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复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 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自主归纳总 结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4.列举ABO血型的类型: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同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5.通过实际问题的考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述血管、心脏、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 2.能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观察鱼尾鳍血液循环。 3.掌握出血的初步处理方法。 4.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脉搏、心率、血压的测定,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课堂学习目标的共同探索,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2.联系实际,关爱他人。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鼓励学生勤思考,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学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4.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难点:1.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心脏各腔室的厚薄以及有关瓣膜的结构特点,理解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3.了解血液循环途径,以及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4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教学突破 教学中让学生事前看书,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画 龙点睛,对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加以突破,讲解相关的典型习题,来巩固知识,扩大知识面, 提高能力,达到复习的效果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情景教学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 学法:自主、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引导学生课前复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相关知识,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为复习课打好基础 2.准备好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1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复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 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3.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自主归纳总 结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4.列举 ABO 血型的类型;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同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5.通过实际问题的考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描述血管、心脏、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 力。 2.能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观察鱼尾鳍血液循环。 3.掌握出血的初步处理方法。 4.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脉搏、心率、血压的测定,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课堂学习目标的共同探索,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2.联系实际,关爱他人。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鼓励学生勤思考,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学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4.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难点:1.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心脏各腔室的厚薄以及有关瓣膜的结构特点,理解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3.了解血液循环途径,以及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4.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教学突破 教学中让学生事前看书,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画 龙点睛,对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加以突破,讲解相关的典型习题,来巩固知识,扩大知识面, 提高能力,达到复习的效果。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情景教学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 学法:自主、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引导学生课前复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相关知识,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为复习课打好基础。 