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年级语文期中考试 命题人:陶锦亚审核人:李燕 2014.11 积暴与运用(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读音和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古刹(cha)不惜工本 B.譬如(p1)誓(shi)不两立 C.褒贬(bao)浮想联篇(pian)D.汲水(j1)登峰造级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人生旅途,如果太过平坦顺利,反而会在 中虚度。正如流水,有波折才会 美丽的浪花。至于结局,并非是最重要的 你享受了 的过程。 A.索然无味激起而且精致 B.如释重负激扬况且精妙 C.如释重负激扬因而精美 D.索然无味激起因为精彩 3.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 挛跪、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 争奔走焉 腊:千肉,这里作动词 B.已:止,治愈 C.赋:税赋 D.奔走:指忙着做某件事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七河八岛”是扬州生态环境保持最完好的湿地景观,这里绿化覆盖率大约30%左右。 B.爱丽丝·门罗是一百多年来第13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 C.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十分广阔 D.雾霾过后抓紧治霾才有可能避免不会陷入周而复始的雾霾困扰之中。 5.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利立浦特小人国用比赛绳技的方法来选拔官员的故事,出自斯威夫特的长篇小说《格列佛游记》, 这个故事巧妙地抨击了当时英国宫廷和大臣们的昏聩无能 B.《水浒传》鲁智深为帮助金家父女掏出自己所有的银子,旁边的李忠也摸出二两银子时,鲁达便认 为银两够了,将那二两银子丢还给他。 C.《西游记》中孙悟空手持金箍棒,神通广大,能七十二变;他大闹天宫,自封为“齐天大圣”;他 勇敢机智,百折不挠,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深受读者的喜爱 D.《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和蓓姬在洞中迷路后,曾经用一根风筝线探路。 后来,汤姆在无意中发现了光亮,最终两人循着光亮一起走出了困境 二、阅读与赏析(共49分) (一)(12分) ①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濒于死。” 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①之,其为君亦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 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 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②鲁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 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 “杀而以其尸授之。 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 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注】:①宥(y6u):宽恕
初三年级语文期中考试 命题人:陶锦亚 审核人:李燕 2014.11 一、积累与运用(共 15 分) 1.下列各组词语读音和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古刹(chà) 不惜工本 B. 譬如(pì) 誓(shì)不两立 C. 褒.贬(bāo) 浮想联篇.(piān) D. 汲水(jí) 登峰造级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人生旅途,如果太过平坦顺利,反而会在 中虚度。正如流水,有波折才会 美丽的浪花。至于结局,并非是最重要的, 你享受了 的过程。 A.索然无味 激起 而且 精致 B.如释重负 激扬 况且 精妙 C.如释重负 激扬 因而 精美 D.索然无味 激起 因为 精彩 3.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 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 争奔走..