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一《范爱农》 学案 【目标导航】 l、通过阅读课文,分析课文的重点事件,掌握范爱农的人物形象,把握鲁迅对范爱农的感 情 2、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欲扬先抑、重点刻画的写人记事方法 【自主探究】 1、预习课文,读两遍,第一遍通读,不看批注。第二遍精读,结合旁批、注释、课文前言、 课后练习等材料深入理解课文。 2、把对课文的疑难问题写在纸条上,交给课代表,作为课堂讨论的材料 3、根据自身情况,梳理本文生字词,写在作业本上,作好课上交流的准备 4、根据文章叙述,用文字描绘出你心中的范爱农形象。 【引思导学】 (一)课文结构梳理: 1、从题目来看,这是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如果你来写一篇写人记事文,你会注意哪些方 2、找出本文所写的四件事,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这些事情以什么为线索串联在一起? 时间 地点 事件 (二)作者感情与人物形象: 1、研讨作者感情:
语文必修一《范爱农》 学案 【目标导航】 1、通过阅读课文,分析课文的重点事件,掌握范爱农的人物形象,把握鲁迅对范爱农的感 情。 2、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欲扬先抑、重点刻画的写人记事方法。 【自主探究】 1、预习课文,读两遍,第一遍通读,不看批注。第二遍精读,结合旁批、注释、课文前言、 课后练习等材料深入理解课文。 2、把对课文的疑难问题写在纸条上,交给课代表,作为课堂讨论的材料。 3、根据自身情况,梳理本文生字词,写在作业本上,作好课上交流的准备。 4、根据文章叙述,用文字描绘出你心中的范爱农形象。 【引思导学】 (一)课文结构梳理: 1、从题目来看,这是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如果你来写一篇写人记事文,你会注意哪些方 面? 2、找出本文所写的四件事,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这些事情以什么为线索串联在一起? (二)作者感情与人物形象: 1、研讨作者感情: 时间 地点 事件
(1)鲁迅对范爱农始称“这范爱农”,后来又改称“爱农”说明了什么?鲁迅对范爱农的感情 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如何理解“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 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讨论总结: (2)两个人彼此对对方的第一印象都不好,他们怎么又成为了挚友呢?是什么使他们的感 情发生了变化? (3)两个原本相互憎恶的人因为境遇的相同,又在一起喝几回酒就会变成挚友吗?促使两 人感情加深的还有什么原因? (4)鲁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范爱农的? (5)从范爱农来反观作者,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什么样的鲁迅?学生讨论,重在有所思考和 发现 2、研讨范爱农的形象(结合预习作业): (1)在你看来,范爱农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2)用文字描绘你心中的范爱农形象。 (三)本文写法探讨 1、欲扬先抑手法: 本文写作者自己和范爱农的友谊,却从两人的矛盾开始写起,这叫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 2、重点刻画方法 (1)画眼睛:鲁迅认为,刻画人物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写他的眼睛。在本文中,作者是怎样 描写范爱农的眼睛的?这对刻画人物起到什么作用? 2)写喝酒:文章多次写到喝酒,既有两人的喝酒,也有范爱农的爱喝酒,甚至范爱农的落 水是在一次酒后失足,这对刻画范爱农有什么作用? 3、语言含蓄蕴藉:(讨论以下句子含义) (1)“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嘲笑”什么?又“悲哀”什么? (2)“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徽醉自沉沦。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故 人云散尽,我亦等轻尘。” (3)“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他时常这样说。”如何 理解这句话? (4)“第二天打捞尸体,是在菱荡里找到的,直立着。”这句话说明什么? (5)“现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儿境况如何?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为何以此句作结? (6)写作时间“11月18日”有何深意?
(1)鲁迅对范爱农始称“这范爱农”,后来又改称“爱农”说明了什么?鲁迅对范爱农的感情 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如何理解“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 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讨论总结: (2)两个人彼此对对方的第一印象都不好,他们怎么又成为了挚友呢?是什么使他们的感 情发生了变化? (3)两个原本相互憎恶的人因为境遇的相同,又在一起喝几回酒就会变成挚友吗?促使两 人感情加深的还有什么原因? (4)鲁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范爱农的? (5)从范爱农来反观作者,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什么样的鲁迅?学生讨论,重在有所思考和 发现: 2、研讨范爱农的形象(结合预习作业): (1)在你看来,范爱农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2)用文字描绘你心中的范爱农形象。 (三)本文写法探讨: 1、欲扬先抑手法: 本文写作者自己和范爱农的友谊,却从两人的矛盾开始写起,这叫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 2、重点刻画方法: (1)画眼睛:鲁迅认为,刻画人物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写他的眼睛。在本文中,作者是怎样 描写范爱农的眼睛的?这对刻画人物起到什么作用? 2)写喝酒:文章多次写到喝酒,既有两人的喝酒,也有范爱农的爱喝酒,甚至范爱农的落 水是在一次酒后失足,这对刻画范爱农有什么作用? 3、语言含蓄蕴藉:(讨论以下句子含义) (1)“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嘲笑”什么?又“悲哀”什么? (2)“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徽醉自沉沦。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故 人云散尽,我亦等轻尘。” (3)“‘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他时常这样说。”如何 理解这句话? (4)“第二天打捞尸体,是在菱荡里找到的,直立着。”这句话说明什么? (5)“现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儿境况如何?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为何以此句作结? (6)写作时间“11 月 18 日”有何深意?