2.准备好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3.准备好相关的习题 学生准备:在上课前做好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复习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前些日子我们学习了“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等相关知识,这一节课我们回过头来回顾 下这些知识。希望大家能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更深刻的理解。 知识聚焦 利用多媒体手段,将血液、血管知识投到大屏幕上,让学生看书、交流回答下面的问题 、流动的组织一一血液 1.血液成分及功能 成分 血浆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血小板 颜色 ① ③ 形态结构⑤ 功能 血红蛋白:红细胞中含有的一种 特性: 贫血 ⑤,或 的含量过少,都会引起贫血。应该多吃含铁 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学生在看书的基础上,回答 ①黄色透明;②红色:③白色;④白色:; ⑤液体,含大量水:⑥数量最多,无核,两面凹的圆饼状,含血红蛋白:⑦数量少,有 核,比红细胞大;⑧最小,无核,不规则:⑨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⑩运输氧和 部分二氧化碳;①吞噬侵入的病菌,对人体起防御、保护作用;②促进止血,加速凝血 3红色含铁的蛋白质④4在含氧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含氧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⑤红细胞的数量少⑥血红蛋白 (点评:表格复习将三种血细胞的知识一网打尽,便于记忆。) 教师展示大屏幕,引导学生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2.血常规化验单 检查项目 正常参考值 说明 英文缩写 文名字 红细胞 男:(4.0-5.5)×102个几L 女:(3.5-5.0)×102个/L 白细胞 (4-10)×10个/L 血红蛋白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①②③④ PLT 血小板 (100-300)×10个几L 学生回答:①运动、缺氧、贫血时,数量减少;②失血、烧伤、炎症等时,数量增多; ③贫血时,含量减少:④过少,机体异常出血:过多,血栓
2 3.准备好相关的习题。 学生准备:在上课前做好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复习。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前些日子我们学习了“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等相关知识,这一节课我们回过头来回顾一 下这些知识。希望大家能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更深刻的理解。 知识聚焦: 利用多媒体手段,将血液、血管知识投到大屏幕上,让学生看书、交流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流动的组织——血液 1.血液成分及功能 成分 血浆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颜色 ① ② ③ ④ 形态结构 ⑤ ⑥ ⑦ ⑧ 功能 ⑨ ⑩ ⑪ ⑫ 血红蛋白:红细胞中含有的一种 ⑬ 。特性: ⑭ 。 贫血: ⑮ 或 ⑯ 的含量过少,都会引起贫血。应该多吃含铁 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学生在看书的基础上,回答: ①黄色透明;②红色;③白色;④白色; ⑤液体,含大量水;⑥数量最多,无核,两面凹的圆饼状,含血红蛋白;⑦数量少,有 核,比红细胞大;⑧最小,无核,不规则;⑨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⑩运输氧和一 部分二氧化碳;⑪吞噬侵入的病菌,对人体起防御、保护作用;⑫促进止血,加速凝血 ⑬ 红色含铁的蛋白质 ⑭在含氧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含氧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⑮红细胞的数量少 ⑯血红蛋白 (点评:表格复习将三种血细胞的知识一网打尽,便于记忆。) 教师展示大屏幕,引导学生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2.血常规化验单 学生回答:①运动、缺氧、贫血时,数量减少;②失血、烧伤、炎症等时,数量增多; ③贫血时,含量减少;④过少,机体异常出血;过多,血栓。 检查项目 正常参考值 说明 英文缩写 中文名字 RBC 红细胞 男:(4.0—5.5)×1012 个/L 女:(3.5—5.0)×1012 个/L ① WBC 白细胞 (4—10)×109 个/L ② Hb 血红蛋白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③ PLT 血小板 (100—300)×109 个/L ④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讲解。然后,继续展示如下内容 3.相关的实验 (1)血液里加抗凝剂—一柠檬酸钠或草酸钠。 教师:大家回顾课本,在试管里加新鲜的血液,再加入抗凝剂后离心静置后,请同学 思考如下问题: ①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层 ②血液由 组成。人体的血液加入抗凝剂离心静置后有 明显的分层现象,上层 色的半透明的液体是 下层是深红色的 是 在两层的交界处,有一层白色物质,这是 ③各层的比例大致是多少? ④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 ⑤抗凝剂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让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 学生回答 (1)①三层②血浆血细胞淡黄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③血浆占55%,血细胞占45%④血液中含有不同的组成物,它们的质量不同,所以含 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静止一段时间后,就会逐渐分成上下两层以及中间一薄层白色物质 ⑤能够防止血液凝固 (点评:将试管中的血液提升到这样的高度来认识,会强化知识,扩大视野,提高能力。) 