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8.2-8.2.2常用DA电路 82.2权电流型 d/a Do D,g D2?R 1.分析 D2=1,S接通反相输入端 D2=0,S接通同相输入端 16 D3+-D,+一D+-1 D,=1∑D,x 4 R,i=∑D 2.特点: (1)共性:开关支路电流与权成正比,电流相加 (2)不同:产生支路电流的方法不同 (3)优点:速度快;恒流源,对开关要求低; 8223权电容网络Dss 1.分析: D2=1,S接ⅤREF D=0,S接地 工作前,S闭合,S~S接地 工作开始,S断开,D→S1 DD. DD 图8.2.8权电容网络DAG D。=1 e=v(+C D,=1g=C+C++c)+(,-m) D,=1Q=v(+C+ 十(p D:=1Q=v(+1+ )+(v。-VREF)C=0 最加(t2+n++2·立2
1 1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李冬梅 8.2.2.2 权电流型D/A 1. 分析: 2. 特点: (1)共性:开关支路电流与权成正比,电流相加 (2)不同:产生支路电流的方法不同; (3)优点:速度快;恒流源,对开关要求低; D0 D1 D2 D3 S0 S1 S2 S3 + - A RF vO i -VREF 16 1 8 1 4 1 2 I I 1I I i’ Di =1, Si 接通反相输入端 Di =0, Si 接通同相输入端 i i Di I D I DI DI DI i 2 2 4 8 16 2 3 0 3 2 1 0 4 = + + + = ∑ × = i i i F O F D IR v R i 2 2 3 0 4 = = ∑ × = i I i I I I I i = + + + − = − ) − 2 1 ) (1 2 4 8 16 ( 4 ' 第八章-8.2- 8.2.2 常用D/A电路 2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李冬梅 8.2.2.3 权电容网络D/A Di =1, Si 接VREF Di =0, Si 接地 工作前,S’闭合,S0 ~ S3接地 工作开始,S’断开, Di → Si D0 =1 0 8 ) ( ) 8 2 4 = ( + + + + − = C v V C C C C Q v o o REF D1 =1 0 4 ) ( ) 8 2 8 = ( + + + + − = C v V C C C C Q v o o REF D2 =1 0 2 ) ( ) 8 4 8 = ( + + + + − = C v V C C C C Q vo o REF D3=1 ) ( ) 0 8 2 4 8 = ( + + + + v − V C = C C C C Q v o o REF 16 REF o V v = 8 REF o V v = 4 REF o V v = 2 REF o V v = 叠加 i i i REF REF REF REF REF o D V D V D V D V D V v 2 16 8 4 2 2 3 0 0 1 2 3 4 = + + + = ∑ ⋅ = 1. 分析: 第八章-8.2- 8.2.2 常用D/A电路 C 2 C 4 C 8 C 8 C CL= S3 D3 D2 D1 D0 S2 S1 S0 S' VREF vO 图8.2.8 权电容网络DAC
C-LC.IeC 8223权电容网络Ds 1.分析 D2=1,S接vREF =0,S接地 工作前,S闭合,S~S接地 工作开始,S断开,D→S1 图8.2.8权电容网络DAG p,-s+c++分2.特点:(与电阻型相比 C+c(面积小 D-1=+C+2+84(2)精度易于保证 D2-1Q=、+CxC,C1(3)温度系数、电压系数、功耗 8均优于电阻网络。 D,=1Q=" +。)+(v。-REF)C=0 叠加 v=D+-。-D1+RD2+D、~V ∑D 第八章8.2D/A转换器 823集成DA举例(5G7520) 用于单极性DA图829 D2=,s接左侧 D2=0,S接右侧RbRb2R ∑D Dx2 R 2 6 REVREF 1 R ∑D, ∑D, R,=0
