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商甲骨卜醉所竟之亚術 古史的研究方面,為最具代表性的研究巫術的事著。4又在〈人類 歷史上的巫教的一個初步定義〉药此篇文章中,共舉十三項的個 例,說明巫術為何稱之為巫教·如何在宗教系統上理解巫教· 除此之外,重要的作品亦有周鳳五〈說巫〉,此篇則運用甲骨 文、金文與其他相關出土文物,探討巫在上古社會中的角色身份與 造字之初誼。饒宗頤的〈巫的新認識〉”,根據卜辭及雨項周原新出 土涉及巫的材料,作若干整理與詮釋。周策縱的《古巫醫與「六 詩」考-一中國浪漫文學探源》,則輯錄其多篇論文,結合文史方 法,論證上古的巫醫傳統,及古巫對樂舞、詩歌發展的貢默等相關 問題。顧樸光主編的《中國巫文化-攤戲面具藝術》”,著眼於 遠古驅鬼逐疫的巫術活動時所舉行的礴祭及儺舞,並考察貴州儺戴 24 通贯三篇,張光直的主要論點為:中國文明的起源·其關鍍為政治 權威的興起與發展·福佔天地人神溝通的手段·則為取得政治權力的 最重要手段之一。並且中國古代為政教不分,巫史進為官吏,王者更 為群巫之長·即使如此,由此衍生的重要問題·則為巫者如何通貫天 地人神?對此類問題,張光直的諸文指出,巫者運用若干蝶介·例如 山、樹、烏、動物、儀式與法器、酒與藥物、飲食與樂舞等,方能完 成其事。 25 張光直,〈人類歴史上的巫教的一個初步定義),《臺大考古人類 學刊》’第49期。 26 周鳳五,〈說巫)·《臺大中文學報》,第3期,頁269~291。 27 饒宗頭,〈巫的新認識),《宗教與文化》,頁1~15。 2 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探源》·蠹北:聯 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 29 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頁69~165、181~184、 197-274。 0 顧樸光等,《中國巫文化一儺戴面具藝術》·毫北:淑馨出版社, 1990年
第一章 論 9 流傅的情况。 探討有關巫術對後世影響的研究,如許地山的《道教史》,討 論在道教形成期及形成以前與巫教的淵源問題。!傅勤家的《中國 道教史》,則指出自古以來巫道閼係的演變。2此外,葛兆光的 《道教與中國文化》3與孫克寬的〈中國道教初期的發展〉4,皆有 與許地山類似的看法。文崇一的《楚文化研究》,於討論古代楚地 的巫術問題時,則主張巫為不能忽略的要素,並且形成上古時期楚 地的巫文化。西 除此之外,研究巫術對後世影響的學位論文而言,則有擲愛蘭 的《商周宗教與藝衔所反映的社會政治心態之研究-從器物圖像 之「物」看上古巫術與宗教的意藏形態》。此篇以考古發掘的青銅 31 許地山,《道教史》,毫北:牧童出版社,1976年,頁203。其 言:「巫道與方術預備了道教的簧行方面,老莊哲學預備了道教的 思想根據。」 32 傅勤家,《中國道教史》·毫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頁 43。其謂:「道教·其義理固本之道家·而其信仰,實由古之巫祝 而來,展轉而為秦·漢之方士,又演變而成今之道士·然雖在今日 巫祝仍與道士並行不廢·且彼此相混合焉·」 3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臺北:臺灣柬華出版社,1989年· 此書分為〈上編〉、〈中編〉·分别探究道教在寨醮、祝咒、符篆、 健身術、煉丹術等方面與巫醫的淵源,頁78~132、198~214· 孫克宽,〈中國道教初期的發展),《大陸雜誌》·第三十卷,第4 期,真102▣ 文崇一·《楚文化研究》,〈楚的神話與宗教〉一節,論及楚人好 巫之俗及各種巫衡與祭儀·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擊研究所,1967 年·頁198~225 鄭爱蘭,《商周宗教與蒌術所反映的社會政治心態之研究-一從器物
10 殷商甲骨卜辞所兒之巫術 彝器遺物為商周文明的重要内涵,並深入研究當時的醴器制度、政 治社會功能、宗教信仰崇拜、神話關係等内容· 陳熾彬的《左傅中巫術之研究》”,以左傅一害為研究對象,探 究其中種種巫術的現象與内涵,及其對當時政治·社會禮俗的影 響。文鋪盛的《中國古代社會的巫覡》”,以秦漢時期為主,探討當 時民間秩序的掌握者巫覡·進一步研究其社會活動、社會性格及面 貌的轉變。林富士的《漢代的巫者》,主要從宗教社會學的角度, 深究漢朝一代之巫者的社會活動及影響力·此篇文章,史料豐富· 架構完備·堪稱佳作· 由上述的專著可知·目前在臺灣地區有關巫或巫術、巫文化的 研究著作,多數屬於古代時期或導論性的介紹與討論。 2,中國大陸的巫術研究 就中國大陸方面有關巫文化的早期研究專著而言·如瞿兌之的 〈釋巫〉“與陳夢家的〈商代的神話與巫術〉“二文為最重要。