焉。 A.腊:干肉,这里作动词 B.已:止,治愈 C.赋:税赋 D.奔走:指忙着做某件事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 A.“七河八岛”是扬州生态环境保持最完好的湿地景观,这里绿化覆盖率大约 30%左右。 B.爱丽丝·门罗是一百多年来第 13 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 C.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十分广阔。 D.雾霾过后抓紧治霾才有可能避免不会陷入周而复始的雾霾困扰之中。 5.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利立浦特小人国用比赛绳技的方法来选拔官员的故事,出自斯威夫特的长篇小说《格列佛游记》, 这个故事巧妙地抨击了当时英国宫廷和大臣们的昏聩无能。 B.《水浒传》鲁智深为帮助金家父女掏出自己所有的银子,旁边的李忠也摸出二两银子时,鲁达便认 为银两够了,将那二两银子丢还给他。 C.《西游记》中孙悟空手持金箍棒,神通广大,能七十二变;他大闹天宫,自封为“齐天大圣”;他 勇敢机智,百折不挠,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深受读者的喜爱。 D.《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和蓓姬在洞中迷路后,曾经用一根风筝线探路。 后来,汤姆在无意中发现了光亮,最终两人循着光亮一起走出了困境。 二、阅读与赏析(共 49 分) (一)(12 分) ①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濒于死。” 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①之,其为君亦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 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 ‘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②鲁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 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 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 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注】:①宥(yǒu):宽恕
6.下列句中的“于”与“欲以戮之于群臣”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2分)() 吾祖死于是 B.积于今六十岁矣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苛政猛于虎也 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齐桓公想让鲍叔做太宰,但鲍叔认为管夷吾更有治理国家的才华,因而向桓公力荐管夷吾。 B.管夷吾有一次曾差点暗杀了齐桓公,所以齐桓公耿耿于怀,不能原谅他 C.施伯识破了齐国的用意,坚决反对将管夷吾送给齐国,足见其洞明局势的远见卓识 D.鲁庄公虽有谋臣施伯为其出谋划策,但因为自身目光短浅,最终还是中了齐国的计 8.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①桓公自莒反于齐反 ②君若宥之若 ③请生之 ④如鲍叔之言如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2分) 译: (2)于是庄公使東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2分) (二)(4分 塞外杂咏① 林则徐 天山万笏②耸琼瑶,早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被革职后,西行伊犁途中。②笏:封建时代大臣上朝拿的手板,用象牙、玉石 或竹片制成,可以在上面记事。 10.阅读上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1)具体分析“天山万笏耸琼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天山什么特点?(2分) 答: (2)体会“我与山灵相对笑”中“笑”的含义,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 (三)(4分) 人的一生能交多少朋友 ①许多人都希望一生能交更多的朋友。