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理论提供证据赋予各个维度权重的,就需要用实证数据来估计维度与整体构念 之间的函数关系。而当所有的权重都需要通过模型来估计时,又涉及到模型能否 被识别的问题。一个单独的AMC中已知的信息是不够估计整个测量模型的,至 少需要从AMC出发的两条路径才能够使得要估计的模型成为可识别模型 (三)组合模型 在描述整个构念时,有时候需要所有维度共同来进行描述,但是又不能把维 度整合在一起,这一类用各个维度以不同方式的组合来定义的多维构念称为组合 型多维构念。常见的方法是,把每一个维度分为高水平和低水平,然后把各个维 度高低水平进行组合形成不同的类型,进而再解释每一种类型的特征、原因、影 响等。例如Tsui, Pearce,Port和 Tripoli(1997)基于 March和 Simon(1958) 的诱因一一贡献架构建立了一个2×2的企业人力资源模型。其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制度(多维构念)有两个维度——“期望员工的贡献”和“提供给员工的诱因”。 这两个维度不可以相加,只可以组成各自“高和低”的4种组合,即“高诱因高 期望”、“高诱因低期望”、“低诱因髙期望”、“低诱因低期望”,这4个组合就形 成了企业人力资源制度的代表。 又如 Sabherwal和Chan(2001)用6种特质定义了以往学者提出的企业作为 防御者、分析者、开拓者的3种战略类型。过去的学者谈3种战略类型仅限于概 念上的讨论,所以也就无法进行实证研究。但在这个研究中,作者把战略类型定 义为一个组合型多维构念,用了防御性、风险规避、进取性等6个方面的特征来 定义每一种战略。换句话说,用这6方面的特征就可以把每种战略各自的主要特 点描述出来了。 第二节量表编制与开发 前述内容已经表明了构念其实是不可直接观测的变量,将其称为潜在变量, 而潜在变量可以借助于显在变量(观测指标)进行测量。无论是单维度还是多维 度构念,最终都需要或可以通过显在变量进行观测。根据构念与观测指标之间的 关系可以设计出用于测量的工具,而管理学中最主要的观测工具是测量量表。量 表是测量的准尺,是根据测量的目的而编制的一系列测验项目(任务或问题), 反映了潜在变量与作用于它的题项(显在变量)之间的关系。测量量表根据每一
- 16 - 的理论提供证据赋予各个维度权重的,就需要用实证数据来估计维度与整体构念 之间的函数关系。而当所有的权重都需要通过模型来估计时,又涉及到模型能否 被识别的问题。一个单独的 AMC 中已知的信息是不够估计整个测量模型的,至 少需要从 AMC 出发的两条路径才能够使得要估计的模型成为可识别模型。 (三)组合模型 在描述整个构念时,有时候需要所有维度共同来进行描述,但是又不能把维 度整合在一起,这一类用各个维度以不同方式的组合来定义的多维构念称为组合 型多维构念。常见的方法是,把每一个维度分为高水平和低水平,然后把各个维 度高低水平进行组合形成不同的类型,进而再解释每一种类型的特征、原因、影 响等。例如 Tsui,Pearce,Port 和 Tripoli(1997)基于 March 和 Simon(1958) 的诱因——贡献架构建立了一个 2 2 的企业人力资源模型。其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制度(多维构念)有两个维度——“期望员工的贡献”和“提供给员工的诱因”。 这两个维度不可以相加,只可以组成各自“高和低”的 4 种组合,即“高诱因高 期望”、“高诱因低期望”、“低诱因高期望”、“低诱因低期望”,这 4 个组合就形 成了企业人力资源制度的代表。 又如 Sabherwal 和 Chan(2001)用 6 种特质定义了以往学者提出的企业作为 防御者、分析者、开拓者的 3 种战略类型。过去的学者谈 3 种战略类型仅限于概 念上的讨论,所以也就无法进行实证研究。但在这个研究中,作者把战略类型定 义为一个组合型多维构念,用了防御性、风险规避、进取性等 6 个方面的特征来 定义每一种战略。换句话说,用这 6 方面的特征就可以把每种战略各自的主要特 点描述出来了。 第二节 量表编制与开发 前述内容已经表明了构念其实是不可直接观测的变量,将其称为潜在变量, 而潜在变量可以借助于显在变量(观测指标)进行测量。无论是单维度还是多维 度构念,最终都需要或可以通过显在变量进行观测。根据构念与观测指标之间的 关系可以设计出用于测量的工具,而管理学中最主要的观测工具是测量量表。量 表是测量的准尺,是根据测量的目的而编制的一系列测验项目(任务或问题), 反映了潜在变量与作用于它的题项(显在变量)之间的关系。测量量表根据每一
