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线粒体 (mitochondria) P418
第十七章 线 粒 体 (mitochondria) P418
线粒体研究历史 1894:R.Altman(亚特曼)在动物细胞中首次发现线粒体,命名 为生命小体(bioblast)。 l897:Von Benda命名为线粒体(Mitochondrion) 1900:L.Michaelis(米凯利斯)用詹姆斯绿B对线粒体进行活 体染色,发现线粒体存在大量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系。 1913:Engelhardt(恩格尔哈特)证明细胞内ATP磷酸化与细胞 内氧消耗相偶联。 1943-1950:Kennedy等证明糖最终氧化场所在线粒体
1894: R.Altman(亚特曼)在动物细胞中首次发现线粒体,命名 为生命小体(bioblast)。 1897: Von Benda 命名为线粒体(Mitochondrion) 1900: L.Michaelis(米凯利斯) 用詹姆斯绿B对线粒体进行活 体染色,发现线粒体存在大量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系。 1913:Engelhardt(恩格尔哈特)证明细胞内ATP磷酸化与细胞 内氧消耗相偶联。 1943-1950: Kennedy等证明糖最终氧化场所在线粒体。 线粒体研究历史
1952-1953:Palade(帕拉登)等用电镜观察线粒体的 形态结构。 1963年:Nass首次发现线粒体存在DNA(mtDNA)。 1976年:Hatefi等纯化呼吸链四个独立的复合体。 1961-1980:Mitchell(米切尔)提出细胞氧化磷酸 化的化学渗透假说。 1989年:Boyer提出“结合变化机制”和“旋转催化 模型”阐述ATP合成酶的工作机制
1952-1953: Palade(帕拉登)等用电镜观察线粒体的 形态结构。 1963年: Nass首次发现线粒体存在DNA(mtDNA)。 1976年: Hatefi等纯化呼吸链四个独立的复合体。 1961-1980: Mitchell(米切尔)提出细胞氧化磷酸 化的化学渗透假说。 1989年: Boyer提出“结合变化机制”和“旋转催化 模型”阐述ATP合成酶的工作机制
道 主要内容 线粒体的基本特征 线粒体的功能 线粒体的质量控制与人类疾病
线粒体的基本特征 线粒体的功能 线粒体的质量控制与人类疾病 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 掌握:线粒体的结构与细胞分布特征,线粒体蛋 白、DNA的合成机制与人类疾病。 熟悉:线粒体动态调控的机制与人类疾病;线粒 体起源学说。 了解:线粒体相关的研究模型与研究线粒体功能 的方法
学习目标 掌握:线粒体的结构与细胞分布特征,线粒体蛋 白、DNA的合成机制与人类疾病 。 熟悉:线粒体动态调控的机制与人类疾病;线粒 体起源学说。 了解:线粒体相关的研究模型与研究线粒体功能 的方法