2 3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李冬梅 8.2.2.3 权电容网络D/A Di =1, Si 接VREF Di =0, Si 接地 工作前,S’闭合,S0 ~ S3接地 工作开始,S’断开, Di → Si D0 =1 0 8 ) ( ) 8 2 4 = ( + + + + − = C v V C C C C Q v o o REF D1 =1 0 4 ) ( ) 8 2 8 = ( + + + + − = C v V C C C C Q v o o REF D2 =1 0 2 ) ( ) 8 4 8 = ( + + + + − = C v V C C C C Q vo o REF D3=1 ) ( ) 0 8 2 4 8 = ( + + + + v − V C = C C C C Q v o o REF 16 REF o V v = 8 REF o V v = 4 REF o V v = 2 REF o V v = 叠加 i i i REF REF REF REF REF o D V D V D V D V D V v 2 16 8 4 2 2 3 0 0 1 2 3 4 = + + + = ∑ ⋅ = 1. 分析: 第八章-8.2- 8.2.2 常用D/A电路 C 2 C 4 C 8 C 8 C CL= S3 D3 D2 D1 D0 S2 S1 S0 S' VREF vO 图8.2.8 权电容网络DAC 2. 特点:(与电阻型相比) (1) 面积小; (2) 精度易于保证; (3) 温度系数、电压系数、功耗 均优于电阻网络。 2. 特点:(与电阻型相比) (1) 面积小; (2) 精度易于保证; (3) 温度系数、电压系数、功耗 均优于电阻网络。 4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李冬梅 8.2.3 集成D/A举例 (5G7520) . . . . . . . . . . . . R R R 2R 2R 2R 2R 2R S S7 S0 S9 8 D D7 D0 D9 8 R1 RF vO VDD VREF IREF i i’ A + _ 1 2 3 4 5 6 13 16 15 14 i i i REF i i i REF D R V D I i 2 2 1 2 2 9 0 10 9 0 10 = ⋅ × = × ∑ ∑ = = i i i REF i i i F REF o D V D R R V v 2 2 2 2 1 9 0 10 9 0 10 = − × = − ⋅ × ∑ ∑ = = Di =1, Si 接左侧 Di =0, Si 接右侧 R1=0 第八章-8.2 D/A转换器 用于单极性D/A 图8.2.9
大学电子工程 第八章模数转换器和数模转换器 83A/D变换器 直接AD 间接AD:A→T→DA→F→D 831A/D的主要技术参数 分辨率(输出数字量位数n表示) r转换精度 转换误差(实际输出与理想差别) 转换速度一转换时间(一次转换) 第八章8.3A/D变换器 832采样一保持电路 A→采样保持→量化编码→D 组成:开关、电容(保持)、缓冲放大 主要参数: (1)采集时间 (2)保持电压下降率 6
3 5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李冬梅 8.3 A/D变换器 转换精度 转换速度-转换时间(一次转换) 分辨率(输出数字量位数 n 表示) 转换误差(实际输出与理想差别) 8.3.1 A/D的主要技术参数 直接A/D 间接A/D: A→T→D A→F→D 第八章 模数转换器和数模转换器 6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李冬梅 8.3.2 采样-保持电路 vI vO vC S C+ _ A VL 组成:开关、电容(保持)、缓冲放大 主要参数: (1) 采集时间 (2) 保持电压下降率 第八章 8.3 A/D变换器 A→采样保持→量化编码→D
833直接AD变换器 13 8331并行AD 1.组成 (1)分压器(2)比较器 (3)寄存器(4)编码器 595 2.工作原理 D, D, D 编码逻辑电路 1533 5 0000 00…1101 15"F 寄存器 11…1111 83.3并行A0原理相图 833直接A/D变换器 8331并行 1.组成 (1)分压器(2)比较器 (3)寄存器(4)编码器 351595 2.工作原理 编码逻辑电 D. D. D Q, Q6 00..0000o1 15町00“01100 .特点 5553515 优点:速度快 寄存器 缺点:元件多(2-1)1 83.3并行AD原理相图