但是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好友圈子不是想有多大就有多大 因为人的交友能力是有极限的 ②罗宾·邓巴是牛津大学研究认知与进化的人类学家。1992年,他根据自己对灵长类的研究结果提出 了着名的“社会脑假说”。假说认为,与其他动物相比,灵长类似乎选择了一条特异独行的演化策略:呆 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种群中彼此协助。而在这种共同生活的过程中,灵长类个体需要与种群内的每个其他个 体建立起某种长期的“社交关系”。而负责处理复杂与抽象思维的新大脑皮质在整个大脑中所占的比例越 大,个体能处理的“稳定人际关系”就越多,于是平均种群就越庞大。邓巴一共收集了38种灵长类的数 据,狒狒的平均种群大小不过50上下,这意味着狒狒的新大脑皮质只足以让它维持50个互动频繁的“猴 ③而人类的种群大小则是多少呢?邓巴估算的结果是148。这就是着名的“邓巴数”:1万多年前的新 石器时代农业村平均人数约150。1086年,征服者威廣一世统计出的英格兰村落平均居民数一一约150 邓巴先前的研究显示,人的大脑新皮质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人的稳定 人际关系。也就是说,人的好友圈子不会超过150人,对于超过这个数量的人,人们顶多能记住一些人的 相貌和名字,但对对方的了解却极为有限,也无法通过自身努力来促进双方关系。 ④通过社交网站能扩大社交范围吗?2008年, Facebook(社交网络服务网站)统计了用户平均的朋友 数一你猜是多少,130上下,依然十分靠近邓巴数。可见虽然科技日新月异,我们的新大脑皮质倒没有随 之飞跃发展。 (有删改)
6.下列句中的“于”与“欲以戮之于群臣”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 (2 分) ( ) A.吾祖死于.是 B.积于.今六十岁矣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苛政猛于.虎也 7.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齐桓公想让鲍叔做太宰,但鲍叔认为管夷吾更有治理国家的才华,因而向桓公力荐管夷吾。 B.管夷吾有一次曾差点暗杀了齐桓公,所以齐桓公耿耿于怀,不能原谅他。 C.施伯识破了齐国的用意,坚决反对将管夷吾送给齐国,足见其洞明局势的远见卓识。 D.鲁庄公虽有谋臣施伯为其出谋划策,但因为自身目光短浅,最终还是中了齐国的计。 8.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 分) ①桓公自莒反.于齐 反: ②君若宥之 若: ③请生.之 生: ④如.鲍叔之言 如: 9.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2 分) 译: (2)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2 分) 译: (二)(4 分) 塞外杂咏① 林则徐 天山万笏②耸琼瑶,早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被革职后,西行伊犁途中。②笏:封建时代大臣上朝拿的手板,用象牙、玉石 或竹片制成,可以在上面记事。 10.阅读上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 分) (1)具体分析“天山万笏耸琼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天山什么特点?(2 分) 答: (2)体会“我与山灵相对笑”中“笑”的含义,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 分) 答: (三)(4 分) 人的一生能交多少朋友 ①许多人都希望一生能交更多的朋友。但是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好友圈子不是想有多大就有多大, 因为人的交友能力是有极限的。 ②罗宾·邓巴是牛津大学研究认知与进化的人类学家。1992 年,他根据自己对灵长类的研究结果提出 了着名的“社会脑假说”。假说认为,与其他动物相比,灵长类似乎选择了一条特异独行的演化策略:呆 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种群中彼此协助。而在这种共同生活的过程中,灵长类个体需要与种群内的每个其他个 体建立起某种长期的“社交关系”。而负责处理复杂与抽象思维的新大脑皮质在整个大脑中所占的比例越 大,个体能处理的“稳定人际关系”就越多,于是平均种群就越庞大。邓巴一共收集了 38 种灵长类的数 据,狒狒的平均种群大小不过 50 上下,这意味着狒狒的新大脑皮质只足以让它维持 50 个互动频繁的“猴 脉”。 ③而人类的种群大小则是多少呢?邓巴估算的结果是 148。这就是着名的“邓巴数 ...”:1 万多年前的新 石器时代农业村平均人数约 150。1086 年,征服者威廉一世统计出的英格兰村落平均居民数——约 150。 邓巴先前的研究显示,人的大脑新皮质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 150 人的稳定 人际关系。也就是说,人的好友圈子不会超过 150 人,对于超过这个数量的人,人们顶多能记住一些人的 相貌和名字,但对对方的了解却极为有限,也无法通过自身努力来促进双方关系。 ④通过社交网站能扩大社交范围吗?2008 年,Facebook(社交网络服务网站)统计了用户平均的朋友 数—你猜是多少,130 上下,依然十分靠近邓巴数。可见虽然科技日新月异,我们的新大脑皮质倒没有随 之飞跃发展。 (有删改)
11.第②段中加点词“相对”有何表达效果?(2分) 2.第③段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四)(4分) 成长与成功 ①当我们说一个人成长了,通常意义上不是指他的身体长高了,或者年龄长大了,而是指他在精神和 思想层面更加成熟了。成长,意味着一个人的思想更加丰富、心灵更加充实、能力不断增加、经验日益丰 富、意志更加坚强、个性更加圆润。而停止成长,则意味着一个人停止了对思想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就像 棵树的树枝不再伸向天空,没有了触摸蓝天的渴望。 ②很多人在看待人生时都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更加看重成功,而常常忽略成长。成功是什么?按照 世俗的定义,当一个人在社会上取得了财富、名誉和地位时,我们就说这个人成功了。但事实上,这一成 功的定义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从本质上讲,成功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一个人成长的自然结果。成功 不是某种静态的东西,可以守株待兔地等来;那些唾手可得的成功,与其称其为“成功”,不如叫做“运 气”,人们看待成功,未免过于简单粗暴:只看结果本身,而不去探索产生结果的路径。成功是怎么来的? 是通过自身艰苦卓绝的努力得来的。从本质上讲,成功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一个人成长的自然结果。 ③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五岁时,指物作诗立就,然其父未能关注其成长,满足于邑人的“宾客”之 道,“钱币”之诱,“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十多年后,天赋超人的方仲永“泯然众人矣”。而 居里夫人,几十年如一日,埋头科学研究。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依然沉醉于科学的世界,“像一个小孩 儿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对未知的探寻之中,经验日益丰富,意志更加坚强,再次 获得诺奖的垂青。由此可见,持续不断的成功就是一路成长的必然结果。 ④追求成长,让成功成为成长的必然结果 就是通往成功的最正确的道路。所谓的“只问耕耘, 不问收获”。耕耘是不断的成长,收获是必然的结果。如果我们只向往结果,而忽略成长,必然拔苗助长 最后枯萎而死。我们都见过飞舞的蝴蝶,在展翅飞翔的一刻,它是如此美丽,但请别忘了,在美丽的背后, 它曾经有过毛毛虫的爬行、织丝成茧的辛劳、黑暗中的等待,以及破茧化蝶的痛苦。 (有删改) 13.围绕“成长与成功”,全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2分)
11.第②段中加点词“相对”有何表达效果?(2 分) 12.第③段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 分) (四)(4 分) 成长与成功 ①当我们说一个人成长了,通常意义上不是指他的身体长高了,或者年龄长大了,而是指他在精神和 思想层面更加成熟了。成长,意味着一个人的思想更加丰富、心灵更加充实、能力不断增加、经验日益丰 富、意志更加坚强、个性更加圆润。而停止成长,则意味着一个人停止了对思想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就像 一棵树的树枝不再伸向天空,没有了触摸蓝天的渴望。 ②很多人在看待人生时都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更加看重成功,而常常忽略成长。成功是什么?按照 世俗的定义,当一个人在社会上取得了财富、名誉和地位时,我们就说这个人成功了。