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第期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Vol 8 No. 2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pr.2006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50(2006)02-0041-08 再论21世纪企业新管理 芮明杰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现代企业作为知识型企业,知识资源或者知识资产是其配置主体,这样,新管理就必定属于 知识配置的范畴。新管理是与现代企业相适应,旨在实现快速知识创新目标,对现代企业具有隐性特征的知 识资源进行有效智力整合的一种全新管理范式。从新管理的研究范式来看,其“内核”是“实现快速知识创 新”,而其“保护带”则涉及“以人为本、合作创新、自我超越和永远领先”。 关键词:现代企业;知识资源;新管理 21世纪是新的经济时代,是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新时代。判断一个经济时代是新的、 是否可以替代原来的经济时代,其根本的一点在于看这个经济时代是否产生了一种新的生产 方式。我以为我们的社会经济正在产生与发展一种新的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这 种新的生产方式我称之为:网络技术支撑的大规模智能化定制生产方式。这一生产方式不同 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大规模机器生产的生产方式。所谓网络技术支撑是指现代网络技术已经是 集信息平台、交易平台与生产平台为一体;所谓智能化是指以智能计算机为生产经营决策的支 持;定制是指完全按照每个个人的需求爱好来制造产品,而且可以做到大规模、低成本。这样 的新生产方式已经诞生并且正在发展,例如:柔性制造的进一步发展;戴尔公司的按照客户需 求定制个人电脑,Lee公司为任何人生产独一无二的牛仔衣或裤,等等。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新的生产方式的形成,对我们的社会组织和企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 模式、管理经验产生了重大的冲击,新管理随之而产生 新管理本质的把握 著名管理思想家丹尼尔·A·雷恩说,“管理的根源在于有效率又有效益地利用资源的经 济必要性”。同样,对新管理的把握,就需要从现代企业的资源投入和目标要求两个方面加以 认识 (1)现代企业知识性资源的特质。管理范式既受制于资源输入,也受制于企业目标。从资 源输入角度看,我们认为,现代企业作为知识型企业,知识资源或者知识资产是其配置主体,这 样,在广义上新管理就必定属于知识配置的范畴 收稿日期:2005-12-14 作者简介芮明杰(1954-),江苏宜兴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财经大学“赣江学者”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 8 卷 第 2 期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Vol18 No12 2006 年 4 月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pr12006 中图分类号 : F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0150 (2006) 0220041208 再论 21 世纪企业新管理 芮明杰 (复旦大学 管理学院 ,上海 200433) 摘 要 : 现代企业作为知识型企业 ,知识资源或者知识资产是其配置主体 ,这样 ,新管理就必定属于 知识配置的范畴。新管理是与现代企业相适应 ,旨在实现快速知识创新目标 ,对现代企业具有隐性特征的知 识资源进行有效智力整合的一种全新管理范式。从新管理的研究范式来看 ,其“内核”是“实现快速知识创 新”,而其“保护带”则涉及“以人为本、合作创新、自我超越和永远领先”。 关 键 词 : 现代企业 ;知识资源 ;新管理 21 世纪是新的经济时代 ,是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新时代。