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論 3 「巫」的宇宙觀在人類文化史上是相當常見的·但過去巫術 與巫師在文明發展史上所起的重大作用,類被忽祝,這是因 為研究文明史者多集中注意力於西方文明,而西方文明的發 展經過和動大有它獨特的特點,在它那裡巫是不重要的·巫 師和巫術起大作用的文明,如中國和馬雅,過去在文明起源 一般問题的研究上並不受學者的注意。自九十年代初開始, 中國文明和馬雅文明在世界舞臺上逐渐受到重視·巫師與巫 術在文明演進史上的重要性,也逐漸受到研究文明演進一般 問题的學者的服肅考慮。因為中國的材料在這個题目上的啟 示作用,在這裡我們應當將中國古代文明史上巫與巫術所扮 演的角色,詳细地說明一下。5 張紫晨在《中國巫術》一書中,亦云: 它是人們在蒙昧階段對物質世界奥精神世界的一種認識形式 和實用手段’並直接影響到人們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6 由二文可知,巫教的起源已有滑久的歷史,並且在古時起重要的作 用。 不寧唯是,許多學者指出·巫者曾在古代中國職掌著政教大 權,以及祭配、占卜、醫藥、詩歌文藝等技藝知識。?即因巫者在 5 張光直,〈中國古代王的與起與城邦的形成〉,《燕京學報》,新3 期,頁7。 日張紫晨,《中國巫術》頁1· 主張巫者在古代中國職掌有政教大權者,如陳萼家,〈商代的神話與 巫衔〉·《燕京學報》,第20期,页535·文云:「由巫而史,而 為王者的行政官吏;王者自己雖為政治領袖·同時仍為群巫之長·」
般商甲骨卜辞所見之巫術 上古社會,特别在有文默遺存最早時代的殷商時期,具有極高的地 位與影響力,巫者活動乃成為古代人類文化的創造活動。 相對而言,從周、秦以後巫者的政治地位迅速降低,8即使如 此,巫者政治地位的降低並不表示巫者社會活勤的止息·換言之· 巫者在上古時代具有極高的地位與影響力,不寧唯是·隨著時代而 巫者地位的慢慢降低,其活動以及對社會的影響力亦隨同變化·但 仍未失其綿綿的生命力。 如此一來,精心考察其演變的過程·仍有其重要性·即說對巫 教信仰發展過程的深層瞭解,確有其必要。 李宗侗,《中國古代社會史》亦云:「君及官更皆出自巫。」·頁 118~125。白川静,《中國古代文化》,稱古代的帝王為「巫祝 王」,頁116~126。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商代的 巫與巫衡〉,頁42~47,則指出:「在商代既然巫是智者聖者·巫 便應當是有通天地本事的统治者的通稱」。此外,認為巫者為知識技 藝的創造者與傳承者,如陳夢家,前引文·頁533~539:白川靜, 前引書·頁128~137、148~182: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 考》·頁69~165、181~184、197~274;宋兆麟,《巫舆巫術》, 頁7、293等。 如梁剑韜,《中國古代巫衡~宗教的起源和發展》,即指出巫者地 位的衰替關鍵在周代,由於職能分化的结果,使巫者喪失政治地位· 頁196~208。許地山,《道教史》,又有類似的看法·真 189~191·另見於高國藩,《中國巫衡史》,頁111~204。亦可参 考於本普第五章〈瀝代演變及對後世的影響〉,第一節〈中國巫術的 瀝代演變〉篇。 9 宋兆麟,《巫與巫術》·指出:「巫教也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其 中可分為若千歷史階段:原生巫教、次生巫教和再生巫教,它們分别 流行於史前時期、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並殘存到近代·以至現 代。」:頁2
第一章絡論 5 二·前賢研究成果的檢討 十九世紀後半以來,由於全球學術界皆已正視巫爾或巫文化在 人類史上的意義,故研究成果頗為可觀。受其影響·中國地逼早期 在考古學與上古史研究的帶動之下,在中國古代巫文化方面·亦取 得若千成果·晚近一、二十年來,巫文化的研究更有日益蓬勃的趨 勞,成果亦愈加可觀。 筆者将在此篇,對於本文参閱的巫術方面的著錄,進行考察並 檢討前賢的研究成果·群細敘逑於下· (一)外國地區的中國巫術研究 首先,本文参閱的中國以外地區研究中國巫術的專著而言,如 弗雷澤的《金枝》°與馬凌諾斯基的《巫術、科學與宗教》”·於世 界巫術研究的領域中,迄今仍有無法抹诚的貢就與影響。然而,西 方擊者論著甚少擴及中國巫史的研究,或範疇、角度亦頗有可議之 處。