但事实上,这一成 功的定义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从本质上讲,成功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一个人成长的自然结果。成功 不是某种静态的东西,可以守株待兔地等来;那些唾手可得的成功,与其称其为“成功”,不如叫做“运 气”,人们看待成功,未免过于简单粗暴:只看结果本身,而不去探索产生结果的路径。成功是怎么来的? 是通过自身艰苦卓绝的努力得来的。从本质上讲,成功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一个人成长的自然结果。 ③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五岁时,指物作诗立就,然其父未能关注其成长,满足于邑人的“宾客”之 道,“钱币”之诱,“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十多年后,天赋超人的方仲永“泯然众人矣”。而 居里夫人,几十年如一日,埋头科学研究。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依然沉醉于科学的世界,“像一个小孩 儿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对未知的探寻之中,经验日益丰富,意志更加坚强,再次 获得诺奖的垂青。由此可见,持续不断的成功就是一路成长的必然结果。 ④追求成长,让成功成为成长的必然结果——这就是通往成功的最正确的道路。所谓的“只问耕耘, 不问收获”。耕耘是不断的成长,收获是必然的结果。如果我们只向往结果,而忽略成长,必然拔苗助长, 最后枯萎而死。我们都见过飞舞的蝴蝶,在展翅飞翔的一刻,它是如此美丽,但请别忘了,在美丽的背后, 它曾经有过毛毛虫的爬行、织丝成茧的辛劳、黑暗中的等待,以及破茧化蝶的痛苦。 (有删改) 13. 围绕“成长与成功”,全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2 分)
14.作者在第③自然段中是怎样进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2分) (五)(15分) 核桃压枚低 王建领 ①又是一年丰收季,又见核桃压枝低 这几天,只要你来到商洛,步入农村,往往不等你开口,就会有村夫农妇,或老叟稚童掩饰不住 内心的喜悦,欣慰地夸耀:“今年核桃结得繁 ③放眼望去,整个商山洛水间,那一株株、一片片、一凹凹、一坡坡的核桃树,在秋日金色阳光下, 自在地摇曳。信步走入林间,一位饱经风霜、满脸慈祥的大爷,正用木杆支撑似要被一颗颗、一簇簇核桃 压折的树枝;一个满脸稚气,但活泼阳光的男童,不知从哪窜来,径直爬上核桃树,兴奋地表演起摘果 去皮、取仁的杂耍来。大爷一脸幸福看着孙辈,也不喝斥,任由孩子在树上与我们捉迷藏。我问道:“大 爷,你这核桃林今年收成怎样?”大爷干着手中的活,也不看我,如数家珍地说开来:“我房前、地里 山上共有二十株核桃,算两亩吧,今年少说也能收一千斤。”“能收多少钱?”“前几天有人来买,一出口 斤十块钱,我嫌采青糟蹋东西,没卖。到中秋节后成熟期再卖,少说也能卖一万三千元。”“你家几口人?” 我继续问道。“我两口,我小儿子三口,一年的零花钱,家中大的开支补贴就看这核桃呢。核桃丰收了, 心里就踏实了。”与大爷一样,商洛大约有80%的农民拥有核桃树,核桃收入占到农民纯收入的15%,人均 近500元。我不由得感叹:这核桃可真是商洛农民的摇钱树啊 ④早就听说秦岭无闲草,商山有仙果,这仙果就是核桃。之所以称核桃为仙果,是因为核桃果仁的 形状如缩小了的人脑,一分为二的果仁,是典型的两叶肺的外观,一分为四的果仁,是肾的轮廓。难怪人 们常说多吃核桃,强身益脑。 ⑤当年刚到商洛工作,但见秦岭深处,层林叠翠,缲浪一波接着一波推向远山:小溪欢歌,淸泉一 股连着一股汇成激流,水色山魂呈美景,秦风楚韵溢华章。当家乡人问我对商洛的第一印象时,我脱口而 出:“山清水秀,经济落后。”孰料这话当即受到商洛同仁的挞伐:“仓頡造字、商鞅封地、四皓隐居、闯 王屯兵,商洛历史文化厚重,地上地下资源丰富,后来居上待有时。” ⑥是呀,商洛位置独特,是唯一的被秦岭全覆盖的地区,而秦岭又地处长江黄河分水岭、南北自然 分界线,是我国乃至世界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商洛自然会得秦岭之灵韵底气,以其无尽的文化底蕴和丰 富的资源享誉全国。 ⑦如今,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领之下,商洛的各种资源得以开发利用,特别是经济类作物,核桃 板栗、柿子等全国有名。可以说,商洛的核桃独步华夏。桃树那笔直的树千,庞大的树冠,浓密的树阴 姣美的树形,给人一种挺拔伟岸之感;浓绿的阔叶给人一种厚重之感,枝间繁密的果子给人一种幸福喜悦 之感。它的身上有我们取之不尽的木西,蕴含着无穷的魅力。