判断一个经济时代是新的、 是否可以替代原来的经济时代 ,其根本的一点在于看这个经济时代是否产生了一种新的生产 方式。我以为我们的社会经济正在产生与发展一种新的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这 种新的生产方式我称之为 :网络技术支撑的大规模智能化定制生产方式。这一生产方式不同 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大规模机器生产的生产方式。所谓网络技术支撑是指现代网络技术已经是 集信息平台、交易平台与生产平台为一体 ;所谓智能化是指以智能计算机为生产经营决策的支 持 ;定制是指完全按照每个个人的需求爱好来制造产品 ,而且可以做到大规模、低成本。这样 的新生产方式已经诞生并且正在发展 ,例如 :柔性制造的进一步发展 ;戴尔公司的按照客户需 求定制个人电脑 ;Lee 公司为任何人生产独一无二的牛仔衣或裤 ,等等。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 新的生产方式的形成 ,对我们的社会组织和企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对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 模式、管理经验产生了重大的冲击 ,新管理随之而产生。 一、新管理本质的把握 著名管理思想家丹尼尔 ·A ·雷恩说“, 管理的根源在于有效率又有效益地利用资源的经 济必要性”。①同样 ,对新管理的把握 ,就需要从现代企业的资源投入和目标要求两个方面加以 认识。 (1) 现代企业知识性资源的特质。管理范式既受制于资源输入 ,也受制于企业目标。从资 源输入角度看 ,我们认为 ,现代企业作为知识型企业 ,知识资源或者知识资产是其配置主体 ,这 样 ,在广义上新管理就必定属于知识配置的范畴② 。 收稿日期 :2005212214 作者简介 :芮明杰(1954 - ) ,江苏宜兴人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江西财经大学“赣江学者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 但是,现代企业知识资源又有自己的特性。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教授巴特·维克托根 据企业生产特性的不同,将知识划分为四种(见图1)③ 显然,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手工④ 手工或共同配置 大批量生产 或共同配置中的不可言传知识(或隐 不可言传知识 性知识)是其知识资源的核心。“隐性 清晰表达知识 知识是最富有战略价值的知识资源 在人们的头脑中 在公司的领导中 没有形成文 它比显在知识对有效行为的作用更没有最佳种类的基础 ·形成文件 大,正是隐性知识推动业务的发展并 专门的培训 精确的 创造出新价值。”换句话说,正是因为 缺乏程序和文件 知识种 培训需要人们了解 不可言传知识已成为现代企业知识资 源输入的主体,才使现代企业与传统大批量按客户定制 工序强化 企业明显区别开来。因为从知识角度 结构知识 来看,虽然传统企业也是一个知识体 动态结构 系,但是根据巴特·维克托的分析,其 持续的改进 灵活的结合 冗余的诀窍 知识体系可以体现为清晰表达的知 可重新配置 没有预测的创新 识实践知识或结构知识的特征。我 公司在学习 们认为,传统企业的知识体系尽管也 需要知识配置,但是这种知识配置不 图1企业知识类型 需要上升为新管理的范式,而只需要 在旧管理范式中加以解决,事实上,旧管理能够解决传统企业的知识配置问题 对于现代企业的知识资源特性,野中郁次郎认为,新管理的实质就是“从无序到概念”,或 者说,“知识创新是一个通过隐喻、类比和模型,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理解了这一点,企 业就可从中得到启发:应该怎样设计组织结构?怎样界定管理职能和管理责任?这便是知识 创新型企业的内部机制所在。正是这种结构和规则,将企业的远见变成创新的技术和产 品。”显然,现代企业的知识资源特性,决定了现代企业的知识配置需要一种新机制,来解决 诸如隐性知识、显性化或者实现在组织内部共享等问题,从而上升为新管理范式 (2)现代企业运行的目标要求。上述分析表明,现代企业的知识资源特质需要新管理的产 生,那么,新管理能够实现现代企业的目标要求吗?这里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现代企业 目标特征,另一个是新管理的功能问题。