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杨 礼 赞 2008年9月31日
关于茅盾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 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 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 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 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 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 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 员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 第一任文化部长,还担任过作家协会主席 全国文联名誉主席等职务。茅盾一生写 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主要有《子夜》 《蚀》、《虹》、《春蚕》、《林家铺 子》、《霜叶红似二月花》等
关 于 茅 盾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 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 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 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 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 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 笔风。 茅盾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 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 员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 第一任文化部长,还担任过作家协会主席、 全国文联名誉主席等职务。 茅盾一生写 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主要有《子夜》、 《蚀》、《虹》、《春蚕》、《林家铺 子》、《霜叶红似二月花》等
背景介绍 1940年前后,延安抗日根据地人民在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战斗,多 次粉碎敌伪的“扫荡”。这一年,茅盾应朱 德同志之邀来到延安。他耳闻目睹延安抗日 军民的生活和革命精神,从根据地人民身上 看到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当他在西北高原 上看到“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地对抗着西北 风”的白杨树时,他似乎找到了一种感情的 寄托,对白杨产生了特殊的情感。他把对中 国共产党、对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深挚感情全 部倾注在白杨树身上了。《白杨礼赞》应运 而生
背 景 介 绍 1940年前后,延安抗日根据地人民在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战斗,多 次粉碎敌伪的“扫荡”。这一年,茅盾应朱 德同志之邀来到延安。他耳闻目睹延安抗日 军民的生活和革命精神,从根据地人民身上 看到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当他在西北高原 上看到 “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地对抗着西北 风”的白杨树时,他似乎找到了一种感情的 寄托,对白杨产生了特殊的情感。他把对中 国共产党、对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深挚感情全 部倾注在白杨树身上了。《白杨礼赞》应运 而生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羞与楠枋伍 叶叶皆团 士 方有佳树 题白杨图 甘居榆枣俦 枝枝争上游 挺立 茅矛盾 长矛
题白杨 茅 图 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对自杨树的勞敞和赞美 联衔原的景色间 生的然 ):描绘自韌树时形象和格寒出 的不张 四部分78):示杨树的象每 题 9S对 影自粉 树
白 杨 礼 赞 段落层次的划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1):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 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5—6):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 它的不平凡。 (7—8):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 题。 (9):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两次赞美白杨 树。 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 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 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