轴部由 青白口系组成。本系地层以老八公山和四顶山的出露最为完整,前人研究较为详细,总 厚度为 1035m,与下伏地层前长城系为角度不整合接触、与上部下寒武统呈平行不整合 接触关系。青白口系自下而上划分为八公山组(Zqbg)、刘老碑组(Zqll)、寿县组(Zqs)、九里 桥组(Zqj)、四顶山组(Zqsd) 。现叙述如下: (1)八公山组(Zqbg) 本组为石英岩、砂岩及砂砾岩。1936 年李四光将凤阳西南大邬山的石英砂岩称为“伍 山石英岩”,因此安徽省区测队将本段命名为“伍山组”。淮南矿区内本组仅出露于寿 县的店疙瘩及山余家等地,与下伏霍邱群为假整合接触。岩性较为单一:底部为紫色铁 质石英砂岩、砂砾岩,其中含大小不等的肾状赤铁矿。中上部为浅灰白色中厚至厚层状 含海绿石石英砂岩。厚度为 5~16m。 (2)刘老碑组(Zqll) 本组名称为谢家荣 1949 年首创。出露于寿县刘老碑和杨山洼一带,与下伏八公山 组呈假整合接触,总厚度为 686m
岩石为青、紫、黄等颜色以黄绿色为主,呈薄片状,页理发育,夹薄层泥灰岩及钙 质粉砂岩,含丰富的低等动植物化石为特征。按岩性可分为下、中、上三部分 下部:青灰、紫红、灰黄色薄板状泥质灰岩,含白云质泥灰岩、夹含海绿石薄层砂 岩及黄绿色,厚254m 中部:黄绿色页岩及薄层泥灰岩,厚243m。 上部:灰色薄至中厚层泥灰岩及钙质粉砂岩,下部夹黄绿色页岩,顶部为钙质粉砂 岩,粉砂质泥岩增多,厚187m。 (3)寿县组(Z) 本组名称首见于1976年安徽省地层表。其岩性主要为灰白,灰黄色中至厚层石英 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岩性比较稳定。顶底均含钙质,本组石英砂岩致密坚硬,一般成 山脊。见有徽古植物化石残片,厚度变化不大为55m (4)九里桥组(Za) 该组名称与1964年由朱兆令等人提出,以寿县九里桥至老庙台剖面为代表,主要 岩性为灰色中至厚层含海绿石粉砂质白云质灰岩,粉红色厚层含海绿石、粉砂质、泥质 灰岩及薄层泥灰岩,局部夹薄层海绿石钙质石英粉砂岩,全组岩性较稳定。厚度26m 含叠层石灰岩,呈透镜体出现 (5)四顶山组(Zsd) 本组以淮南至寿县间的一些低山丘陵出露最好,其中以寿县四顶山发育最为完整 八公山~四顶山剖面包含的地层较全。厚度253m。四顶山组可分下、中、上三段,现自 下而上分叙如下 下段:厚约48m。最下部为薄板状泥灰岩与薄层白云岩互层,中部为浅肉红色中厚 层状白云岩,偏上夹有同生角砾透镜体,上部为夹有方解石团块和含“云雾状”石英结 核的紫红色至灰白色的泥质白云岩和中厚层状白云岩。 中段:厚约98m。自下而上为灰白色到黄灰色的中厚层状白云岩,含“串珠状”石 英结核、燧石团块、燧石结核或条带。 上段:厚度108m。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系郑文武等入1981年将此段单独定名奶奶庙 组。本段底部为红灰色~浅灰色“大竹叶状”泥质白云岩(即为角砾状白云岩)厚0.5~1.2m 中为红灰色到深灰色中厚层状白云岩,多产叠层石向上为深灰色夹燧石簿层的白云岩本 段底部的最上为含鲕状硅质条带的白云岩,风化后似“宝塔状”;中部为厚层白云岩夹 燧石条带:顶部为黄灰色粗晶白云岩夹硅质条带,含丰富的叠层石碎屑。 11