任务或问题细目事前规定的标准分数,以及被调查者对相关题项的认知或确定程 度,便可计算出潜在变量的强度或数量。而被调查者对相关题项的认知或确定程 度,在量表中实际上是通过被调查者在相应题项的态度来反映,因此,测量量表 测量的更多是被调查者的态度,所以就叫态度量表。 、态度的本质 最早使用态度一词的心理学家可能是 H. Spencer,他于1862年在其所著《第 原则》( First Principle)里,强调一个人的态度对争论事项的鉴别有重要的影 响。将态度这个概念应用到社会学,而确认其重要性的早期社会学者当中,W.I Thomas与P. Znaniecki的贡献比较显著。他们在《欧洲与美国的波兰农民》(The Polish Peasant in Europe and America)一书中曾经提到,态度是个人的心理历程, 它决定个人在社会中实际与潜在的反应。因为态度经常指向某些事体,故它可以 解释作指向某种价值的个人的心理状态。 态度这一名词是一种假设或潜变量,不是立即可观察得到的,这一词与其说 是指明某人的具体行动与反应,不如说是抽象地涵盖一群相关的行动与反应。例 如,说某甲比某乙对髙科技企业组织持有较偏好的态度,实际是说从日常对高科 技企业组织的言论与行动看来,某甲比某乙持有较偏好的倾向。这种前后相互 致的倾向,就用态度一词来予以涵盖。从方法上而言,一个潜在变量是用以描述 受到相类似刺激时所产生的不同反应间的一致性或共变的趋势。这种隐藏性或潜 伏性的变量,是根据可观察的一序列资料,将其统一称呼。类似这样的假设性变 量,被不同的学者用不同名词所描述,如特质,中介变量、内隐变量、内隐型与 因素。反过来,对那些可观察的变量,则将其称为外显变量、表征型与指标 态度被视为针对社会事体而产生的正负评价的持续性体系、情感性感觉与赞 否性行动的趋势。C. W.Allport参考了许多早期学者所下的定义后,认为“态度 是由经验组成的一种心理与神经的准备状态,对个人对于事体与有关情况所做的 反应,做引导与动态的影响”。W.M. Fuson解释态度为,在一定情况下的一定行 为发生的概率。由此可知态度含有反应的可预测性与一致性,因为态度具有引导、 中介与预测的功能,能经由针对特定社会事体或环境而做的各种反应表达出来。 D. T. Campbell了一个操作性的定义,“一个人的态度,是针对一套社会事体而 发的具有一致性的反应群
- 17 - 任务或问题细目事前规定的标准分数,以及被调查者对相关题项的认知或确定程 度,便可计算出潜在变量的强度或数量。而被调查者对相关题项的认知或确定程 度,在量表中实际上是通过被调查者在相应题项的态度来反映,因此,测量量表 测量的更多是被调查者的态度,所以就叫态度量表。 一、态度的本质 最早使用态度一词的心理学家可能是 H. Spencer,他于 1862 年在其所著《第 一原则》(First Principle)里,强调一个人的态度对争论事项的鉴别有重要的影 响。将态度这个概念应用到社会学,而确认其重要性的早期社会学者当中,W. I. Thomas 与 P. Znaniecki 的贡献比较显著。他们在《欧洲与美国的波兰农民》(The Polish Peasant in Europe and America)一书中曾经提到,态度是个人的心理历程, 它决定个人在社会中实际与潜在的反应。因为态度经常指向某些事体,故它可以 解释作指向某种价值的个人的心理状态。 态度这一名词是一种假设或潜变量,不是立即可观察得到的,这一词与其说 是指明某人的具体行动与反应,不如说是抽象地涵盖一群相关的行动与反应。例 如,说某甲比某乙对高科技企业组织持有较偏好的态度,实际是说从日常对高科 技企业组织的言论与行动看来,某甲比某乙持有较偏好的倾向。这种前后相互一 致的倾向,就用态度一词来予以涵盖。从方法上而言,一个潜在变量是用以描述 受到相类似刺激时所产生的不同反应间的一致性或共变的趋势。这种隐藏性或潜 伏性的变量,是根据可观察的一序列资料,将其统一称呼。类似这样的假设性变 量,被不同的学者用不同名词所描述,如特质,中介变量、内隐变量、内隐型与 因素。反过来,对那些可观察的变量,则将其称为外显变量、表征型与指标。 态度被视为针对社会事体而产生的正负评价的持续性体系、情感性感觉与赞 否性行动的趋势。C. W. Allport 参考了许多早期学者所下的定义后,认为“态度 是由经验组成的一种心理与神经的准备状态,对个人对于事体与有关情况所做的 反应,做引导与动态的影响”。W. M. Fuson 解释态度为,在一定情况下的一定行 为发生的概率。由此可知态度含有反应的可预测性与一致性,因为态度具有引导、 中介与预测的功能,能经由针对特定社会事体或环境而做的各种反应表达出来。 D. T. Campbell 下了一个操作性的定义,“一个人的态度,是针对一套社会事体而 发的具有一致性的反应群
社会科学家喜欢使用态度来形容一个人的偏好行为,但是,由于大家随便使 用它,导致各个学者赋予它的涵义不尽相同。因此当一个学者提到态度时,可能 是指信念,也可能是指意见。也就是说,许多人使用这些类似名词时,并未赋予 一定的界限。不过,这些名词都是用以表明一个人对一件事体正反两面的选择, 如政治立场、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养育子女的方式与目的等。这些名词都可以 用来表达个人理性与情感的评价,它们之间的差异,在于所牵涉的范围与强度及 使用者学科背景的不同。其中,意见通常是针对某种事件所做的短程性的评价, 大都是牵涉公共事务的问题;态度所指的反应则较意见具有持续性,其范围较为 广泛些;信念则更基本而永久,牵涉人生的基本价值,故有时称之为价值。因此, 经常的说法是,老百姓对当前的经济政策或农村发展计划有各种立即性的意见, 而对政府扶持三农的政策或对低收入者福利政策有正反的态度,进而对社会核心 价值观会产生某种的信念。意见与态度可以说是受信念支配,但是比较能察觉得 到,而且较易变化。意见有时称之为印象或猜测,态度有时叫做观点,而信念则 称之为价值。