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都非常大、而森林资源少而不均的情况,其核心是局部上分而治之,整体上合而为 新林业理论适用于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较髙、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经济发达、能够支撑 较高的经营成本的情况,其核心是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 3、近自然林业理论是人类林业认识上的第三次飞跃 是在对木材培育论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充分认识到人力的不当干预虽然可以获 得木材的高产,但对生态环境带来了潜在的负面影响,消除这种负面影响甚至需要付出更大 的代价。该理论适用于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人工林的改造 4、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是人类林业认识上的第四次飞跃 可持续林业大大发展和超越了传统林业仅以求得森林生长量和采伐量相平衡的永续利 用原则,而是涉及森林生态系统全部功能的维持和发展;同时还明确了林业的持续发展是与 整个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不可分的。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成为各国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 论基础。 (三)、我国林业经营思想的思考 一般认为林业作为一项产业和一个设工会经济部门,都是从采伐天然林利用木材开始 的,从而林学和林业经济学也是从这里产生和发展的。但中国林业却有自己的历史特点 我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皆以农桑为立国之本,农林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经历了漫 长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植树造林,特别是经营用材林及多种经济林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 传统经验。早在西周时期,在薪炭林经营方面就提出了轮法作业、永续经营的思想,周灵王 (公元前571-前545)时的《陶朱公书》:“种柳千树则足柴,十年后髭一树得一载,岁 髭二百树,五年一周”。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长期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商品 经济发展缓慢,林业一直未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经济部门,相应也就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 林业经营理论。 1840年后至新中国成立前,近代林业思想开始传播,近代林业逐渐形成,林业和林学 自农业和农学中分立,自成体系。但当时的林业带有典型的殖民经济色彩,主要是外国资本 控制下对我国森林资源的掠夺,没有明确的经营理论作指导。 新中国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是我国以采伐利用天然林为主的现代林业的形成和发展时 期,当时虽然也初步认识到森林的某些生态价值,但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提供原材 料和资金积累,森林更多被当作一项自然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 理采伐和合理利用”的林业建设方针并没有得道充分落实。再加上当时思想的禁锢,林业经
6 压力都非常大、而森林资源少而不均的情况,其核心是局部上分而治之,整体上合而为一。 新林业理论适用于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较高、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经济发达、能够支撑 较高的经营成本的情况,其核心是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 3、近自然林业理论是人类林业认识上的第三次飞跃 是在对木材培育论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充分认识到人力的不当干预虽然可以获 得木材的高产,但对生态环境带来了潜在的负面影响,消除这种负面影响甚至需要付出更大 的代价。该理论适用于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人工林的改造。 4、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是人类林业认识上的第四次飞跃 可持续林业大大发展和超越了传统林业仅以求得森林生长量和采伐量相平衡的永续利 用原则,而是涉及森林生态系统全部功能的维持和发展;同时还明确了林业的持续发展是与 整个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不可分的。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成为各国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 论基础。 (三)、我国林业经营思想的思考 一般认为林业作为一项产业和一个设工会经济部门,都是从采伐天然林利用木材开始 的,从而林学和林业经济学也是从这里产生和发展的。但中国林业却有自己的历史特点。 我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皆以农桑为立国之本,农林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经历了漫 长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植树造林,特别是经营用材林及多种经济林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 传统经验。