我们已经知道,现代企业目标特征集中在高速度和知 识创新,可以说,能否实现高速度和知识创新,是企业能够定义为现代企业的标志 那么,要实现现代企业目标要求,其知识配置机制需要什么功能呢?托马斯·科勒普罗斯 认为这种机制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减少组织对过去经验的依赖增强组织依赖智力进行反 应的能力;二是把智力从中心权威的位置上遍布整个组织,使智能的反应成为普遍的反应,因 此这种反应变成了直觉性的反应。或者说,这种机制就是法人直觉。所谓法人直觉,托马 斯·科勒普罗斯认为,直觉是面对新情况做出新反应的能力,它不依赖于过去,但依赖于理解 现实情况发生原因的能力,以及运用洞察力和理智做出最有效反应的能力。在记忆不适于指 导新情况下的思维时,直觉尤其有用 再从这种知识配置机制或新管理范式能够实现的功能来看,尽管我们对新管理的运行机 制不十分了解,但是根据管理一般功能特性(即效率和效益)和现代企业知识链构造的特点(即 S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enki.net
但是 ,现代企业知识资源又有自己的特性。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教授巴特 ·维克托根 据企业生产特性的不同 ,将知识划分为四种(见图 1) ③ 。 图 1 企业知识类型 显然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 ,手工④ 或共同配置中的不可言传知识 (或隐 性知识) 是其知识资源的核心。“隐性 知识是最富有战略价值的知识资源 , 它比显在知识对有效行为的作用更 大 ,正是隐性知识推动业务的发展并 创造出新价值。”⑤换句话说 ,正是因为 不可言传知识已成为现代企业知识资 源输入的主体 ,才使现代企业与传统 企业明显区别开来。因为从知识角度 来看 ,虽然传统企业也是一个知识体 系 ,但是根据巴特 ·维克托的分析 ,其 知识体系可以体现为清晰表达的知 识、实践知识或结构知识的特征。我 们认为 ,传统企业的知识体系尽管也 需要知识配置 ,但是这种知识配置不 需要上升为新管理的范式 ,而只需要 在旧管理范式中加以解决 ,事实上 ,旧管理能够解决传统企业的知识配置问题。 对于现代企业的知识资源特性 ,野中郁次郎认为 ,新管理的实质就是“从无序到概念”,或 者说“, 知识创新是一个通过隐喻、类比和模型 ,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理解了这一点 ,企 业就可从中得到启发 :应该怎样设计组织结构 ? 怎样界定管理职能和管理责任 ? 这便是知识 创新型企业的内部机制所在。正是这种结构和规则 ,将企业的远见变成创新的技术和产 品。”⑥显然 ,现代企业的知识资源特性 ,决定了现代企业的知识配置需要一种新机制 ,来解决 诸如隐性知识、显性化或者实现在组织内部共享等问题 ,从而上升为新管理范式。 (2) 现代企业运行的目标要求。上述分析表明 ,现代企业的知识资源特质需要新管理的产 生 ,那么 ,新管理能够实现现代企业的目标要求吗 ? 这里主要涉及两个问题 ,一个是现代企业 目标特征 ,另一个是新管理的功能问题。我们已经知道 ,现代企业目标特征集中在高速度和知 识创新 ,可以说 ,能否实现高速度和知识创新 ,是企业能够定义为现代企业的标志。 那么 ,要实现现代企业目标要求 ,其知识配置机制需要什么功能呢 ? 托马斯 ·科勒普罗斯 认为 ,这种机制关键在于两点 ,一是减少组织对过去经验的依赖 ,增强组织依赖智力⑦进行反 应的能力 ;二是把智力从中心权威的位置上遍布整个组织 ,使智能的反应成为普遍的反应 ,因 此这种反应变成了直觉⑧性的反应。或者说 ,这种机制就是法人直觉。所谓法人直觉 ,托马 斯 ·科勒普罗斯认为 ,直觉是面对新情况做出新反应的能力 ,它不依赖于过去 ,但依赖于理解 现实情况发生原因的能力 ,以及运用洞察力和理智做出最有效反应的能力。在记忆不适于指 导新情况下的思维时 ,直觉尤其有用。 再从这种知识配置机制或新管理范式能够实现的功能来看 ,尽管我们对新管理的运行机 制不十分了解 ,但是根据管理一般功能特性(即效率和效益) 和现代企业知识链构造的特点(即 24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2 期
