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和有关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女子在入学、升 学、就业、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第三十七条国家、社会对符合入学条件、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少年、青年, 提供各种形式的资助。 第三十八条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根据残疾人身心特性 和需要实施教育,并为其提供帮助和便利。 第三十九条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为有违法犯罪行为的 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创造条件 第四十条从业人员有依法接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为本单位职工的学 习和培训提供条件和便利。 第四十一条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采取措施,为公民接受终 身教育创造条件 第四十二条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 设备、图书资料;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 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 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 法提出诉讼。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四十三条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 (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 行为习惯 (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学校和有关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女子在入学、升 学、就业、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第三十七条 国家、社会对符合入学条件、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少年、青年, 提供各种形式的资助。 第三十八条 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根据残疾人身心特性 和需要实施教育,并为其提供帮助和便利。 第三十九条 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为有违法犯罪行为的 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创造条件。 第四十条 从业人员有依法接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为本单位职工的学 习和培训提供条件和便利。 第四十一条 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采取措施,为公民接受终 身教育创造条件。 第四十二条 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 (一) 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 设备、图书资料; (二)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三) 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 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四) 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 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 法提出诉讼。 (五)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四十三条 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 遵守法律、法规; (二)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 行为习惯; (三)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四) 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第四十四条教育、体育、卫生行政部门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完善体育 卫生保健设施,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六章教育与社会 第四十五条国家机关、军队、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 应当依法为儿童、少年、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 环境。 第四十六条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同高等学校,中 等职业学校在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 合作。 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可以通过适当 形式,支持学校的建设,参与学校管理 第四十七条国家机关、军队、企业事业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应当为学校组织的 学生实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帮助和便利。 第四十八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应当积 极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活动 第四十九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 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要条件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 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进行教育。 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第五十条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体育馆(场)等社会公 共文化体育设施,以及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纪念馆(地),应当对教 师、学生实行优待,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提供便利。 广播、电视台(站)应当开设教育节目,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文 化和科学技术素质的提高。 第五十一条国家、社会建立和发展对未成年人进行校外教育的设施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业事业组织、 社会团体相互配合,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校外教育工作
第四十四条 教育、体育、卫生行政部门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完善体育、 卫生保健设施,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六章 教育与社会 第四十五条 国家机关、军队、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 应当依法为儿童、少年、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 环境。 第四十六条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同高等学校,中 等职业学校在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 合作。 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可以通过适当 形式,支持学校的建设,参与学校管理。 第四十七条 国家机关、军队、企业事业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应当为学校组织的 学生实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帮助和便利。 第四十八条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应当积 极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活动。 第四十九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 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要条件。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 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进行教育。 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第五十条 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体育馆(场)等社会公 共文化体育设施,以及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纪念馆(地),应当对教 师、学生实行优待,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提供便利。 广播、电视台(站)应当开设教育节目,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文 化和科学技术素质的提高。 第五十一条 国家、社会建立和发展对未成年人进行校外教育的设施。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业事业组织、 社会团体相互配合,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校外教育工作
第五十二条国家鼓励社会团体、社会文化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有益 于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的社会文化教育活动。 第七章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 第五十三条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 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 来源。 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举办的学校及 其他教育机构,办学经费由举办者负责筹措,各级人民政府可以给 予适当支持。 第五十四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 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具体比例和实施步骤由国务 院规定。 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 发展逐步提高。 第五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 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 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 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 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第五十六条国务院及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教育专项资金,重点 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第五十七条税务机关依法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主 要用于实施义务教育。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可以决定开 征用于教育的地方附加费,专款专用。 农村乡统筹中的教育费附加,由乡人民政府组织收取,由县级人民 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代为管理或者由乡人民政府管理,用于本乡内 乡、村两级教育事业。农村教育附加费在乡统筹中所占具体比例和 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五十二条 国家鼓励社会团体、社会文化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有益 于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的社会文化教育活动。 第七章 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 第五十三条 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 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 来源。 