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元宵 民间灯彩薪火承传流光溢彩光耀中华 汶上一中郭玉亮 【教学目标】 1、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 2、认识元宵节的文化内涵,感悟传统文化魅力。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交流探究。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元初始,万象更新。刚刚挥别了万家团聚的春节,又迎来火树银花的元宵。一曲笙 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一年初望明月生辉,三五良宵花灯吐艳;火树银花不夜天, 共度元宵享团圆:辞旧鞭炮催春潮,迎新锣鼓闹元宵!说的都是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 节”,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重大节日,到正月十五这一天,几乎每一个地区的人们都要来庆 祝这个日子,从赏花灯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就可以看出元宵节对后世的影响力是多么的深厚。 你对元宵节了解多少? 二、元宵节的起源与发展 先请同学自己介绍,老师适当补充。 1、元宵节起源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 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 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 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 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 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 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 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2、元宵节的发展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①唐朝 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 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就节期长短而言,汉 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 ②宋朝 宋朝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 赏心悦目的事情。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 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 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③明朝
闹元宵 -----民间灯彩薪火承传 流光溢彩光耀中华 汶上一中 郭玉亮 【教学目标】: 1、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 2、认识元宵节的文化内涵,感悟传统文化魅力。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交流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元初始,万象更新。刚刚挥别了万家团聚的春节,又迎来火树银花的元宵。一曲笙 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一年初望明月生辉 ,三五良宵花灯吐艳;火树银花不夜天, 共度元宵享团圆;辞旧鞭炮催春潮,迎新锣鼓闹元宵!说的都是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 节”,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重大节日,到正月十五这一天,几乎每一个地区的人们都要来庆 祝这个日子,从赏花灯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就可以看出元宵节对后世的影响力是多么的深厚。 你对元宵节了解多少? 二、元宵节的起源与发展: 先请同学自己介绍,老师适当补充。 1、元宵节起源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 2000 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 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 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 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 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 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 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 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2、元宵节的发展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①唐朝 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 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就节期长短而言,汉 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 ②宋朝 宋朝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 赏心悦目的事情。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 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 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③明朝
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初八开始点灯,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以显示歌舞升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 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④清朝 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元宵节清朝则只有三 天假期,但是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三、元宵节故事: 1、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 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 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 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 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 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 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 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 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2、汉文帝纪念“平吕”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 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 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 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 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 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3、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 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汨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 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 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 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 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 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 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 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 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 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
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初八开始点灯,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以显示歌舞升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 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④清朝 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元宵节清朝则只有三 天假期,但是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三、元宵节故事: 1、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 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 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 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 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 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 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 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 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2、汉文帝纪念“平吕”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 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 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 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 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 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3、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 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 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 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 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 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 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 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 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 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 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
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 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 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 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 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 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 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 这天叫做元宵节。 4、王安石妙联为媒 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 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 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 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指亲联仍无人对 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 5、朱棣赐状元 传说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节微服出游,遇一秀才,谈得颇投机。朱棣出上联试他才情 联云:“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那秀才立即对出下联“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 乐万年”。“永乐”是明成祖年号,朱棣大喜,遂赐他为状元 四、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 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 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 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 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节乍暖还寒,人们仍需保暖。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还有御 寒、补脾胃、益肺气之养生功 2、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 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 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 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 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 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 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 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 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 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 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 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 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 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 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 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 这天叫做元宵节。 4、王安石妙联为媒 王安石 20 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 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 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 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指亲联仍无人对 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 5、朱棣赐状元 传说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节微服出游,遇一秀才,谈得颇投机。朱棣出上联试他才情, 联云:“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那秀才立即对出下联“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 乐万年”。“永乐”是明成祖年号,朱棣大喜,遂赐他为状元。 四、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 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 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 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 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节乍暖还寒,人们仍需保暖。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还有御 寒、补脾胃、益肺气之养生功效。 2、观 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 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 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 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 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 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 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 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 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 20 间,高 150 尺,金光璀 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 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 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 直延续到今天 3、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 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 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 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 儿孕期平安。 4、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 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増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 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5、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 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 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 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6、迎紫姑 传说紫姑是一个善良、贫穷,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 厕神。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 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 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 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7、偷菜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 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莱与她们 的婚姻大事有关。所他的菜仅限白莱,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 家并不责怪。大家把愉来的荣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 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五、元宵节诗词 正月十五夜 (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十五夜观灯 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 一直延续到今天。 3、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 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 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 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 儿孕期平安。 4、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 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 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5、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 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 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 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6、迎紫姑 传说紫姑是一个善良、贫穷,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 厕神。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 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 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 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7、偷菜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 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莱与她们 的婚姻大事有关。所他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 家并不责怪。大家把愉来的荣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 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五、元宵节诗词: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十五夜观灯 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生查子元夕 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永遇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诗朋酒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京都元夕 元好问 被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宵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六、元宵节祝福: 火树银花不夜天,欢歌笑语人不眠;灯谜条条逗人乐,明月霞光照笑颜:亲朋好互庆贺 汤圆个个幸福甜;祝元宵节给力!前途似锦! 送你一碗圆圆汤圆,以幸福、快乐为馅,用开心久久包围,用团圆来熏陶,以吉祥为汤 水,在好运上慢慢熬制,只为在元宵佳节送你,愿你幸福一生安康!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生查子 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永遇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诗朋酒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京都元夕 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 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 宵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六、元宵节祝福: 火树银花不夜天,欢歌笑语人不眠;灯谜条条逗人乐,明月霞光照笑颜;亲朋好互庆贺, 汤圆个个幸福甜;祝元宵节给力!前途似锦! 送你一碗圆圆汤圆,以幸福、快乐为馅,用开心久久包围,用团圆来熏陶,以吉祥为汤 水,在好运上慢慢熬制,只为在元宵佳节送你,愿你幸福一生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