006年第2期 再论21世纪企业新管理 遵循如下发展轨迹:知识获取一知识吸取一知识记忆一知识转移一知识创造一知识产出),我 们可以断定新管理存在的必定性在于提高快速的知识创新。 至此,我们认为,新管理是与现代企业相适应,旨在实现快速知识创新目标,对现代企业具 有隐性特征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智力整合的一种全新管理范式。 新管理需要解决的基本假设 美国管理学家弗莱蒙特··卡斯特和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认为,“价值观是指导决 策和其他活动的主要基础,从而为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发展确立了基本框架。”多萝西 伦纳德·巴顿认为,“技能和知识,无论是存在于员工、物理系统还是管理系统,都展示了一个 特征:它们严重依赖于公司的价值观念。……,它们(价值观)是一系列相关假设,组成了和谐 的模式那么,作为一种管理范式,对现代企业具有隐性特征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智力整合 的新管理,需要解决的基本假设是什么?或者说现代企业在实施新管理过程中需要形成哪些 价值共识?如果我们把企业认定是资源投入产出的特殊装置,则必须形成涉及资源主体、机 制、动力和发展等假设在内的核心价值观(见图2)。 (1)资源主体假设。一般来说管理的基本 资源投入 对象就是企业需要配置的资源。在此基础上 L转换]一[源产出 旧管理和新管理的配置重点却明显不同。例 如前面的分析已经表明新管理主要是对现:[费“[ 发展假设 代企业具有隐性特征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智 核心价值观 力整合。现在的问题是,为了实现知识快速创[动力假设 新的目标,新管理对于具有隐性特征的知识资 源需要形成怎样的价值假设? 图2企业核心价值观体系 事实上,不同的资源主体其价值假设是不 同的,也就是说资源价值假设不具有同一性。例如,当管理偏重于物质资源时(比较典型的是 汽车产业),有关物质资源特性或功能等方面的假设至关重要,因为物质资源特性或功能等方 面的假设决定了其产出的效率和质量;当管理偏重于金融资源时(比较典型的是金融行业),有 关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等方面的假设成为重点,因为只有在确保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 的基础上产出才有意义。那么,在物质资源和金融资源方面形成的基本价值观是否适用于具 有隐性特征的知识资源呢?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物质资源的特质决定了其假设必然与特 性和功能相关,金融资源的特质也同样决定了其与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密切相关。这就给 我们启发,要确定对于具有隐性特征的知识资源的基本假设,必须从其本身具有的特质来思 考。值得一提的是,对知识资源主体假设的确定,是新管理系列假设的基础,什么样的资源主 体假设将决定什么样的机制、动力和目标假设。 (2)机制假设。多萝西→伦纳德·巴顿认为,对机制的假设是一种小价值观。“小价值观 不是关于人性和人际关系,而是着眼于技术选择。……,针对特定技术的价值观对企业的战略 技术很重要,它是不同企业之间相互区别的依据。例如,在柯达公司,与胶卷相关的化学技 术被强调了许多年。很显然,对它的重视远远超过对机械设计技术的重视。原因也不复杂柯 达公司的领先技术是均匀分布卤化银乳液一显然,该技术和化学的关系比机械要密切得多 机制假设对能力的建立和积累具有重大影响,其程度甚至会令人惊讶。因此,历史长久的公司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遵循如下发展轨迹 :知识获取 →知识吸取 →知识记忆 →知识转移 →知识创造 →知识产出) ,我 们可以断定 ,新管理存在的必定性在于提高快速的知识创新。 至此 ,我们认为 ,新管理是与现代企业相适应 ,旨在实现快速知识创新目标 ,对现代企业具 有隐性特征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智力整合的一种全新管理范式。 二 、新管理需要解决的基本假设 美国管理学家弗莱蒙特 ·E ·卡斯特和詹姆斯 ·E ·罗森茨韦克认为“, 价值观是指导决 策和其他活动的主要基础 ,从而为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发展确立了基本框架。”⑨多萝西 · 伦纳德 ·巴顿认为“, 技能和知识 ,无论是存在于员工、物理系统还是管理系统 ,都展示了一个 特征 :它们严重依赖于公司的价值观念。