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分块矩阵的概念及其运算: (8)分块矩阵的初等变换。 2.重、难点提示 ()重点:矩阵的乘法、矩阵的转置、方阵的行列式及方阵的幂:可逆矩阵、矩阵的初 等变换、矩阵的秩、初等矩阵、矩阵等价的充要条件。 (2)难点:可逆矩阵、矩阵的初等变换、矩阵的秩、初等矩阵、矩阵等价的充要条件及 其应用。 第四章n维向量(10学时) 1.教学内容 (1)加维向量的概念及其线性运算: (2)向量组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 (3)向量组的秩: (4)向量空间: (5)欧氏空间。 2.重、难点提示 ()重点:向量组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性质及判别,向量组的极大无关组与秩,向 量空间的基、维数、坐标,坐标变换和基变换,内积、欧氏空间,规范正交基的求法,正交 矩阵。 (2)难点:向量组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判别,向量组的秩和极大无关组的求法,向 量空间的坐标变换和基变换,规范正交基的求法,正交矩阵。 第五章线性方程组(4学时) 1.教学内容 (1)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要条件: (2)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3)利用矩阵的初等变换解线性方程组。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齐次线性方程组、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2)难点: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第六章特征值、特征向量及相似矩阵(6学时) 27
27 (7)分块矩阵的概念及其运算; (8)分块矩阵的初等变换。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矩阵的乘法、矩阵的转置、方阵的行列式及方阵的幂;可逆矩阵、矩阵的初 等变换、矩阵的秩、初等矩阵、矩阵等价的充要条件。 (2)难点:可逆矩阵、矩阵的初等变换、矩阵的秩、初等矩阵、矩阵等价的充要条件及 其应用。 第四章 n 维向量(10 学时) 1.教学内容 (1)n 维向量的概念及其线性运算; (2)向量组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 (3)向量组的秩; (4)向量空间; (5)欧氏空间。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向量组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性质及判别,向量组的极大无关组与秩,向 量空间的基、维数、坐标,坐标变换和基变换,内积、欧氏空间,规范正交基的求法,正交 矩阵。 (2)难点:向量组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判别,向量组的秩和极大无关组的求法,向 量空间的坐标变换和基变换,规范正交基的求法,正交矩阵。 第五章 线性方程组(4 学时) 1.教学内容 (1)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要条件; (2)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3)利用矩阵的初等变换解线性方程组。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齐次线性方程组、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2)难点: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第六章 特征值、特征向量及相似矩阵(6 学时)
1.教学内容 (1)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2)相似矩阵。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性质,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计算,方阵相似对角 化的条件及方法,实对称矩阵的正交相似对角化。 (2)难点:特征值、特征向量的计算,方阵相似对角化的条件及方法,实对称矩阵的正 交相似对角化。 第八章二次型与二次曲面(5学时) 1.教学内容 (1)二次型: (2)化二次型为标准型: (3)正定二次型。 2.重、难点提示 ()重点:用正交变换、配方法、初等变换法将二次型化为标准形的方法,正定二次型 和对应矩阵的正定性及其判别法。 (2)难点:用正交变换将二次型化为标准形的方法,正定二次型和对应矩阵的正定性及 其判别法。 七、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章目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一 n阶行列式 8 0 矩阵 15 0 四 n维向量 10 0 五 线性方程组 4 0 六 特征值、特征向量及相似矩阵 6 0 八 二次型与二次曲面 5 0 总计 48 0 28
28 1.教学内容 (1)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2)相似矩阵。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性质,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计算,方阵相似对角 化的条件及方法,实对称矩阵的正交相似对角化。 (2)难点:特征值、特征向量的计算,方阵相似对角化的条件及方法,实对称矩阵的正 交相似对角化。 第八章 二次型与二次曲面(5 学时) 1.教学内容 (1)二次型; (2)化二次型为标准型; (3)正定二次型。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用正交变换、配方法、初等变换法将二次型化为标准形的方法,正定二次型 和对应矩阵的正定性及其判别法。 (2)难点:用正交变换将二次型化为标准形的方法,正定二次型和对应矩阵的正定性及 其判别法。 七、学时分配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一 n 阶行列式 8 0 二 矩阵 15 0 四 n 维向量 10 0 五 线性方程组 4 0 六 特征值、特征向量及相似矩阵 6 0 八 二次型与二次曲面 5 0 总计 48 0
八、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笔试;闭卷。 2.成绩构成 期末考试成绩。 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选用教材: 《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第4版),郑宝东、王忠英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年。 2、主要参考书目: [1]《线性代数》(第4版),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 [2]《线性代数》(第3版),赵树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3]《线性代数》(第2版),居余马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4]《线性代数典型题分析解集》(第2版),徐仲主编,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0年; [5]《线性代数复习指导一一思路、方法、技巧》,陈文灯、黄先开编,世界图 书出版公司,1998年; [6]《线性代数》(第9版),史蒂文J.利昂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 29