早在西周时期,在薪炭林经营方面就提出了轮法作业、永续经营的思想,周灵王 (公元前 571-前 545)时的《陶朱公书》:“种柳千树则足柴,十年后髭一树得一载,岁 髭二百树,五年一周”。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长期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商品 经济发展缓慢,林业一直未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经济部门,相应也就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 林业经营理论。 1840 年后至新中国成立前,近代林业思想开始传播,近代林业逐渐形成,林业和林学 自农业和农学中分立,自成体系。但当时的林业带有典型的殖民经济色彩,主要是外国资本 控制下对我国森林资源的掠夺,没有明确的经营理论作指导。 新中国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是我国以采伐利用天然林为主的现代林业的形成和发展时 期,当时虽然也初步认识到森林的某些生态价值,但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提供原材 料和资金积累,森林更多被当作一项自然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 理采伐和合理利用”的林业建设方针并没有得道充分落实。再加上当时思想的禁锢,林业经
济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主要是为服务计划管理需要,林业经营理论研宄几乎没有进展 我国林业经营理论研究的繁荣是近二十年的事。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为解决林区经济的“两危”问题,提出了多种经营理论。 (1)、木材培育论 主张在面积不大但立地条件优越,交通方便的宜林地,采用科学营林方法,营造速生丰 产林,以资金的高投入和先进技术,实行集约经营,追求木材的高产和高效益。是对国外早 期林业经营思想的引进,试图借鉴如新西兰、智利、南非等国林业发展的经验,这三个国家 都以大概10%左右的林业用地,满足80%社会木材需求,解决传统林业发展模式中长期无 法解决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不可兼得得尖锐矛盾。 (2)、林业分工论 主张在国土中划出少量土地发展工业人工林,逐步承担全国所需大部分商品木材生产任 务,称之为“商品林业”。另外,划出一部分称为“公益林业”,包括城市林业,风景林, 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林等专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再划出一部分“多功能林业”,是商品 林业和公益林业的中间过渡形态 (3)、林业二元结构理论 其实质是公益林业和商业林业这两类功能性质不同,经营机制有别的林业。 (4)、生态林业论 强调发挥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作用,根据“生态利用”原则组织森林经营,把 林业的指导思想建立在森林生态经济指导思想基础上,以生态经济综合效益为经营目标,充 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在促进林产品发展同时,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状态 的环境。按照这一要求,要把各类森林、树木,例如山地森林、平原绿地、各类防护林、四 旁植树、城市绿化和工业人工林纳λ统一的范围规划经营。在原有森林布局的基础上,通过 人工的合理调整,逐步实现森林与农业、工业及人口分布的最佳配置和最适覆盖,并结合各 方面因素分析、探索可行的、提高林业经营综合效益的道路。是运用生态经济学理论,对新 林业理论和近自然林业理论成果的综合 (5)、现代林业论。 林业在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严重滞后,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内容,农 业在这一条件下已经在发达国家率先实现了现代化。但林业在工业化社会中,由于天然林资 源还比较丰富,传统林业在工业化社会中只是在采伐利用上实现了工业化式的装备。而在整 个营林环节始终未能步入较完善的工业化进程。虽然出现了工业人工林,但其只占森林资源
7 济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主要是为服务计划管理需要,林业经营理论研究几乎没有进展。 我国林业经营理论研究的繁荣是近二十年的事。 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中期,为解决林区经济的“两危”问题,提出了多种经营理论。 (1)、木材培育论 主张在面积不大但立地条件优越,交通方便的宜林地,采用科学营林方法,营造速生丰 产林,以资金的高投入和先进技术,实行集约经营,追求木材的高产和高效益。是对国外早 期林业经营思想的引进,试图借鉴如新西兰、智利、南非等国林业发展的经验,这三个国家 都以大概 10%左右的林业用地,满足 80%社会木材需求,解决传统林业发展模式中长期无 法解决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不可兼得得尖锐矛盾。 (2)、林业分工论 主张在国土中划出少量土地发展工业人工林,逐步承担全国所需大部分商品木材生产任 务,称之为“商品林业”。另外,划出一部分称为“公益林业”,包括城市林业,风景林, 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林等专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再划出一部分“多功能林业”,是商品 林业和公益林业的中间过渡形态。 (3)、林业二元结构理论 其实质是公益林业和商业林业这两类功能性质不同,经营机制有别的林业。 (4)、生态林业论 强调发挥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作用,根据“生态利用”原则组织森林经营,把 林业的指导思想建立在森林生态经济指导思想基础上,以生态经济综合效益为经营目标,充 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在促进林产品发展同时,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状态 的环境。