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贤》 吟诵·赏析 青玉案 贺铸 凌波①不过横塘②路,但目送、芳尘③去。锦瑟华年④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⑤朱丿 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⑥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 雨⑦。 【注释】 ①凌波:形容女子走路时步态轻盈。②横塘:在苏州南十里许。③芳尘:指美人的行踪。④ 锦瑟华年:比喻美好的青春时期。⑤琐窗:雕刻或彩绘有连环形花纹的窗子。⑥冉冉:流动 的样子。⑦梅子黄时雨:四五月梅子黄熟,基间常阴雨连绵,俗称“黄梅雨”或“梅雨。” 【赏析】 这首词抒写了因理想不能实现而郁郁不得志的“闲愁”。写“美人”可望而不可即,喻指 理想不能实现,形象生动。末尾连用三个比喻来表现“闲愁”之多、乱、缠绵不断,十分生 动。词中他把抽象的闲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 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 雨迷蒙的情景,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结尾处“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以江 南景色比喻忧愁的深广,以面积广大喻愁之多,“满城风絮”以整个空间立体地比喻愁之深 广,“梅子黄时雨”以连绵不断比喻愁之时间长和难以断绝,兴中有比,意味深长,被誉为 绝唱。 预习·导引 【走近文本】 1.背景链接 仁宗庆历年间有庞大的军队,但军队缺乏严格的训练,养成了骄堕的习气,而战事不断 多以宋军败北而告终。真宗景德元年,宋与契丹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北宋的冗官 冗兵、政治腐败极深。神宗即位后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把希望寄托在王安石变法 上。变法触及官场的腐败与用人体制,在统治阶级内部引起轩然大波,最终变法失败。但有 点是明确的,在封建时代,任贤能还是弃贤专己,是辨别明君与昏君的标尺,也是关系到 国家兴衰治乱的关键。 2.走近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学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嘉佑三年(1058年),向宋仁宗上万言书针砭时弊、要求改革。由于新法中关 于土地改革影响到地主与相关的官僚,变法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变法失败后,退居江宁(今 江苏南京)。 【咬文嚼字】 1.识记字音 仲虺hui祭公谋父zhai谠直dang 召sho公伍员yn翟zhdi景南宫适ku 郦食其lyij万俟高mqxe尉迟恭y
《兴贤》 吟诵·赏析 青玉案 贺 铸 凌波①不过横塘②路,但目送、芳尘③去。锦瑟华年④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⑤朱户, 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⑥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 雨⑦。 【注释】 ①凌波:形容女子走路时步态轻盈。②横塘:在苏州南十里许。③芳尘:指美人的行踪。④ 锦瑟华年:比喻美好的青春时期。⑤琐窗:雕刻或彩绘有连环形花纹的窗子。⑥冉冉:流动 的样子。⑦梅子黄时雨:四五月梅子黄熟,基间常阴雨连绵,俗称“黄梅雨”或“梅雨。” 【赏析】 这首词抒写了因理想不能实现而郁郁不得志的“闲愁”。写“美人”可望而不可即,喻指 理想不能实现,形象生动。末尾连用三个比喻来表现“闲愁”之多、乱、缠绵不断,十分生 动。词中他把抽象的闲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 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 雨迷蒙的情景,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结尾处“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以江 南景色比喻忧愁的深广,以面积广大喻愁之多,“满城风絮”以整个空间立体地比喻愁之深 广,“梅子黄时雨”以连绵不断比喻愁之时间长和难以断绝,兴中有比,意味深长,被誉为 绝唱。 预习·导引 【走近文本】 1.背景链接 仁宗庆历年间有庞大的军队,但军队缺乏严格的训练,养成了骄堕的习气,而战事不断, 多以宋军败北而告终。真宗景德元年,宋与契丹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北宋的冗官、 冗兵、政治腐败极深。神宗即位后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把希望寄托在王安石变法 上。变法触及官场的腐败与用人体制,在统治阶级内部引起轩然大波,最终变法失败。但有 一点是明确的,在封建时代,任贤能还是弃贤专己,是辨别明君与昏君的标尺,也是关系到 国家兴衰治乱的关键。 2.走近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学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嘉佑三年(1058 年),向宋仁宗上万言书针砭时弊、要求改革。由于新法中关 于土地改革影响到地主与相关的官僚,变法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变法失败后,退居江宁(今 江苏南京)。 【咬文嚼字】 1.识记字音 仲虺. huī 祭.公谋父 zhài 谠.直 dǎng 召.shào 公 伍员.yún 翟.zhái 景 南宫适. kuò 郦食其 ...lìyìjī 万俟卨 ...mòqíxiè 尉迟恭 y.ù.