11 岩石为青、紫、黄等颜色以黄绿色为主,呈薄片状,页理发育,夹薄层泥灰岩及钙 质粉砂岩,含丰富的低等动植物化石为特征。按岩性可分为下、中、上三部分: 下部:青灰、紫红、灰黄色薄板状泥质灰岩,含白云质泥灰岩、夹含海绿石薄层砂 岩及黄绿色,厚 254m。 中部:黄绿色页岩及薄层泥灰岩,厚 243m。 上部:灰色薄至中厚层泥灰岩及钙质粉砂岩,下部夹黄绿色页岩,顶部为钙质粉砂 岩,粉砂质泥岩增多,厚 187m。 (3)寿县组( Z qs) 本组名称首见于 1976 年安徽省地层表。其岩性主要为灰白,灰黄色中至厚层石英 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岩性比较稳定。顶底均含钙质,本组石英砂岩致密坚硬,一般成 山脊。见有徽古植物化石残片,厚度变化不大为 55m。 (4)九里桥组(Zqj) 该组名称与 1964 年由朱兆令等人提出,以寿县九里桥至老庙台剖面为代表,主要 岩性为灰色中至厚层含海绿石粉砂质白云质灰岩,粉红色厚层含海绿石、粉砂质、泥质 灰岩及薄层泥灰岩,局部夹薄层海绿石钙质石英粉砂岩,全组岩性较稳定。厚度 26m。 含叠层石灰岩,呈透镜体出现。 (5)四顶山组(Zqsd) 本组以淮南至寿县间的一些低山丘陵出露最好,其中以寿县四顶山发育最为完整, 八公山~四顶山剖面包含的地层较全。厚度 253m。四顶山组可分下、中、上三段,现自 下而上分叙如下: 下段:厚约 48m。最下部为薄板状泥灰岩与薄层白云岩互层,中部为浅肉红色中厚 层状白云岩,偏上夹有同生角砾透镜体,上部为夹有方解石团块和含“云雾状”石英结 核的紫红色至灰白色的泥质白云岩和中厚层状白云岩。 中段:厚约 98m。自下而上为灰白色到黄灰色的中厚层状白云岩,含“串珠状”石 英结核、燧石团块、燧石结核或条带。 上段:厚度 108m。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系郑文武等入 1981 年将此段单独定名奶奶庙 组。本段底部为红灰色~浅灰色“大竹叶状”泥质白云岩(即为角砾状白云岩)厚 0.5~1.2m。 中为红灰色到深灰色中厚层状白云岩,多产叠层石向上为深灰色夹燧石簿层的白云岩本 段底部的最上为含鲕状硅质条带的白云岩,风化后似“宝塔状”;中部为厚层白云岩夹 燧石条带;顶部为黄灰色粗晶白云岩夹硅质条带,含丰富的叠层石碎屑
四顶山组除在本区八公山~四顶山出露较好外,在凤台及上窑山、明龙山等地,均 有不同程度的出露,与下寒武统猴家山组呈假整合接触。 本区青白口系的时代归属及区域对比: ①区内青白口系各组中均含较丰富的迭叠石,并多集中于四顶山组,其它组亦有少 量发现。从叠层石组合特征看,具有燕辽地区第五组合的特色,时限应在7~10亿年范 ②从微古植物看,刘老碑组具有大量古片藻等,其时代晚于华北的景儿峪组。 ③淮南矿区青白口系的生物群以 Chuaria sp为代表的所在层位年限为10-57亿 ④根据(K一Ar)法测定的同位素资料,本区刘老碑组海绿石年龄值为607亿年和 738亿年 根据上述资料和华北蓟县的青白系对比,铁岭组的同位素年龄为10.4和10.5亿年, 景儿峪组的同位素年龄为8.53,8.99,9.77亿年可以吻合。另外本区发现的生物群在景 儿峪组中也发现了,所以本区青白口系确立无疑。 由于本区处于南北过渡地带,虽属北方型,但从古生物及同位素年龄资料来看与南 方的相当层位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本区缺南方普遍发育的冰积层 古生界 淮南矿区古生界地层发育,自寒武系到二叠系,除志留~泥盆系以外都有出现。其 中寒武系是组成山峦的主要岩性,奥陶~石炭系零星分布于接近矿区平原地带,二叠系 则全为第四系所盖。从沉积类型来看,寒武~奥陶纪地层为地台型的浅海相沉积。下奥 陶末本区和华北地台一样上升为陆地。经剥蚀,开始了上石炭系的以浅海相为主的海陆 交互相沉积,到了二叠系本区沉积由过渡型的海陆交互相到陆相,是本区的重要聚煤时 期。现按地层的新、老关系,自下而上阐述如下: (1)寒武系 本区寒武纪地层发育良好、位置重要,前人研究较详。总厚度达1400m。广泛分布 于八公山区、舜耕山区、上窑山区和明龙山一带,为一套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 寒武系底部猴家山组与下伏青白口系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本系各组间均为连续沉 积。由老到新叙述如下 1)下寒武统(Cn) 区内除明龙山之外,其它各地均有分布,尤以八公山区出露最广