按照这一要求,要把各类森林、树木,例如山地森林、平原绿地、各类防护林、四 旁植树、城市绿化和工业人工林纳入统一的范围规划经营。在原有森林布局的基础上,通过 人工的合理调整,逐步实现森林与农业、工业及人口分布的最佳配置和最适覆盖,并结合各 方面因素分析、探索可行的、提高林业经营综合效益的道路。是运用生态经济学理论,对新 林业理论和近自然林业理论成果的综合。 (5)、现代林业论。 林业在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严重滞后,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内容,农 业在这一条件下已经在发达国家率先实现了现代化。但林业在工业化社会中,由于天然林资 源还比较丰富,传统林业在工业化社会中只是在采伐利用上实现了工业化式的装备。而在整 个营林环节始终未能步入较完善的工业化进程。虽然出现了工业人工林,但其只占森林资源
很小的一部分,而且远较其他行业为迟,也没能解决地力衰退和环境污染的老问题。所以, 就整个林业而言,至今迟迟未能步入传统观念的现代化。 所谓现代林业,就是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 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现代化是手段,最终目的是通过对森林 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求得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持续稳定增长,以满足人 类对森林的生态、社会、经济的全面需求,而这些是传统林业经营手段和装备以及管理方法 所难以充分实现的 核心思想 第一,现代林业的生产力是森林的生态经济生产力,人们以森林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为基 础,利用一定的科学技术,投入相应数量和质量的社会经济资源,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把森 林自然生产力转化为森林经济生产力,以获得人们生产和生活日益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持续 能力 第二,现代社会对森林的需求量方面有惊人的扩张,而且需求结构发生了分化,人们对 森林的经济需求相对次要于生态、社会需求,全球生态环境恶化以及人类对森林的精神需求 越来越重要于对森林的物质需求,反映了现代社会对林业需求的特征。 第三,森林生态经济学是现代林业的基本理论;认为经济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受自 然的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生态环境:把森林生态系统于经济系统看成一个不可 分割的整体:生态供给是有限的:生态经济学应改革传统经济学的核算方法和指标;人类活 动是在一定条件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第四,现代林业的指导思想是以森林生态经济系统为对象,力求林业经济系统与森林生 态系统协调发展:以世代人(而非当代人)的长时间系统为对象,人们公平享受自然恩赐 以森林的生产与消费为统一系统,开发利用森林资源:从全球角度发展森林,寻求森林在地 区、国家甚至全球维持生态平衡 第五,现代林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是持续林业 此外,还有的学者提出了“全面经营论”,“效益协同论”,“知识密集型林业”及“社 会林业”等 从林业经营理论的发展历史看,选择什么样的理论作为林业经营的指导理论要综合考虑 该理论的适用性、解释力和当地的林情。 (四)、林业经营形式
8 很小的一部分,而且远较其他行业为迟,也没能解决地力衰退和环境污染的老问题。所以, 就整个林业而言,至今迟迟未能步入传统观念的现代化。 所谓现代林业,就是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 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现代化是手段,最终目的是通过对森林 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求得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持续稳定增长,以满足人 类对森林的生态、社会、经济的全面需求,而这些是传统林业经营手段和装备以及管理方法 所难以充分实现的。 核心思想: 第一,现代林业的生产力是森林的生态经济生产力,人们以森林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为基 础,利用一定的科学技术,投入相应数量和质量的社会经济资源,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把森 林自然生产力转化为森林经济生产力,以获得人们生产和生活日益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持续 能力。 第二,现代社会对森林的需求量方面有惊人的扩张,而且需求结构发生了分化,人们对 森林的经济需求相对次要于生态、社会需求,全球生态环境恶化以及人类对森林的精神需求 越来越重要于对森林的物质需求,反映了现代社会对林业需求的特征。 第三,森林生态经济学是现代林业的基本理论;认为经济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受自 然的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生态环境;把森林生态系统于经济系统看成一个不可 分割的整体;生态供给是有限的;生态经济学应改革传统经济学的核算方法和指标;人类活 动是在一定条件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第四,现代林业的指导思想是以森林生态经济系统为对象,力求林业经济系统与森林生 态系统协调发展;以世代人(而非当代人)的长时间系统为对象,人们公平享受自然恩赐; 以森林的生产与消费为统一系统,开发利用森林资源;从全球角度发展森林,寻求森林在地 区、国家甚至全球维持生态平衡。 第五,现代林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是持续林业。 此外,还有的学者提出了“全面经营论”,“效益协同论”,“知识密集型林业”及“社 会林业”等。 从林业经营理论的发展历史看,选择什么样的理论作为林业经营的指导理论要综合考虑 该理论的适用性、解释力和当地的林情。 (四)、林业经营形式
