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5.1导言-565.23控制DO值恒定585.3DO设定值选择的因果分析605.4完全混合气反应器中DO设定值的确定635.5推流式反应器DO设定值的确定635.5.1推流式反应器的理论最优DO曲线665.5.2推流式反应器DO控制策略5.6间歇运行系统曝气阶段反应时间的控制74755.6.1应用营养物传感器对曦气时间进行控制805.6.2应用ORP和pH测定曲线对曦气时间进衍控制815.6.3应用ORP和pH的拐点对曦气进行控制825.6.4应用ORP和pH的绝对值对曦气进行控制5.7小结82835.8本章参考书目第6章单元过程一污泥、混合液和污水量的控制.846.1导言846.2硝化液回流量的控制846.2.1因果分析84856.2.2一个准最优控制策略6.2.3控制算法886.2.4小结886.3外碳源投加量的控制896. 3. 1因果分析896.3.2碳源投加位置906.3.3碳源的选择926.3.4前置反硝化系统外碳源投加控制93.6.3.5后置反硝化系统外碳源投加控制97-:6.3.6交替式系统外碳源投加控制976.3.7强化生物除磷系统外碳源投加控制976.3.8小结986.4SRT和污泥排放量的控制996.4.1因果分析996.4.2SRT最小化控制系统1006.5污泥回流量的控制102..6.5.1因果分析10218
1056.5.2控制系统的结构和算法1066.5.3限制沉淀池中污泥停留时间(SRTiS)的反馈控制器1076.5.4小结:1076.6分段进水的控制6.6.1高水力负荷期降低进入沉淀池的固体负荷:107:1086.6.2不需要内循环回流实现氮的去除1086.6.3分段进水控制的因果分析6.6.4控制分段进水以降低沉淀池负荷1101116.6.5在脱氮污水厂控制分段进水比例6.7污水调节池控制1126.7.1低水平控制器1136.7.2模型和控制设计1146.8曝气沉淀池运行115.6.9本章参考书目117第7章厌氧消化工艺的控制1187.1导言118.7.2控制目标.1227.3控制方法实例..1257.4比较控制规则需要的实验设备,1267.4.1不同控制方法所应用的污水1267.4.2不同控制方法所应用的厌氧消化.工艺1267.5控制生物产气量1317.5.1神经网络.1317.5.2模糊控制..1367.5.3线性控制方法1407.5.4非参数型估计1487.5.5自适应非参数调整规律1497.5.6非线性鲁棒性控制1517.5.7控制策略的总结..1537.6COD、VFA和其他控制1567.6. 1模型控制对模型复杂性的需求156-7.6.2自适应控制1597.6.3应用高级传感器的鲁棒控制1607.6.4应用简单传感器的鲁棒控制.1647.7小结16719
7.8本章参考书目167第8章化学除磷的控制1718.1导言1718.2前置沉淀1718.2.1常规的控制规则1738,2.2反馈控制同时沉淀1738.3后置沉淀1748.3.1Kallby污水处理厂的控制经验1748.3.2流量比例前馈控制1758.3.3负荷比例前馈控制1778.3.4基于现场磷测定的反馈控制1778.4预沉淀·1818.5小结1848. 6本章参考书目184第9章污水处理厂在线传感器/分析器1869.1导1869.2营养物传感器/分析器1889.3在线传感器的特征.1929.4小结1979.5本章参考书目198第10章信号分析和故障诊断19910.1污水处理厂的信息199数据筛选10.219910. 2.1单数据验证20010.2.2长期漂移的校正20510.2.3交叉验证方法20710.2.4数据过滤21210.3检测21510. 3. 1直接测定21610.3.2多变量分析21710.4小结22010.5本章参考书目..220第11章污水系统全厂控制222-11.1全厂运行观点22211.1.1水力相互作用22320
22411.1.2污水厂内部回流系统22411.1.3单元过程间的相关性22511.1.4能耗的分配11.2综合控制的目标,225...22611.2.1系统边界的定义.22611.2.2运行目的.11.3污水厂进水量的预测22811.4溢流的控制23211.5通过控制扩充污水厂容量233.23411.5.1预沉淀的应用23411.5.2平行运行污水厂中的相互作用11.6通过控制来扩展下水道系统的容量23823811.6.1下水道和WWTP的结合+23911.6.2利用下水道系统的容量23911.6.3增加合流制溢流量计算的可能性11.6.4根据在线数据获得系统知识,23911.7计算机控制系统·24011.8小结24611.9本章参考书目:24721
第1章#概述1.1目的仪表、控制和自动化(Instrumentation,controlandautomationICA)技术并不是污水处理的一个新领城,虽然这项技术在国际水协会(IWA)获得认可将近30年,但仍不是传统市政工程或环境工程课程的一部分,因此也许可以把它视为是污水处理领域的一个特殊部分。现已证明,应用ICA技术,使具有营养物质去除功能的污水处理厂其能力可以提高10%~30%。由于生物营养物去除的复杂机理不断被认识,从而加深了对丁艺过程的了解,也使实现控制成为可能。污水处理系统运行参数和微生物种群、生化反应之简有复杂的关系,和系统处理性能之简也有复杂的相关性,随着对污水处理系统内部复杂相关性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索,未来10~20年应用ICA技术的投资将占整个污水处理系统投资的20%~50%。ICA技术并不是一个黑箱,即只在控制箱中发挥作用,而没有人参与。实际上,理想的ICA系统包括以下4个功能成分:(1)高素质的团体,他们对系统和处理厂的所有权具有较深的认知,并不断促进系统的发展。(2)监控系统,可以收集、处理和显示数据;发现并消除异常现象:帮助分析和质询:以及最终模拟运行状态调整后结果,具有一个较好的数据获取和报告系统是很重要的。(3)满足运行目标的控制系统。它可以代替处理系统内部低水平的本地控制系统或污水厂内部不同过程和排水系统的综合系统。(4)可以收集大量过程信息的仪表系统。为什么控制污水处理厂?它已经运行得很好!也许!污水流进流出,巨出水看起来很好,至少出水水质优于进水,但是好多问题值得商榷,如:出水水质好的程度如何?是否满足排放标准以及未来排放标准的要求?能否降低运行费用?如进水负荷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