2韋伯的《中國的宗教~一儒教與道教》·時而将佛、道二教 與巫信仰混為一談·凡此皆不足以提供吾人瞭解中國巫信仰的實 0 弗雷澤(James Frazer)著,徐育新等譯,《The golden bough:金 枝》,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年。 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著,朱岑楼譯,《Magic,science and religion and other essays:巫衡~科學與宗教》·臺北:協志 工業叢書出版社,1978年。 12 見弗雷澤著·徐育新等譯,《金枝》〈公眾的替罪者)一章,曾提 及中國驱魔·埋祟等幾種巫術性的風俗·即使如此·弗雷澤引用此種 事實的目的·僅作為若干例證而已·並未藉此對中國巫術或巫文化作 較廣泛的分析。頁795~814
殷商甲骨卜辭所見之巫術 貌。8 其後埃里亞德所著的《薩滿教》“一書·可稱之為巫術研究的 金字塔,基於作者所收集的民族學、社會學、心理學等龐大的巫術 資料·並且從比較宗教學的觀點從事總體性的整理。 再次·本文参閱的在日本研究中國巫術的專著而言,如白川靜 的《中國古代文化》·其〈巫祝的傳統〉與〈歌舞與藝能〉雨章, 主要為討論上古時期政教合一的情形·及文學藝術與巫祝文化的洲 源。 大間知篤三的《北方民族與薩滿文化》8,為日本學者在西元 1930~40年代,在中國東北地區所進行的人類學調查報告·此外, 13 韋伯(Max Weber)著,簡惠美譯,《Konfuzianismus und Taoismus Gesammelte Aufsa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中國的宗教-儒教 興道教》,臺此:遠流出版社,1989年,頁290。其言:「道教不 過是個巫師的組織。佛教’就其輸入到中國的型態而言,····變成 施行巫術與秘法的僧侶組織·」由此看來·章伯Max Weber)站在宗 教社會學的理論,多重於其對社會所造成的影響與效果·因此,除巫 教之外,中國的儒家思想、佛、道二教,乃至於許多的民間信仰,皆 其對社會所造成的影響與效果頗為相近。然藉此不足以進一步通解中 國古代巫衡的實貌▣有酮巫教信仰與佛、道、基督教等的教團宗教作 為區别·筆者將在本書第二章〈巫義研究),第二節〈巫衡與宗教〉 篇中,已作詳細討翰· 14 埃里亞德(Mircea Eliade)著,《Shamanism:薩满教》,Willard R. Trask鐸,USA: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2年。 15 白川靜著,范月嬌、加地伸行合譯,《中國古代文化》·臺此:文 津出版社,1983年,頁116~183· 16 大間知篤三,《北方民族與薩滿文化》·色音等编譯,北京:中央 民族大學出版社·1995年
第一章 緒論 藤野岩友的《巫系文學論》”一書,以及林已奈夫的中厨古代分 神巫〉8與加藤常賢的〈巫祝考〉9等文章·亦可稱在學爾界頗有 貢献的中國巫稀研究著作。 (二) 中國地區的巫術研究 1,毫灣地區的巫布研究 反觀本文參閱的在臺灣地逼早期研究巫術的專著而言·如林惠 祥的《文化人類學》”、《民俗擊》”二書,運用當時國内新興的文 化人類學及民俗學,以巫術(或稱為魔術)作為研究對象·即使如 此·其研究雖已有豐碩成果·卻往往僅為轉介弗雷澤與馬凌諾斯基 的理論而已· 近年來·就研究巫術的學俯論文與專著而言,如張光直所著的 包括〈商代的巫與巫衔〉、〈從商周青铜器談文明與國家的起源〉 二文,2與《美術·神話與祭配》3一書,在延續過去考古學與上 17 藤野岩友,《巫系文學論》·日本:束京大學害房,1951年。 林已奈夫,〈中國古代②神巫〉,《束方學報》,第38期,日本: 東方文化醪院東京研究所·1967年· 加藤常餐,〈巫祝考〉·原戴《束京支那學報》,第1期,1955 年,頁2一48 20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21 林惠祥,《民俗學》·臺北:臺灣商務印耆館,1971年。 22 張光直,〈商代的巫與巫衡〉與〈從商周青銅器談文明與國家的起 源)·二文皆收入張光直著《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頁41~5 及113-130. 張光直(Chang,Kwang-chih)著,郭浮、陳星、王海晨合譯,《Art, Myth,and Ritual:美術、神話與祭祀》,臺北:稻鄉出版社·1993 年。 TTTT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