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举办的学校及 其他教育机构,办学经费由举办者负责筹措,各级人民政府可以给 予适当支持。 第五十四条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 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具体比例和实施步骤由国务 院规定。 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 发展逐步提高。 第五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 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 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 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 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第五十六条 国务院及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教育专项资金,重点 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第五十七条 税务机关依法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主 要用于实施义务教育。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可以决定开 征用于教育的地方附加费,专款专用。 农村乡统筹中的教育费附加,由乡人民政府组织收取,由县级人民 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代为管理或者由乡人民政府管理,用于本乡内 乡、村两级教育事业。农村教育附加费在乡统筹中所占具体比例和 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五十八条国家采取优惠措施,鼓励和扶持学校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的前提 下开展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兴办校办产业。 第五十九条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根据自愿、量力 的原则,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集资办学,用于实施义务教育学校 的危房改造和修缮、新建校舍,不得挪作他用。 第六十条国家鼓励境内、境外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资助学。 第六十一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组织和个人对教育的捐赠,必须用于教 育,不得挪用、克扣 第六十二条国家鼓励运用金融、信贷手段,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六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教育经费的监督管理,提高教育投资效益。 第六十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部门必须把学校的基本建设纳入 城乡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学校的基本建设用地及所需物资,按照国 家有关规定实行优先、优惠政策。 第六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对教科书及教学用图书资料的出版发行,对教学仪 器、设备的生产和供应,对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图书资 料、教学仪器、设备的进口,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优先、优惠政 策。 第六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发展卫星电视教育和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 有关行政部门应当优先安排,给予扶持。 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第八章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 第六十七条国家鼓励开展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 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原则, 不得违反中国法律,不得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六十八条中国境内公民出国留学、研究、进行学术交流或者任教,依照国家 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十八条 国家采取优惠措施,鼓励和扶持学校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的前提 下开展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兴办校办产业。 第五十九条 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根据自愿、量力 的原则,可以在本行政区 域内集资办学,用于实施义务教育学校 的危房改造和修缮、新建校舍,不得挪作他用。 第六十条 国家鼓励境内、境外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资助学。 第六十一条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组织和个人对教育的捐赠,必须用于教 育,不得挪用、克扣。 第六十二条 国家鼓励运用金融、信贷手段,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六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教育经费的监督管理,提高教育投资效益。 第六十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部门必须把学校的基本建设纳入 城乡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学校的基本建设用地及所需物资,按照国 家有关规定实行优先、优惠政策。 第六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教科书及教学用图书资料的出版发行,对教学仪 器、设备的生产和供应,对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图书资 料、教学仪器、设备的进口,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优先、优惠政 策。 第六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发展卫星电视教育和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 有关行政部门应当优先安排,给予扶持。 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第八章 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 第六十七条 国家鼓励开展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 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原则, 不得违反中国法律,不得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六十八条 中国境内公民出国留学、研究、进行学术交流或者任教,依照国家 有关规定办理
第六十九条中国境外个人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并输有关手续后,可以进入中国 境内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研究、进行学术交流或者任教,其 合法权益受国家保护 第七十条中国对境外教育机构颁发的学位证书、学历证书及其他学业证书的承 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条约办理,或者按照国 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九章法律责任 第七十一条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不按照预算核拨教育经费的,由同级人民政府 限期核拨;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 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违反国家财政制度、财务制度,挪用、克扣教育经费的,由上级机 关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克扣的经费,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 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 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二条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者 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 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依法承担民 事责任。 第七十三条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 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 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四条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收取费用的,由政府 责令退还实质性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 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十五条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举办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由教育行政部 门予以撤消;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 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九条 中国境外个人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并输有关手续后,可以进入中国 境内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研究、进行学术交流或者任教,其 合法权益受国家保护。 第七十条 中国对境外教育机构颁发的学位证书、学历证书及其他学业证书的承 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条约办理,或者按照国 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七十一条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不按照预算核拨教育经费的,由同级人民政府 限期核拨;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 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违反国家财政制度、财务制度,挪用、克扣教育经费的,由上级机 关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克扣的经费,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 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 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二条 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者 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 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依法承担民 事责任。 第七十三条 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 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 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四条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收取费用的,由政府 责令退还实质性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 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十五条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举办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由教育行政部 门予以撤消;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 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