兴贤(xing) 用之与不用之(y0) 高兴(xing) 参与(yi) 陈蕃(fan) 其间(jian) 蕃茂(fan) 间行(jian) 2.识别字形 轶:超轶 慎:谨慎 昳:昳丽 缜:缜密 佚:佚事 瞋:瞋目 搏:搏击 谠:谠言 博:博大 倘:倘若 徒:徒步 践:实践 徙:迁徙 栈:栈道 垮:垮台 谗:谗言 跨:跨越 谄:谄媚 3.理解词义 (1)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因为) (2)流俗所共知耳(一般人) (3)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为什么) (4)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即使) (5)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连接上句,表示原因) (6)有之而不用(表转折的连词,却) (7)魏、晋而下,至于李唐(到了,到达) (8)今犹古也(如同) (9)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迩:亲近:远:远离) (10)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超过,越过) (1)不责人以细过(细小的过错) (12)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踏上,走上) (13)弃贤专己而衰(独断专行) (14)至于李唐,不可遍举(列举) 4.通假字 (1)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涂”同“途”,道路) 5.一词多义 (1)盖:①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己亭亭如盖矣(名词:雨伞、车篷)②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因为,由于)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 则熙熙而乐(连词:发语词)④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副:表示推测,相当于“大 约”、“大概)
兴.贤(xīng) 用之与.不用之(yǚ) 高兴.(xìng) 参与.(yǜ) 陈蕃.(fān) 其间.(jiān) 蕃.茂(fán) 间.行(jiàn) 2.识别字形 轶:超轶 慎:谨慎 昳:昳丽 缜:缜密 佚:佚事 瞋:瞋目 搏:搏击 谠:谠言 博:博大 倘:倘若 徒:徒步 践:实践 徙:迁徙 栈:栈道 垮:垮台 谗:谗言 跨:跨越 谄:谄媚 3.理解词义 (1)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因为) (2)流俗..所共知耳(一般人) (3)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为什么) (4)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即使) (5)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连接上句,表示原因) (6)有之而.不用(表转折的连词,却) (7)魏、晋而下,至于..李唐(到了,到达) (8)今犹.古也(如同) (9)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迩:亲近;远:远离) (10)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超过,越过) (11)不责人以细过..(细小的过错) (12)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踏上,走上) (13)弃贤专.己而衰(独断专行) (14)至于李唐,不可遍举.(列举) 4.通假字 (1)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涂”同“途”,道路) 5.一词多义 (1)盖:①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己亭亭如盖.矣(名词:雨伞、车篷)②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因为,由于)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 则熙熙而乐(连词:发语词)④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副:表示推测,相当于“大 约”、“大概)
⑤日月欲明,而浮云盖之(动词:遮蔽:掩盖) ⑥英雄盖世(动词:胜过、超出) (2)治:①尧求能治水者(治理:管理)②如人犹疾,不治则以深(医治)③于是法大用 秦人治(太平:治理得好)④不效则治臣之罪(惩处)(3)虽:①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虽 然)②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即使)③决之则行,塞之则止,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 (仅,只有) (4)徒:①斑白者多徒行(徒步,步行)②其带剑者,聚徒属(徒党,同一类的人,同 派别的人)③秦令少府章邯免骊山徒(被罚服劳役的人)④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⑤用兵,非徒奋怒也(只,仅仅) (5)间: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③数月之后,时 时而间进(间或,断断续续)④怀其璧,间至赵矣(秘密地,悄悄地) 6.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国以任贤使能而兴(贤:贤能的人;能:有才能的人)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①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迩:亲近:远:远离) 7.