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学期古诗复习试 毛泽东《七律长征》鉴赏 读《七律长征》,回答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按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空 2.解释 (1)磅礴: (2)三军: 3.诗中哪些词语与“只等闲”相照应? 4.诗中写到哪些史实来表现红军长征“难”? 5.加点的词语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6.毛泽东在这首诗中写到雪,他还有哪些写雪的诗句?请你写出一句 杜甫《春望》鉴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 大到小,由 到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 含义。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实际上是写 4.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 感? 杜牧《泊秦淮》鉴赏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八年级上学期古诗复习试 毛泽东《七律长征》鉴赏 读《七律 长征》,回答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按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空。 2.解释。 (1)磅礴: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军: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哪些词语与“只等闲”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诗中写到哪些史实来表现红军长征“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5.加点的词语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6.毛泽东在这首诗中写到雪,他还有哪些写雪的诗句?请你写出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春 望》鉴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 大到小,由 到 。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 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_____ ,实际上是写 _____ 4.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 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杜牧《泊秦淮》鉴赏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 4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鉴赏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这首诗的后两句,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自然地联系起来,借 此抒发 之情。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僵卧孤村”,而且风雨大作,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哀叹连连。 B、“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 C、诗中两次写到了北疆战事,但都是诗人的意想,并非身临疆场。 D、全诗奔放雄沉而又略带苍凉,爱国之情,感有肺腑。 3.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 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 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文天祥《过零丁洋》鉴赏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 的悲哀;借 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2.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3.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第 联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5.律诗中的第二联又称颔联、第三联又称 联。律诗对这两联在形 式方面的特殊要求是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鉴赏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这首诗的后两句,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 自然地联系起来,借 此抒发 之情。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僵卧孤村”,而且风雨大作,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哀叹连连。 B、“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 C、诗中两次写到了北疆战事,但都是诗人的意想,并非身临疆场。 D、全诗奔放雄沉而又略带苍凉,爱国之情,感有肺腑。 3.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 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 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文天祥《过零丁洋》鉴赏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 了 的悲哀;借 和 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2.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第 联。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律诗中的第二联又称颔联、第三联又称 联。律诗对这两联在形 式方面的特殊要求是:
6.“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 是 7.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 者个人的境遇。 8.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1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鉴赏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D.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 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 抹眼泪。 3、这首涛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 龚自珍《已亥杂诗》鉴赏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诗人在前两句中用 两个词烘托 出无限离愁,流露出天髙地远的苍茫迷惘之感。 2.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 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 生态度 3.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思为国为民效力,他图的是什么?
6.“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 是 。 7.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 者个人的境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鉴赏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 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 抹眼泪。 3、这首涛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 哪里。 龚自珍《已亥杂诗》鉴赏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诗人在前两句中用 、 两个词烘托 出无限离愁,流露出天高地远的苍茫迷惘之感。 2.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 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 生态度。 3.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思为国为民效力,他图的是什么?
4.这首诗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不得已辞官还乡时的无限愁思,而后两句却表达了他 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积极思考: 5.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 ,也有回归的喜悦,更 6.请你说说对三、四句诗的理解。 7.从三、四句诗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杜甫《望岳》鉴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 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 在这里写出了言无二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3.下面是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 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 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5.对《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 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 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髙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 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4.这首诗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不得已辞官还乡时的无限愁思,而后两句却表达了他 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积极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5.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 有 ,也有回归的喜悦,更 有 。 6.请你说说对三、四句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三、四句诗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望岳》鉴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⒈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 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 在这里写出了言无二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下面是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 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 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 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 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 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6.“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7.请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鉴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对这首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 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 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 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 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2.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 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 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 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 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5.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 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 为: 王安石《登飞来峰》鉴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6.“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7.请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鉴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对这首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 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 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 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 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2.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 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 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 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 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5.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 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 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王安石《登飞来峰》鉴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