……,它们(价值观) 是一系列相关假设 ,组成了和谐 的模式。”λυ那么 ,作为一种管理范式 ,对现代企业具有隐性特征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智力整合 的新管理 ,需要解决的基本假设是什么 ? 或者说现代企业在实施新管理过程中需要形成哪些 价值共识 ? 如果我们把企业认定是资源投入产出的特殊装置 ,则必须形成涉及资源主体、机 制、动力和发展等假设在内的核心价值观(见图 2) 。 图 2 企业核心价值观体系 (1) 资源主体假设。一般来说管理的基本 对象就是企业需要配置的资源。在此基础上 , 旧管理和新管理的配置重点却明显不同。例 如 ,前面的分析已经表明 ,新管理主要是对现 代企业具有隐性特征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智 力整合。现在的问题是 ,为了实现知识快速创 新的目标 ,新管理对于具有隐性特征的知识资 源需要形成怎样的价值假设 ? 事实上 ,不同的资源主体其价值假设是不 同的 ,也就是说资源价值假设不具有同一性。例如 ,当管理偏重于物质资源时 (比较典型的是 汽车产业) ,有关物质资源特性或功能等方面的假设至关重要 ,因为物质资源特性或功能等方 面的假设决定了其产出的效率和质量 ;当管理偏重于金融资源时(比较典型的是金融行业) ,有 关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等方面的假设成为重点 ,因为只有在确保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 的基础上产出才有意义。那么 ,在物质资源和金融资源方面形成的基本价值观是否适用于具 有隐性特征的知识资源呢 ? 显然 ,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物质资源的特质决定了其假设必然与特 性和功能相关 ,金融资源的特质也同样决定了其与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密切相关。这就给 我们启发 ,要确定对于具有隐性特征的知识资源的基本假设 ,必须从其本身具有的特质来思 考。值得一提的是 ,对知识资源主体假设的确定 ,是新管理系列假设的基础 ,什么样的资源主 体假设将决定什么样的机制、动力和目标假设。 (2) 机制假设。多萝西 ·伦纳德 ·巴顿认为 ,对机制的假设是一种小价值观。“小价值观 不是关于人性和人际关系 ,而是着眼于技术选择。……,针对特定技术的价值观对企业的战略 技术很重要 ,它是不同企业之间相互区别的依据。”λϖ例如 ,在柯达公司 ,与胶卷相关的化学技 术被强调了许多年。很显然 ,对它的重视远远超过对机械设计技术的重视。原因也不复杂 :柯 达公司的领先技术是均匀分布卤化银乳液 ———显然 ,该技术和化学的关系比机械要密切得多。 机制假设对能力的建立和积累具有重大影响 ,其程度甚至会令人惊讶。因此 ,历史长久的公司 2006 年第 2 期 再论 21 世纪企业新管理 34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 都有其深远的技术根源 迈克尔·波特在机制假设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提出了价值链的假设。这种假设已成 为一个诊断竞争优势揭示创造力并保持优势的基本工具。波特指出,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创 造和管理组织单元间的联系,是一个重要问题。那么,这种价值链的假设是否适用于新管理 呢?戴布拉·艾米顿的看法值得我们思考,“今天,价值链思想已经过于简单而且不合时宜 尽管起初在定义线性关系和具体活动时,它是有用的,但它不能为现代创新战略提供坚实的框 架。因为现代创新战略强调的是利用网络和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能力。而价值链思想难以为 瞬息万变的市场提供所需要的实时决策,也不能从整体的观点进行最优的资源集成。相互依 存的知识经济需要一个更灵活的管理系统,以使经营决策具有高影响力。因此,新管理对具 有隐性特征的知识资源进行智力整合,就必须要寻找新的价值假设。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价值 假设的寻找,必须以新管理的知识资源主体假设为出发点,并最终落脚于目标假设。 3)动力假设。动力假设是管理假设的中心问题,管理学家一直致力于动力或激励问题研 究。