12 四顶山组除在本区八公山~四顶山出露较好外,在凤台及上窑山、明龙山等地,均 有不同程度的出露,与下寒武统猴家山组呈假整合接触。 本区青白口系的时代归属及区域对比: ①区内青白口系各组中均含较丰富的迭叠石,并多集中于四顶山组,其它组亦有少 量发现。从叠层石组合特征看,具有燕辽地区第五组合的特色,时限应在 7~10 亿年范 畴。 ②从微古植物看,刘老碑组具有大量古片藻等,其时代晚于华北的景儿峪组。 ③淮南矿区青白口系的生物群以 Chuaria sp 为代表的所在层位年限为 10—5.7 亿 年。 ④根据(K—Ar)法测定的同位素资料,本区刘老碑组海绿石年龄值为 6.07 亿年和 7.38 亿年。 根据上述资料和华北蓟县的青白系对比,铁岭组的同位素年龄为 10. 4 和 10.5 亿年, 景儿峪组的同位素年龄为 8.53,8.99,9.77 亿年可以吻合。另外本区发现的生物群在景 儿峪组中也发现了,所以本区青白口系确立无疑。 由于本区处于南北过渡地带,虽属北方型,但从古生物及同位素年龄资料来看与南 方的相当层位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本区缺南方普遍发育的冰积层。 3.古生界 淮南矿区古生界地层发育,自寒武系到二叠系,除志留~泥盆系以外都有出现。其 中寒武系是组成山峦的主要岩性,奥陶~石炭系零星分布于接近矿区平原地带,二叠系 则全为第四系所盖。从沉积类型来看,寒武~奥陶纪地层为地台型的浅海相沉积。下奥 陶末本区和华北地台一样上升为陆地。经剥蚀,开始了上石炭系的以浅海相为主的海陆 交互相沉积,到了二叠系本区沉积由过渡型的海陆交互相到陆相,是本区的重要聚煤时 期。现按地层的新、老关系,自下而上阐述如下: (1)寒武系 本区寒武纪地层发育良好、位置重要,前人研究较详。总厚度达 1400m。广泛分布 于八公山区、舜耕山区、上窑山区和明龙山一带,为一套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 寒武系底部猴家山组与下伏青白口系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本系各组间均为连续沉 积。由老到新叙述如下: 1)下寒武统(Є 1) 区内除明龙山之外,其它各地均有分布,尤以八公山区出露最广
①猴家山组(∈1) 本组下部为灰红色石灰角砾岩,未见其它夹层。厚度变化极大,自0~74m。断续分 布于青白口系之上,岩石为灰红色局部为灰黄色,砾石呈棱角~半棱角状,排列混乱, 分布不均,大小不一自0.5~10cm有大者可达50cm以上,砾石成分为白云岩、少量燧石 及泥灰岩,被白云质所胶结。厚层状,至今未获化石依据。1981年合肥工业大学郑文武 等人认为该段是“凤台型冰碛建造”,命名为“凤台组”,将其划归为青白口系的顶部。 本组中部为重要的磷、铀含矿层,厚度自0-6.65m不等。底有37cm厚的灰黑色磷 砾岩,有结核型、砾岩型和砂岩型的磷块岩,该处含磷较高,P20s可达17~20%。之上 有37cm厚的含磷页岩,为浅灰,灰绿色粉砂质页岩,夹有含磷黑色条带,含腕足类化 石:小园贷贝、软舌螺等。 其余都为中厚~厚层状砂质白云岩、含P2056~7%、本层分布较广 本组上部为黄灰色中厚层灰质白云岩与灰黄、砖红色薄层页状泥灰岩及同色薄层页 状白云质泥灰岩,向上硅质增髙为含硅质灰质白云岩,具同生砾岩,燧石团块或眼球状 燧石结核和孔洞构造。厚79m。 