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有不少人倾向于认为“无风不起浪” 比如认为至少上述名单中的部分人个人著 作出版形势“不妙”,是很有可能的。 这种分析汇集了以下事实:所提著者 中有的不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但热 衷于与中国有关的政治,如公开支持当前 香港反对派的“占中”、或者支持“台独” 等。有的是大陆学者,但长期反对大陆的 主流政治主张和价值观,推动“政治异见” 文化。如果官方限制他们的影响力,这样 的治理信号中国社会并不陌生
◼ 不过有不少人倾向于认为“无风不起浪” , 比如认为至少上述名单中的部分人个人著 作出版形势“不妙”,是很有可能的。 ◼ 这种分析汇集了以下事实:所提著者 中有的不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但热 衷于与中国有关的政治,如公开支持当前 香港反对派的“占中”、或者支持“台独” 等。有的是大陆学者,但长期反对大陆的 主流政治主张和价值观,推动“政治异见” 文化。如果官方限制他们的影响力,这样 的治理信号中国社会并不陌生
本文无法就上述传闻的真伪给出额外信息, 我们只是想分析该传闻与中国政治现实之 间的内在逻辑。 首先,中国出版界这些年总的趋势是 越来越开放,一些“争议人士”在书籍出 版领域所拥有的空间,是相对比较大的 他们的空间应当说是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 敏感部位,需要他们本人认真把控
◼ 本文无法就上述传闻的真伪给出额外信息, 我们只是想分析该传闻与中国政治现实之 间的内在逻辑。 ◼ 首先,中国出版界这些年总的趋势是 越来越开放,一些“争议人士”在书籍出 版领域所拥有的空间,是相对比较大的。 他们的空间应当说是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 敏感部位,需要他们本人认真把控
客观而言,在中国热衷政治除了要有热情外,还 需要有驾驭复杂性的智慧和诚意。这在官方层面 就如此,对于意识形态工作者也是一样。中国的 改革需要新思想、新动力,但中国社会同时对各 种颠覆性力量的形成或侵入保持着警惕。任何人 如果主观或客观上站到了与国家主流政治路线对 抗的位置上,他就不应指望自己的影响力会持续 上升,不经历任何波折。 如果那些推动“政治异见”文化的人自定义 为“改革者”,他们就应为维护社会主流政治共 识承担自己的责任,确保自己不成为国家团结的 破坏者。这是他们的文化作用能够随着社会改革 的激流一同前行的底线
◼ 客观而言,在中国热衷政治除了要有热情外,还 需要有驾驭复杂性的智慧和诚意。这在官方层面 就如此,对于意识形态工作者也是一样。中国的 改革需要新思想、新动力,但中国社会同时对各 种颠覆性力量的形成或侵入保持着警惕。任何人 如果主观或客观上站到了与国家主流政治路线对 抗的位置上,他就不应指望自己的影响力会持续 上升,不经历任何波折。 ◼ 如果那些推动“政治异见”文化的人自定义 为“改革者”,他们就应为维护社会主流政治共 识承担自己的责任,确保自己不成为国家团结的 破坏者。这是他们的文化作用能够随着社会改革 的激流一同前行的底线
如果他们要打破这一基本社会规则,把坚持宣扬 与国家路线对立的政治主张放在一切考虑的首位 那么他们就要准备承受来自主流社会的反弹,而 且这种反弹多半是令他们不愉快的。 这是一份选择,后果很容易预见。旧时代的 “焚书坑儒”在中国已不可能重演,但在这个国 家,一些“敏感区域”确实存在。它们是普世化 的也好,是“时代局限”也好,但它们是中国的 现实,是中国保持国家稳定前进能力的一个环节。 进入这些“敏感区域”瞠水,决不能是楞头青, 充满脱离实际的幻想。这里需要敏锐、对国家和 民族的责任心,需要超越自我、洞察整个社会的 理解力
◼ 如果他们要打破这一基本社会规则,把坚持宣扬 与国家路线对立的政治主张放在一切考虑的首位, 那么他们就要准备承受来自主流社会的反弹,而 且这种反弹多半是令他们不愉快的。 ◼ 这是一份选择,后果很容易预见。旧时代的 “焚书坑儒”在中国已不可能重演,但在这个国 家,一些“敏感区域”确实存在。它们是普世化 的也好,是“时代局限”也好,但它们是中国的 现实,是中国保持国家稳定前进能力的一个环节。 进入这些“敏感区域”蹚水,决不能是楞头青, 充满脱离实际的幻想。这里需要敏锐、对国家和 民族的责任心,需要超越自我、洞察整个社会的 理解力
其实官方与有政治异见倾向的著者打交 道,经验的积累也并非一帆风顺。要求 本书下架而导致该书走红的情况以往多次 发生过。在有些时候,限制某本书的发行 更多反映的是官方部门的一种态度。 不管怎么说,与一个体制格格不入, 直至与之对抗,同时又要在该社会里畅行 无阻,获得主流斗士的影响力,这在什么 社会里都不现实,更是不可持续的。西方 社会也概莫能外。热衷异见政治的著者们 无论对此喜不喜欢,都需对这个铁律有清 醒的认识
◼ 其实官方与有政治异见倾向的著者打交 道,经验的积累也并非一帆风顺。要求一 本书下架而导致该书走红的情况以往多次 发生过。在有些时候,限制某本书的发行 更多反映的是官方部门的一种态度。 ◼ 不管怎么说,与一个体制格格不入, 直至与之对抗,同时又要在该社会里畅行 无阻,获得主流斗士的影响力,这在什么 社会里都不现实,更是不可持续的。西方 社会也概莫能外。热衷异见政治的著者们 无论对此喜不喜欢,都需对这个铁律有清 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