29 八、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笔试;闭卷。 2.成绩构成 期末考试成绩。 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选用教材: 《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第 4 版),郑宝东、王忠英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年。 2、主要参考书目: [1]《线性代数》(第 4 版),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 [2]《线性代数》(第 3 版),赵树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年; [3]《线性代数》(第 2 版),居余马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4]《线性代数典型题分析解集》(第 2 版),徐仲主编,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5]《线性代数复习指导——思路、方法、技巧》,陈文灯、黄先开编,世界图 书出版公司,1998 年; [6]《线性代数》(第 9 版),史蒂文 J.利昂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年
《地貌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地貌学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48学时、2.5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16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 一门科学。作为地理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地貌学的理论部分所涉 及的内容与地理学的各门分支学科均发生密切的关系。地貌学的知识 体系也有较为广泛的使用性,如在土地科学、城乡建设规划、水利、 交通和港口工程的建设、水土保持等方面,地貌学的知识均可以发挥 相应的作用。 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生《地貌学》的教学的 主要目的和基本要求是,通过课堂教学和野外实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 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工作方法。学会在野外识别主要的地貌类型, 判断各种地貌类型的成因、分布规律,一般掌握利用地貌形态判断环 境演变的基本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图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祖国各地 的自然面貌,如青藏高原的现代冰川、冰缘地貌形态,干旱地区的风 成沙丘和黄土堆积,各种气候条件下的岩溶地貌形态、以及我国主要 河流不同河段的河床及冲积平原形态。在进行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 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课程教学要求 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地貌学基本概念和知识,初 步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地貌类型,分析地貌形成条件和过程, 30
30 《地貌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地貌学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48 学时、2.5 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16 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 一门科学。作为地理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地貌学的理论部分所涉 及的内容与地理学的各门分支学科均发生密切的关系。地貌学的知识 体系也有较为广泛的使用性,如在土地科学、城乡建设规划、水利、 交通和港口工程的建设、水土保持等方面,地貌学的知识均可以发挥 相应的作用。 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生《地貌学》的教学的 主要目的和基本要求是,通过课堂教学和野外实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 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工作方法。学会在野外识别主要的地貌类型, 判断各种地貌类型的成因、分布规律,一般掌握利用地貌形态判断环 境演变的基本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图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祖国各地 的自然面貌,如青藏高原的现代冰川、冰缘地貌形态,干旱地区的风 成沙丘和黄土堆积,各种气候条件下的岩溶地貌形态、以及我国主要 河流不同河段的河床及冲积平原形态。在进行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 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课程教学要求 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地貌学基本概念和知识,初 步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地貌类型,分析地貌形成条件和过程
掌握地貌发育过程和分布规律,为今后学习相关地理专业课程和讲授 中学地理课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先修课程 《地质学基础》《地球概论》《气象学与气候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地球表面各种形态及其形成动力的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发生和发 育规律的研究、以及组成地貌沉积物等的研究。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将课堂讲授课、自学和讨论交流、模型及航 卫片判读、观看音像资料、野外实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 (2)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 (3)地貌学的发展和现状 (4)地貌学的实践意义 2、重、难点提示 (1)地貌学的性质 (2)内外力、岩性及构造等因素对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影响 (3)理解地貌发育的时间因素 第二章风化作用(1学时) 1.教学内容 (1)风化作用 (2)风化壳 2.重、难点提示 (1)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 31
31 掌握地貌发育过程和分布规律,为今后学习相关地理专业课程和讲授 中学地理课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先修课程 《地质学基础》《地球概论》《气象学与气候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地球表面各种形态及其形成动力的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发生和发 育规律的研究、以及组成地貌沉积物等的研究。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将课堂讲授课、自学和讨论交流、模型及航 卫片判读、观看音像资料、野外实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2 学时) 1.教学内容 (1)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 (2) 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 (3) 地貌学的发展和现状 (4) 地貌学的实践意义 2、重、难点提示 (1) 地貌学的性质 (2) 内外力、岩性及构造等因素对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影响 (3) 理解地貌发育的时间因素 第二章 风化作用(1 学时) 1.教学内容 (1)风化作用 (2)风化壳 2. 重、难点提示 (1)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