古今异义 (1)何治安之世(古义:安定:今义:社会的安宁秩序) (2)流俗所共知耳(古义:一般人;今义:一般的风俗习惯) (3)魏、晋而下,至于李唐(古义:到了,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8.特殊句式 (1)介宾短语后置句:不责人以细过(不以细过责人) (2)被动句:不拘文牵俗(不受制于世俗之见) (3)判断句:①今犹古也②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③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 【问题导读】 1.《兴贤》共两个自然节,各写了哪些内容?请作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第一段提出“兴贤”的重要性,第二段论证“为什么(重要)”的道理。 2.《兴贤》的主旨是什么? ★参考答案:作者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分析论证了中心一一国家的兴盛、衰亡,能否任用贤能 之人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3.同样有优秀的人才,但国家兴盛、衰亡却截然不同,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任用贤能的人国家才能兴盛,不用贤能之人而专凭君主一己之见国家就衰败 课堂·内外 【句段赏析】 (1)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 知耳。 【译文】国家因为任用贤能的人才而兴盛,因为不用贤能之人而专凭君主一己之见而衰败 这两点,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古往今来都是这样,也是一般人所能认同的
⑤日月欲明,而浮云盖.之(动词:遮蔽;掩盖) ⑥英雄盖.世(动词:胜过、超出) (2)治:①尧求能治.水者(治理;管理)②如人犹疾,不治.则以深(医治)③于是法大用, 秦人治.(太平;治理得好)④不效则治.臣之罪(惩处)(3)虽:①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虽 然)②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即使)③决之则行,塞之则止,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 (仅,只有) (4)徒:①斑白者多徒.行(徒步,步行)②其带剑者,聚徒.属(徒党,同一类的人,同一 派别的人)③秦令少府章邯免骊山徒.(被罚服劳役的人)④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⑤用兵,非徒.奋怒也(只,仅仅) (5)间: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③数月之后,时 时而间.进(间或,断断续续)④怀其璧,间.至赵矣(秘密地,悄悄地) 6.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国以任贤.使能.而兴(贤:贤能的人;能:有才能的人)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①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迩:亲近;远:远离); 7.古今异义 (1)何治安..之世(古义:安定;今义:社会的安宁秩序) (2)流俗..所共知耳(古义:一般人;今义:一般的风俗习惯) (3)魏、晋而下,至于..李唐(古义:到了,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8.特殊句式 (1)介宾短语后置句:不责人以细过(不以细过责人) (2)被动句:不拘文牵俗(不受制于世俗之见) (3)判断句:①今犹古也②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③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 【问题导读】 1.《兴贤》共两个自然节,各写了哪些内容?请作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第一段提出“兴贤”的重要性,第二段论证“为什么(重要)”的道理。 2.《兴贤》的主旨是什么? ★参考答案:作者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分析论证了中心——国家的兴盛、衰亡,能否任用贤能 之人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3.同样有优秀的人才,但国家兴盛、衰亡却截然不同,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任用贤能的人国家才能兴盛,不用贤能之人而专凭君主一己之见国家就衰败。 课堂·内外 【句段赏析】 (1)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 知耳。 【译文】国家因为任用贤能的人才而兴盛,因为不用贤能之人而专凭君主一己之见而衰败。 这两点,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古往今来都是这样,也是一般人所能认同的
【赏析】开宗明义,从国家兴衰的高度指出“兴贤”的重要性。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正因 为如此,所以,统治者更应该重视这一点。 (2)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 【译文】。由此看来,有贤能之人并加以任用,是国家的福气;有了贤能的人却不用,就像 没有一样。对于这种情况,怎么不应该慎重的对待呢?【赏析】这是王安石关于任用贤能的 主张。得贤才者得天下,不是识别贤才困难,而是做起来困难。提醒统治者在人才的识别和选用 上要慎重。 【合作交流】 1.同学们见到的课文分为两段,有一些版本却将本文分为三段,如果分为三段,应该怎么 分? ★参考答案:从开头到第四句“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第一部分提出“兴贤”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举出事例论证:第三部分论证为什么要兴贤。 2.这篇文章结构严整、层次清晰,请简要分析一下。 ★参考答案:文章开篇便掷地有声地亮出观点:“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强调 “兴贤”的重要,接着一一列举盛世和乱世年代贤人所起的作用,“商之兴也,有仲虺、伊 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 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最后得出结论 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途哉。” 3.文章的论证方法灵活多样,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 ★参考答案:本文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正反对比论证、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等。“兴贤则昌 从正面例证:“反之则亡”从反面例证:假设论证:“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 践五帝、三皇之途哉。”举例论证也颇具气势,“商朝的兴起,有仲虺、伊尹这样的贤臣,等到衰 败时,也有三仁(微子、箕子、比干)这样的贤人:周朝兴起时,有与武王同心同德的十位贤臣 等到衰败时,也有祭公谋父、内史过这样的贤臣:两汉兴起时,有萧何、曹参、寇恂、邓禹这样 的人,等到衰败时,也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这样众多的贤人。”佐证有力,说服力强 4.王安石把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定位在“践五帝、三皇之途”,你是如何看的? ★参考答案:“三皇五帝”时代,政治清明,人才各尽其用,是儒家最为推崇的社会理想。当然, 一种政治制度的优越与否应该与社会现实相符合才可以 【迁移拓展】 1.王安石的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你如何评价他? ★参考答案:把任人唯贤提到国家兴亡的高度上,王安石作为一代名相、著名改革家,确实起 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的作用。“得贤才者得天下”,王安石始终如如高山一样屹立在北宋帝王面 前,高屋建瓴地提出指导性意见,北宋那个屈辱的年代因为有王安石而生辉。 2.结合课文,举例谈谈千古英雄怀才不遇的原因 ★参考答案:一类是社会发展的步伐跟不上一些跑在前面的高人,如孔子向诸侯推销的“仁义 礼智信乐”,社会根本跟不上。因此也就没法登上表演的舞台。第二类是被社会的车轮甩在后面 的人,如弹棉花绝技的师傅,在现代化工业时代,只能哀叹生不逢时。第三类是紧跟着社会发展 的大车,社会也需要他们的才能,结果却因为各种微观方面的因素没能实现抱负。这些微观因素 各种各样,如人才过剩:有因为别人的排挤打压,如柳宗元、韩愈、岳飞、郑板桥之类的人 有因为自身的条件不够成熟,贸然出动,而造成的失意。如韩非子、王安石、范仲淹之类的。 类人犯了“潜龙勿用”的忌讳。 演练·提升 【夯基达标】
【赏析】开宗明义,从国家兴衰的高度指出“兴贤”的重要性。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正因 为如此,所以,统治者更应该重视这一点。 (2)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 【译文】。由此看来,有贤能之人并加以任用,是国家的福气;有了贤能的人却不用,就像 没有一样。对于这种情况,怎么不应该慎重的对待呢?【赏析】这是王安石关于任用贤能的 主张。得贤才者得天下,不是识别贤才困难,而是做起来困难。提醒统治者在人才的识别和选用 上要慎重。 【合作交流】 1.同学们见到的课文分为两段,有一些版本却将本文分为三段,如果分为三段,应该怎么 分? ★参考答案:从开头到第四句“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第一部分提出“兴贤”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举出事例论证;第三部分论证为什么要兴贤。 2.这篇文章结构严整、层次清晰,请简要分析一下。 ★参考答案:文章开篇便掷地有声地亮出观点:“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强调 “兴贤”的重要,接着一一列举盛世和乱世年代贤人所起的作用,“商之兴也,有仲虺、伊 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 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最后得出结论 “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途哉。” 3.文章的论证方法灵活多样,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 ★参考答案:本文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正反对比论证、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等。“兴贤则昌”, 从正面例证;“反之则亡”从反面例证;假设论证:“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 践五帝、三皇之途哉。”举例论证也颇具气势,“商朝的兴起,有仲虺、伊尹这样的贤臣,等到衰 败时,也有三仁(微子、箕子、比干)这样的贤人;周朝兴起时,有与武王同心同德的十位贤臣, 等到衰败时,也有祭公谋父、内史过这样的贤臣;两汉兴起时,有萧何、曹参、寇恂、邓禹这样 的人,等到衰败时,也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这样众多的贤人。”佐证有力,说服力强。 4.王安石把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定位在“践五帝、三皇之途”,你是如何看的? ★参考答案:“三皇五帝”时代,政治清明,人才各尽其用,是儒家最为推崇的社会理想。当然, 一种政治制度的优越与否应该与社会现实相符合才可以。 【迁移拓展】 1.