本组顶部为灰色、浅灰色中厚层灰岩和灰色鲕状石灰岩,风化面为灰黄色,细鲕状 结构,鲕径<0.5mm,分布不均,沿走向夹不稳定的含砂白云质灰岩透镜体(为化石层) 厚度为5~12m ②馒头组(∈1m) 本组分布十分广泛,厚度大,层位稳定,按岩性组合分下、中、上三部分,总厚215m。 下部:紫、肝紫色为主,顶界夹5m厚的紫灰色中厚层瘤状泥灰岩和1m厚的灰黄 色页状泥灰岩。底为灰白、灰黄色中薄至中厚层含海绿石生物碎屑灰岩,厚度在2m左 右,本层厚度及岩相在淮南各区均十分稳定,在大面积范围内均作可靠的分层标志,厚 度5533m。 中部:灰、局部微带灰红色中厚至厚层豹皮状灰岩、豹皮状含白云质灰岩夹同色厚 层含燧石团块,燧石结核灰岩。厚度49m。 上部:紫红、紫黄色页岩,粉砂质页岩、灰黄色钙质页岩与紫灰、黄灰色中薄层含 海绿石灰岩,含泥质灰岩、泥质白云质灰岩及瘤状泥灰岩组成比例不等的互层。局部灰 岩含藻、含砾和细鲕,并显示竹叶状构造。页岩普遍含云母小片,泥灰岩表面疙瘩状突 起明显。厚111m 本组含三叶虫,根据本区三叶虫的特征,本组应属早寒武世
13 ①猴家山组 (Є 1 h ) 本组下部为灰红色石灰角砾岩,未见其它夹层。厚度变化极大,自 0~74m。断续分 布于青白口系之上,岩石为灰红色局部为灰黄色,砾石呈棱角~半棱角状,排列混乱, 分布不均,大小不一自 0.5~10cm,有大者可达 50cm 以上,砾石成分为白云岩、少量燧石 及泥灰岩,被白云质所胶结。厚层状,至今未获化石依据。1981 年合肥工业大学郑文武 等人认为该段是“凤台型冰碛建造”,命名为“凤台组”,将其划归为青白口系的顶部。 本组中部为重要的磷、铀含矿层,厚度自 0~6.65m 不等。底有 37cm 厚的灰黑色磷 砾岩,有结核型、砾岩型和砂岩型的磷块岩,该处含磷较高,P 20 5 可达 17~20%。之上 有 37cm 厚的含磷页岩,为浅灰,灰绿色粉砂质页岩,夹有含磷黑色条带,含腕足类化 石:小园贷贝、软舌螺等。 其余都为中厚~厚层状砂质白云岩、含 P 20 5 6~7%、本层分布较广。 本组上部为黄灰色中厚层灰质白云岩与灰黄、砖红色薄层页状泥灰岩及同色薄层页 状白云质泥灰岩,向上硅质增高为含硅质灰质白云岩,具同生砾岩,燧石团块或眼球状 燧石结核和孔洞构造。厚 79m。 本组顶部为灰色、浅灰色中厚层灰岩和灰色鲕状石灰岩,风化面为灰黄色,细鲕状 结构,鲕径<0.5mm,分布不均,沿走向夹不稳定的含砂白云质灰岩透镜体(为化石层), 厚度为 5~12m。 ②馒头组(Є1 m ) 本组分布十分广泛,厚度大,层位稳定,按岩性组合分下、中、上三部分,总厚 215m 。 下部:紫、肝紫色为主,顶界夹 5m 厚的紫灰色中厚层瘤状泥灰岩和 1m 厚的灰黄 色页状泥灰岩。底为灰白、灰黄色中薄至中厚层含海绿石生物碎屑灰岩,厚度在 2m 左 右,本层厚度及岩相在淮南各区均十分稳定,在大面积范围内均作可靠的分层标志,厚 度 55.33m。 中部:灰、局部微带灰红色中厚至厚层豹皮状灰岩、豹皮状含白云质灰岩夹同色厚 层含燧石团块,燧石结核灰岩。厚度 49m。 上部:紫红、紫黄色页岩,粉砂质页岩、灰黄色钙质页岩与紫灰、黄灰色中薄层含 海绿石灰岩,含泥质灰岩、泥质白云质灰岩及瘤状泥灰岩组成比例不等的互层。局部灰 岩含藻、含砾和细鲕,并显示竹叶状构造。页岩普遍含云母小片,泥灰岩表面疙瘩状突 起明显。厚 111m。 本组含三叶虫,根据本区三叶虫的特征,本组应属早寒武世