(四)、难点内容探究(根据学习情况灵活选择研讨还是舍弃) 1、报馆案风波与文章主旨的关系 2、范爱农的死因探讨: (1)范爱农是自杀还是误死?为什么? (2)本文标题改为《范爱农之死》行不行?为什么? 【随堂闯关】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巡抚(f)钝滞(zhi)拟稿(ni)拮据(j) B揖让(y)大圜(yuan)酩酊(ming)雍容(yong) C疾病(ji)吮吸(shin)露马脚(lou)遂心如意(sui) D辑录(j)恪守(ke)干细胞(gan)数见不鲜(xian) 2、下面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大抵诋毁淡薄淡泊愚不可及 B缘故原故事故世故倔强不屈 C喧闹寒暄藐视渺小天翻地复 D沉沦伦理境况景况容光焕发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方永刚既是“知者”,是一个“行者”。他通过脚踏实地地_党的创新理论,使得党的创 新理论的威力通过传播者知行统一的人格魅力更好地出来 A.也躬身体现 B.更躬行发挥 C.更躬身体现 D.也躬行发挥 4、下列语句中加粗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儒学是儒家的学说,有孔子所创立。薪尽火传,经过漫长的岁月,儒学得以延续和发展 今天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论断是错误的,然而在古代,亚里士多德有很高的声望, 他所说的话不应无可置疑 C.这真是大人不见小人怪,我犯了这点儿小错误,经理没有批评我,你倒挑起我的毛病来 了
(四)、难点内容探究(根据学习情况灵活选择研讨还是舍弃): 1、报馆案风波与文章主旨的关系 2、范爱农的死因探讨: ⑴范爱农是自杀还是误死?为什么? ⑵本文标题改为《范爱农之死》行不行?为什么? 【随堂闯关】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巡抚(fǔ) 钝滞(zhì) 拟稿(nǐ) 拮据(jǜ) B 揖让(yī) 大圜(yuán) 酩酊(mǐng) 雍容(yōng) C 疾病(jí) 吮吸(shǔn) 露马脚(lòu) 遂心如意(suì) D 辑录(jí) 恪守(kè) 干细胞(gàn) 数见不鲜(xiān) 2、下面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大抵 诋毁 淡薄 淡泊 愚不可及 B 缘故 原故 事故 世故 倔强不屈 C 喧闹 寒暄 藐视 渺小 天翻地复 D 沉沦 伦理 境况 景况 容光焕发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方永刚既是“知者”, 是一个“行者”。他通过脚踏实地地 党的创新理论,使得党的创 新理论的威力通过传播者知行统一的人格魅力更好地 出来。 A.也躬身体现 B.更躬行发挥 C.更躬身体现 D.也躬行发挥 4、下列语句中加粗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儒学是儒家的学说,有孔子所创立。薪尽火传,经过漫长的岁月,儒学得以延续和发展。 B.今天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论断是错误的,然而在古代,亚里士多德有很高的声望, 他所说的话不应无可置疑。 C.这真是大人不见小人怪,我犯了这点儿小错误,经理没有批评我,你倒挑起我的毛病来 了
D.王懿荣与“龙骨”第一次相遇,就刮目相看,从中发现了甲骨文,并成为把甲骨文考订为 商代文字的第一人 5、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玛丽安在路边的碎石堆里偶然发现了几个形状奇特的化石牙齿,兴奋异常,却始终认不 出那是属于什么动物的。 B.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我们要关注一些行业战线过长、生产力过剩、造成新的资源 配置不合理 C.1977年12月10日,中国积聚了10年之久的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这在历史上是 规模空前的。 D.早上出门的时候,他看到建筑工地的挖掘机、装卸机和十几辆翻斗车正在工作人员的指 挥下挖土 6、鲁迅,字 ,原名 ,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 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 其小说集有 、,散文集,诗集是。杂文集 有、、等。初中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有、 《范爱农》是一篇追怀亡友的散文,写于1926年11月18日(范爱农死于1912年7月间), 收录在散文集 【作业评价】 1、在东京的客店里,我们大抵一起来就看报。学生所看的多是《朝日新闻》和《读卖新 闻》,专爱打听社会上琐事的就看《二六新闻》。一天早晨,辟头就看见一条从中国来的电 报,大概是: 安徽巡抚恩铭被 Jo shiki Rin刺杀,剌客就擒。"大家一怔之后,便容光焕发地互相告语 并且研究这刺客是谁,汉字是怎样三个字。但只要是绍兴人,又不专看教科书的,却早已明 白了。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巡警事务,正合于刺杀巡抚的 地位 一条来自祖国的爆炸性新闻 热烈关注的情绪溢于言表。 这是文本与旁批,请认真阅读,为旁批在原文中找答案