1、林业经营的内涵 林业经营的历史就是人类经营利用森林资源的历史。从世界范围看,林业经营理论与经 营思想的每次调整和完善都与社会需求及森林资源变化密切相关。我国林业正处在战略调整 的关键时期 林业大经营是指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体,以森林资源综合系统的全方位、科学、有层次 地经营为基础,林业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参与,旨在获得以生态环境效益为主的多种效益,并 实现森林资源综合系统的良性循环的基本常态为目标的新的林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 林业大经营的基本对象是森林资源综合系统,森林资源综合系统的全方位经营,既包括 森林资源综合系统经营内容的全方位,又包括经营措施的全方位。 经营内容的全方位是指要全面、综合开发利用森林资源,不仅注重开发利用其经济产品, 更注重开发利用其生态产品,特别是要实现森林资源综合系统众多资源的综合、立体开发利 用。经营措施的全方位是指不仅要有保护、培育,还要有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森林资源 综合系统始终处于与社会需求的动态平衡之中 首先,林业大经营是以森林综合系统为基本要素而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同地区因森 林资源系统的区域特点以及不同的社会需求特点,使林业大经营具体内容项目有所差异,这 恰是林业大经营的科学性体现 其次,林业大经营特别注重森林资源综合系统中的多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摒弃 单一资源的开发利用,从根本上消除森林资源系统的过度开发利用,以确保森林资源综合系 统的生态平衡。 再次,森林资源综合系统的基本状况也是林业大经营效果的直接标志,森林资源综合系 统既是林业大经营的物质基础或称投入要素,同时也是林业大经营的结果或称综合产出。为 此,森林资源综合系统的状况,也是衡量与之相应的林业大经营效果如何的重要标志。 2、林业经营形式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1)、以一定的经济制度为基础,并受社会分工的广度和深度、资本积聚与集中的程 度、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应用、生产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包括历史、自 然、政治、法律、文化、经济等环境)的变化、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 在工厂制度建立初期,企业的组织形式单一、规模较小。随着社会的发展,上述条件发 生变化,逐步产生了复杂、高效的企业组织形式。从法律认可的所有制形式方面来看,当前 存在三种基本的企业组织形式,即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企业。从历史发展考察,合伙 企业的形成以独资企业为基础,而公司企业又是在合伙企业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公司是企
9 1、 林业经营的内涵 林业经营的历史就是人类经营利用森林资源的历史。从世界范围看,林业经营理论与经 营思想的每次调整和完善都与社会需求及森林资源变化密切相关。我国林业正处在战略调整 的关键时期。 林业大经营是指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体,以森林资源综合系统的全方位、科学、有层次 地经营为基础,林业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参与,旨在获得以生态环境效益为主的多种效益,并 实现森林资源综合系统的良性循环的基本常态为目标的新的林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 林业大经营的基本对象是森林资源综合系统,森林资源综合系统的全方位经营,既包括 森林资源综合系统经营内容的全方位,又包括经营措施的全方位。 经营内容的全方位是指要全面、综合开发利用森林资源,不仅注重开发利用其经济产品, 更注重开发利用其生态产品,特别是要实现森林资源综合系统众多资源的综合、立体开发利 用。经营措施的全方位是指不仅要有保护、培育,还要有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森林资源 综合系统始终处于与社会需求的动态平衡之中。 首先,林业大经营是以森林综合系统为基本要素而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同地区因森 林资源系统的区域特点以及不同的社会需求特点,使林业大经营具体内容项目有所差异,这 恰是林业大经营的科学性体现。 其次,林业大经营特别注重森林资源综合系统中的多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摒弃 单一资源的开发利用,从根本上消除森林资源系统的过度开发利用,以确保森林资源综合系 统的生态平衡。 再次,森林资源综合系统的基本状况也是林业大经营效果的直接标志,森林资源综合系 统既是林业大经营的物质基础或称投入要素,同时也是林业大经营的结果或称综合产出。为 此,森林资源综合系统的状况,也是衡量与之相应的林业大经营效果如何的重要标志。 2、林业经营形式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1)、以一定的经济制度为基础,并受社会分工的广度和深度、资本积聚与集中的程 度、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应用、生产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包括历史、自 然、政治、法律、文化、经济等环境)的变化、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 在工厂制度建立初期,企业的组织形式单一、规模较小。随着社会的发展,上述条件发 生变化,逐步产生了复杂、高效的企业组织形式。从法律认可的所有制形式方面来看,当前 存在三种基本的企业组织形式,即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企业。从历史发展考察,合伙 企业的形成以独资企业为基础,而公司企业又是在合伙企业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公司是企