4 7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李冬梅 8.3.3 直接A/D变换器 1.组成 (1)分压器 (2)比较器 (3)寄存器 (4)编码器 2.工作原理 VREF 15 1 0~ V VREF 15 3 ~ 15 1 V VREF 15 5 ~ 15 3 V VREF 15 15 ~ 15 13 . . . vI vC7 Q7 vC6 Q6 vC1 Q1 ... ... 0 0 0 1 0 0 0 1 0 1 1 1 0 0 1 1 . . . ... ... … ... D1 D2 D3 0 0 0 0 0 1 0 1 0 1 1 1 . . . 第八章 8.3 A/D变换器 8.3.3.1 并行A/D C7 C6 C5 + - C4 C3 C2 C1 R R R R R R R R/2 VREF v1 VREF 15 13 VREF 15 11 VREF 15 9 VREF 15 7 VREF 15 5 VREF 15 3 VREF 15 1 CP 寄存器 编 码 逻 辑 电 路 Q7 Q6 Q5 Q4 Q3 Q2 Q1 D2 D1 D0 图8.3.3 并行ADC原理框图 + - + - + - + - + - + - 8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李冬梅 8.3.3 直接A/D变换器 1.组成 (1)分压器 (2)比较器 (3)寄存器 (4)编码器 2.工作原理 VREF 15 1 0~ V VREF 15 3 ~ 15 1 V VREF 15 5 ~ 15 3 V VREF 15 15 ~ 15 13 . . . vI vC7 Q7 vC6 Q6 vC1 Q1 ... ... 0 0 0 1 0 0 0 1 0 1 1 1 0 0 1 1 . . . ... ... … ... D1 D2 D3 0 0 0 0 0 1 0 1 0 1 1 1 . . . 第八章 8.3 A/D变换器 8.3.3.1 并行A/D 3.特点 优点:速度快 缺点:元件多 (2n-1) 3.特点 优点:速度快 缺点:元件多 (2n-1) C7 C6 C5 + - C4 C3 C2 C1 R R R R R R R R/2 VREF v1 VREF 15 13 VREF 15 11 VREF 15 9 VREF 15 7 VREF 15 5 VREF 15 3 VREF 15 1 CP 寄存器 编 码 逻 辑 电 路 Q7 Q6 Q5 Q4 Q3 Q2 Q1 D2 D1 D0 图8.3.3 并行ADC原理框图 + - + - + - + - + - + -
大学电子工程 第八章8.3-8.3.3直接AD变换器 833串并行AD(两步A)特点A 元件少;2(26-1) 速度下降不多 分段并行12位AD 较多用 EF°高6位 并行 D v, off adO CP.\ REF2 DAO 位 低6位存 保持减法器口并行F器 图8.3.4串并行AD0原理框图CP 9 第八章8.3-83.3直接AD变换器 8333逐次逼近AD 转换控制信号 (4)第二步: Dn2=1,D=*100.0 控制逻辑]-时钟 比较器 第n步:D。=1 寄存器清零 (3)第一步 控制逻辑将寄存器 DAC REF 最高位置1 Dn=1,D=100..0 图8.3.5逐次逼近式ADc的原理框图 经DA控制paEF=VaEp/2 与v比较:若vEF>1"=H→Dn=0 若vp<n→"c=L
5 9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李冬梅 8.3.3.2 串并行A/D(两步A/D) 特点: 元件少;2(26-1) 速度下降不多; 较多用. 特点: 元件少;2(26-1) 速度下降不多; 较多用. 第八章 8.3 -8.3.3 直接A/D变换器 分段并行12位A/D: 高6位 并行 ADC DAC 保持 减法器 低6位 并行 ADC 12 位 寄 存 器 VREF1 CP1 v1 CP2 VREF2 D11 D10 D0 CP 图8.3.4串并行ADC原理框图 3 10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李冬梅 8.3.3.3 逐次逼近A/D 1.组成 2.工作原理 (1) 转换前: 寄存器清零 D=0,v’REF= 0 (2) 转换信号到来 (3) 第一步: 控制逻辑将寄存器 最高位置1, Dn-1=1,D=100…0 经D/A控制 v’REF=VREF / 2 与vI比较:若v’REF > vI + - 控制逻辑 寄存器 DAC 时钟 Dn-1 Dn-2 D0 VREF v1 vC vREF 比较器 清零 转换控制信号 图8.3.5逐次逼近式ADC的原理框图 ’ vC = H 0 Dn−1 = 若v’REF < vI vC = L 1 Dn−1 = I VREF VREF v ~ 2 1 = I VREF v 2 1 = 0 ~ 第八章 8.3 -8.3.3 直接A/D变换器 (4) 第二步: Dn-2=1, D=*100..0 . . 第n步:D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