那么,旧管理的动力假设是否依然适用于新管理?我们认为,尽管对人的经济和社会等方 面的激励是新管理需要利用的动力工具,但是,由于旧管理的动力假设主要是在相对稳定环境 下,解决产出的效率和质量等问题,因此,还不能完全能够解决新管理所需要的创新动力问题, 德鲁克把这种创新定义为“改变资源的产出。德鲁克把企业系统的创新分为七大来源,即 意外之事、不一致之事、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人口统计数据、认知和情绪及意义上的变化、新 知识包括科学和非科学的。并且认为,由于每一个来源都有自己的独特属性,因此,这七个来 源需要单独进行分析。显然,仅仅用旧管理对人的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激励,来解释和涵盖新 管理创新的动力问题,还不能是最根本的 (4)发展假设。旧管理对发展假设的认识一般是突出发展方式,如有关专业化、多元化内 源式、并购式等的发展假设。必须指出,旧管理的发展假设是建立在现有产业体系基础之上 的,是适用于传统企业在现有产业体系中的发展。对于现代企业来说,这种发展假设还没有抓 住现代企业发展的本质特征。因为现代企业是建立在新经济产业基础上的,而涉及高新技术、 生物技术等产业在内的新经济产业,其未来的演化空间很大,因此,现代企业区别传统企业的 重要方面是其更注重在未来产业中的拓展。换句话说,新管理要实现快速知识创新的实质,正 是为了促进现代企业在未来产业中的拓展,即实现产业领先 三新管理与旧管理的不同 一份研究纲领应该包含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有一个形而上学的“内核”,二是有一个附属 假设的“保护带”。从新管理的研究范式来看,其“内核”是“实现快速知识创新”,而其“保护 带”则涉及“以人为本、合作创新、自我超越和永远领先”。那么,从这种“内核”和“保护带”出 发,新管理的具体特征或者说与旧管理的区别是什么? (一)新旧管理的比较维度 我们己经知道,新管理是建立在整合具有隐性特征的知识资源基础之上,而旧管理整合的 资源主体特征,则正如查尔斯·M·莎维奇所说,主要与资本有关◎。显然,这是比较新旧管 理的基本出发点。根据企业投入产出链的一般特点,选定不同的资源主体基础,可以发现,新 旧管理范式的主要比较维度集中在两个方面(见图3)。 9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都有其深远的技术根源。 迈克尔 ·波特在机制假设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提出了价值链的假设。这种假设已成 为一个诊断竞争优势、揭示创造力并保持优势的基本工具。波特指出 ,在战略实施过程中 ,创 造和管理组织单元间的联系 ,是一个重要问题。那么 ,这种价值链的假设是否适用于新管理 呢 ? 戴布拉 ·艾米顿的看法值得我们思考“, 今天 ,价值链思想已经过于简单而且不合时宜。 尽管起初在定义线性关系和具体活动时 ,它是有用的 ,但它不能为现代创新战略提供坚实的框 架。因为现代创新战略强调的是利用网络和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能力。而价值链思想难以为 瞬息万变的市场提供所需要的实时决策 ,也不能从整体的观点进行最优的资源集成。相互依 存的知识经济需要一个更灵活的管理系统 ,以使经营决策具有高影响力。”λω因此 ,新管理对具 有隐性特征的知识资源进行智力整合 ,就必须要寻找新的价值假设。需要注意的是 ,这种价值 假设的寻找 ,必须以新管理的知识资源主体假设为出发点 ,并最终落脚于目标假设。 (3) 动力假设。动力假设是管理假设的中心问题 ,管理学家一直致力于动力或激励问题研 究。那么 ,旧管理的动力假设是否依然适用于新管理 ? 我们认为 ,尽管对人的经济和社会等方 面的激励是新管理需要利用的动力工具 ,但是 ,由于旧管理的动力假设主要是在相对稳定环境 下 ,解决产出的效率和质量等问题 ,因此 ,还不能完全能够解决新管理所需要的创新动力问题 , 德鲁克把这种创新定义为“改变资源的产出”λξ。德鲁克把企业系统的创新分为七大来源 ,即 意外之事、不一致之事、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人口统计数据、认知和情绪及意义上的变化、新 知识包括科学和非科学的。λψ并且认为 ,由于每一个来源都有自己的独特属性 ,因此 ,这七个来 源需要单独进行分析。显然 ,仅仅用旧管理对人的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激励 ,来解释和涵盖新 管理创新的动力问题 ,还不能是最根本的。 (4) 发展假设。旧管理对发展假设的认识一般是突出发展方式 ,如有关专业化、多元化、内 源式、并购式等的发展假设。必须指出 ,旧管理的发展假设是建立在现有产业体系基础之上 的 ,是适用于传统企业在现有产业体系中的发展。对于现代企业来说 ,这种发展假设还没有抓 住现代企业发展的本质特征。因为现代企业是建立在新经济产业基础上的 ,而涉及高新技术、 生物技术等产业在内的新经济产业 ,其未来的演化空间很大 ,因此 ,现代企业区别传统企业的 重要方面是其更注重在未来产业中的拓展。换句话说 ,新管理要实现快速知识创新的实质 ,正 是为了促进现代企业在未来产业中的拓展 ,即实现产业领先。 三、新管理与旧管理的不同 一份研究纲领应该包含两个部分的内容 ,一是有一个形而上学的“内核”,二是有一个附属 假设的“保护带”。λζ从新管理的研究范式来看 ,其“内核”是“实现快速知识创新”,而其“保护 带”则涉及“以人为本、合作创新、自我超越和永远领先”。那么 ,从这种“内核”和“保护带”出 发 ,新管理的具体特征或者说与旧管理的区别是什么 ? (一) 新旧管理的比较维度 我们已经知道 ,新管理是建立在整合具有隐性特征的知识资源基础之上 ,而旧管理整合的 资源主体特征 ,则正如查尔斯 ·M ·莎维奇所说 ,主要与资本有关λ{。显然 ,这是比较新旧管 理的基本出发点。根据企业投入产出链的一般特点 ,选定不同的资源主体基础 ,可以发现 ,新 旧管理范式的主要比较维度集中在两个方面(见图 3) 。 44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2 期
006年第2期 再论21世纪企业新管理 从图3可以看出,不同管理范式的 比较,主要体现在构造维度和效应维度 组织方式差异 两个方面。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管理构造差异 管理模式差异 主要与管理的功能有关。所谓管理的「资源主体差异 功能,主要是指管理过程的效率和有效 管理效应差异 经营策略差异 性。因此所谓不同管理范式的差异, 其实就是管理过程的效率和有效性的 图3新管理比较维度 差异。由于不同管理范式是建立在不 同的资源主体基础之上这种管理过程的效率和有效性的差异就必然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管理 过程和管理结果的差异。 (二)新旧管理的构造维度差异 (1)组织方式的差异。组织方式是体现管理构造特征的重要方面,也一直是管理学研究的 重点内容。作为管理要素的组织方式,必然涉及三个方面:一是组织结构或组织的基本构造, 二是组织构造运行的动力,三是组织整体的反应能力,而这三个方面又都是建立在资源主体特 征的基础之上 就新管理而言,从整合具有隐性特征的知识资源基础出发,我们认为,现代企业的最小组织 构造单位应该是团队,因为正是由于团队成员的成长张力和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合作,才最有利 于知识的传播、学习放大和创新从而较好地适应了现代企业对知识链运行的要求,从而使团队 能力明显大于科层制下的分工能力之和。同时,团队还是转移、交流隐性知识的有力媒介。 新管理通过学习机制来实现知识的最终整合,其内在的动力机制又是什么?我们的观点 是,必须依靠以创新为核心的现代企业文化,才能真正推动学习的深入、创造学习的环境。正 如欧文·拉兹洛所说,在企业的进化中,企业文化是企业系统进化(即现代企业出现)阶段的核 心。最后,在团队和学习型组织的结构状态下,通过创新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就必然呈现出 较高的组织智商。通过组织智商的外在表现现代企业就能够综合运用组织素质调节的各项 知识要素,来快速、准确地处理复杂性的知识问题 就旧管理而言,从整合资本或物的基础出发,以体现物在时间和共建上有效分布和运行的 职能机构就构成了旧管理的组织构造基础,通过科层链为构架的职能机构整合就成为传统 企业的组织形态。显然,这种组织形态的动力 表1新旧管理组织方式差异表 就是所谓的“权威”,并最终体现出较低的组织 新管理组织方式旧管理组织方 智商。因为在传统企业中,企业的组织素质往构造单位团队 职能机构 往体现和重视在物资资产的所有及新增程度组织形态学习型组织 科层组织 上。由于传统企业组织素质的这种物质钢性,动力机制企业文化 组织智商 使得传统企业应对界外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 比较迟缓,即传统企业的组织智商较低。概括起来,新旧管理组织方式上的差异见表1。 (2)管理模式的差异。企业的组织方式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的构造来体现管理的特征在这 种构造的基础上,实际的管理活动有些什么特征呢?事实上,管理活动可以认为是管理主体作 用于管理客体的具体过程。而管理主体作用于管理客体的具体过程,必然涉及管理主体与客 体的关系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的认识管理的重点管理主体运用的管理方法等方面。管理 主体作用于管理客体的具体过程,可以基本概括为管理模式的主要方面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图 3 新管理比较维度 从图 3 可以看出 ,不同管理范式的 比较 ,主要体现在构造维度和效应维度 两个方面。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 主要与管理的功能有关。所谓管理的 功能 ,主要是指管理过程的效率和有效 性。因此 ,所谓不同管理范式的差异 , 其实就是管理过程的效率和有效性的 差异。由于不同管理范式是建立在不 同的资源主体基础之上 ,这种管理过程的效率和有效性的差异就必然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管理 过程和管理结果的差异。 (二) 新旧管理的构造维度差异 (1) 组织方式的差异。组织方式是体现管理构造特征的重要方面 ,也一直是管理学研究的 重点内容。作为管理要素的组织方式 ,必然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组织结构或组织的基本构造 , 二是组织构造运行的动力 ,三是组织整体的反应能力 ,而这三个方面又都是建立在资源主体特 征的基础之上。 就新管理而言 ,从整合具有隐性特征的知识资源基础出发 ,我们认为 ,现代企业的最小组织 构造单位应该是团队 ,因为正是由于团队成员的成长张力和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合作 ,才最有利 于知识的传播、学习、放大和创新 ,从而较好地适应了现代企业对知识链运行的要求 ,从而使团队 能力明显大于科层制下的分工能力之和。同时 ,团队还是转移、交流隐性知识的有力媒介。 新管理通过学习机制来实现知识的最终整合 ,其内在的动力机制又是什么 ? 我们的观点 是 ,必须依靠以创新为核心的现代企业文化 ,才能真正推动学习的深入、创造学习的环境。正 如欧文 ·拉兹洛所说 ,在企业的进化中 ,企业文化是企业系统进化(即现代企业出现) 阶段的核 心。λ|最后 ,在团队和学习型组织的结构状态下 ,通过创新的企业文化 ,现代企业就必然呈现出 较高的组织智商。通过组织智商的外在表现 ,现代企业就能够综合运用组织素质调节的各项 知识要素 ,来快速、准确地处理复杂性的知识问题。 就旧管理而言 ,从整合资本或物的基础出发 ,以体现物在时间和共建上有效分布和运行的 职能机构就构成了旧管理的组织构造基础 ,通过科层链为构架的职能机构整合就成为传统 企业的组织形态。显然 ,这种组织形态的动力 就是所谓的“权威”,并最终体现出较低的组织 智商。因为在传统企业中 ,企业的组织素质往 往体现和重视在物资资产的所有及新增程度 上。由于传统企业组织素质的这种物质钢性 , 使得传统企业应对界外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 表 1 新旧管理组织方式差异表 新管理组织方式 旧管理组织方式 构造单位 团队 职能机构 组织形态 学习型组织 科层组织 动力机制 企业文化 权威 组织智商 高 低 比较迟缓 ,即传统企业的组织智商较低。概括起来 ,新旧管理组织方式上的差异见表 1。 (2) 管理模式的差异。企业的组织方式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的构造来体现管理的特征 ,在这 种构造的基础上 ,实际的管理活动有些什么特征呢 ? 事实上 ,管理活动可以认为是管理主体作 用于管理客体的具体过程。而管理主体作用于管理客体的具体过程 ,必然涉及管理主体与客 体的关系、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的认识、管理的重点、管理主体运用的管理方法等方面。管理 主体作用于管理客体的具体过程 ,可以基本概括为管理模式的主要方面。 2006 年第 2 期 再论 21 世纪企业新管理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