业组织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的高级组织形式 林业经营形式是在一定的所有制条件下,通过林业生产、再生产各环节,体现了劳动者 与生产要素组合的方式、规模及责、权、利关系。既是所有制形式的具体化,又是生产力组 织形式的具体化 经营形式不同于所有制形式。同一种经济成分的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经营形式;不 同经济成分的所有制可能有相同或相近似的经营形式。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任何一种经 营形式总是一定经济成分所有制关系条件下的经营形式,它反映改种经济成分所有制关系的 性质。 (2)、经营组织形式的演化降低交易成本的选择结果 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 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 因为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 格的工作。随着出卖这类信息的专门人员的出现。这种成本有可能减少,但不可能消除。市 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也必须在内。再者,在某些市场中(如农产品交 易)可以设计出一种技术使契约的成本最小化,但不可能消除这种成本。当存在企业时,契 约不会被取消,但却大大减少了 同时,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 些市场运行成本 企业规模的变化也受交易成本的制约:当企业扩大时,收益可能会减少,也就是说,在 企业内部组织追加交易的成本可能会上升。自然,企业的扩大必须达到这一点,即在企业内 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企 业家来组织这笔交易的成本。其次,当组织的交易增加时,就不能导致生产要素的最佳使用。 再者,交易增加必须达到这一点,即资源浪费带来的亏损等于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成本,或 者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组织这笔交易的成本 (3)、我国主要林业经营形式及其沿革 1949年前的买办经营、租佃经营,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国家统一经营、集体经营,改革 开放后,多种经营形式并存,分别在各自的适用领域快速发展。国有、集体统一经营管理, 承包、租赁经营,家庭经营、个体经营、合作联营、股份制、企业集团等齐头并进,个体造 林不断增加,非公有制比重逐步加大。根据全国造林综合核查结果,2001年,全国人工造 林更新中,林地权属:集体85.2%,国有14.8%:林木权属:个人52.6%,集体31.1%,国
10 业组织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的高级组织形式。 林业经营形式是在一定的所有制条件下,通过林业生产、再生产各环节,体现了劳动者 与生产要素组合的方式、规模及责、权、利关系。既是所有制形式的具体化,又是生产力组 织形式的具体化。 经营形式不同于所有制形式。同一种经济成分的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经营形式;不 同经济成分的所有制可能有相同或相近似的经营形式。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任何一种经 营形式总是一定经济成分所有制关系条件下的经营形式,它反映改种经济成分所有制关系的 性质。 (2)、经营组织形式的演化降低交易成本的选择结果。 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 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 因为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 格的工作。随着出卖这类信息的专门人员的出现。这种成本有可能减少,但不可能消除。市 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也必须在内。再者,在某些市场中(如农产品交 易)可以设计出一种技术使契约的成本最小化,但不可能消除这种成本。当存在企业时,契 约不会被取消,但却大大减少了。 同时,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 些市场运行成本。 企业规模的变化也受交易成本的制约:当企业扩大时,收益可能会减少,也就是说,在 企业内部组织追加交易的成本可能会上升。自然,企业的扩大必须达到这一点,即在企业内 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企 业家来组织这笔交易的成本。其次,当组织的交易增加时,就不能导致生产要素的最佳使用。 再者,交易增加必须达到这一点,即资源浪费带来的亏损等于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成本,或 者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组织这笔交易的成本。 (3)、我国主要林业经营形式及其沿革 1949 年前的买办经营、租佃经营,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国家统一经营、集体经营,改革 开放后,多种经营形式并存,分别在各自的适用领域快速发展。国有、集体统一经营管理, 承包、租赁经营,家庭经营、个体经营、合作联营、股份制、企业集团等齐头并进,个体造 林不断增加,非公有制比重逐步加大。根据全国造林综合核查结果,2001 年,全国人工造 林更新中,林地权属:集体 85.2%,国有 14.8%;林木权属:个人 52.6%,集体 31.1%,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