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翻译时应将其语序调整回来)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省略句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1)亮躬耕陇亩(“躬耕陇亩”即“躬耕于陇亩”,省略了介词“于”,可译 2.奸臣窃命() 此人可就见( (2)此诚不可与争锋(“不可与争锋”即“不可与之]争锋”,“与”宇之后省 4.将军宜枉驾顾之( 略了介词宾语“之代曹操]”,可译为“他”) 5.由是先生遂请亮( (3)君与俱来(“与俱来”即“与之俱来”,“与”字之后省略了介词宾语“之 6.主上蒙尘() 「代诸葛亮厂,可译为“他”) 内修政理 (4)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以为援”即“可以之为援”,“以”字之后 8.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省略了介词宾语“之代孙权]”,可译为“他”) 四、分析下列句子中“为”字的用法 被动句贤能为之用(用“为”字表示被动)) 1.好为《梁父吟》( 备战中考 2.贤能为之用( 文学常识填空: 3.谓为信然() 1.《三国志》是部 人们把它 4.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合称为二十四史的“前四史”。 五、翻译下面的句子: 2.陈寿是 学家。“隆中对”的“对”是 1.将军宜杠驾顾之 意思 2.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3.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有一幅彩页插图《古隆中》,图中有副对联:“三 3.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联讲的是 的故事, 4.此殆大所以资将军 下联讲的是一一的事情。宋代诗人陆游非常推崇诸葛亮的文章及为人,他用 5.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诗句称赞说:“ 6.跨州连郡者不叫·胜数 4.熟读课文,结合内容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7.然操遂能克绍,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诸葛亮提出的近期策略目标是 最终的策略目标 8.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是 。他主张在内政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 六、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面的方针是 等到形势发生变化,再兵分两路出击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 另一路是 其岩阻,西诸戎,南夷越,外 孙权,内 二、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该字的意思 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 1.因屏人曰() 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2.好为《梁父吟》() 为文中加粗的字注音 3.枉驾顾之() (1)胄()(2)戎()(3)箪() 4.遂用蹶( 2.我拉少数民族有不同的称呼,文中出现了两处,请指出来并解解释 5,先主遂诣亮( 6.民殷国富 3、诸葛亮提出的策略中,强调对不同方面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根据句
置,翻译时应将其语序调整回来) 3.省略句 (1)亮躬耕陇亩(“躬耕陇亩”即“躬耕[于]陇亩”,省略了介词“于”,可译 为“在”) (2)此诚不可与争锋(“不可与争锋”即“不可与[之]争锋”,“与”宇之后省 略了介词宾语“之[代曹操]”,可译为“他”) (3)君与俱来(“与俱来”即“与[之]俱来”,“与”字之后省略了介词宾语“之 [代诸葛亮厂,可译为“他”) (4)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以为援”即“可以[之]为援”,“以”字之后 省略了介词宾语“之[代孙权]”,可译为“他”) 4.被动句贤能为之用(用“为”字表示被动)) 备战中考 一、文学常识填空: 1 .《 三 国 志 》 是 部 史 书 , 共 65 卷 , 人 们 把 它 和 、 、 、 、合称为二十四史的“前四史”。 2.陈寿是 朝人, 学家。“隆中对”的“对”是 的 意思。 3.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有一幅彩页插图《古隆中》,图中有副对联:“三 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联讲的是 的故事, 下联讲的是——的事情。宋代诗人陆游非常推崇诸葛亮的文章及为人, 他用 诗句称赞说: “ , 。” 4.熟读课文,结合内容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诸葛亮提出的近期策略目标是 ,最终的策略目标 是 。他主张在内政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 ;外交方 面的方针是 。等到形势发生变化,再兵分两路出击:一路 是 ;另一路是 。 二、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该字的意思。 1.因屏.人曰( ) 2.好.为《梁父吟》 ( ) 3.枉.驾顾之( ) 4.遂用猖.蹶( ) 5,先主遂诣.亮( ) 6.民殷.国富( )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2.奸臣窃.命( ) 3.此人可就.见( ) 4.将军宜枉驾顾.之( ) 5.由是先生遂诣.亮( ) 6.主上蒙尘..( ) 7.内修政理..( ) 8.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 四、分析下列句子中“为”字的用法: 1.好为.《梁父吟》 ( ) 2.贤能为.之用( ) 3.谓为.信然( ) 4.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 五、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将军宜杠驾顾之 2.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3.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4.此殆大所以资将军 5.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6.跨州连郡者不叫·胜数 7.然操遂能克绍,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8.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六、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 其岩阻,西 诸戎,南 夷越,外 孙权,内 政 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 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为文中加粗的字注音: (1)胄( ) (2)戎( ) (3)箪( ) 2.我拉少数民族有不同的称呼,文中出现了两处 ,请指出来并解解释 (1) : (2) : 3、诸葛亮提出的策略中,强调对不同方面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根据句