教师让学生回顾观察血涂片的情景,尝试回答下列问题。 (2)观察血涂片:主要是熟悉操作方法。 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视野中数量最多的是 数目少,但细胞核大的是 光学显微镜下一般看不到 原因是 学生回答: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小板比红细胞和白细胞小许多,并且需要 特殊的染色 二、血流的管道一—血管 教师让学生回顾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尝试回答下列问题。我们不妨以这个实验 为例,变成相关的探究题。教师出示大屏幕: 问题情境: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速度、方向如何?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预测 3.制定计划:(1)选一条浅颜色的金鱼,用 湿的棉花将其头躯干包住,放在培养皿上,将尾 鳍展开,在显微镜下观察 (2)在观察过程中,应时常用滴管平c 往 保持湿润,这利于鱼 的 。实验后,将鱼放回 (3)A为 血管,B为 血管,C为 血管 (4)血管逐渐分支变细的血管是 内流 (5)图中A的血液来自心脏的 流向心脏的 (6)图中血流最快的是 管壁最厚的是 管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 这有利于 的交换
3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讲解。然后,继续展示如下内容: 3.相关的实验 (1)血液里加抗凝剂——柠檬酸钠或草酸钠。 教师:大家回顾课本,在试管里加新鲜的血液,再加入抗凝剂后离心静置后, 请同学 思考如下问题: ①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层? 。 ② 血液由 和 组成。 人体的血液加入抗凝剂离心静置后有 明显的分层现象,上层 色的半透明的液体是 ,下层是深红色的 是 ,在两层的交界处,有一层白色物质,这是 和 。 ③各层的比例大致是多少? 。 ④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 。 ⑤抗凝剂的作用是什么? 。 教师让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 学生回答: (1)①三层 ②血浆 血细胞 淡黄 血浆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③血浆占 55%,血细胞占 45% ④血液中含有不同的组成物,它们的质量不同,所以含 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静止一段时间后,就会逐渐分成上下两层以及中间一薄层白色物质 ⑤能够防止血液凝固 (点评:将试管中的血液提升到这样的高度来认识,会强化知识,扩大视野,提高能力。) 教师让学生回顾观察血涂片的情景,尝试回答下列问题。 (2) 观察血涂片:主要是熟悉操作方法。 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视野中数量最多的是 ;数目少,但细胞核大的是 ;光学显微镜下一般看不到 ,原因是 。 学生回答: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小板比红细胞和白细胞小许多,并且需要 特殊的染色 二、血流的管道——血管 教师让学生回顾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尝试回答下列问题。我们不妨以这个实验 为例,变成相关的探究题。教师出示大屏幕: 问题情境: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速度、方向如何? 1.提出问题: ? 2.猜想与预测: 。 3.制定计划:(1)选一条浅颜色的金鱼,用 湿的棉花将其头躯干包住,放在培养皿上,将尾 鳍展开,在显微镜下观察。 ( 2 ) 在 观 察 过 程 中 , 应 时 常 用 滴 管 往 , 保 持 湿 润 , 这 利 于 鱼 的 。实验后,将鱼放回 。 (3)A 为 血管,B 为 血管,C 为 血管。 (4)血管逐渐分支变细的血管是 ,内流 血。 (5)图中 A 的血液来自心脏的 ,流向心脏的 。 (6)图中血流最快的是 ,管壁最厚的是 ,管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 是 ,这有利于 和 的交换
(⑦)在显微镜下观察,C的血流特点是 (8)三种血管血压的变化是 (9)血流速度快,向毛细血管流动,有明显波动,血液鲜红的血管是」 4.实验结果 观察到三种不同的血管,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种类功能 分布 结构特点 动脉 静脉 毛细 5.该探究中,将金鱼换成鲫鱼,效果会怎样? 6.在做该探究实验中,如果时间太长,要换一条小鱼,继续观察。其原因是 7.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血管和书上画得一样吗? 8.该实验应该注意的事项是 让学生尝试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讲解:鱼用鳃呼吸,所以必须 保持湿润。鱼的血液循环是从心室出发,通过背部的血管再经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后,沿 着腹部的血管,最后通到头部的心房,鱼心脏的组成是一心房一心室。动脉管壁厚,血流速 度快,血管逐渐分支变细:静脉管壁薄,血流速度慢,血管逐渐汇合变粗:毛细血管只有一 层上皮细胞组成,血流速度最慢,这由于物质和气体进行交换。三种血管血压的变化是动脉 大于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大于静脉。否则血液就不会由心室流回心房。 该实验注意的事项是:棉絮不要太大,正好抱住鱼的头部和躯干就行。时间长了就要向 棉花滴水:尾鳍盖上载玻片后,用手轻轻按压一下,使载玻片接触培养皿;观察血管时间长 了最好换另一条小鱼,以防小鱼生命受损:实验完了后,马上将鱼放回鱼缸中 学生回答:1.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吗2.用低倍镜可以观察到小鱼 尾鳍内血管及血液的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3.(2)棉花滴水呼吸鱼缸(3)动脉静脉毛细血管(4)A动脉 (5)心室心房(6)AAC物质气体(7)红细胞呈单行通过 (8)ACB(9)小动脉 种类功能 分布 结构特点 「动脉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较深 「管壁厚,弹性大,管腔小,血流速度快 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 静脉|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较深或较浅 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四肢静脉内有 送回心脏的血管 静脉瓣,血流速度慢 毛细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分布广,遍布全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只允许 血管静脉之间的血管 身各器官组织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最慢 5.鲫鱼色素深会影响观察效果 6.这样才能观察到不同的血管的血流方向和速度,这也是观察不同血管的主要依据:防 止小鱼死亡。 7.不一样 8.是开放性试题,答案见解析