③毛庄组E1mz) 总厚152m,岩性自下而上可以分为: 下部:灰黄、黄灰色中薄至厚层灰岩,含藻白云质灰岩,含白云质条带灰岩及少量 灰、紫灰色中薄层细鲕状灰岩。底部产一层葛万藻和一层叠层石。沿走向稳定,与下伏 馒头组层位分界较可靠,厚33.76m 中部:紫绿色中薄层含海绿石云母灰岩、紫灰色中薄层鲕状灰岩,灰黄色中厚层灰 岩,灰黄色中薄层泥灰岩与紫红色含粉质页岩,同色含粉砂质泥岩互层,厚50.16m 上部:浅灰、灰白色厚至巨厚层,中鲕条带状含白云质灰岩、灰黄色中薄层细鲕状 灰岩、细至中鲕状含白云质灰岩、含葛万藻白云质灰岩,含粉砂质灰岩、豹皮状白云质 灰岩夹少量紫红、紫灰色粉砂质页岩。厚度68.4m。 2)中寒武统(∈2) 本统包括徐庄组、张夏组。区内均有分布,化石丰富。与下寒武统毛庄组为连续沉 积,总厚度335m ①徐庄组(E2x) 自下而上分三部分。厚度189m 下部:灰白色厚层灰岩,褐黄色中厚层含葛万藻白云质灰岩,厚12.27m。含三叶虫 和海绿石。 中部:紫红色页岩、紫色页状含云母粉砂岩及浅棕、紫黄色中簿至中厚层粉砂岩 含粉砂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0.67m厚的灰、绿灰色中厚层含海绿石灰岩,厚68:09π 上部:灰青色中厚至厚层含泥质条带的碎屑状白云质灰岩、微晶条带状白云质灰岩, 局部显豹皮状和细鲕,厚度109m。 ②张夏组(∈2z2 在本区大百家山一带出露较好,化石丰富,可综合成上、下二部分。厚146m 下部:青灰、灰黄色中厚至厚层,细至中鲕条带状白云质灰岩、含白云质灰岩、微 晶灰质白云岩、微晶白云质灰岩。局部含同生砾,并显“似豹皮状”特征,厚度106m。 上部:灰黄,紫黄色薄至中厚层砾状白云质灰岩、细晶白云岩,细鲕状灰质白云岩 顶部为厚6.6m含铁泥质条带状灰岩,其中含海绿石,厚度40m 本组化石常见于华北标准剖面张夏组,完全可以对比 3)上寒武统(∈3) 淮南矿区上寒武统发育较差,上、下分土坝组(上、下段)、崮山组,主要分布在
14 ③毛庄组(Є1 m z ) 总厚 152m,岩性自下而上可以分为: 下部:灰黄、黄灰色中薄至厚层灰岩,含藻白云质灰岩,含白云质条带灰岩及少量 灰、紫灰色中薄层细鲕状灰岩。底部产一层葛万藻和一层叠层石。沿走向稳定,与下伏 馒头组层位分界较可靠,厚 33.76m。 中部:紫绿色中薄层含海绿石云母灰岩、紫灰色中薄层鲕状灰岩,灰黄色中厚层灰 岩,灰黄色中薄层泥灰岩与紫红色含粉质页岩,同色含粉砂质泥岩互层,厚 50.16m。 上部:浅灰、灰白色厚至巨厚层,中鲕条带状含白云质灰岩、灰黄色中薄层细鲕状 灰岩、细至中鲕状含白云质灰岩、含葛万藻白云质灰岩,含粉砂质灰岩、豹皮状白云质 灰岩夹少量紫红、紫灰色粉砂质页岩。厚度 68.4m。 2)中寒武统(Є2) 本统包括徐庄组、张夏组。区内均有分布,化石丰富。与下寒武统毛庄组为连续沉 积,总厚度 335m。 ①徐庄组(Є2 x ) 自下而上分三部分。厚度 189m。 下部:灰白色厚层灰岩,褐黄色中厚层含葛万藻白云质灰岩,厚 12.27m。含三叶虫 和海绿石。 中部:紫红色页岩、紫色页状含云母粉砂岩及浅棕、紫黄色中簿至中厚层粉砂岩, 含粉砂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 0.67m 厚的灰、绿灰色中厚层含海绿石灰岩,厚 68.09m。 上部:灰青色中厚至厚层含泥质条带的碎屑状白云质灰岩、微晶条带状白云质灰岩, 局部显豹皮状和细鲕,厚度 109m。 ②张夏组 (Є2 z ) 在本区大百家山一带出露较好,化石丰富,可综合成上、下二部分。厚 146m。 下部:青灰、灰黄色中厚至厚层,细至中鲕条带状白云质灰岩、含白云质灰岩、微 晶灰质白云岩、微晶白云质灰岩。局部含同生砾,并显“似豹皮状”特征,厚度 106m。 上部:灰黄,紫黄色薄至中厚层砾状白云质灰岩、细晶白云岩,细鲕状灰质白云岩。 顶部为厚 6.6m 含铁泥质条带状灰岩,其中含海绿石,厚度 40m。 本组化石常见于华北标准剖面张夏组,完全可以对比。 3)上寒武统 (Є3) 淮南矿区上寒武统发育较差,上、下分土坝组(上、下段)、崮山组,主要分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