意,依次填入句中空白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D、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申诉。) A.保、抚、和、争、锋、修B.保、和、抚、结、好、修 4.加点的字在句巾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守、和、抚、结、奸、修D.守、抚、和、争、锋、修 A.此人可就见一蹴而就 4.对“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遂用猖蹶贤能为之用 A.将军亲自率领益州的老百姓向秦川出发 C、将军宜枉驾顾之三顾茅庐 B.您身先士卒,率领着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发 D、时人莫之许也长二尺许 C、您亲自率领益州的民众从秦川出发 5.下列各句中的“为”可以理解成“是”的一项是() D.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兵 A.好为《梁父吟》B.谓为信然 5.上句中,“身”的意思是 本文中还有一个词和它同义,这个 C.士卒多为用者D、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6.根据文意,将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具体战略方针排列顺序 A.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①礼贤下士,收罗人才:②安抚边境各民族:③广布“仁义 B.死国可乎 ④结好孙权,搞好外交:⑤巩固荆、益基地:⑥利用帝室之胄的身份 C、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打出“正统”旗号 ⑦选择时机,两路出兵北伐:回搞好内政 D.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正确顺序是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古今没有变化的一项是()。 7.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日标是 。(用文中的6个字 A、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 来概括) B.遂用蹶,至于今日 针对性训练 C、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选择题 D、或以为死,或以为亡8、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1.下列加点字的渎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宜枉驾顾之(枉:委屈。) A.乐毅(yue)造诣(yi) 帝室之胄(zhou) B,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遂:于是,就。) B.庶民(sh) C、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挟制。) C、屏退(bing)投笔从戎(lng)承作(zu) D.此诚不可与争锋(诚:诚实。) D、颖川ying)存恤(xu) 躬耕(gong)倾颓ui) 9.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 2.下列各句中没有异读字的一项是() A.君谓计将安出? A.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B.好为《梁父吟 C.将军岂愿见之乎? C、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D.益州险塞,沃野千里 10.下列对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e 3.对下列各句中通假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凡三往,乃见”写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说明了刘备思贤若渴 A、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 课文中略写是为了突出诸葛亮这一形象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措”,置。) B.“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说明诸葛亮自命清高。 C、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 C、“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
意,依次填入句中空白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保、抚、和、争、锋、修 B.保、和、抚、结、好、修 C、守、和、抚、结、奸、修 D.守、抚、和、争、锋、修 4.对“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亲自率领益州的老百姓向秦川出发。 B.您身先士卒,率领着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发。 C、您亲自率领益州的民众从秦川出发。 D.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兵。 5.上句中,“身”的意思是 ,本文中还有一个词和它同义,这个 词是 。 6.根据文意,将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具体战略方针排列顺序。 ①礼贤下士,收罗人才; ②安抚边境各民族; ③广布“仁义”; ④结好孙权,搞好外交; ⑤巩固荆、益基地; ⑥利用帝室之胄的身份, 打出“正统”旗号; ⑦选择时机,两路出兵北伐; ⑧搞好内政。 正确顺序是: 7.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日标是 。 (用文中的 6 个字 来概括) 针对性训练 一、选择题 l.下列加点字的渎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毅(yuè) 造诣.(yì) 沔.(miǎn) 帝室之胄.(zhòu) B.庶.民(shū) 要挟.(xié) 殆.(dài) 陇.亩(1óng) C、屏.退(bǐng) 投笔从戎.(1óng) 承祚.(zuò) D、颍.川(yíng) 存恤.(xù) 躬.耕(gōng) 倾颓.(tuí) 2.下列各句中没有异读字的一项是( )。 A.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B.好为《梁父吟》 C、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D.益州险塞,沃野千里 3.对下列各句中通假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措”,置。) C、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 D、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申诉。) 4.加点的字在句巾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此人可就见 一蹴而就 B.遂用猖蹶 贤能为之用 C、将军宜枉驾顾之三顾茅庐 D、时人莫之许也 长二尺许 5.下列各句中的“为”可以理解成“是”的一项是( )。 A.好为《梁父吟》 B.谓为信然 C.士卒多为用者 D、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B.死国可乎 C、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D.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古今没有变化的一项是( )。 A、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B.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C、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D、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8、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将军宜枉驾顾之 (枉:委屈。) B,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 (遂:于是,就。) C、挟天子而令诸侯 (挟:挟制。) D.此诚不可与争锋 (诚:诚实。) 9.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 )。 A.君谓计将安出? B.将军岂有意乎? C.将军岂愿见之乎?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10.下列对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三往,乃见”写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说明了刘备思贤若渴, 课文中略写是为了突出诸葛亮这一形象。 