不过,我们要知道它们之间并无固定的界限,所以,一个人的意见 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态度,同时更可能是其他人的信念①。 由此可知,广义的价值由信念、意见及态度等类的感觉构成,它们之间并无 实质上的区别,只有表现性的差异。在运作上或测量工具上,价值与态度的差异 在于,前者是牵涉少数、概括性、核心性、有影响力、较少有情况差异、较不易 改变而且是受原始经验所支配的。因为态度本身含有不同层次种类的行为,在测 量以前应该先了解欲测量的部分,然后才能设计量表或工具。如此,操作性定义 与测量工具才能一致。D.Kaz等人(1959)认为态度是由认知、感觉、行动倾 向等3个层面构成的。其中,认知层面指个人对事物之了解情形、知识程度及 看法,其中最重要而有力的是评价性的认知。例如中国人对农业的认识情形与美 国人对农业的了解情形不一样,而产生了不一样的态度。感觉层面指个人对事物 的情感与好恶。例如一个人对农业既然有了不好的认识,认为它是没有出息的行 业,他当然会产生轻视农民的态度(感觉)。又如一个人认为或了解美国是一个 富强国家,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力,则会产生对美国人的友善态度,甚至养成媚 Berelson and G. A Steiner. Human behavior: an inventory of scientific findings[M]. Harcourt World. Inc. 1964: 558 2 D. Katz and E Stotland Apreliminary statement to a theory of attitude structure and change[C]. H S Koch(ed Psychology a study of a science. Vol 3. New York: McGraw-Hill, 1959
- 18 - 社会科学家喜欢使用态度来形容一个人的偏好行为,但是,由于大家随便使 用它,导致各个学者赋予它的涵义不尽相同。因此当一个学者提到态度时,可能 是指信念,也可能是指意见。也就是说,许多人使用这些类似名词时,并未赋予 一定的界限。不过,这些名词都是用以表明一个人对一件事体正反两面的选择, 如政治立场、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养育子女的方式与目的等。这些名词都可以 用来表达个人理性与情感的评价,它们之间的差异,在于所牵涉的范围与强度及 使用者学科背景的不同。其中,意见通常是针对某种事件所做的短程性的评价, 大都是牵涉公共事务的问题;态度所指的反应则较意见具有持续性,其范围较为 广泛些;信念则更基本而永久,牵涉人生的基本价值,故有时称之为价值。因此, 经常的说法是,老百姓对当前的经济政策或农村发展计划有各种立即性的意见, 而对政府扶持三农的政策或对低收入者福利政策有正反的态度,进而对社会核心 价值观会产生某种的信念。意见与态度可以说是受信念支配,但是比较能察觉得 到,而且较易变化。意见有时称之为印象或猜测,态度有时叫做观点,而信念则 称之为价值。不过,我们要知道它们之间并无固定的界限,所以,一个人的意见 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态度,同时更可能是其他人的信念①。 由此可知,广义的价值由信念、意见及态度等类的感觉构成,它们之间并无 实质上的区别,只有表现性的差异。在运作上或测量工具上,价值与态度的差异 在于,前者是牵涉少数、概括性、核心性、有影响力、较少有情况差异、较不易 改变而且是受原始经验所支配的。因为态度本身含有不同层次种类的行为,在测 量以前应该先了解欲测量的部分,然后才能设计量表或工具。如此,操作性定义 与测量工具才能一致。D. Katz 等人(1959)认为态度是由认知、感觉、行动倾 向等 3 个层面构成的②。其中,认知层面指个人对事物之了解情形、知识程度及 看法,其中最重要而有力的是评价性的认知。例如中国人对农业的认识情形与美 国人对农业的了解情形不一样,而产生了不一样的态度。感觉层面指个人对事物 的情感与好恶。例如一个人对农业既然有了不好的认识,认为它是没有出息的行 业,他当然会产生轻视农民的态度(感觉)。又如一个人认为或了解美国是一个 富强国家,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力,则会产生对美国人的友善态度,甚至养成媚 ① B. Berelson and G. A. Steiner. Human behavior: an inventory of scientific findings[M].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Inc., 1964:558. ② D. Katz and E. Stotland. Apreliminary statement to a theory of attitude structure and change[C].H S. Koch(ed.), Psychology: a study of a science. Vol.3. New York: McGraw-Hill, 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