王安石的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你如何评价他? ★参考答案:把任人唯贤提到国家兴亡的高度上,王安石作为一代名相、著名改革家,确实起 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的作用。“得贤才者得天下”,王安石始终如如高山一样屹立在北宋帝王面 前,高屋建瓴地提出指导性意见,北宋那个屈辱的年代因为有王安石而生辉。 2.结合课文,举例谈谈千古英雄怀才不遇的原因。 ★参考答案:一类是社会发展的步伐跟不上一些跑在前面的高人,如孔子向诸侯推销的“仁义 礼智信乐”,社会根本跟不上。因此也就没法登上表演的舞台。第二类是被社会的车轮甩在后面 的人,如弹棉花绝技的师傅,在现代化工业时代,只能哀叹生不逢时。第三类是紧跟着社会发展 的大车,社会也需要他们的才能,结果却因为各种微观方面的因素没能实现抱负。这些微观因素 各种各样,如人才过剩;有因为别人的排挤打压,如柳宗元、韩愈、岳飞、郑板桥之类的人物; 有因为自身的条件不够成熟,贸然出动,而造成的失意。如韩非子、王安石、范仲淹之类的。此 类人犯了“潜龙勿用”的忌讳。 演练·提升 【夯基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A.仲虺(hui)祭公谋父(zhai)蕃茂(fan) B.谠直(dang)召公(sho)伍员(yuin) C.翟景(zhdi)南宫适(kuo)郦食其( liyin) D.万俟高(moq1xie)尉迟恭(yu)间行(jion) ★解析:A项“蕃茂”的“蕃”读音是far 答案:A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入不付出趋炎附势食不裹腹歃血为盟 B.步入正轨刚愎自用山清水秀奴颜婢膝 C.喋喋不休鞭辟入理凭心而论一枕黄粱 D.含辛茹苦繁文缛节儒子可教手屈一指 ★解析:A项中的“入不付出”应该写成“入不敷出”,“食不裹腹”应该写成“食不果腹” C项中“鞭辟入理”应该写成“鞭辟入里”,“凭心而论”应该写成“平心而论”:D项中的“儒 子可教”应该写成“孺子可教”,“手屈一指”应该写成“首屈一指”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迩:亲近 B.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轶:散失 C.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践:踏上,走上 D.至于李唐,不可遍 举:列举 ★解析:B项的“轶”是“超过,越过”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国以任贤使能而兴以:因为 B.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何:什么 C.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虽:即使 D.有之而不用 而:表转折的连词,却 ★解析:B项的“何”是“为什么”的意思 答案:B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2)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 (3)有贤而用,国之福也 (4)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A.两个“虽”相同,两个“而”相同 B.两个“虽”相同,两个“而”不同 C.两个“虽”不同,两个“而”相同 D.两个“虽”不同,两个“而”不同 ★解析:两个“虽”都是“即使”的意思;两个“而”都是连词,前一个“而”表顺承,后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 A.仲虺.(huī) 祭.公谋父(zhài) 蕃.茂(fān) B.谠.直(dǎng) 召.公(shào) 伍员.(yún) C.翟.景(zhái )南宫适.(kuò)郦食其 ...(lìyìjī) D.万俟卨 ...(mòqíxiè)尉迟恭(yù)间.行(jiàn) ★解析:A 项“蕃茂”的“蕃”读音是 fán 答案:A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入不付出 趋炎附势 食不裹腹 歃血为盟 B.步入正轨 刚愎自用 山清水秀 奴颜婢膝 C.喋喋不休 鞭辟入理 凭心而论 一枕黄粱 D.含辛茹苦 繁文缛节 儒子可教 手屈一指 ★解析:A 项中的“入不付出”应该写成“入不敷出”,“ 食不裹腹”应该写成“食不果腹”; C 项中“鞭辟入理”应该写成“鞭辟入里”,“凭心而论”应该写成“平心而论”;D 项中的“儒 子可教”应该写成“孺子可教”,“手屈一指”应该写成“首屈一指”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 迩:亲近 B.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 轶:散失 C.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践:踏上,走上 D.至于李唐,不可遍举. 举:列举 ★解析:B 项的“轶”是“超过,越过”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国以.任贤使能而兴 以:因为 B.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 何:什么 C.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 虽:即使 D.有之而.不用 而:表转折的连词,却 ★解析:B 项的“何”是“为什么”的意思 答案:B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1)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2)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 (3)有贤而.用,国之福也 (4)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A.两个“虽”相同,两个“而”相同 B.两个“虽”相同,两个“而”不同 C.两个“虽”不同,两个“而”相同 D.两个“虽”不同,两个“而”不同 ★解析:两个“虽”都是“即使”的意思;两个“而”都是连词,前一个“而”表顺承,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