4 (7)在显微镜下观察,C 的血流特点是 。 (8)三种血管血压的变化是 ﹥ ﹥ 。 (9)血流速度快,向毛细血管流动,有明显波动,血液鲜红的血管是 。 4.实验结果: 观察到三种不同的血管,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种类 功能 分布 结构特点 动脉 静脉 毛细 血管 5.该探究中,将金鱼换成鲫鱼,效果会怎样? 。 6.在做该探究实验中,如果时间太长,要换一条小鱼,继续观察。其原因是 。 7.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血管和书上画得一样吗? 。 8.该实验应该注意的事项是: 。 让学生尝试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 的基础上,教师加以讲解:鱼用鳃呼吸,所以必须 保持湿润。鱼的血液循环是从心室出发,通过背部的血管再经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后,沿 着腹部的血管,最后通到头部的心房,鱼心脏的组成是一心房一心室。动脉管壁厚,血流速 度快,血管逐渐分支变细;静脉管壁薄,血流速度慢,血管逐渐汇合变粗;毛细血管只有一 层上皮细胞组成,血流速度最慢,这由于物质和气体进行交换。三种血管血压的变化是动脉 大于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大于静脉。否则血液就不会由心室流回心房。 该实验注意的事项是:棉絮不要太大,正好抱住鱼的头部和躯干就行。时间长了就要向 棉花滴水;尾鳍盖上载玻片后,用手轻轻按压一下,使载玻片接触培养皿;观察血管时间长 了最好换另一条小鱼,以防小鱼生命受损;实验完了后,马上将鱼放回鱼缸中。 学生回答:1.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吗 2.用低倍镜可以观察到小鱼 尾鳍内血管及血液的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3.(2)棉花滴水 呼吸 鱼缸 (3)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4)A 动脉 (5)心室 心房 (6)A A C 物质 气体 (7)红细胞呈单行通过 (8)A C B (9)小动脉 种类 功能 分布 结构特点 动脉 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 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 较深 管壁厚,弹性大,管腔小,血流速度快 静脉 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 送回心脏的血管 较深或较浅 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四肢静脉内有 静脉瓣,血流速度慢 毛细 血管 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 静脉之间的血管 分布广,遍布全 身各器官组织 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只允许 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最慢 5.鲫鱼色素深会影响观察效果 6.这样才能观察到不同的血管的血流方向和速度,这也是观察不同血管的主要依据;防 止小鱼死亡。 7.不一样 8.是开放性试题,答案见解析
(点评:这样复习的好处是,对有关血管的知识来个全面给力,还会提高学生的探究能 力。) 三、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脏 引导学生回忆左右心房、左右心室所连接的血管,以及房室瓣作用,教师带领学生复 习如下内容: (1)心脏结构及功能 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连接肺动脉 肺部毛细血管 左心房*连接肺静脉 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壁最厚 瓣膜房室瓣(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只朝向心室开η保证血液按一定的方冋流动 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朝向动脉开 随后,教师展示大屏幕 (2)心脏的工作原理 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那么,它是如何保证血液不停地在身体中循环流动的呢?请 仔细观察下图,填写表中的空格。让学生动手做 肺动脉 主动脉 ,上下腔 静脉 肺静脉 丙 房 室房室瓣动脉瓣血流情况 甲收缩舒张 关闭 室里的血液进入动脉 图乙 全身各处的血液进入心房 图丙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交流纠错,学生回答如下内容
5 (点评:这样复习的好处是,对有关血管的知识来个全面给力,还会提高学生的探究能 力。) 三、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引导学生回忆左右心房、左右心室所连接的血管,以及房室瓣作用,教师带领学生复 习如下内容: (1)心脏结构及功能 右心房 连接上、下腔静脉 ↓ 右心室 连接肺动脉↘ 肺部毛细血管 左心房 连接肺静脉↙ ↓ 左心室 连接主动脉,壁最厚 瓣膜:房室瓣(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只朝向心室开) 保证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 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朝向动脉开) 随后,教师展示大屏幕: (2)心脏的工作原理 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那么,它是如何保证血液不停地在身体中循环流动的呢?请 仔细观察下图,填写表中的空格。让学生动手做。 心房 心室 房室瓣 动脉瓣 血流情况 图甲 收缩 舒张 关闭 图乙 心室里的血液进入动脉 全身各处的血液进入心房 图丙 舒张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交流纠错,学生回答如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