D.王懿荣与“龙骨”第一次相遇,就刮目相看,从中发现了甲骨文,并成为把甲骨文考订为 商代文字的第一人。 5、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玛丽安在路边的碎石堆里偶然发现了几个形状奇特的化石牙齿,兴奋异常,却始终认不 出那是属于什么动物的。 B.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我们要关注一些行业战线过长、生产力过剩、造成新的资源 配置不合理。 C.1977 年 12 月 10 日,中国积聚了 10 年之久的 570 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这在历史上是 规模空前的。 D.早上出门的时候,他看到建筑工地的挖掘机、装卸机和十几辆翻斗车正在工作人员的指 挥下挖土。 6、鲁迅,字 ,原名 ,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 命家。1918 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 。 其小说集有 、 、 ,散文集 ,诗集是 。杂文集 有 、 、 等。初中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有 、 。 《范爱农》是一篇追怀亡友的散文,写于 1926 年 11 月 18 日(范爱农死于 1912 年 7 月间), 收录在散文集 。 【作业评价】 1、 在东京的客店里,我们大抵一起来就看报。学生所看的多是《朝日新闻》和《读卖新 闻》,专爱打听社会上琐事的就看《二六新闻》。一天早晨,辟头就看见一条从中国来的电 报,大概是: “安徽巡抚恩铭被 Jo Shiki Rin 刺杀,刺客就擒。”大家一怔之后,便容光焕发地互相告语, 并且研究这刺客是谁,汉字是怎样三个字。但只要是绍兴人,又不专看教科书的,却早已明 白了。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巡警事务,正合于刺杀巡抚的 地位。 一条来自祖国的爆炸性新闻 热烈关注的情绪溢于言表。 这是文本与旁批,请认真阅读,为旁批在原文中找答案
说它是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原文中与之相对应的词语是: 热烈关注的情绪溢于言表”,原文中与之相对应的词语是 2、后来我回故乡去,才知道一些较为详细的事。爱农先是什么事也没得做,因为大家讨厌 他。他很困难,但还喝酒,是朋友请他的。他已经很少和人们来往,常见的只剩下几个后来 认识的较为年青的人了,然而他们似乎也不愿意多听他的牢骚,以为不如讲笑话有趣。 结合文本,说说你对大家"的理解。 3、"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是鲁迅先生《哀范君三章》 中的诗句。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四句诗的理解,你认为鲁迅是如何评价法爱农的 4、阅读《哀范君三章》其一,回答问题 风雨飘摇日,余怀范爱农。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1 世味秋荼苦,人间直道穷。奈何三月别,竟尔失畸躬! 注释1:白眼:《晋书·阮籍》:"(阮籍)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鸡虫:杜甫《缚鸡 行》:"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鸡虫暗指排挤范爱虫的自由党主持人何几仲, 鸡虫,比喻势利小人。按绍兴方言"鸡虫”与”几仲"谐音。何几仲是辛亥革命后中华自由党绍 兴分部骨干分子。这里的鸡虫”是双关语。 (1)"风雨飘摇日”写出了范爱农的怎样的生活背景: (2)"世味秋荼苦,人间直道穷” 解释其含义,并用课文内容加以解说。 5、扩展阅读:朱自清《给亡妇》 【衔接高考】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说它是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原文中与之相对应的词语是: “热烈关注的情绪溢于言表”,原文中与之相对应的词语是: 2、后来我回故乡去,才知道一些较为详细的事。爱农先是什么事也没得做,因为大家讨厌 他。他很困难,但还喝酒,是朋友请他的。他已经很少和人们来往,常见的只剩下几个后来 认识的较为年青的人了,然而他们似乎也不愿意多听他的牢骚,以为不如讲笑话有趣。 结合文本,说说你对“大家”的理解。 3、 “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是鲁迅先生《哀范君三章》 中的诗句。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四句诗的理解,你认为鲁迅是如何评价法爱农的。 4、阅读《哀范君三章》其一,回答问题 风雨飘摇日,余怀范爱农。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1 世味秋荼苦,人间直道穷。奈何三月别,竟尔失畸躬! 注释 1:白眼:《晋书·阮籍》:“(阮籍)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鸡虫:杜甫《缚鸡 行》:“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鸡虫暗指排挤范爱虫的自由党主持人何几仲, 鸡虫,比喻势利小人。按绍兴方言“鸡虫”与“几仲”谐音。何几仲是辛亥革命后中华自由党绍 兴分部骨干分子。这里的“鸡虫”是双关语。 (1)“风雨飘摇日”写出了范爱农的怎样的生活背景: (2)“世味秋荼苦,人间直道穷” 解释其含义,并用课文内容加以解说。 5、扩展阅读:朱自清《给亡妇》 【衔接高考】 一、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