前 圖像之「物」看上古巫術與宗教的意識形態》,國立臺灣大學靡史所 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99年。 陳熾彬,《左傳中巫街之研究》,國立攻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 瘙北:國立政治大學,1988年· 3 文鏽盛,《中國古代社會的巫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硕士論 文,毫比:中國文化大學,1993年。 39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瀚文·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1988年。 瞿兑之,〈釋巫),原戴《燕京學報》·第7期·1930年收入 《中國上古史論文選輯》,下冊,頁991~1009:香港:龍啊出版 社,1959年
第一章 論 11 者為廣泛引用史料,主要敘远先秦、漢代之巫術活動·後者為廣泛 運用卜辭與各種文献資料·探討商代的巫文化,並析論古代巫大致 有五種職司,包括祝史、預卜、醫、占夢、舞雾等,在當時巫研究 領域中成為極具影響力的文章·其他與巫相關的「祝」字的研究, 則有王恒餘的〈說祝〉2,討論各家之說法及祝字的演化,此文在與 巫互相比較研究上類為重要。 近年來,朱天順的《中國古代宗教初探》·則論及秦漢以前的 徵兆與占卜信仰,其中特別強調職兼觀察天象的巫者創造星占之 法,的即使如此,惜未對巫者占下之職作較多的分析。然而,自 1989年以來成䙡便極其豐碩,如李安宅所編譯的《巫俯的分析》 “,編輯有關巫術理論的内容,並聯繫中國習俗實况所寫成。5梁釗 韜著的《中國古代巫術-宗教的起源和發展》帖及臧振的《蒙昧 中的智慧-中國巫術》”二書,皆為以上古時期的巫爾發展為主 41 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燕京學報》·第20期,臺北: 束方文化出版社·1972年。 42 王恆餘,〈說祝)·《中國科學院史語所集刊》,第32本· 43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頁 116~175。 李安宅著譯,《巫術的分析》,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5 参張紫晨,《巫與巫衡》·頁17~18,對李安宅的此著略有介绍, 但文中誤植為李安寶。此善總為三部·其中第二與第三部,分别選譯 自弗雷澤與馬凌諾斯基的作品;第一部分〈巫術的分析),則以李安 宅據二人的巫術理論·探討中國巫術的情形。全書雖新意無多,但由 於李安宅對巫俯問題嗣禳甚早,頗有引領後進之功· 6 梁剑韜,《中國古代巫術一宗教的起源和發展》,廣東:中山大學 出版社·1989年。 城振·《蒙昧中的智慧-中國巫術》·北京:華夏出版社,1994
12 般商甲骨卜静所見之巫橱 題,除理論層次外,並討論中國巫術内容。8潛明茲的《中國神 源》一書,則考察古人崇拜的藷神的起源。 就通論古今巫術的著作而言·如宋兆麟的《巫與巫術》,主旨 包括人與爾,故探討的對象包括巫者及各項巫爾。張紫晨的《中國 巫術》”,除介貂各類巫術之外,並論及其對各文化層面的影響。胡 新生所著的《中國古代巫術》1一書,特點在於對中國古代曾經盛 行的典型的巫術(即常用於直接控制自然·社會及個人生活的發展進 程等等的巫衔),武圖作一次全面的清理·至於高國藩《敦煌巫術與 巫術流變-~中國民俗探微》2,其最大特色便在於取材極為廣泛豐 富·包括各種經史筆記、敦煌佛道文默、吐魯番文書及少數民族的 民俗資料等·藉以探討中國歷史上所曾出現的各種巫爾型態·又在 《中國巫術史》的一書中,著重於微觀的剖析而達到對中國巫術史 的宏觀概念·以之考察與探索中國從古至今的各類巫術流變史· 其他研究巫術的專著而言·如王振複的《巫衡-一《周易》的 年。 梁剑韬著的《中國古代巫術~宗教的起源和發展》·運用人類學的 理論依據與分析古書材料的方法·探討巫衡與宗教的起源等問题。而 减振的《蒙昧中的智慧-一中國巫衡》,則兼論往後巫衛對儒、道、 佛、醫各領城的渗透。 宋兆麟,《巫與巫術》·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50 張紫晨·《中國巫術》·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 51 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衡》·山柬:山束人民出版社,1998年。 52 高國藩·《中國民俗探微-一敦煌巫術與巫術流變》·江蘇:河海大 學出版社,1993年。 53 高國藩·《中國巫術史》·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广T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