作为生态林木,它从不挑地形,不争地劲, 在商洛的房前屋后,山坡沟旁,枝繁叶茂地尽情生长,固土护绿,有的是担当;作为经济林木,它五年成 木挂果,年复一年为人们提供长寿果,且与低秆作物和睦相处,农民务林种地两不误,生财聚宝,有的是 奉献;作为用材林木,它木质坚韧,纹理美观,质地顺平,为上乘木材,家居日用,有的是用场;作为欣 赏林木,它上得了野岭,进得了园林,经济效益极佳,有的是市场。 ⑧离开商洛时,我深深地感到:丰收季节,商洛呈现给人的除了无尽的核桃压枝的景致,还有在累 累的硕果间,大人们忙碌的旁影和孩予们嬉闹的场面。那荡漾在人们脸上的笑容和那压低枝头的核桃构成 了一幅安逸、和谐、福的农家丰收图。我相信这幅图景会在人们的描绘中更关。(选文有改动) 15.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16.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商洛的情感发展经历了哪些变化?(3分)
14. 作者在第③自然段中是怎样进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2 分) (五)(15 分) 核桃压枝低 王建领 ① 又是一年丰收季,又见核桃压枝低。 ② 这几天,只要你来到商洛,步入农村,往往不等你开口,就会有村夫农妇,或老叟稚童掩饰不住 内心的喜悦,欣慰地夸耀:“今年核桃结得繁。” ③ 放眼望去,整个商山洛水间,那一株株、一片片、一凹凹、一坡坡的核桃树,在秋日金色阳光下, 自在地摇曳。信步走入林间,一位饱经风霜、满脸慈祥的大爷,正用木杆支撑似要被一颗颗、一簇簇核桃 压折的树枝;一个满脸稚气,但活泼阳光的男童,不知从哪窜来,径直爬上核桃树,兴奋地表演起摘果、 去皮、取仁的杂耍来。大爷一脸幸福看着孙辈,也不喝斥,任由孩子在树上与我们捉迷藏。我问道:“大 爷,你这核桃林今年收成怎样?”大爷干着手中的活,也不看我,如数家珍地说开来:“我房前、地里、 山上共有二十株核桃,算两亩吧,今年少说也能收一千斤。”“能收多少钱?”“前几天有人来买,一出口 一斤十块钱,我嫌采青糟蹋东西,没卖。到中秋节后成熟期再卖,少说也能卖一万三千元。”“你家几口人?” 我继续问道。“我两口,我小儿子三口,一年的零花钱,家中大的开支补贴就看这核桃呢。核桃丰收了, 心里就踏实了。”与大爷一样,商洛大约有 80%的农民拥有核桃树,核桃收入占到农民纯收入的 15%,人均 近 500 元。我不由得感叹:这核桃可真是商洛农民的摇钱树啊! ④ 早就听说秦岭无闲草,商山有仙果,这仙果就是核桃。之所以称核桃为仙果,是因为核桃果仁的 形状如缩小了的人脑,一分为二的果仁,是典型的两叶肺的外观,一分为四的果仁,是肾的轮廓。难怪人 们常说多吃核桃,强身益脑。 ⑤ 当年刚到商洛工作,但见秦岭深处,层林叠翠,绿浪一波接着一波推向远山;小溪欢歌,清泉一 股连着一股汇成激流,水色山魂呈美景,秦风楚韵溢华章。当家乡人问我对商洛的第一印象时,我脱口而 出:“山清水秀,经济落后。”孰料这话当即受到商洛同仁的挞伐:“仓颉造字、商鞅封地、四皓隐居、闯 王屯兵,商洛历史文化厚重,地上地下资源丰富,后来居上待有时。” ⑥ 是呀,商洛位置独特,是唯一的被秦岭全覆盖的地区,而秦岭又地处长江黄河分水岭、南北自然 分界线,是我国乃至世界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商洛自然会得秦岭之灵韵底气,以其无尽的文化底蕴和丰 富的资源享誉全国。 ⑦ 如今,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领之下,商洛的各种资源得以开发利用,特别是经济类作物,核桃、 板栗、柿子等全国有名。可以说,商洛的核桃独步华夏。桃树那笔直的树干,庞大的树冠,浓密的树阴, 姣美的树形,给人一种挺拔伟岸之感;浓绿的阔叶给人一种厚重之感,枝间繁密的果子给人一种幸福喜悦 之感。它的身上有我们取之不尽的木西,蕴含着无穷的魅力。作为生态林木,它从不挑地形,不争地劲, 在商洛的房前屋后,山坡沟旁,枝繁叶茂地尽情生长,固土护绿,有的是担当;作为经济林木,它五年成 木挂果,年复一年为人们提供长寿果,且与低秆作物和睦相处,农民务林种地两不误,生财聚宝,有的是 奉献;作为用材林木,它木质坚韧,纹理美观,质地顺平,为上乘木材,家居日用,有的是用场;作为欣 赏林木,它上得了野岭,进得了园林,经济效益极佳,有的是市场。 ⑧ 离开商洛时,我深深地感到:丰收季节,商洛呈现给人的除了无尽的核桃压枝的景致,还有在累 累的硕果间,大人们忙碌的旁影和孩予们嬉闹的场面。那荡漾在人们脸上的笑容和那压低枝头的核桃构成 了一幅安逸、和谐、福的农家丰收图。我相信这幅图景会在人们的描绘中更关。 (选文有改动) 15.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4 分) 16.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商洛的情感发展经历了哪些变化?(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