B.“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说明诸葛亮自命清高。 C、“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需要 3.用“‖”把本段分成三个层次,并简述层意 D、“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是诸葛亮给刘备制定 4.用语段中的原句回答 的战略方针 诸葛亮给刘备制定的最终目标是_ 略方针是_ 填空题 5.下列对本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L.《隆中对》节选自 作者_ 代史学家。 A、此段中诸葛亮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并提出了刘备应对的策略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B.充分赞扬了曹操和孙权的军事才能,希望刘备暂时避开其锋芒 A.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C.从地势、资源等方面分析荆、益二州,为刘备勾画未来蓝图。 B.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D.本段表现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 C.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创新题 D.欲信大义于天下()谓为信然()书信往来() 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主要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 E.孤不度德量力()关山度若飞() 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F.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 翻译下列句子 1.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 2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示例 三顾茅庐 4.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六出: 四、课内阅读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 排八阵: 别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 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 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 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 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 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 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 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 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平?诚如是, 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1、用“/”标出下列语句的朗读停顿(标一处) A.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C、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2、用横线在文中画出与“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相照应的句子
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需要。 D、“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是诸葛亮给刘备制定 的战略方针。 二、填空题 l.《隆中对》节选自 ,作者 , 代史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A.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 B.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 C.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D.欲信.大义于天下( ) 谓为信.然( ) 书信.往来( ) E.孤不度.德量力( ) 关山度.若飞( ) F.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2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4.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四、课内阅读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 别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 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国 险而民附, 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 海, 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 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 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宵, 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 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 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平?诚如是, 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1、用“/”标出下列语句的朗读停顿(标一处)。 A.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C、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2、用横线在文中画出与“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相照应的句子。 3.用“||”把本段分成三个层次,并简述层意。 4.用语段中的原句回答。 诸葛亮给刘备制定的最终目标是 ,战略方针是 。 5.下列对本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此段中诸葛亮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并提出了刘备应对的策略。 B.充分赞扬了曹操和孙权的军事才能,希望刘备暂时避开其锋芒。 C.从地势、资源等方面分析荆、益二州,为刘备勾画未来蓝图。 D.本段表现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 一、创新题 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主要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 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 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 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东和: 七擒: 北拒: 火攻: 排八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